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安徽百科全书
安徽百科全书

安徽百科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
  • 页数:1367 页
图书介绍:
《安徽百科全书》目录

第一篇 土地·人口·资源 1

第一章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面积 1

一 地理位置 1

二 面积 1

第二节 地貌、河流、湖泊 1

一 地貌 1

二 河流 4

三 湖泊 6

第三节 行政区划 7

一 安徽建省后政区变更概况 7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政区变更概况 8

三 安徽省行政区划现状 9

第二章 人口 11

第一节 人口数量及其演变 11

一 概况 11

二 1949年前的安徽人口 12

三 1949年后的安徽人口 13

四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演变 20

第二节 人口素质及其构成 21

一 人口的身体素质 21

二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24

三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31

四 残疾人口 31

五 人口构成 32

第三节 计划生育和人口政策 40

一 计划生育 40

二 人口政策 45

第三章 土地、水、气候资源 50

第一节 土地资源 50

一 概述 50

二 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51

三 土壤的基本性状 53

四 土壤养分状况 54

五 土壤改良 56

六 土地资源的利用 56

第二节 水资源 57

一 概述 57

二 年降水量及径流量 58

三 地表水与地下水 58

四 水力资源 61

五 水资源供需预测 62

第三节 气候资源 65

一 概述 65

二 光能资源 65

三 热量资源 66

四 山地气候 68

五 降水 69

第四章 生物资源 72

第一节 植物资源 72

一 木本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72

二 木本植物资源的分布 73

三 草本植物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74

第二节 动物资源 75

一 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和特点 75

二 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 77

第三节 微生物资源 78

一 微生物的种类和利用 78

二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前景 79

第四节 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 79

一 资源保护与管理 79

二 自然保护区建设 81

三 森林公园建设 82

第五章 矿产资源 83

第一节 概况 83

一 成矿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 83

二 矿产资源的特点 84

三 矿产资源的勘探 84

四 安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远景储量 91

第二节 金属矿产资源 92

一 黑色金属矿产 92

二 有色金属矿产 95

三 贵金属矿产 98

四 稀有金属矿产 99

五 分散元素矿产 99

第三节 非金属矿产资源 100

一 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 100

二 化工原科非金属矿产 102

三 建筑材料和其他非金属矿产 105

四 特种非金属矿产 109

五 工艺美术原料矿产 109

第六章 能源矿产资源 110

第一节 煤炭资源 110

一 煤炭资源的分布与储量 110

二 煤炭资源的开采利用 111

三 煤炭资源的发展远景 114

第二节 石油资源 114

一 石油资源的分布 114

二 天然气资源 116

三 油气资源量及发展远景 116

第二篇 历史 118

第一章 历史沿革 118

第一节 第一时期[西周—康熙六年(1667)] 118

第二节 第二时期[康熙六年(1667)—1949年] 120

第二章 历史文化 122

第一节 科技 122

一 刘安与《淮南子》 122

二 华佗及其医学 122

三 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122

四 文房四宝 123

五 《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 125

六 朱?和《救荒本草》 125

七 朱载堉和十二平均律 126

八 梅文鼎和安徽数学学派 126

九 方以智和《物理小识》 127

十 新安医派 128

十一 徽派建筑 129

十二 郑复光和《镜镜詅痴》 129

第二节 经济 130

一 芍陂的开凿 130

二 丹阳铜 131

三 梅根冶 131

四 永丰监 132

五 五彩缤纷的制瓷业 132

六 大江南北的圩田 133

七 徽州商帮 133

八 芜湖米市 134

九 安徽名茶 135

第三节 文化艺术 136

一 《孔雀东南飞》 136

二 建安文学 136

三 新安理学 137

四 新安画派 138

五 徽剧 138

六 桐城文派 139

七 《儒林外史》 140

八 芜湖铁画 140

九 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141

第四节 历史文化名城 142

一 寿县 142

二 亳州 143

三 歙县 144

四 桐城 145

五 安庆 146

六 凤阳 146

七 黟县 147

第三章 历史事件 148

一 大泽乡起义 148

二 垓下决战,霸王别姬 149

三 魏吴江淮之战 149

四 淝水之战 150

五 顺昌—柘皋之战 150

六 宋金采石之战 151

七 元末红巾军驰骋江淮 152

八 营建中都 153

九 明末清初徽州的“奴变” 154

十 雉河集会盟 155

十一 三河大捷 155

十二 安庆保卫战 156

十三 芜湖教案 157

十四 大通自立军起义 157

十五 霍山教案 158

十六 辛亥革命在安徽 158

十七 徐锡麟起义 159

十八 安庆马炮营起义 160

十九 寿州光复 160

二十 安庆独立 161

二十一 柏文蔚抗英禁烟 161

二十二 二次革命在安徽 162

二十三 五四运动在安徽 162

二十四 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 163

二十五 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 163

二十六 阜阳“四·九”暴动 164

二十七 商南立夏节起义 164

二十八 六霍起义 165

二十九 皖西苏区土地革命 165

三十 苏家埠战役 166

三十一 皖西、皖南游击战争 166

三十二 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军部 167

三十三 刘少奇在安徽 168

三十四 三打来安城 168

三十五 皖南事变 169

三十六 新四军第四师西征 169

三十七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70

三十八 淮海战役在安徽 170

三十九 渡江战役 171

第四章 历史人物 171

第一节 古代人物 171

管仲 171

范增 171

张良 171

英布 172

桓谭 172

华佗 172

曹操 172

鲁肃 172

周瑜 172

曹丕 172

曹植 172

嵇康 173

王蕃 173

桓伊 173

戴逵 173

张籍 173

李绅 173

曹松 173

杜荀鹤 173

陈翥 173

包拯 174

梅尧臣 174

李公麟 174

吕本中 174

朱熹 174

张孝祥 174

方回 174

贡师泰 174

朱元璋 175

朱棣 175

朱? 175

汪道昆 175

朱载堉 175

憨山德清 175

梅鼎祚 175

汪廷讷 175

左光斗 176

阮大铖 176

吴应箕 176

金声 176

江天一 176

渐江 176

方以智 176

钱澄之 176

施闰章 176

梅文鼎 177

汤鹏 177

方苞 177

汪士慎 177

刘大櫆 177

吴敬梓 177

戴震 177

姚鼐 178

罗聘 178

邓石如 178

曹振镛 178

王贞仪 178

方东树 178

包世臣 178

俞正燮 178

郑复光 178

刘开 179

姚莹 179

王茂荫 179

第二节 近代人物 179

夏燮 179

张乐行 179

程长庚 179

张光藻 179

胡光墉 180

李鸿章 180

孙家鼐 180

汪海洋 180

刘铭传 180

丁汝昌 180

周馥 181

吴汝纶 181

聂士成 181

姜桂题 181

杨月楼 181

张广建 181

王鹤寿 181

袁大化 181

李经方 181

马其昶 182

周学海 182

李经羲 182

詹天佑 182

陆建章 182

段祺瑞 182

范传甲 183

徐锡麟 183

赛金花 183

程家柽 183

刘世珩 183

吴越 183

王庆云 183

聂宪藩 183

施从云 183

王天培 183

范鸿仙 184

程良 184

吴春阳 184

倪映典 184

石德宽 184

熊成基 184

姚永概 184

汪声玲 184

孙多森 184

徐乃昌 184

施从滨 185

倪嗣冲 185

孙毓筠 185

段芝贵 185

韩衍 185

罗开榜 185

郑士琦 185

刘希平 185

王文藻 185

郑芳荪 186

宋玉琳 186

张汇滔 186

韩伯棠 186

第三节 现代人物 186

江朝宗 186

姚永朴 186

曹沁泉 186

周学熙 186

唐启尧 186

黄宾虹 186

吕调元 187

刘尚清 187

史恕卿 187

李光炯 187

刘百川 187

龚心湛 187

徐静仁 187

徐谦 187

高世读 188

桂月峰 188

应慈 188

许世英 188

许承尧 188

吴纫礼 188

李辛白 188

程继仙 188

柏文蔚 188

岳相如 189

李经迈 189

光明甫 189

马福祥 189

房秩五 189

杨小楼 189

卢仲农 189

王揖唐 189

胡朴安 190

袁家声 190

汪孟邹 190

陈独秀 190

倪道烺 190

陈樱宁 190

贾德耀 190

徐树铮 191

沈子修 191

张敬尧 191

任崇高 191

江? 191

管鹏 191

吴承仕 191

王仲奇 191

龚镇洲 191

常恒芳 191

孙多钰 192

刘镇华 192

冯玉祥 192

詹谷堂 192

高慰农 192

周诒春 192

吕碧城 192

蒋作宾 192

管曙东 192

吴忠信 193

高一涵 193

王玉璋 193

方振武 193

蔡晓舟 193

潘赞化 193

丁绪贤 193

胡怀琛 193

陈调元 193

马祥斌 194

吴志青 194

余亚农 194

汪采白 194

朱蕴山 194

王星拱 194

王亚樵 194

梅其藻 195

高语罕 195

程演生 195

金维系 195

萧龙士 195

廖梓英 195

刘文典 195

孙洪芬 195

孙殿英 196

方与严 196

陈荫南 196

廖磊 196

张治中 196

梅光迪 196

郭子清 197

史逸 197

陶行知 197

黄伯度 197

黄员生 197

端木杰 197

胡适 197

周叔弢 197

汪孝芝 197

李明扬 198

石友三 198

徐庭瑶 198

胡子穆 198

程士范 198

吴彦求 198

李品仙 198

李则纲 199

夏威 199

施廷镛 199

侯宝璋 199

周剑云 199

张节 199

胡竺冰 199

王坦甫 199

汪原放 199

苏继庼 200

李云鹤 200

许恪士 200

黄梦飞 200

黄正平 200

章伯钧 200

戴戟 200

张恨水 200

吴绍青 200

张义纯 201

谢循初 201

孙发端 201

孙津川 201

杨武之 201

汪世铭 201

崔筱斋 201

汪溶 201

查谦 201

刘王立明 201

董爽秋 202

邓子恢 202

刘棣怀 202

周新民 202

叶元龙 202

尹宽 202

童汉章 202

朱光潜 202

彭笑千 203

杨石先 203

鲍刚 203

乔锦卿 203

李慰农 203

茅廷桢 203

郑抱真 203

罗炳辉 203

吕季方 203

方孝岳 203

卫立煌 204

谭梓生 204

薛卓汉 204

魏野畴 204

俞建章 204

柳真吾 204

项英 204

姚佐唐 204

何其巩 204

林散之 205

单寿父 205

李平衡 205

周志俊 205

陈延年 205

张蕴华 205

朱务平 205

朱子帆 205

余心清 206

江绍原 206

王步文 206

范治农 206

冯言安 206

周叔迦 206

徐凤笑 206

潘玉良 206

舒传贤 206

余大化 207

史尚宽 207

李克农 207

孙章鼎 207

许本纯 207

樊映川 207

翟宗文 207

曾中生 207

龚意农 207

徐海东 208

杰克 208

阿英 208

杨溥泉 208

吴可 208

吴葆萼 208

李乐天 208

李特 208

任光 208

齐坚如 208

孙立人 209

孙怀宣 209

马以愚 209

王凤悟 209

周子昆 209

蒋光慈 209

戴正华 209

吴介唐 209

梅大栋 209

曹蕴真 209

章益 210

胡祥仁 210

袁继安 210

余介石 210

吴景超 210

郑位三 210

吕惠生 210

许继慎 210

许杰 210

徐介藩 210

祖晨 211

王效亭 211

李启耕 211

曹渊 211

柯庆施 211

盛士坤 211

曹国云 211

章逐明 211

蔡炳炎 211

章衣萍 212

周雪鸥 212

吴干才 212

吴学谦 212

杨兆成 212

陈文 212

姜镜堂 212

葛宗文 212

夏雨初 212

陈雪吾 212

陈原道 212

陈维稷 213

罗君强 213

陈乔年 213

刘儒林 213

孙仲德 213

韦潄园 213

台静农 213

王影怀 213

丁宁 213

王子玉 213

江靖宇 214

梁从学 214

廖运泽 214

梅竹樵 214

胡梦华 214

房师亮 214

王崇典 214

徐宝珊 214

李坦 214

庆承道 214

汪达之 214

周狷之 215

王金林 215

孙一中 215

方启坤 215

李何林 215

刘和珍 215

刘雨岑 215

刘敏 215

郑大章 215

任训常 215

杜昌甫 215

徐梦周 216

沈维干 216

曾希圣 216

刘淠西 216

张云川 216

朱湘 216

郭纪堂 216

方国华 216

邓忠仁 216

王明 217

孙叔平 217

杨植亭 217

杨国夫 217

李梯云 217

陈伯禄 217

熊挺 217

李端甫 218

吴半农 218

宋士英 218

吴兆棠 218

刘静波 218

郑昕 218

桂蓬 218

胡底 218

姚克 218

聂鹤亭 219

凌霄 219

黄耀南 219

戴安澜 219

储余 219

施剑翘 219

范任 219

周传鼎 219

王中 219

吴振鹏 220

张子珍 220

朱光 220

车厚桥 220

王稼祥 220

余品轩 220

孙仪之 220

孙超群 220

方英 221

王培吾 221

张镜远 221

张震东 221

张如屏 221

童长荣 221

高敬亭 221

王青士 221

曹鼎 221

王远芬 221

俞昌准 222

陈季丹 222

陈履真 222

李步新 222

李相符 222

马子中 222

周维炯 222

唐哲明 222

张魁明 222

周传业 222

傅绍甫 223

傅以明 223

程今吾 223

赵一鸣 223

欧阳斌 223

张庆松 223

张恺帆 223

刘季平 223

漆德玮 223

江求顺 224

方玮德 224

杨宝森 224

张曙 224

张守仁 224

刘健挺 224

王更生 224

冯文华 224

马琮璜 224

黄镇 224

童雪鸿 224

颜文斗 225

谢骙 225

曾宪池 225

徐立清 225

许百川 225

曹云露 225

罗子为 225

何伟 225

朱剑农 226

周碧泉 226

卜万科 226

何柱成 226

陶国清 226

吴诚忠 226

吴茂荪 226

孙德和 226

江上青 227

杨中行 227

杨效椿 227

以群 227

冯四知 227

詹化雨 227

陈元良 228

高植 228

文建武 228

倪南山 228

吴万银 228

叶盛章 228

侯学煜 228

张忠 228

林维先 228

张希才 229

黄岩 229

周浣白 229

储纯 229

刘子才 229

程业棠 229

曾庆梅 229

梁辑卿 229

王风余 230

丁易 230

闵鸿友 230

桂林栖 230

宋孟邻 230

赵遵康 230

曾昭敏 230

黄仁廷 230

吴则虞 231

李发 231

张雄飞 231

徐其海 231

丁世方 231

杜彪 231

陈其五 231

龚澎 231

徐华山 231

吴皓 232

刘伯涛 232

余明 232

周时源 232

皮定均 232

叶盛兰 232

高鸿 232

洪沛 232

周奇云 232

舒绣文 233

彭宗珠 233

方升普 233

焦玉山 233

王莹 233

杨蔚屏 233

齐勇 233

李铁砧 233

刘善福 234

田守尧 234

田间 234

方永乐 234

陈发洪 234

涂学忠 234

陶勇 234

佘积德 234

王海清 235

王任之 235

赵守一 235

姚克 235

李书全 235

杨银声 235

邱布 235

胡扶摇 236

苏羽 236

光仁洪 236

李家益 236

李任之 236

王少舫 236

宋佩璋 236

查茂德 236

桂平 236

侯助存 237

王克勤 237

马敬诤 237

魏建章 237

苏桦 237

黄驭 237

梅长龄 237

邓稼先 237

钱毅 237

严凤英 237

毕武斌 237

许家朋 238

李家发 238

王唯农 238

李月华 238

钟家庆 238

第三篇 政治 23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 239

第一节 概述 239

第二节 党在安徽活动的历史 241

一 1949年前党在安徽的活动情况 241

二 1949年后党在安徽的活动情况 243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 246

一 中共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246

二 中共安徽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246

三 中共安徽省第三次代表大会 246

四 中共安徽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246

五 中共安徽省第五次代表大会 247

第四节 历届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副书记、常委 247

第二章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 249

第一节 概述 249

第二节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250

一 皖北、皖南和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250

二 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250

三 安徽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250

四 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251

五 安徽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251

六 安徽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252

七 安徽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252

第三节 历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 253

第四节 地方立法 255

一 概况 255

二 现行地方性法规简介 255

第三章 安徽省人民政府 261

第一节 概述 261

一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261

二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261

三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 261

四 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 261

五 安徽省革命委员会 261

六 安徽省人民政府 262

第二节 历届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人民委员会委员 262

第四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 264

第一节 概述 264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265

一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265

二 政协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 265

三 政协安徽省第二届委员会 265

四 政协安徽省第三届委员会 266

五 政协安徽省第四届委员会 266

六 政协安徽省第五届委员会 267

七 政协安徽省第六届委员会 267

第三节 历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 268

第五章 干部队伍 272

第一节 干部总数、分布及年龄、文化结构 272

一 干部总数 272

二 干部队伍的分布 272

三 干部队伍的文化结构 272

四 干部队伍的政治面貌 272

五 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 273

第二节 专业技术干部 273

一 概况 273

二 专业技术干部的分布 273

三 专业技术干部的学历结构 274

四 专业技术干部的能级结构 276

五 专业技术干部的年龄结构 277

第三节 干部培训 279

一 干部培训 279

二 干部院校 281

第六章 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 282

第一节 民主党派 282

一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委员会 282

二 中国民主同盟安徽省委员会 282

三 中国民主建国会安徽省委员会 283

四 中国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员会 283

五 中国民主促进会安徽省委员会 284

六 中国致公党安徽省委员会 284

七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 285

第二节 群众团体 285

一 安徽省总工会 285

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委员会 288

三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 290

四 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 292

五 安徽省青年联合会 293

六 安徽省学生联合会 293

七 安徽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294

八 安徽省台湾同胞联谊会 294

九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95

十 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95

十一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296

第七章 安徽省军事组织 298

第一节 安徽省军区 298

一 概况 298

二 历任领导人 298

三 部队 300

第二节 安徽省武装警察部队 301

一 历史沿革 301

二 性质和任务 301

三 组织体系 302

第三节 驻皖陆海空军 302

一 陆军 302

二 海军 303

三 空军 304

第八章 司法公安 304

第一节 审判工作 304

一 审判机关 304

二 审判工作概况 304

第二节 检察工作 305

一 检察机关 305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检察工作成就 306

第三节 公安工作 307

一 公安机关 307

二 公安工作概况 308

第四节 司法工作 309

一 司法行政机关 309

二 司法工作概况 309

第四篇 经济 314

第一章 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314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314

一 社会生产力水平稳步提高 314

二 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 314

三 市场日趋繁荣活跃 315

四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观 315

第二节 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状况 316

一 基本建设投资状况 316

二 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状况 316

三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状况 317

四 交通、邮电建设发展状况 318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状况 319

一 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变化 319

二 农、轻、重产业的发展变化 319

三 农业中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变化 320

四 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变化 320

五 消费与积累比例关系的发展变化 320

第四节 生产力发展的地区布局状况 321

一 沿江经济区 321

二 淮北经济区 321

三 皖中经济区 321

四 皖南经济区 322

五 皖东经济区 322

六 大别山和沿淮经济区 322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322

一 农村改革 323

二 企业改革 323

三 流通体制改革 324

四 宏观调控体制改革 324

五 社会配套改革 325

第六节 对外开放 326

一 对外开放概况 326

二 经济技术开发区 326

第二章 农业 332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32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农业生产简况 33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农业发展第一阶段状况(1949-1965) 332

三 农业在艰难中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 335

四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 336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338

一 农业生产的发展概况 338

二 种植业 340

三 林业 344

四 畜牧业 347

五 渔业 350

第三节 农业科学技术应用与资金投入 351

一 农业机械化发展 351

二 土壤改良与植物保护 352

三 农村能源建设 354

四 农业科技推广 354

五 农业气象 355

六 农垦建设 355

七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56

第四节 水利建设 357

一 水利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357

二 水利建设成就及效益 359

三 水利建设重点工程简介 360

第五节 乡镇企业 364

一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365

二 乡镇企业概况、结构和分布 367

三 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73

第三章 工业、建筑业 374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和现状 374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发展简介 374

二 工业建设和生产的主要成就 376

三 工业生产结构现状 377

四 工业生产的地区布局 378

第二节 重要工业部门概况 380

一 煤炭工业 380

二 电力工业 382

三 石油化学工业 383

四 冶金工业 385

五 机械工业 388

六 电子工业 389

七 建筑材料工业 391

八 纺织工业 392

九 轻工业 395

十 食品工业 398

十一 医药工业 400

十二 森林工业 401

第三节 著名工业产品和工艺品 403

一 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 403

二 工艺品 404

第四节 建筑业 407

一 建筑业的发展和现状 407

二 建筑业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408

三 建筑施工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 409

四 主要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 410

第四章 交通邮电 412

第一节 铁路运输 412

一 铁路历史沿革 412

二 铁路发展现状 414

三 现行管理体制和机构 416

四 发展前景 417

第二节 公路建设与运输 417

一 公路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417

二 公路管理体制和机构 419

三 公路运输 419

四 发展前景 420

第三节 水运 420

一 水运发展概况和现状 420

二 管理体制和机构 422

三 发展前景 423

第四节 民用航空运输 424

一 发展概况和现状 424

二 主要航空港站 424

三 通用航空业 424

四 中国东方航空安徽有限公司 425

第五节 邮电通信 425

一 发展历史简介 425

二 邮电通信事业现状 427

三 邮电发展前景 429

第六节 交通、邮电重大建设项目简介 430

皖赣铁路 430

阜淮铁路 430

宣杭铁路 431

淮南铁路复线 431

芜湖新客站 431

朱家桥外贸码头 432

合肥至南京段高速公路 432

合肥—安庆公路 432

淮河上的四座大桥 432

合肥骆岗机场 433

黄山机场 433

京沪杭中同轴电缆载波通信安徽段工程 434

合肥长话大楼工程 434

合肥S1240程控电话工程 434

京沪数字微波通信安徽段工程 434

宁汉光缆通信安徽段工程 434

合芜光缆通信工程 435

京宁光缆通信安徽段工程 435

第五章 商业 436

第一节 国营商业 436

一 国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 436

二 国营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438

三 粮食商业 440

四 医药商业 441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442

一 供销合作商业的创建和发展 442

二 农村供销合作商业的改革 444

第三节 商品供求和流通渠道网络 445

一 商品供求变化概况 445

二 商品集散和流通渠道网络 445

三 社会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 446

第四节 城乡批发、零售商业 447

一 主要城市商业网点、街道 447

二 主要城市商场 450

三 主要城市的重要商业单位 451

四 农村重要的集贸市场 454

五 商业设施(商品库、场)建设 456

第五节 传统产品 456

一 名酒类 456

二 副食品类 457

三 糖果糕点类 458

四 干菜类 459

五 水产品类 460

六 茶叶类 460

七 干鲜果类 463

八 中药材类 465

第六章 企业 466

第一节 企业发展与改革 466

一 企业发展概况 466

二 企业传统的组织结构改革 469

三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 471

第二节 企业技术进步 472

一 企业的技术改造 472

二 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 474

三 企业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 475

第三节 企业的所有制类型 477

一 全民所有制企业 477

二 集体所有制企业 478

三 个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 479

四 外商投资企业 479

第四节 部分大型企业简介 480

淮北矿务局 480

淮南发电总厂 480

淮南矿务局 481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 481

马鞍山马钢总公司 482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482

铜陵有色金属公司 483

全椒柴油机总厂 484

宁国水泥厂 484

淮北发电厂 484

淮南煤矿机械厂 485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 485

安徽第二棉纺织厂 486

安徽第一棉纺织厂 486

安庆纺织厂 487

安庆市印染色织总厂 487

蚌埠纺织厂 488

阜阳纺织厂 488

淮南纺织厂 488

安徽维尼纶厂 489

芜湖纺织厂 489

安徽印染厂 489

淮北市第一纺织企业集团 490

淮南市麻纺织厂 490

合肥天鹅空调器总公司 490

安徽轮胎厂 491

安徽省铜官山化工总厂 491

合肥化肥厂 491

合肥化工厂 492

淮南化工总厂 492

铜陵磷铵厂 493

安徽拖拉机厂 493

安徽第二纺织机械厂 493

安徽省青峰机械厂 494

合肥变压器厂 494

合肥叉车总厂 494

铜陵市薄膜电容总厂 495

合肥无线电二厂 495

中国扬子电器公司电冰箱总厂 495

蚌埠浮法玻璃总公司 495

安徽省巢湖水泥厂 496

合肥市自来水公司 496

合肥供电局 496

淮南供电局 497

皖北矿务局 497

安徽省宁国县耐磨材料总厂 497

安庆造纸厂 498

蚌埠市酒精厂 498

阜阳制革厂 498

淮北市口子酒厂 499

安徽省敬亭山啤酒厂 499

安徽省明光酒厂 500

安徽特级酒精总厂 500

安徽造纸厂 500

合肥啤酒厂 501

合肥日用化工总厂 501

合肥手表厂 501

合肥荣事达集团公司 502

合肥自行车厂 502

铜陵市家用电器铜材厂 502

芜湖东方纸板厂 503

芜湖市光华玻璃二厂 503

亳州古井酒厂 503

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 504

阜阳肉类联合加工厂 504

合肥肉类联合加工厂 504

安徽新华印刷厂 504

蚌埠卷烟厂 505

合肥卷烟厂 505

芜湖卷烟厂 506

合肥钢铁公司 506

合肥炭素厂 507

蚌埠第二制药厂 507

阜阳制药厂 507

安徽省皖北制药厂 508

合肥制药厂 508

淮南市第二制药厂 508

芜湖制药厂 508

芜湖冶炼厂 508

五七二○工厂 509

第七章 城镇建设 510

第一节 城市发展概述 510

一 城市发展历史简介 510

二 城市发展现状 511

三 城市规模和类型特点 513

第二节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513

一 城市供水 513

二 城市公共交通 514

三 市政工程 514

四 城市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 515

五 市际交通 518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518

一 小城镇层次与类型 518

二 代表性小城镇建设简介 519

第八章 财政 526

第一节 财政状况发展概述 526

第二节 财政运作的基本方式 527

一 财政运作的基本方式 527

二 财政业务、机构及人员 527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527

一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27

二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528

三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 528

四 预算外资金管理 529

五 乡镇财政 529

六 地方财政信用 529

第四节 财政收支及其分布 529

一 财政收入及其分布 529

二 财政支出及其分布 530

三 财政平衡 530

第五节 税务 530

一 税务事业发展概况 530

二 新型税收体系建设 532

第九章 金融 53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金融事业发展概况 535

第二节 金融机构及管理体制 536

一 金融机构 536

二 金融管理 540

第三节 银行信贷与结算 546

一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546

二 信贷的内容及范围 547

三 工商信贷 549

四 农村信贷 550

五 结算管理及结算业务 552

第四节 居民储蓄 554

一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554

二 城乡储蓄机构和网点 555

三 人民币储蓄种类 555

第五节 外汇、外债管理 556

一 外汇管理概述 556

二 非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557

三 贸易外汇收支管理 557

四 外汇额度管理 558

五 现汇帐户的管理 558

六 外商投资企业及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 559

七 外债及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的管理 559

八 汇价及调剂外汇业务管理 561

九 对个人的外汇管理 561

十 外汇查处 562

第六节 主要外汇信贷业务 562

一 外汇存款 562

二 外汇贷款 563

三 对外筹资 563

四 对外担保见证 564

第七节 保险业 564

一 保险业发展概况 564

二 保险业务范围和种类 565

第十章 经济管理与监督 566

第一节 审计 566

一 概况 566

二 审计制度 567

三 国家审计 569

四 内部审计 570

五 社会审计 571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571

一 概况 571

二 市场管理 572

三 企业登记管理 573

四 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 573

五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574

六 经济合同管理 574

七 广告管理 575

八 商标管理 575

九 经济监督检查管理 575

十 维护消费者利益 575

第三节 物价 576

一 概况 576

二 价格管理体制 577

三 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 578

第四节 技术监督 578

一 概况 578

二 技术监督体制与管理机构 578

第五节 信息 咨询 服务 579

一 概况 580

二 信息咨询业的主要成就 581

三 信息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583

第五篇 教育·科技·文化 585

第一章 教育 585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585

一 1949年以前的状况 585

二 1949年至1965年的发展 585

三 “文革”时期的状况 586

四 新时期的巨大成就 587

第二节 基础教育 589

一 幼儿教育 589

二 九年制义务教育 590

三 普通高中 596

第三节 职业技术教育 598

一 中等专业学校 598

二 技工学校 601

三 农、职业中学 602

第四节 高等教育 604

一 发展概况 604

二 高校的改革 605

三 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 607

四 高等院校介绍 607

第五节 成人教育 616

一 概况 616

二 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 617

第六节 教育科研 621

一 概况 621

二 教育科研组织 621

第二章 科学技术 623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623

一 概况 623

二 研究成果 626

第二节 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630

一 科技成果的推广 630

二 专利管理 632

三 主要科技产业开发区与科技市场 632

第三节 研究机构与设施 634

一 研究机构 634

二 重大科研设施 645

第三章 社会科学 646

第一节 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成就 646

一 发展概况 646

二 研究成果 647

第二节 研究机构 652

一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652

二 省属研究所 655

第四章 文学艺术 657

第一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成就 657

一 文学 657

二 戏剧 660

三 电影 665

四 音乐舞蹈 667

五 美术书法 669

第二节 文艺组织和团体 672

一 艺术创作组织 672

二 艺术演出团体 672

第三节 民间艺术 674

一 各种民间艺术 674

二 群众文化 676

三 民间艺术活动与文化节日 678

第五章 体育 679

第一节 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679

一 概况 679

二 历届省运动会 679

三 在全运会与重大国际比赛上的成绩 680

四 评选出的教练员、运动员 681

第二节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681

一 竞技体育 681

二 群众体育 684

第三节 体育组织与设施 685

一 体育组织 685

二 体育设施 686

第六章 医药卫生 688

第一节 医药卫生的发展与成就 688

一 1949年以前的状况 688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与成就 689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691

一 概况 691

二 卫生城市 692

第三节 公共卫生 693

一 概况 693

二 食品卫生 693

三 环境卫生 694

四 劳动卫生 694

五 学校卫生 695

六 放射卫生 695

第四节 疫病防治 695

一 概况 695

二 预防接种 696

三 地方病防治 696

四 寄生虫病防治 697

五 急性传染病防治 698

六 慢性传染病防治 700

第五节 保健事业 700

一 妇女保健 700

二 儿童保健 701

三 老年保健 701

第六节 医疗事业 701

一 概况 701

二 医疗单位选介 703

第七节 药政管理 707

一 药品管理与检验机构 707

二 药品标准化 707

三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 708

四 特殊药品管理 709

五 医院药剂管理 710

六 药品质量监督 711

第八节 医学教育与科研 711

一 医学教育 711

二 医学科研 712

第七章 文化设施 715

第一节 文物保护 715

一 概况 715

二 文物保护单位 716

三 安徽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720

第二节 博物馆 723

一 概况 723

二 重点博物馆(含纪念馆)简介 726

第三节 图书馆 732

一 发展概况 732

二 公共图书馆 733

三 高校图书馆 734

第四节 档案馆 735

一 发展概况 735

二 国家综合档案馆 737

三 专门档案馆 738

四 部门档案馆 738

五 企事业单位档案馆 739

第八章 新闻、广播、电视与出版发行 739

第一节 报纸 739

一 发展概况 739

二 重点报纸简介 740

第二节 期刊 744

一 发展概况 744

二 重点、特色期刊简介 744

第三节 广播电视 750

一 发展概况 750

二 广播 752

三 电视 753

第四节 出版、发行、著作权管理 754

一 出版 754

二 图书发行 757

三 著作权管理 758

第六篇 旅游 759

第一章 概述 759

第一节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与成就 759

一 旅游业发展历史回顾 759

二 行业规模与基础设施 759

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 760

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60

二 省级风景名胜区 760

三 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763

第三节 旅游区划 767

一 皖南旅游区 767

二 皖东旅游区 768

三 皖中旅游区 769

四 皖西旅游区 769

五 皖北旅游区 769

第二章 旅游资源 770

第一节 自然旅游资源 770

一 名山 770

黄山 770

九华山 773

天柱山 775

琅琊山 776

齐云山 777

浮山 778

小孤山 778

齐山 779

万罗山 780

西山 780

凤凰山 780

采石矶 780

敬亭山 781

万佛山 781

天堂寨 782

八公山 782

涂山 782

皇藏峪 783

清凉峰 783

古城岩 783

休宁凤凰山 784

小九华山 784

肖黄山 784

花山 784

牯牛降 784

金灯岩 784

五松山 784

赭山 785

神山 785

?矶 785

板子矶 785

隐静山 785

天门山 786

濮塘风景区 786

浮丘山 786

横望山 787

褒禅山 787

银屏山 787

姥山 787

冶父山 787

浮槎山 787

四顶山 787

大蜀山 788

大龙山 788

佛图山 788

司空山 789

四望山 789

洪桂山 789

龙眠山 790

马鬃岭 790

鹞落坪 790

峡山口 790

张公山 790

铁锁岭 791

胭脂山 791

皇甫山 791

相山 791

二 名水 791

太平? 791

新安江 792

翡翠谷彩池群 792

云岩湖 792

南湖 793

中国锷鱼湖 793

桃花潭 793

落星潭 793

岩潭 793

白鳍豚养护场 793

玉镜潭 794

秋浦河 794

升金湖 794

让泉 795

披雪瀑 795

花亭湖 795

龙河口水库 795

响洪甸水库 795

磨子潭水库 796

佛子岭水库 796

梅山水库 796

汤池温泉 796

七门堰 797

安丰塘 797

珍珠泉 797

淠河总干渠 797

巢湖 797

半汤温泉 798

笑泉 798

庐江汤池温泉 798

香泉 798

肥水 798

酿泉 799

白乳泉 799

龙子河 799

沱湖 799

黑龙潭 799

三 名洞 799

太极洞 799

桃姑迷宫 800

龙泉洞 800

白云洞 800

山门洞群 801

狮子山溶洞群 801

大王洞 801

蓬莱仙洞 801

鱼龙洞 802

慈云洞 802

青阳神仙洞 802

仙人洞 802

五霞洞 802

樵山神仙洞 802

三元洞 803

王乔洞 803

嵩寮岩 803

茅仙洞 803

韭山洞 803

卞和洞 804

第二节 人文旅游资源 804

一 寺庙祠庵 804

化城寺 804

祗园寺 804

肉身殿 804

百岁宫 804

甘露寺 804

旃檀禅林 805

上禅堂 805

慧居寺 805

天台寺 805

双溪寺 805

十王殿 805

净信寺 805

镇国寺 806

迎江寺 806

龙泉寺 806

安庆清真寺 806

昭明寺 806

大华严寺 806

三祖寺 806

佛光寺 806

天柱寺 806

二祖禅堂 807

西风禅寺 807

海会寺 807

佛图寺 807

启秀寺 807

龙山寺 807

翠微寺 807

半山寺 807

宝胜禅寺 807

隐静寺 808

芜湖广济寺 808

采石广济寺 808

明教寺 808

琅琊寺 808

神山寺 808

龙兴寺 808

天门寺 809

显通寺 809

报恩寺 809

寿县清真寺 809

资福寺 809

合肥城隍庙 809

中庙 809

桐城文庙 809

建德文庙大成殿 810

旌德文庙 810

霍邱文庙 810

寿州孔庙 810

蒙城城隍庙 810

左公祠 810

靖节祠 810

吕洞宾祠 810

南屏祠堂群 810

舒余庆堂 811

龙川胡氏宗祠 811

侯村祠堂 811

霸王祠 811

米公祠 811

二贤堂 811

陈铎祠 811

包公祠 812

禹王宫 812

华佗祠 812

道德中宫 812

管鲍祠 812

刘锜祠 812

孙叔敖祠 812

皋陶祠 813

圣僧庵 813

松谷庵 813

二 亭台楼阁 813

廉泉亭 813

三高亭 813

惜阴亭 813

惜字亭 813

翠微亭 813

钟亭 814

绿绕亭 814

玩鞭亭 814

识舟亭 814

燃犀亭 814

蛾眉亭 814

醉翁亭 814

丰乐亭 814

古梅亭 815

扶疏亭 815

舒王台 815

教弩台 815

太白书台 815

李白钓台 815

古拜经台 815

捉月台 815

浮丘钓台 815

涉故台 816

明王台 816

章华台 816

燕喜台 816

六角楼 816

戴震藏书楼 816

太白楼 816

南谯楼 816

楼上楼 816

海阳谯楼 817

刘光复门楼 817

魁星楼 817

谢朓楼 817

李白独坐楼 817

镇淮楼 817

繁雄馆·奠枕楼 817

凤阳鼓楼 817

国光楼 817

花戏楼 818

踏歌岸阁 818

泾县文昌阁 818

宝纶阁 818

半山阁 818

三 名塔、古桥与牌坊 818

振风塔 818

觉寂塔 818

太平塔 818

净居古塔 819

绍华师塔 819

新州石塔 819

长庆寺塔 819

伟溪佛塔 819

天寿寺塔 819

水西双塔 819

仙人塔 819

开元塔 820

广教寺双塔 820

中江塔 820

金柱塔 820

文峰塔 820

万佛塔 820

薛阁塔 820

叶挺桥 820

三溪桥 820

练江三桥 821

登封桥 821

阊江双桥 821

棠樾牌坊群 821

许国石坊 821

贞白里坊 821

胡文光石坊 821

冯村进士坊 822

四 古民居、名人故居与故里 822

潜口村明代山庄 822

程氏三宅 822

老屋阁 822

呈坎村 822

斗山街古民居群 822

方士载宅 822

苏雪痕宅 822

方春福宅 822

塔川村 823

八大家民居 823

宏村 823

西递村 823

三槐堂 823

黄村进士第 823

查济古民居 823

程大位故居 823

黄宾虹故居 824

王茂荫故居 824

张曙故居 824

胡适故居 824

王稼祥故居 824

邓石如故居 824

吴樾故居 824

吴敬梓故居 824

冯玉祥故居 825

张治中故居 825

白居易故居 825

张乐行故居 825

文翁故里 825

庄周故里 825

希夷故里 825

老子故里 825

五 石刻、石窟与造像 826

黄山摩崖石刻 826

齐云山摩崖石刻 826

金鸡碑及五猖神庙碑 826

汪由敦墓石刻 826

新安碑园 826

齐山摩崖石刻 826

九华山摩崖石刻 826

天柱山摩崖石刻 826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827

刘源纪事石刻 827

司空山石刻 827

锁口山石刻 827

小孤山石刻 827

绕云梯冲摩崖石刻 827

披雪瀑摩崖石刻 827

汪祠碑刻 827

浮山摩崖石刻 828

邓石如碑馆石刻 828

芜湖县学记碑 828

李阳冰谦卦碑 828

王乔洞石窟造像 828

琅琊山碑刻 828

明太祖御制皇陵碑 828

吴复墓石刻造像 828

九女坟画像石刻 829

桓君山藏书处碑 829

六 名人墓葬 829

包拯墓 829

陈独秀墓 829

张宰相墓 829

施从云墓 829

戴名世墓 829

姚莹墓 829

方以智墓 830

姚鼐墓 830

邓石如墓 830

赵文楷墓 830

廉颇墓 830

蔡侯墓 830

楚考烈王墓 830

宓子贱墓 830

淮南王墓 830

嵇康墓 830

范蠡墓 831

汝阴侯墓 831

曹操宗族墓群 831

汤王陵 831

共姬墓 831

汤和墓 831

虞姬墓 831

春申君墓 832

明皇陵 832

周瑜墓 832

小乔墓 832

霸王墓 832

朱然墓 832

李白墓 832

李白衣冠冢 832

千峰山土墩墓群 833

渐江墓 833

戴东源墓 833

郑之珍墓 833

七 遗址与纪念地 833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 833

吴大墩遗址 833

六尺巷 833

薛家岗遗址 833

西关古寨 834

小吏港 834

西古城遗址 834

白崖寨城堡 834

雷池 834

杏花村 834

方腊寨 834

千秋岭 835

罗家村古代冶炼遗址 835

宣州瓷窑遗址 835

清流关 835

明中都城 835

钟离古城址 835

侯家寨遗址 836

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 836

昭关 836

周瑜城遗址 836

四望山寨堡 836

李家圩地主庄园 836

寿县古城墙 836

留犊池巷 837

寿州窑遗址 837

洛涧 837

青凤岭遗址 837

古地下运兵道 837

颍州西湖 837

漆园旧址 837

垓下遗址 837

临涣古城 838

捻军起义旧址 838

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 838

马炮营起义会议旧址 838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838

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 838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 838

新四军军部旧址 838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839

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 839

八 古今园林 839

逍遥津公园 839

环城公园 839

瑶海公园 840

镜湖公园 840

汀棠公园 840

雨山湖公园 840

菱湖公园 841

天井湖公园 841

张公山公园 841

凤凰山公园 841

龙湖风景区 841

浮庄 841

翠明园 841

徽派盆景园 841

培筠园 842

檀干园 842

九 其它 842

屯溪老街 842

岩寺镇 842

深渡镇 842

渔梁古镇 842

月华街 842

芜湖十里长街 843

竹山书院 843

太平山房 843

王荆公书堂 843

陋室 843

绩溪太平天国壁画 843

鱼梁坝 843

亳州三国揽胜宫 843

第三章 旅游机构 844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机构 844

一 安徽省旅游局及其职责 844

二 安徽省旅游管理机构名录 844

第二节 旅游服务机构 845

一 主要旅行社简介及名录 845

二 主要旅游涉外饭店简介及名录 848

三 主要旅游定点购物商店简介及名录 853

第四章 安徽旅游发展战略 855

第一节 战略目标 855

第二节 战略重点 856

一 以黄山为中心皖南为重点的战略依据 856

二 皖南旅游区战略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 857

三 以黄山为中心皖南为重点发展战略的意义 857

第三节 战略措施 858

一 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858

二 旅游饭店、交通、通讯等配套建设措施 859

三 市场开拓及宣传促销措施 859

四 加强旅游教育和人才培训措施 859

五 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措施 859

六 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措施 860

第七篇 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 861

第一章 对外贸易 861

第一节 概述 861

一 1949年前对外贸易情况简介 861

二 1949年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861

第二节 进出口商品构成及贸易国家和地区 862

一 进出口商品结构 862

二 进出口商品种类 864

三 贸易国家和地区 869

第三节 安徽海关及进出口商品检验 873

一 口岸 873

二 海关 874

三 进出口商品检验 876

第四节 外贸管理和机构 876

一 外贸管理体制 876

二 外贸管理机构 877

第五节 对外贸易企业 879

一 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 879

二 中央直属进出口公司 884

三 地方外贸出口企业 884

四 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 885

第二章 对外经济关系 885

第一节 利用外资 885

一 概况 885

二 利用外资的方式及主要途径 885

三 外资的使用与管理 887

第二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对外承包劳务 891

一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891

二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892

第三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出口 892

一 技术引进 892

二 技术出口 895

第三章 对外交流 896

第一节 友好往来 896

一 概况 896

二 来访记略 897

三 出访纪略 909

第二节 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913

一 概况 913

二 近期合作项目简况 914

第三节 外事、侨务机构及对外友好团体 915

一 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915

二 安徽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916

三 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916

第四节 对外友好城市(经济伙伴)关系 917

一 概况 917

二 友好城市(经济伙伴)关系的作用 917

第八篇 社会生活与社会秩序 919

第一章 居民生活 919

第一节 1949年前安徽人民生活概况 919

第二节 1949年以来安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920

一 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得到提高 920

二 居民人均实物消费量的增长和居民膳食营养构成的改善 920

三 “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921

四 居民的购买力稳步提高 921

五 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922

六 居民生活变化的基本过程 923

第三节 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状况 924

一 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和生活的改善 924

二 城镇居民收入分布的差别 925

第四节 农民家庭收支状况 926

一 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的变化 926

二 农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 926

三 农民家庭生活的改善 927

四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 928

第五节 居民生活的消费结构 928

一 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 928

二 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 929

三 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 930

四 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 931

五 居民家庭用品消费的变化 932

六 居民住宅情况的变化 933

第二章 劳动与工资 934

第一节 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构成 934

一 劳动力资源 934

二 劳动力构成 934

三 乡村劳动力行业分布 935

四 职工队伍的构成 935

五 劳动组合与管理 936

第二节 用工制度和城镇居民就业 937

一 用工制度 937

二 城镇居民就业 938

第三节 工资 939

一 各种所有制形式职工工资的变化 939

二 工资制度、组织与管理 939

第四节 职工的福利和劳动保护 943

一 职工的福利 943

二 职工的劳动保护 944

第三章 社会保障 946

第一节 社会保险 946

一 发展概况 946

二 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949

三 职工待业保险 949

四 职工因工伤残待遇 950

五 职工病假待遇 950

六 职工死亡待遇 951

七 女职工生育待遇 951

八 职工退休生活待遇 951

九 劳动合同制工人的社会保险 953

十 对归侨、侨眷职工社会保障的特殊规定 953

十一 职工的疗(休)养 953

十二 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 953

十三 私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 954

十四 中外合资、外资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 954

十五 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 955

十六 退休老人的生活 955

第二节 社会福利 956

一 发展概况 956

二 城镇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 957

三 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958

四 残疾人社会福利 960

五 社会福利生产 961

第三节 社会救济 961

一 1949年以前的社会救济 961

二 1949年以来的社会救济 962

三 救灾减灾 964

四 扶贫、扶优 968

第四节 社会优抚 972

一 发展概况 972

二 优待 972

三 抚恤 974

四 褒扬 975

五 拥军 978

六 军人安置 979

第四章 社区建设 982

第一节 城市社区建设 982

一 城市化和城市社区建设概况 982

二 城市社会结构 983

三 城市基层社区 984

四 城市社区环境 986

第二节 农村社区建设 987

一 农村社区的历史演变 987

二 农村社区改革 987

三 农村社区组织 988

四 农村社区的职业分化 989

五 农村社区区位结构和村镇建设 990

第五章 婚姻和家庭 991

第一节 婚姻 991

一 婚姻概况 991

二 婚姻管理和婚姻登记 994

三 违法婚姻及其治理 997

四 农村婚姻状况典型调查 998

第二节 家庭 999

一 家庭户数与家庭规模 999

二 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 1000

三 家庭关系的巨大变化 1001

第六章 公共秩序与社会治安 1002

第一节 社会治安状况的历史演变 1002

一 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治安 1002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社会治安 1003

三 50年代中期至“文革”前的社会治安 1005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治安 1005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009

一 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 1009

二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与完善 1011

第三节 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 1013

一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1013

二 开展专项斗争打击犯罪 1017

三 90年代以来的社会治安 1019

四 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020

五 预防犯罪 1021

第四节 交通秩序和消防管理 1021

一 交通事故与交通秩序管理 1021

二 火灾和消防管理 1025

第九篇 民族·宗教·方言·民俗 1029

第一章 民族 1029

第一节 回族 1029

一 族源及其历史 1029

二 人口与分布 1029

三 宗教信仰及习俗 1030

四 政治、经济生活 1030

五 教育与文化 1031

第二节 畲族 1031

一 族源 1031

二 人口与分布 1032

三 宗教信仰 1032

四 风俗习惯 1032

五 经济生活 1032

六 教育与文化 1033

第三节 满族 1033

一 族源、分布及人口 1033

二 风俗习惯及其他 1033

第四节 其他少数民族 1033

第五节 民族事务管理 1033

一 机构沿革 1033

二 任务与职责 1034

三 民族事务概况 1034

四 经济扶持 1035

第二章 宗教 1035

第一节 佛教 1035

一 历史简况 1035

二 现状 1036

第二节 道教 1037

一 历史简况 1037

二 现状 1037

第三节 伊斯兰教 1038

一 历史简况 1038

二 现状 1038

第四节 天主教 1039

一 历史简况 1039

二 现状 1039

第五节 基督教 1040

一 历史简况 1040

二 现状 1040

第六节 宗教事务管理 1041

一 50—70年代工作 1041

二 新时期工作 1041

第三章 方言 1042

第一节 中原官话 1042

一 分布及人口 1042

二 方言特点及内部差异 1042

三 代表点阜阳话音系 1046

第二节 江淮官话 1047

一 分布及人口 1047

二 方言特点及内部差异 1047

三 代表点合肥话音系 1050

第三节 赣语 1051

一 分布及人口 1051

二 方言特点及内部差异 1051

三 代表点岳西话音系 1054

第四节 吴语 1056

一 分布及人口 1056

二 方言特点及内部差异 1056

三 代表点太平话音系 1059

第五节 徽语 106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