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  第7版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  第7版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 第7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郝伟,于欣主编;许毅,吴爱勤,李涛,刘金同副主编;江开达主审;于欣,张宁,王传跃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17170710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适合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使用。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 第7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精神病学 1

二、精神障碍 1

第二节 脑与精神活动 2

一、脑结构与精神活动 3

二、脑神经化学与精神活动 3

三、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 4

第三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学 5

一、精神障碍的生物学因素 5

(一)遗传与表观遗传 5

(二)神经发育异常 6

(三)感染 6

二、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因素 7

(一)应激 7

(二)人格特征 7

三、关于精神障碍病因学的思考 7

第四节 展望 8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11

第一节 概述 11

第二节 常见精神症状 11

一、感知觉障碍 11

(一)感觉障碍 12

(二)知觉障碍 12

二、思维障碍 14

(一)思维形式障碍 14

(二)思维内容障碍 16

(三)超价观念 20

三、注意障碍 20

四、记忆障碍 20

五、智能障碍 21

六、定向力障碍 22

七、情感障碍 22

八、意志障碍 23

九、动作行为障碍 24

十、意识障碍 25

十一、自知力障碍 26

第三节 常见精神疾病综合征 26

第三章 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 28

第一节 医患关系 28

第二节 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 29

一、面谈检查的步骤 29

(一)开始 29

(二)深入 30

(三)结束 30

二、面谈检查的技巧 30

(一)检查者(医生)的修养 30

(二)沟通技巧 31

第三节 病史采集 32

(一)病史格式和内容 33

(二)采集病史应注意的事项 34

第四节 精神状况检查 35

一、精神状况检查的内容 35

(一)外表与行为 35

(二)言谈与思维 35

(三)情绪状态 35

(四)感知 35

(五)认知功能 35

(六)自知力 36

二、特殊情况下的精神状况检查 36

(一)不合作的患者 36

(二)意识障碍的患者 36

(三)风险评估 36

第五节 躯体检查与特殊检查 37

(一)躯体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 37

(二)实验室检查 37

(三)脑影像学检查 37

(四)神经心理学评估 38

第六节 精神科诊断过程 38

(一)横向诊断过程 38

(二)纵向诊断过程 38

(三)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9

第七节 标准化精神检查和评定量表的应用 39

(一)标准化诊断性精神检查工具 39

(二)评定量表 39

第八节 精神科病历书写 40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 43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 43

一、概述 43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43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意义 43

(三)精神障碍分类的原则 43

二、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4

(一)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系统) 44

(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系统) 45

(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系统) 46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 47

一、概述 47

二、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47

附录 49

第五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 55

第一节 概述 55

一、基本概念 55

二、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55

(一)谵妄 55

(二)遗忘综合征 56

(三)痴呆 56

(四)其他 58

三、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 58

第二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59

一、阿尔茨海默病 59

(一)流行病学 5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59

(三)临床表现 6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五)治疗 62

二、血管性痴呆 63

(一)临床表现 63

(二)预防与治疗 63

三、颅内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 63

(一)病毒性脑炎 64

(二)脑膜炎 64

(三)脑脓肿 64

四、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 65

(一)临床表现 65

(二)治疗 65

五、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 66

(一)临床表现 66

(二)诊断和治疗 66

六、癫痫性精神障碍 66

(一)临床表现 67

(二)诊断和治疗 67

七、梅毒所致精神障碍 67

(一)临床表现 68

(二)诊断和治疗 68

八、HIV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68

第三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69

一、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70

(一)流行性感冒所致精神障碍 70

(二)肺炎所致精神障碍 70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71

二、内分泌障碍伴发的精神障碍 71

(一)肾上腺功能异常 71

(二)甲状腺功能障碍 71

(三)甲状旁腺功能异常 72

(四)嗜铬细胞瘤 72

(五)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 73

三、结缔组织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73

(一)类风湿关节炎 73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73

四、内脏器官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74

(一)呼吸系统疾病 74

(二)循环系统疾病 74

(三)消化系统疾病 75

(四)肾脏疾病 76

第六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77

第一节 概述 77

一、基本概念 77

(一)精神活性物质 77

(二)依赖 77

(三)滥用 77

(四)耐受性 78

(五)戒断状态 78

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 78

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相关因素 78

(一)社会因素 78

(二)心理因素 78

(三)生物学因素 79

第二节 阿片类物质 80

一、概述 80

二、阿片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81

三、戒断反应 81

四、治疗 81

(一)脱毒治疗 81

(二)防止复吸、社会心理干预 82

(三)美沙酮维持治疗 82

第三节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82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83

一、苯丙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84

二、治疗 84

(一)精神症状的治疗 84

(二)躯体症状的治疗 84

第五节 氯胺酮 85

一、药理作用 85

二、滥用方式 85

三、临床表现 85

四、治疗 86

第六节 大麻 86

第七节 酒精 87

一、酒精的吸收与代谢 87

二、酒精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87

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87

(一)急性酒中毒 87

(二)戒断反应 88

(三)记忆及智力障碍 88

(四)其他精神障碍 88

四、治疗 88

(一)戒断症状的处理 88

(二)酒增敏药 89

(三)抗酒渴求药 89

(四)治疗精神障碍共病 89

第八节 烟草 89

一、尼古丁的药理作用 89

二、吸烟的危害 90

三、吸烟问题的处理 90

附录 正确认识和应用阿片类药物在癌症镇痛中的作用 92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93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93

一、概述 93

二、流行病学 93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94

(一)遗传 94

(二)神经发育 94

(三)神经生化 95

(四)心理社会因素 96

四、临床表现 97

(一)前驱期症状 97

(二)显症期症状 97

五、临床分型 99

(一)单纯型 99

(二)青春型 100

(三)紧张型 100

(四)偏执型 100

(五)未分化型 101

(六)残留型 101

(七)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101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01

(一)诊断要点 101

(二)鉴别诊断 102

七、病程与结局 103

八、治疗与康复 103

(一)药物治疗 103

(二)心理与社会干预 104

第二节 妄想性障碍 105

第三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106

第八章 心境障碍 108

一、流行病学 10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08

(一)遗传因素 108

(二)神经生化因素 109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109

(四)脑电生理变化 109

(五)神经影像改变 110

(六)心理社会因素 110

三、临床表现 110

(一)抑郁发作 110

(二)躁狂发作 112

(三)混合发作 113

四、临床分型 113

(一)抑郁障碍 113

(二)双相障碍 113

(三)持续性心境障碍 114

五、病程和预后 114

(一)抑郁障碍 114

(二)双相障碍 115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15

(一)诊断要点 115

(二)诊断标准 115

(三)鉴别诊断 117

七、治疗与预防 117

(一)抑郁障碍的治疗 117

(二)双相障碍的治疗 119

(三)预防复发 121

第九章 神经症性障碍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第二节 惊恐障碍 1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4

(一)遗传因素 124

(二)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 124

(三)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124

二、临床表现 12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26

(一)诊断要点 126

(二)鉴别诊断 126

四、治疗 126

(一)药物治疗 126

(二)认知行为治疗 126

第三节 恐惧症 12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27

二、临床表现 128

(一)广场恐惧症 128

(二)社交焦虑障碍 128

(三)特定恐惧 12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28

(一)诊断 128

(二)鉴别诊断 129

四、治疗 129

第四节 广泛性焦虑障碍 13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0

二、临床表现 13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31

(一)诊断要点 131

(二)鉴别诊断 131

四、治疗 132

(一)药物治疗 132

(二)心理治疗 132

第五节 强迫障碍 13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3

二、临床表现 133

(一)强迫观念 134

(二)强迫动作和行为 134

(三)回避行为 134

(四)其他 13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35

(一)诊断要点 135

(二)鉴别诊断 135

四、治疗 135

(一)药物治疗 135

(二)认知行为治疗 136

(三)其他躯体治疗 136

第六节 神经衰弱 136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36

二、治疗 137

第十章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138

第一节 躯体形式障碍 138

一、流行病学 13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38

(一)心理社会因素 138

(二)生物学因素 139

三、临床表现 139

(一)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点 139

(二)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 13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一)诊断 141

(二)鉴别诊断 141

五、治疗 141

(一)治疗时应注意的问题 141

(二)药物治疗 142

(三)心理治疗 142

第二节 分离(转换)性障碍 14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42

(一)遗传 142

(二)心理因素 143

(三)社会文化因素 143

二、临床表现 143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43

(二)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其他形式 14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45

(一)诊断要点 145

(二)鉴别诊断 145

四、治疗 146

(一)心理治疗 146

(二)药物治疗 146

第十一章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147

第一节 进食障碍 147

一、神经性厌食 14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47

(二)临床表现 14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48

(四)治疗 148

(五)病程与预后 148

二、神经性贪食 14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50

(二)临床表现 150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50

(四)治疗 150

(五)病程与预后 150

三、神经性呕吐 151

第二节 睡眠障碍 151

一、失眠症 151

(一)失眠的相关因素 151

(二)临床表现 15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52

(四)治疗 152

二、嗜睡症 152

(一)临床表现 152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52

(三)治疗 152

三、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153

(一)病因 153

(二)临床表现 153

(三)诊断 153

(四)治疗 153

四、睡行症 154

(一)临床表现 154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54

(三)治疗 154

五、夜惊 154

六、梦魇 155

第三节 性功能障碍 155

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 155

(一)性欲减退 155

(二)阳痿 156

(三)阴冷 156

(四)性乐高潮障碍 156

(五)早泄 157

(六)阴道痉挛 157

(七)性交疼痛 157

二、性功能障碍的治疗 157

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应激源 159

二、易感因素 159

三、病因和病理机制 159

(一)生物学因素 160

(二)心理因素 160

(三)社会因素 160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160

一、临床表现 161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61

(一)诊断 161

(二)鉴别诊断 161

(三)治疗与干预 161

第三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 162

一、病因和病理机制 162

二、临床表现 16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64

(一)诊断要点 164

(二)鉴别诊断 164

四、治疗 164

第四节 适应障碍 165

一、临床表现 165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66

(一)诊断要点 166

(二)鉴别诊断 166

三、治疗 166

第十三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167

第一节 人格障碍 167

一、概述 167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67

(一)生物学因素 167

(二)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168

三、常见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168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168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168

(三)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169

(四)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 169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171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171

(七)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171

(八)依赖型人格障碍 171

四、诊断 171

五、治疗和预后 172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 17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73

(一)生物学因素 173

(二)心理因素 173

(三)社会因素 173

二、临床表现 174

(一)性身份障碍 174

(二)性偏好障碍 174

(三)性指向障碍 175

三、诊断 176

四、治疗和预后 177

附录 习惯与冲动障碍 177

第十四章 自杀、危险性评估及危机干预 179

第一节 自杀行为 179

一、概述 179

二、自杀的危险因素 180

(一)心理学因素 180

(二)社会学因素 180

(三)生物学因素 180

(四)疾病因素 181

(五)其他因素 181

三、自杀风险评估与识别 181

(一)自杀的动机 182

(二)自杀前的心理特点 182

(三)自杀风险的基本线索 182

四、自杀的治疗与预防 182

(一)一级预防——宣传教育精神卫生相关知识 183

(二)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183

(三)三级预防——善后处理、预防复发 183

第二节 攻击行为及危险评估 183

一、概述 183

二、与攻击性行为相关的危险因素 184

三、危险性行为评估 185

(一)危险性评估的方法 185

(二)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内容 185

(三)危险性评估的注意事项 186

第三节 危机干预 187

一、危机的概念 187

二、危机的类型与结局 187

三、危机干预的概念与方法 187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和方式 188

(二)危机干预的步骤 188

附录 蓄意自伤 189

(一)流行病学 189

(二)临床特征 190

(三)评估与干预 190

第十五章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与精神科急诊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概念 192

二、综合医院的心理问题 192

三、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意义 193

第二节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范畴 193

一、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任务 193

二、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模式 193

三、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类型 194

(一)以患者为中心的会诊 194

(二)以邀诊医生为中心的会诊 194

(三)以整个医疗小组为中心的会诊 195

四、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内容 195

第三节 会诊-联络精神病学临床应用 195

一、会诊-联络精神病学服务职能 195

(一)精神科医生 196

(二)非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 196

(三)心理工作者 196

二、会诊-联络精神病学的服务场所 196

(一)病房 196

(二)急诊室与ICU 196

(三)门诊或联合门诊 196

三、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基本技能 196

(一)病例筛查 196

(二)诊断与鉴别 196

(三)治疗原则 198

四、常见会诊-联络的临床问题 199

(一)脑器质性综合征 199

(二)抑郁症及躯体形式障碍 199

(三)外科手术前后的心理反应 199

(四)监护室综合征 199

(五)人工透析及脏器移植 199

(六)恶性肿瘤患者 200

第四节 精神科急诊 200

一、概念和范围 200

(一)门诊急诊 200

(二)住院患者的应急处理 201

(三)急会诊 201

二、急诊评估 201

(一)器质性疾病的急诊评估 201

(二)精神科急诊评估 202

三、诊断与处理原则 202

(一)诊断 202

(二)处理原则 202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204

第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 204

一、流行病学 204

二、病因 204

(一)遗传因素 204

(二)围生期有害因素 204

(三)出生后不良因素 205

三、临床表现 205

(一)轻度 205

(二)中度 205

(三)重度 205

(四)极重度 205

四、病程与预后 20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06

(一)确定诊断及其严重程度 206

(二)病因学诊断 206

(三)鉴别诊断 206

六、预防与治疗 207

(一)教育和康复训练 207

(二)心理治疗 207

(三)药物治疗 208

第二节 心理发育障碍 208

一、儿童孤独症 209

(一)流行病学 20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09

(三)临床表现 209

(四)病程及预后 21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10

(六)干预和治疗 211

二、Asperger综合征 212

(一)临床表现 212

(二)病程与预后 21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12

(四)治疗 213

三、Rett综合征 213

(一)临床表现 213

(二)病程与预后 21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13

(四)治疗 214

四、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214

(一)临床表现 214

(二)病程与预后 21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14

(四)治疗 215

第三节 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215

一、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215

(一)流行病学 21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15

(三)临床表现 216

(四)病程和预后 21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17

(六)治疗 217

二、品行障碍 219

(一)流行病学 219

(二)病因 219

(三)临床表现 219

(四)病程与预后 220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20

(六)治疗 220

三、抽动障碍 221

(一)流行病学 22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21

(三)临床表现 221

(四)病程与预后 22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222

(六)治疗 223

四、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 223

(一)病因 224

(二)临床表现 224

(三)病程与预后 22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224

(五)治疗 224

第十七章 躯体治疗 226

第一节 药物治疗概述 226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物 226

一、分类 227

(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227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227

二、作用机制 228

三、临床应用 230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230

(二)用法和剂量 230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 231

(一)锥体外系反应 231

(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232

(三)自主神经的不良反应 232

(四)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 232

(五)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232

(六)QT间期延长与心源性猝死 233

(七)其他不良反应 233

(八)过量中毒 233

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34

六、常用抗精神病药物 234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 235

一、新型抗抑郁药物 237

(一)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237

(二)非SSRIs的新型抗抑郁药物 238

二、传统抗抑郁药 238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239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240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 240

一、碳酸锂 240

(一)作用机制 241

(二)临床应用 241

二、抗癫痫药物 242

第五节 抗焦虑药物 242

一、苯二氮?类 242

二、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 244

第六节 物理治疗 244

一、改良电痉挛治疗 244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244

(二)治疗方法 245

(三)并发症及其处理 245

二、经颅磁刺激治疗 246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 247

第一节 概述 247

(一)定义 247

(二)现代心理治疗的基本要素 247

(三)心理治疗的学科特性 248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种类、流派及作用机制 249

一、心理治疗的种类 249

(一)按治疗对象分类 249

(二)按理论流派分类 249

二、心理治疗的流派 249

(一)精神分析及心理动力性治疗 249

(二)认知-行为治疗 250

(三)人本主义治疗 250

(四)系统思想与家庭治疗 251

三、心理治疗的效用及其机制 252

(一)心理治疗的适应证 252

(二)心理治疗产生疗效的机制 253

第三节 治疗关系技术 254

一、治疗关系的定义与意义 254

(一)概念 254

(二)治疗关系的伦理与技术双重属性 254

(三)良好治疗关系的临床价值 254

二、建立、维持治疗关系的技术 255

(一)治疗师的位置与角色意识 255

(二)开场技术 256

(三)接纳与反映技术 256

(四)构架技术 256

(五)倾听技术 257

(六)引导技术 257

(七)安慰和承诺技术 257

(八)暗示技术 258

(九)终止技术 258

第四节 促进变化的策略和技术 259

一、治疗变化的目标及干预方法的选择 259

(一)筛选干预目标 259

(二)根据问题和相应理论解释确定干预方法 259

二、主要的干预策略 260

(一)重建自我认识的技术 260

(二)处理躯体和情绪不适的放松技术 261

(三)改变个体和人际行为的技术 262

第十九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265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预防 265

一、概述 265

二、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 265

(一)一级预防 265

(二)二级预防 266

(三)三级预防 266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康复 267

一、概述 267

二、精神障碍的医院康复 267

(一)医院康复的工作内容 268

(二)医院康复的训练措施 268

三、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 268

(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目的 270

(二)个案管理 270

(三)职业治疗 271

(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工作体系 272

第二十章 精神病学与法律问题 275

第一节 概述 275

一、刑事与民事司法体系中的精神医学问题 275

二、司法精神病学相关内容 276

第二节 精神疾病与违法行为 276

一、刑事司法相关规定及法律能力评定 276

(一)司法精神病学鉴定 276

(二)刑事责任能力 277

(三)受审能力 277

(四)服刑能力 278

(五)性自卫能力 278

(六)作证能力 279

二、违法精神障碍患者的处置 279

第三节 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保护 280

一、精神卫生立法 280

二、患者的权益 282

(一)人身自由权 282

(二)治疗权利 282

(三)知情同意权 283

(四)劳动就业和受教育的权利 283

(五)隐私权 284

(六)民事权利和监护 284

(七)非自愿医疗 285

参考文献 286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8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