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原书第12版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原书第12版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原书第1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奥罗克原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171165
  • 页数:7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经典心血管病诊治手册,由欧美几代权威心血管病专家鼎力合作编写和修订,深受欧美心血管病医师欢迎。自20世纪60年代出版第1版以来,已经出版至第12版。第11版为我社出版,重印2次。本版按照ACC/AHA最新指南增删30%以上内容,分62章系统介绍各种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床边诊断、鉴别诊断、多种综合治疗方法、预防和预后极具权威性。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图表精美,是心血管医师和医学生等非常珍贵的经典参考专著。
《赫斯特心脏病学手册 原书第12版》目录

第1章 病史、物理检查和心脏听诊 1

一、病史 1

二、物理检查 4

(一)动脉脉搏 4

(二)颈静脉脉搏 4

(三)心前区触诊 7

三、心脏听诊 9

(一)心音 9

(二)心脏杂音 11

(三)收缩期杂音 12

(四)舒张期杂音 14

(五)连续性杂音 15

(六)心包摩擦音 16

四、心脏杂音患者的处理方式 16

第2章 静息心电图 19

一、心室的除极与复极 19

二、心电图导联 20

(一)标准和肢体导联 20

(二)单极胸前导联 20

三、正常心脏的电活动:心室除极 21

四、电轴 21

五、心脏记忆 21

六、ST段异常 22

右胸导联选择性、非缺血性ST段抬高 23

七、异常Q波 23

八、缺血性T波改变 23

九、继发性ST-T波改变 23

十、非特异性ST-T波改变 24

十一、急性心肌梗死 24

(一)确定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阻塞的部位 24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心电图演变 27

(三)Q波型心肌梗死的定位 27

十二、心包炎 28

十三室内传导异常 28

(一)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28

(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28

(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8

(四)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9

(五)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9

(六)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 29

十四、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宽大的QRS复合波 29

十五、不同部位的心室起搏所诱发的宽QRS复合波 30

十六、左心室肥厚 30

十七、导致或产生右心室肥厚和扩大的进程 31

十八、Q-T间期、正常、延长和离散 31

十九、电解质紊乱 32

(一)高钾血症 32

(二)低钾血症 33

(三)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 33

(四)高钙血症和其他导致Q-T间期缩短的原因 33

第3章 心脏的X线检查 35

一、概述 35

二、X线摄片观察解剖变化 36

(一)肺血管系统 36

(二)肺水肿 36

(三)心脏大小 36

(四)心脏轮廓 36

(五)异常的密度 38

(六)异常的透光度 38

(七)肺血管系统 39

(八)心力衰竭 41

第4章 心肌缺血的无创性检查 43

一、负荷诱导心肌缺血的机制 43

二、概率和基于危险所作决定的基础 45

(一)负荷试验的理想选择-贝斯定理的理解 45

(二)诊断的准确性及检验偏倚 46

(三)为什么负荷试验结果可很好地评估预后 46

三、心肌缺血时负荷试验的证据摘要 48

(一)运动心电图预测的准确性-理想的踏车运动资料 48

(二)运动以及药物负荷影像学检查选择 52

四、最新的心脏影像学检查 53

(一)负荷超声心动图基本原理 53

(二)负荷门控核素(SPECT/PET)显像 56

(三)心脏导管的选择 59

(四)PET负荷心肌灌注 60

五目前心血管磁共振扫描的证据 60

六、结论 61

第5章 心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检查 63

一、超声心电图 63

(一)三维超声心电图 65

(二)负荷超声心动图 65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术 67

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69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术) 70

五、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70

心脏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70

第6章 心脏CT和心脏磁共振成像 74

一、心脏CT 74

(一)技术考虑 74

(二)评估冠心病 74

(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下血管造影 76

(四)评估心脏结构 76

(五)评估冠状动脉异常 77

(六)评估心包疾病 77

(七)关于大血管的讨论 77

(八)总结 78

二、心脏的磁共振学 78

(一)基本原理 78

(二)磁共振的物理学 78

(三)图像采集和信号处理 79

(四)磁共振成像对比 79

(五)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 79

(六)心血管检查 80

(七)临床应用 81

(八)结论 85

第7章 心导管术和冠状动脉造影 86

一、心导管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86

(一)患者准备 88

(二)血管入路 89

(三)止血 91

(四)血流动力学测量 91

(五)冠状动脉造影 93

二、小结 97

第8章 心律失常和传导紊乱的机制 99

一、异常的冲动形成 100

(一)正常的自律性 100

(二)异常的自律性 100

(三)自律性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100

(四)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

(五)早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1

(六)迟后去极化和触发活动 103

(七)迟第3位相EADs 103

(八)触发活动在心律失常过程中作用 103

二、折返性心律失常 103

(一)环路模型 104

(二)主导环模型 104

(三)螺旋波和转轴 105

(四)特殊的折返机制 105

(五)折返导致的心律失常 106

第9章 心律失常患者的处理 107

一、病史 107

二、体格检查 107

(一)晕厥、晕厥前期、头晕 107

(二)心悸 108

(三)乏力、胸痛、呼吸困难 109

三、辅助检查 109

(一)心电图 109

(二)直立倾斜试验 109

(三)心肌梗死后的危险分层 110

(四)信号均一心电描记术 110

(五)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 111

(六)心率变异性 112

(七)压力反射过敏 112

四、结论 112

第10章 房颤,房扑和室上性心动过速 114

一、房颤 114

(一)分类 116

(二)流行病学 116

(三)病理生理学 116

(四)血流动力学效应 119

(五)血栓栓塞 119

(六)临床表现 119

(七)治疗 121

二、房扑 126

(一)分类和机制 126

(二)流行病学 127

(三)诊断 128

(四)治疗 128

三、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29

(一)分类 129

(二)机制 129

(三)流行病学 129

(四)诊断 130

(五)治疗 130

四、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31

(一)机制 131

(二)流行病学 131

(三)治疗 131

五、室上性心律失常 131

(一)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动过速 131

(二)房性期前收缩 137

(三)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137

(四)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37

(五)预激综合征所致室上性心动过速 139

六、异位性房性心动过速 139

七、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40

八、房室交界性和加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140

(一)加速性交界性和室性心律 143

(二)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 143

第11章 室性心律失常 145

一、室性期前收缩 145

(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

(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室性期前收缩 145

(三)非缺血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146

二、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146

(一)伴有冠状动脉疾病的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6

(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48

三、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148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室性心动过速 149

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

六、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149

七、心室颤动 149

第12章 缓慢性心律失常与起搏器 151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 151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起搏器指征 154

(一)窦性心动过缓 154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窦房结功能失调 154

(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54

(四)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55

(五)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55

(六)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156

(七)房室分离 156

三、起搏治疗的其他指征 156

(一)颈动脉窦综合征和神经心脏性晕厥的起搏治疗 156

(二)心脏再同步治疗 156

四、起搏器 157

(一)硬件 157

(二)功能和模式 157

(三)各种临床状况的起搏器使用 158

(四)并发症 159

(五)起搏器故障 160

第13章 长期连续的心电图记录 163

一、适应证 163

二、记录技术 167

(一)连续记录器 167

(二)事件记录器 167

(三)可置入性记录器 169

(四)实时监控 169

三、扫描和分析技术 169

四、装置和记录期间的选择 170

五、伪假象和错误 170

第14章 电生理学评估的方法 173

一、心内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173

(一)电生理学记录 173

(二)电生理学定位 174

(三)电生理学控制方法 176

(四)电刺激程序 177

二、侵入性电生理学的诊断性研究 179

(一)窦房结功能不良 179

(二)房室传导阻滞 179

(三)窄QRS波的心动过速 179

(四)宽QRS波的心动过速 180

(五)无法解释的晕厥 181

(六)心脏骤停的危险分层 182

三为介入治疗进行的侵入性心脏电生理学研究 182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182

(二)室性心动过速 182

四、导管消融方法 183

五、电生理学研究中医源性问题 183

六、风险和并发症 183

第15章 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 185

一、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85

(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85

二、普通房性心律失常 187

(一)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

(二)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的窦房结改良治疗 187

(三)心房扑动及其他经大折返环的房性心动过速 187

(四)瘢痕相关性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187

三、心房纤颤 188

(一)房室交界区消融以控制心率 188

(二)心房纤颤消融治疗以维持窦性节律 189

四、室性心动过速 189

(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89

(二)瘢痕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 190

(三)消融治疗电风暴与室颤 190

五、结论 190

第16章 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万法 192

一、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历史 192

二、心脏电除颤和电复律的机制 192

三、心脏电除颤的实施时间 193

四、心房颤动和扑动的电复律应该由谁执行,什么时候执行 193

五、血栓栓塞 194

六、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的方法 195

(一)麻醉 195

(二)同步化 195

(三)电极 196

七、心脏除颤和心脏复律新波形 197

八、除颤和心脏复律中的心肌损伤 197

九、体外自动除颤器和公共场所除颤器 197

十、埋藏式自动除颤器 198

十一、家庭式除颤器 198

十二、低体温 200

十三、结论 200

第17章 晕厥的诊断及治疗 202

一、心血管疾病 202

二、血管控制性疾病或血容量异常 203

(一)反射性晕厥 203

(二)颈动脉窦过敏 205

(三)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 205

(四)自主神经衰竭的主要原因 206

三、脑血管疾病 206

对待患者的处理方法 206

四、病史与体格检查 206

五、治疗 207

(一)直立耐受不能综合征治疗 207

(二)脑血管障碍治疗 210

(三)心血管疾病治疗 210

六、结论 210

第18章 心源性猝死 212

一、定义 212

二、流行病学 212

三、危险因素 212

四、病理生理学 213

五、病因学 215

(一)冠状动脉硬化 216

(二)非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 216

(三)心肌病 217

(四)药物和其他毒性制剂 219

六、处理 219

确定潜在的心肌病变 219

七、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分层 220

八、心源性猝死危险患者的治疗 220

(一)药物治疗 220

(二)非药物治疗 221

第19章 心肺复苏和复苏后的处理 224

一、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 224

(一)呼吸骤停 225

(二)冠状动脉灌注压 226

(三)心室纤颤的阶段 227

二、无脉电活动和无收缩 229

三、国际心肺复苏和急救心脏监护指南 229

四、心脑复苏 231

五、CCR组成部分 231

通气 233

六、复苏后监护 233

七、复苏药物治疗 234

给药途径 236

八、2005年AHA指南的问题 236

九、2008年AHA科学家建议 237

第20章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 239

一、病理生理 239

二、诊断 241

三、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41

(二)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 243

(三)症状性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247

(四)利尿药 247

(五)洋地黄苷和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247

(六)正性变力性药物 248

(七)利钠肽类:奈西立肽(nesiride) 248

(八)血管扩张药 249

(九)钙拮抗药 249

四、辅助疗法 249

五、起搏器和除颤器 250

六、机械心脏支持和心脏移植 250

七、舒张功能障碍 251

第21章 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脏危险因素 252

一、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评估 252

(一)绝对危险分类 252

(二)极高危患者的确定 252

(三)冠心病等同危险的高危险患者的确定 253

(四)有多种危险因素但无临床冠心病的患者 253

(五)中度危险和低度危险患者的评估 258

二、建议的实施 259

(一)降低LDL胆固醇 267

(二)代谢综合征的判断和处理 268

(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低HDL,小而密LDL(sdLDL) 270

(四)吸烟 270

(五)高血压 271

(六)糖尿病 271

(七)体力活动少 273

(八)肥胖 273

三、干预后并没有证明可以降低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273

(一)脂蛋白(a) 273

(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273

(三)氧化应激 274

四、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274

(一)年龄和性别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74

(二)绝经后状态 274

(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274

五、其他药物治疗 275

(一)抗血小板和抗凝血治疗 275

(二)β受体阻滞药 275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药 275

六、预防心脏病实践 275

预防心脏病的服务的实施 275

第22章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277

一、病因学 277

二、分级 277

三、心绞痛的诊断 278

(一)病史及体格检查 278

(二)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评估 279

(三)诊断性试验 280

(四)鉴别诊断 281

(五)病理生理 281

四、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分层 284

五、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84

(一)总论 284

(二)抗血小板药物 284

(三)降脂药物 284

(四)硝酸甘油和硝酸酯类 286

(五)β受体阻滞药 287

(六)钙拮抗药 287

(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88

(八)新型抗心绞痛药 288

六、心肌血管重建 288

七、难治性心绞痛的其他治疗 289

第23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293

一、动脉硬化和ACS的发病机制 293

(一)炎症 293

(二)黏内皮活化与炎症 294

(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296

(四)血栓形成的细胞机制 296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定义 298

(一)UA(不稳定型心绞痛) 298

(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299

(三)ST段升高型心肌梗死(STEMI) 300

三、结论 301

第24章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302

一、流行病学 302

二、诊断 302

(一)症状 302

(二)体检 302

(三)心电图 303

(四)实验室检查 303

三、初始处置 304

(一)在急诊室的评估 304

(二)初始治疗 304

四、再灌注策略 307

(一)溶栓治疗 307

(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307

(三)溶栓易化PCI 308

(四)理想的再灌注治疗选择 309

五、辅助性抗血小板治疗 310

(一)氯吡格雷 310

(二)糖蛋白Ⅱb/Ⅲa抑制药 310

六、再灌注后药物治疗 311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311

(二)β受体阻滞药 311

(三)阿司匹林 311

(四)Thienopyridines 311

(五)HMG-CcA还原酶抑制药 311

七、二级预防 311

第25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 313

一、概念和分类 313

二、病因学 313

三、诊断与危险分层 314

(一)早期评估 314

(二)病史与体检 318

(三)心电图 319

(四)心脏生化标志物 319

(五)急诊心肌灌注显像 320

四、随访检查 320

(一)负荷试验 320

(二)冠状动脉CT造影 320

(三)冠状动脉造影 320

五、预后 321

六、治疗 321

(一)住院治疗 321

(二)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非介入治疗的比较 321

(三)抗缺血药物 323

(四)抗血小板治疗 327

(五)抗凝血治疗 328

(六)纤维蛋白溶解治疗 330

(七)主动脉内气囊泵 330

(八)降脂治疗 330

(九)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331

(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31

(十一)外科血运重建 331

第26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35

一、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发展 335

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的随机临床试验 335

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比较 336

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器械和策略 337

(一)冠状动脉内支架:主要的治疗策略 337

(二)药物洗脱支架 337

(三)药物洗脱支架引起的相关问题 338

五、辅助治疗方案 338

(一)噻吩并吡啶类 338

(二)血小板Ⅱ b/Ⅲ a受体抑制药 340

(三)凝血酶抑制药 340

(四)血管内超声 341

(五)血流储备分数 341

(六)血栓保护和血栓切除装置 341

六、杂交再血管化 342

七、血流动力学支持的PCI 342

八、血管闭合器 342

九、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342

十、患者的选择 343

(一)单支血管病变 343

(二)多支血管病变 343

十一、病变的选择 344

(一)病变特点 344

(二)左主干病变 344

(三)慢性完全闭塞 344

(四)分叉病变 345

(五)支架内再狭窄 345

(六)冠状动脉的桥血管病变 346

十二、病变的特点 346

十三、器械的选择 346

十四、冠状动脉介入质量控制 347

(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程序 348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结果 349

(三)并发症 349

十五、展望 349

第27章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 351

一、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351

二、早期再灌注的获益:早期动脉开放理论 353

三、机械再灌注和辅助治疗 354

(一)支架和辅助机械装置 354

(二)冠状动脉内抽吸/血栓切除装置 357

(三)血栓保护装置 357

四、辅助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 357

(一)血小板糖蛋白Ⅱ b/Ⅲ a受体抑制药 357

(二)直接凝血酶抑制药 359

(三)抗血小板治疗 359

五、挽救性和易化冠状动脉成形术 360

第28章 系统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 362

一、血压调节的基本原理 362

(一)反馈调节系统 362

(二)肾-体液反馈 363

二、高血压的肾脏机制 365

三、高血压的神经激素机制 365

(一)交感神经系统 365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366

(三)醛固酮 366

(四)内皮缩血管肽 367

(五)一氧化氮(NO) 367

(六)氧化应激 367

(七)心房利钠肽 368

四、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368

(一)肾血管性高血压 368

(二)肾上腺皮质高血压 370

(三)库欣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增多症) 370

(四)嗜铬细胞瘤 370

(五)先兆子痫 371

五、高血压的遗传因素 371

六、原发性(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 371

肥胖 373

第29章 高血压病的诊断与治疗 375

一、高血压患者评估 375

(一)血压测量 375

(二)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评估 376

(三)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377

(四)肾动脉狭窄 377

(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78

(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78

(七)库欣综合征 378

(八)嗜铬细胞瘤 379

二、原发性高血压治疗 379

(一)改变生活方式 379

(二)高血压药物治疗 380

三、特殊高血压人群治疗 386

(一)老年人群 386

(二)糖尿病人群 386

(三)种族和高血压 387

(四)肾脏疾病 387

(五)妊娠高血压 387

(六)脏器移植有关的高血压 388

(七)高血压急症及紧急情况 388

(八)抵抗型高血压 389

第30章 肺动脉高压 392

一、定义 392

二、血流动力学 392

三、肺动脉高压的一般特征 393

(一)临床表现 393

(二)特殊检查 393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393

五、心电图 393

六、心脏超声 393

七、肺扫描 394

八、肺活检 394

九、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394

(一)后天性左心功能异常 394

(二)先天性心脏病 394

(三)血栓栓塞性疾病 395

十、慢性肺动脉近端血栓栓塞 395

十一、呼吸系统疾病和功能障碍 395

(一)间质纤维化 395

(二)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 396

十二、结缔组织病 396

正常肺的肺泡低通气患者 396

十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397

(一)定义 397

(二)特殊类型 398

(三)治疗 399

十四、房间隔造口术 399

十五、肺移植 400

第31章 肺栓塞 401

一、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401

二、急性肺栓塞的病理生理学 401

(一)气体交换异常 402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402

三、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 403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403

(二)急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实验室检查 403

(三)胸部X线片在肺栓塞疑似病例中的运用 404

(四)对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其他辅助检查 404

(五)影像技术在疑似深静脉栓塞病例中的运用 405

(六)临床预测方法 406

(七)诊断方法 406

四、处理原则 407

(一)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407

(二)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已确诊的静脉血栓 407

(三)抗凝血治疗持续时间 408

(四)抗凝血治疗的并发症 410

(五)腔静脉阻拦 410

(六)溶栓药治疗和急性栓子切除术 410

(七)巨大肺栓塞时的血流动力学处理 411

五、慢性血栓栓塞 412

六、其他形式的血管栓塞 412

第32章 主动脉瓣疾病 414

一、主动脉瓣狭窄 414

(一)概念、病因和病理 414

(二)病理生理学 415

(三)临床表现 415

(四)实验室检查 417

(五)自然病程和预后 417

(六)内科治疗 418

(七)手术治疗 418

二、主动脉瓣反流 419

(一)概念、病因和病理 419

(二)病理生理学 420

(三)临床表现 421

(四)自然病程和预后 422

(五)内科治疗 422

(六)手术治疗 423

三、成年人二叶型主动脉瓣 423

(一)病理 423

(二)并发症和相关先天性心血管病变 424

(三)体格检查 425

(四)处置 425

第33章 二尖瓣狭窄 427

一、概念、病因学和病理学 427

二、病理生理学 427

三、临床表现 428

(一)病史 428

(二)体格检查 428

(三)胸部X线片 430

(四)心电图 430

(五)严重MS的临床征象 430

四、实验室检查 430

(一)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超声 430

(二)心导管检查/血管造影 431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431

五、自然病程和预后 431

六、内科治疗 431

七、介入治疗 432

第34章 二尖瓣反流(包括二尖瓣脱垂) 437

一、二尖瓣反流 437

(一)概念、病因学和病理学 437

(二)病理生理学 437

二、临床表现 438

(一)病史 438

(二)体格检查 438

(三)实验室检查 439

(四)自然病史和预后 440

(五)药物治疗 440

(六)手术治疗 440

三、二尖瓣脱垂 442

(一)MVP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443

(二)MVP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443

(三)诊断性检查 444

(四)自然病史、预后和并发症 445

(五)治疗 446

第35章 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 449

一、三尖瓣疾病 449

(一)正常解剖 449

(二)三尖瓣反流 450

二、三尖瓣狭窄 454

(一)病因学 454

(二)诊断 454

(三)治疗 455

三、肺动脉瓣膜病 456

(一)正常解剖 456

(二)肺动脉反流 456

四、肺动脉狭窄 457

(一)病因学 457

(二)诊断 458

(三)治疗 458

第36章 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 460

一、人工心脏瓣膜 460

(一)机械瓣 460

(二)生物瓣 460

二、临床指南 460

三、瓣膜选择标准 461

四、瓣膜的修复 464

五、治疗策略 464

六、抗凝血治疗 467

第37章 瓣膜性心脏病的抗凝血治疗 469

一、自然瓣膜性疾病 469

(一)自然瓣膜性疾病血栓危险性 470

(二)其他潜在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 470

二、人工心脏瓣膜 470

(一)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血治疗 471

(二)机械性瓣膜 471

(三)生物(组织)性瓣膜 471

三、特殊临床情况的抗凝血治疗 471

(一)自然瓣膜的改变 471

(二)外科手术和口腔护理 471

(三)心导管检查和造影术 473

(四)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473

(五)妊娠 473

(六)血栓栓塞的治疗 473

(七)过度抗凝 474

(八)出血的治疗 474

(九)瓣膜血栓 474

(十)感染性心内膜炎 475

第38章 感染性心内膜 476

一、流行病学 476

二、发病机制 476

三、病原学 477

(一)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477

(二)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478

四、处置 479

(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480

(二)临床标准 481

(三)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应用 482

五、急性并发症 482

(一)心脏衰竭 482

(二)栓塞 483

(三)感染性动脉瘤 483

(四)瓣周感染扩散 483

(五)肾衰竭 483

六、抗生素治疗 484

(一)原则 484

(二)抗生素的选择 485

(三)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485

七、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治疗 485

八、手术治疗 485

九、预后 500

十、预防 501

第39章 扩张型心肌病 505

一、背景和历史性前瞻 505

二、心肌病的分类 505

三、心肌病的分子机制和因基因表达改变所产生的心肌衰竭疾病的表型 507

(一)人类扩张型心肌病或动物模型的遗传性因素 507

(二)修饰基因的多态性变异 507

(三)一个完全正常的基因修正的非适应性表达 508

(四)涉及心肌异常/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它们的进展 510

四、几种常见的扩张型心肌病 512

(一)缺血性心肌病 512

(二)高血压性心肌病 514

(三)瓣膜性心肌病 514

(四)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包括家族型心肌病) 515

五、几类需要特殊处理的特异性扩张型心肌病 517

(一)蒽环霉素心肌病 517

(二)产后心肌病 517

(三)乙醇性心肌病 518

(四)Chagas’心肌病 518

第40章 肥厚型心肌病 520

一、病理 520

二、临床表现 521

体格检查 521

三、诊断试验 522

(一)心电图 522

(二)动态心电图监护 522

(三)胸部X线片 522

四、诊断评价 522

(一)超声心动图 522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运动负荷试验 523

(三)MRI/超高速CT 524

(四)血流动力学 524

五、自然病程 524

六、治疗 526

第41章 限制型、闭塞性和浸润性心肌疾病 530

一、限制型心肌病 530

(一)非浸润性限制型心肌病 532

(二)浸润性限制型心肌病 532

二、贮积性疾病 533

三、闭塞性心内膜心肌疾病 534

四、非闭塞性心内膜疾病 534

第42章 心肌炎与特殊类型心肌病 536

一、心肌炎 536

(一)美洲锥虫病 541

(二)莱姆心脏炎 542

(三)风湿性心脏病 542

二、非感染性心肌炎 542

(一)超敏性心肌病 542

(二)巨细胞心肌炎 542

(三)围生期心肌病 543

(四)神经肌肉疾病 543

三、内分泌紊乱性心肌病 543

四、毒素 544

(一)乙醇 544

(二)可卡因 544

(三)化疗药物 545

(四)精神药物 545

(五)化学毒素 545

五、营养缺乏性心肌病 545

六、TAKO-TSUBO心肌病 546

七、NONCOMPACTION CARD IOMYOPATHY 546

八、先天性心肌病 547

第43章 心血管类,非心血管类药物,电击,毒物和射线 548

一、非心脏药物 548

(一)化疗药物 548

(二)抗精神病药物 549

(三)非心脏药物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 549

(四)药物相关的瓣膜性心脏病 549

(五)氯喹 550

(六)治疗偏头痛药物 550

(七)合成类固醇激素 550

(八)可卡因 550

(九)甲基苯丙胺类 552

二、电 552

(一)环境触电事故 552

(二)电休克治疗 552

三、毒物 552

(一)蛇毒和蝎毒 552

(二)海洋生物毒素 553

(三)卤代氢 553

(四)一氧化碳 553

四、放射线 553

第44章 心包疾病 555

一、急性心包炎 557

二、心包积液 558

三、心脏压塞 558

四、缩窄性心包炎 560

五、先天性心包疾病 561

第45章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562

一、遗传病概要 562

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563

(一)唐氏综合征 563

(二)特纳综合征 564

三、特发性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学基础 564

(一)主动脉瓣上狭窄 564

(二)家族性房间隔缺损 565

(三)心手综合征 565

(四)家族性黏液瘤综合征 565

四、遗传性心肌病 566

(一)肥厚型心肌病 566

(二)扩张型心肌病 568

(三)限制型心肌病 568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571

五、遗传性心脏节律和传导疾病 571

(一)Brugada综合征及其变异型 571

(二)长Q-T综合征 574

(三)短Q-T综合征 575

(四)进展性家族性心脏传导阻滞 576

(五)儿茶酚胺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576

(六)病窦综合征 576

(七)家族性心房纤颤 576

(八)家族性Wolff-Parkinson-White综合征 577

六、结缔组织病变性心脏病的遗传基础 577

(一)马方综合征 577

(二)埃勒斯-当洛斯(Ehlers-Danlos)综合征 577

第46章 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 579

一、概述 579

二、几种常见的成年人先天性心脏病 583

(一)房间隔缺损 583

(二)室间隔缺损 583

(三)房室间隔缺损 585

(四)法洛四联症 585

(五)单纯性肺动脉狭窄 586

(六)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586

(七)主动脉缩窄 587

(八)大血管错位 587

(九)先天性纠正型大血管错位 588

(十)三尖瓣埃布斯坦畸形 590

第47章 已确诊或可疑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评估 591

一、围术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临床决定因素 591

(一)病史 591

(二)物理检查 591

(三)伴发疾病 592

(四)手术相关的危险 592

二、围术期危险的临床评估 593

术前检查 595

三、冠状动脉疾病的术前治疗 596

(一)冠状动脉成形术 596

(二)冠状动脉疾病的药物治疗 596

四、特殊情况的处理 596

第48章 代谢综合征,肥胖,饮食 599

一、低密度脂蛋白及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伙伴 599

二、肥胖:代谢综合征的基础 599

三、内源性代谢 600

四、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意义 600

五、代谢综合征基础病因的治疗 601

六、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治疗 601

七、结论 604

第49章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606

一、流行病学 606

二、糖尿病血糖的临床表现 606

(一)血糖代谢障碍 606

(二)血脂异常 606

(三)高血压 608

(四)代谢综合征 608

三、糖尿病的并发症 608

(一)微血管并发症 608

(二)大血管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610

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611

(一)改变生活方式 611

(二)血糖异常的治疗 612

(三)血脂异常的治疗 614

(四)高血压的治疗 617

(五)冠状动脉血管重建 617

(六)最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621

(七)旁路移植手术的预后 621

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测 622

六、今后的研究方向 622

第50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心血管系统 624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624

(一)心脏病变 624

(二)心包炎 624

(三)心肌炎 625

(四)冠心病 625

(五)妊娠与新生儿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 626

(六)治疗 626

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627

治疗 627

三、类风湿关节炎 627

(一)心包病变 627

(二)心肌与心内膜病变 628

(三)心包积液 628

(四)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628

四、强直性脊柱炎 628

(一)心脏受累 629

(二)治疗 629

(三)瓣膜病变 629

五、系统性硬皮病(硬皮病) 629

(一)心血管系统 629

(二)临床表现 630

六、继发的心血管疾病 630

治疗 630

七、雷诺现象 630

八、多肌炎和皮肌炎 631

(一)心血管疾病 631

(二)治疗 631

第51章 女性与冠状动脉疾病 633

一、女性冠心病的预防 633

(一)吸烟 633

(二)糖尿病 637

(三)高血压 637

二、冠心病的诊断 637

三、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处理 638

(一)慢性心绞痛 638

(二)包含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638

(三)血管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38

(四)心律失常 639

第52章 妊娠期特有的心脏疾病 640

一、妊娠期间特有的心脏疾病问题 640

二、临床意义 641

(一)预见 641

(二)妊娠早期 641

(三)中期妊娠和晚期妊娠 641

(四)产程和分娩 642

(五)产后 642

三、妊娠期的心血管改变 642

四、诊断学研究 642

五、心血管药物和妊娠 643

六、并发症的管理 645

(一)容量管理 645

(二)血栓栓塞 645

(三)高血压 645

(四)心律失常 646

七、心脏瓣膜疾病 646

(一)二尖瓣疾病 646

(二)主动脉瓣疾病 647

(三)人工瓣膜疾病 647

八、特殊情况 648

(一)先天性心脏病 648

(二)肺动脉高压 649

(三)心肌功能不全 649

(四)缺血性心脏疾病 649

第53章 心脏和肥胖 652

一、相关的统计数据 652

二、定义 654

体脂的评估 655

三、对心脏的影响 655

(一)心排血量 655

(二)左心室(LV)功能不全 656

(三)高血压 656

四、对代谢的影响 657

(一)胰岛素抵抗 657

(二)2型糖尿病 658

(三)脂代谢 658

五、其他 658

(一)炎症 658

(二)血栓 659

(三)内皮功能异常 659

(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659

(五)肥胖和冠状动脉疾病 659

(六)遗传 659

六、体格检查 659

七、肥胖对检查的影响 660

(一)体表心电图 660

(二)X线检查 661

(三)超声心动图 661

(四)核医学检查 661

(五)心脏导管检查 661

八、治疗 662

(一)营养 662

(二)体力活动 662

(三)药物 662

(四)减肥手术 663

第54章 主动脉疾病 664

一、定义 664

二、病因学 664

三、临床表现 667

(一)主动脉瘤 667

(二)主动脉夹层 667

四、体检 669

五、诊断性研究 669

六、鉴别诊断 670

七、自然病程和预后 670

八、治疗 672

第55章 血管病及心脏病的神经系统表现 674

一、心源性脑栓塞 674

(一)房颤 674

(二)二尖瓣脱垂 675

(三)二尖瓣环钙化 675

(四)瓣膜纤维化异常 676

(五)感染性心内膜炎 676

二、脑栓塞的发病,临床经过及诊断 676

三、预防及治疗 677

(一)反常栓塞 678

(二)心脏泵衰竭导致的颅内低灌注(心脏停搏) 678

(三)心血管药物的神经作用以及心源性脑病 679

四、心脏手术的神经系统和脑血管并发症 679

五、心脏损伤 680

第56章 非手术途径治疗颈动脉疾病 682

一、历史观点 682

二、多中心临床研究 683

三、颈动脉支架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684

四、颈动脉造影在患者筛选中的作用 684

五、患者选择 686

六、技术考虑 688

七、术后管理 692

(一)血流动力学异常处理 693

(二)特殊注意事项 693

八、联合药物治疗 694

九、未来方向 695

第57章 外周动、静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697

一、动脉疾病 697

(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阻塞性疾病 697

(二)其他导致跛行的病因 699

(三)急性动脉阻塞 699

(四)上肢动脉疾病 699

二、静脉疾病 701

(一)静脉曲张 701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 701

(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 702

(四)淋巴水肿 702

三、血管性溃疡 703

第58章 外周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 705

一、腹主-髂动脉栓塞性疾病 705

二、股-腘动脉阻塞性疾病 706

三、腘动脉以下血管闭塞性疾病 709

四、跋行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临床实践指南 709

五、急性肢体缺血的血管内治疗 710

六、严重肢体缺血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临床实践指南 711

急性和慢性肢体缺血的溶栓治疗 711

七、肾动脉闭塞性疾病 711

八、肾动脉狭窄(RAS)的血管内治疗:ACCA/AHA临床实践指南 714

九、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 714

(一)胸主动脉降段动脉瘤 714

(二)腹主动脉瘤 716

(三)髂动脉瘤 717

(四)腘动脉瘤 718

十、血管内治疗腹主动脉瘤或髂动脉瘤:ACCA/AHA临床实践指南 718

十一、总结 719

第59章 心血管疾病医疗服务实践指南 721

一、服务质量 721

(一)概况 721

(二)质量的概念 721

(三)质量的监测:医疗结构、过程和结果 722

(四)质量评估与改进 722

二、临床实践指南 723

(一)概念 723

(二)指南的发展 723

(三)指南的实施 725

(四)指南维护 727

(五)指南的特征 727

(六)指南的效用 728

三、实践指南的查寻 728

四、结论 728

第60章 心血管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和合并症 731

一、临床药理学 731

(一)药动学相互作用 731

(二)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其他因素 732

二、疾病种类和(或)患者表现 732

(一)冠状动脉疾病 733

(二)节律性疾病 734

(三)高血压 736

三、心血管病的预防 740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740

(二)其他降脂药 740

四、心力衰竭和移植 741

(一)心力衰竭 741

(二)心脏移植 741

第61章 老年心脏血管疾病治疗注意事项 743

一、年龄对心脏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743

二、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 745

三、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 746

四、老年高血压 747

五、老年人主动脉瓣狭窄 747

六、老年人心房纤颤 747

第62章 增补医学与心血管病防治 751

一、生物疗法:选择性的植物和饮食增补 751

(一)大蒜 751

(二)山楂(山楂属) 752

(三)银杏属 753

(四)马栗树提取物 753

(五)普利醇(亦称甘蔗原素) 754

(六)红米酵母(紫红粬霉) 754

(七)饮食增补 755

(八)乙醇 758

二、作业和躯体疗法 759

(一)针灸 759

(二)能量治疗 760

三、心-身干预 760

四、替代医学系统 7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