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永焕,张君则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6721058
  • 页数:774 页
图书介绍:
《实用临床危重症诊疗学》目录

第一章 中毒性休克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休克的现代概念 1

二、休克的分类 2

第二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因 3

第三节 中毒性休克发生的原理 3

一、毒素的损害作用 3

二、变态反应在休克中的作用 4

三、微循环障碍 4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 4

五、血浆渗出 5

六、出血 5

七、中毒性心肌炎 5

第四节 中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 6

一、代谢障碍 6

二、酸碱平衡紊乱 6

三、脱水 7

四、电解质平衡紊乱 7

五、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休克肾 9

六、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 15

七、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 17

八、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21

九、溶酶体的变化 23

十、休克时血糖及胰岛素的变化 26

第五节 中毒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29

一、一般表现 30

二、发热 30

三、皮肤 30

四、神志障碍 30

五、脉搏 30

六、血压 31

七、尿量 31

八、皮肤出血点和瘀斑 32

九、呼吸 32

十、消化道出血 32

第六节 严重并发症 32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 32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33

三、急性肾脏功能衰竭 34

四、消化道出血 35

五、急性心力衰竭 37

六、急性肺水肿 38

七、急性脑水肿 38

八、电解质平衡紊乱 39

九、酸碱平衡紊乱 40

第七节 实验室检查 42

一、细菌学检查 42

二、血液检查 43

三、凝血功能检查 43

四、其他常规检查 43

五、血液生化检查 43

六、血液气体分析 44

七、血清学检查和免疫功能试验 45

八、其他检查 45

第八节 诊断 45

一、感染性毒血症的临床表现 45

二、休克的临床指征 46

三、休克的临床分期 49

四、休克的临床分度 50

五、实验室检查 51

第九节 中毒性休克的预防 51

一、抗感染 52

二、解毒降热 52

三、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52

四、补充液体 52

五、手术治疗 52

六、支持疗法 52

七、加强病情观察 52

八、记录出入量 52

九、休息 52

十、热饮 53

十一、加强查对制度 53

十二、防止输液反应 53

十三、降热 53

第十节 中毒性休克的治疗 53

一、一般治疗原则 53

二、加强支持疗法 54

三、控制感染 55

四、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58

五、调整血管紧张度 60

六、动脉加压输液 62

七、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64

八、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65

九、纠正缺氧 66

十、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67

十一、冬眠疗法 67

十二、针刺疗法及中草药治疗 68

第十一节 并发症的治疗 69

一、高热的处理 69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的治疗 70

三、休克肺——外周性呼吸衰竭的治疗 71

四、脑水肿的治疗 75

五、急性肾脏功能衰竭——休克肾的治疗 76

六、出血的治疗 82

第十二节 氧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85

一、氧自由基产生的机制 86

二、氧自由基损害作用原理 87

三、治疗 87

第十三节 护理 88

一、抢救室的设置和管理 88

二、病情观察 88

三、护理 90

第十四节 休克的监护指标 91

第二章 脱水性休克 93

第一节 脱水的常见原因 93

一、胃肠道感染 93

二、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 96

三、非感染病性脱水 96

第二节 发病原理 96

一、毒素的作用 97

二、病原体的直接损害作用 97

三、流行性出血热多尿期多尿 9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98

一、呕吐和腹泻 98

二、液体大量丢失 99

三、血液浓缩 100

四、严重脱水 100

五、电解质紊乱 100

六、酸中毒 101

七、流行性出血热多尿 101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 101

一、粪便检查 101

二、尿液检查 102

三、血液常规检查 102

四、血液生化检查 102

五、细菌培养 102

六、血清学检查 102

第五节 诊断 102

一、流行病学史 102

二、临床表现 102

三、实验室检查 103

第六节 治疗 103

一、抗菌治疗 103

二、纠正脱水 103

三、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 107

四、纠正酸中毒 108

五、止血剂 109

六、合并DIC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 109

七、改善微循环 109

八、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110

九、保护肾脏功能,促进利尿 110

十、止泻剂 110

第三章 休克与微循环障碍 111

第一节 概述 111

第二节 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112

一、微循环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112

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13

第三节 影响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因素 114

一、动脉血压 114

二、心脏收缩力 114

三、有效循环血量 114

四、毛细血管前阻力 115

五、毛细血管后阻力 115

六、毛细血管压力差 115

七、血液粘度 116

八、微循环的自身调节作用 116

第四节 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 117

一、休克时微血管的变化 117

二、休克时微血管中血液状态的变化 120

第五节 休克过程中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因素 122

一、毒素的作用 122

二、神经因素 124

三、体液因素 124

四、溶酶的作用 126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126

六、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126

第六节 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27

一、休克早期——微血管痉挛期 128

二、休克中期——微血管扩张期 128

三、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期 128

四、器官功能衰竭期 129

第七节 微循环障碍的治疗 129

第四章 受体学说与休克患者的抢救 130

第一节 受体学说 130

一、受体的概念 130

二、受体的种类 130

第二节 血管活性药物 131

一、血管活性药物 131

二、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 131

第三节 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与用法 131

一、血管扩张剂 131

二、血管收缩剂 136

第四节 休克时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应用 139

一、血管收缩型休克 139

二、血管舒张型休克 139

第五节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注意事项 139

第五章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第二节 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141

一、休克时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142

二、休克时主要器官血流量的变化 151

三、休克时血液动力学临床监测指标 153

四、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的计算与正常值 157

五、各项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59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164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 164

二、血液的流变学特点 167

三、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 169

四、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177

五、血液流变性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 180

第四节 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87

一、血压与血液粘度的关系 187

二、血液流速与红细胞聚集性的关系 187

三、血液流速与边流关系 187

四、心输出量与血液粘度关系 187

五、心脏收缩力与血液粘度关系 188

第五节 治疗 188

一、改善和提高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189

二、控制输液速度,减轻心脏前负荷 193

三、降低血液粘度 193

四、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扩大临界半径 195

五、注意液体温度 195

第六章 休克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第二节 正常凝血功能 198

一、正常血液凝固原理 199

二、正常抗凝血原理 208

三、肝脏及维生素K与凝血功能的关系 211

四、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212

第三节 正常纤维蛋白溶解原理 215

一、活化质的形成 215

二、纤溶酶的形成 216

三、纤维蛋白的降解过程 217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抗凝作用 219

第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因 220

一、严重感染 220

二、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 221

三、肿瘤 221

四、外科疾病 221

五、产科疾病 221

六、血液病 221

七、其他内科疾病 221

八、儿科疾病 222

九、免疫性疾病 222

十、其他 22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的原理 222

一、诱发DIC的因素 222

二、DIC发生的原理 224

第六节 继发性纤溶 228

一、继发性纤溶发生的原理 229

二、纤维蛋白裂解产物的抗凝作用 230

第七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变化 231

一、广泛微血栓形成 231

二、弥漫性出血 231

三、休克 232

四、梗死性或出血性坏死 233

第八节 传染病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关系 236

一、病毒性疾病 236

二、立克次体疾病 238

三、细菌性疾病 238

四、恶性疟疾 239

五、脱水性休克 240

第九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240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241

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型 247

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 248

四、继发性纤溶的临床表现 248

第十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250

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检查 250

二、继发性纤溶的实验室检查 254

三、血管内凝血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 254

第十一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255

一、DIC的诊断 255

二、继发性纤溶的诊断 259

第十二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鉴别诊断 259

一、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原发性纤溶症)鉴别 260

二、与严重肝病的鉴别 260

三、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鉴别 260

四、与血液病鉴别 260

五、其他 260

第十三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预防 261

一、积极有效治疗原发病 261

二、预防与治疗休克 261

三、改善缺氧状态 262

四、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262

五、肝素有明显的预防作用(用法见治疗部分) 262

六、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 262

第十四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263

一、DIC的治疗 263

二、继发性纤溶的治疗 267

第七章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第二节 基本概念 270

一、关于物质质量的新的计量单位 270

二、名词解释 273

第三节 水的平衡 278

一、水的正常含量与分布 278

二、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 279

三、水的生理功能 279

四、体液的体内交流 280

五、体液与外界的交流 282

六、水平衡的调节 284

第四节 电解质的平衡 285

一、电解质的正常含量与分布 286

二、电解质的生理功能 286

三、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 289

第五节 水平衡紊乱 291

一、高渗性脱水 291

二、等渗性脱水 293

三、低渗性脱水 295

四、水中毒 297

第六节 电解质平衡紊乱 300

一、钾的平衡紊乱 300

二、钠的平衡紊乱 308

三、氯的平衡紊乱 309

四、钙的平衡紊乱 310

第七节 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 311

一、常用液体的生理性质及其应用原则 312

二、水平衡紊乱的治疗 316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 319

第八节 平衡盐液疗法 322

一、平衡盐液的生理学基础 322

二、平衡盐液的配制和生理性质 322

三、平衡盐液的临床应用 326

四、注意事项 328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 330

第一节 概述 330

第二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 330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330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 331

第三节 细胞外液的正常酸碱度 332

第四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334

一、血浆的缓冲系统 334

二、肺脏的调节作用 336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 337

四、细胞的调节作用 340

五、骨盐的缓冲作用 340

第五节 血液气体分析 340

一、采血 341

二、各项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341

第六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及其调节 3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343

二、代谢性碱中毒 345

三、呼吸性酸中毒 346

四、呼吸性碱中毒 347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348

第七节 酸碱平衡紊乱与电解质的变化 349

一、呼吸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 350

二、呼吸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 350

三、代谢性酸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 350

四、代谢性碱中毒时电解质的变化 351

第八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351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351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 352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352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临床表现 352

第九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诊断 353

一、三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353

二、已代偿的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355

三、失代偿的酸碱平衡失调时各项指标的变化 355

四、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时注意事项 355

第十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 357

一、代谢性酸中毒的治疗 357

二、代谢性碱中毒的治疗 364

三、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 365

四、呼吸性碱中毒的治疗 366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 366

第九章 急性心力衰竭 367

第一节 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原因 367

一、基本病因 367

二、诱发因素 368

第二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原理 368

一、病毒对心肌的损害作用 369

二、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369

三、细菌外毒素的作用 370

四、自由基的损害作用 371

五、能量产生不足 371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72

七、酸中毒 372

八、电解质紊乱 372

九、过多过快的输液 373

十、肺循环阻力增大 374

十一、严重输液反应 374

十二、搬动 374

十三、急性高血压 374

第三节 心脏的病理改变 375

一、大体标本观察 375

二、显微镜检查 375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376

一、原发病的病情严重 376

二、一般表现 376

三、心率增快 376

四、心律紊乱 376

五、心动过缓 376

六、心音低钝 377

七、心界扩大 377

八、呼吸困难 377

九、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 377

十、血压下降 377

第五节 心电图表现 377

一、心率 377

二、心律 378

三、传导阻滞 378

四、电解质紊乱 378

五、心肌损害 378

第六节 心力衰竭的治疗 378

一、原发病的治疗 378

二、一般治疗措施 379

三、保护心肌 380

四、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 380

五、镇静剂 381

六、改善微循环 381

七、防治DIC 382

八、纠正酸中毒 382

九、改善呼吸功能 382

十、补充钙剂 382

十一、纠正心律紊乱 383

十二、增强心肌收缩力 388

十三、硝普钠 389

十四、利尿剂 390

第十章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393

第一节 概述 393

第二节 正常呼吸功能 393

一、肺组织结构的特点 394

二、气体交换 396

第三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的原理 405

一、肺微循环障碍 406

二、肺动脉压下降 407

三、过多过快输液 407

四、肺微血管栓塞 407

五、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408

六、肺泡壁通透性增高 408

七、交感神经兴奋 410

八、肺出血 410

九、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或丧失 411

十、严重感染 412

十一、低血浆蛋白血症 412

十二、低钠低氯血症 413

十三、肺泡壁透明膜形成 413

第四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病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413

一、病理变化 413

二、病理生理变化 414

第五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416

一、第一期(早期) 416

二、第二期(呼吸困难期) 416

三、第三期(肺功能衰竭期) 417

四、第四期(终末期) 417

第六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17

一、诊断 417

二、鉴别诊断 418

第七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预防 419

一、加强抗菌治疗 41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19

三、改善微循环 420

四、注意控制液体输入量和输入速度 420

五、注意补充胶体液体 420

六、提高心肌收缩功能 420

七、避免吸入高浓度的氧气 420

八、利尿 420

九、镇静 420

十、加强护理和病情观察 420

第八节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治疗 421

一、加强抗感染 421

二、抗休克治疗 421

三、安定患者情绪 421

四、控制液体输入量 422

五、关于电解质的补充 424

六、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424

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424

八、消泡剂的使用 425

九、利尿剂的应用 425

十、肝素的应用 428

十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428

十二、纠正心力衰竭 428

十三、放血疗法 430

十四、导泻疗法 430

十五、血液透析疗法 430

十六、纠正低氧血症 430

十七、人工机械呼吸 431

十八、保护肾脏功能,防止发生脑水肿 440

十九、护理 440

第十一章 急性脑功能衰竭 442

第一节 概述 442

一、急性脑功能衰竭的概念 442

二、正常颅内压的调节 443

三、脑功能衰竭发生过程 443

第二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 444

一、颅内感染性疾病 444

二、脑原虫或寄生虫病 445

三、全身感染性疾病 445

四、血容量过高症 445

五、各种病因所致的休克 445

六、肝脏功能或肾脏功能衰竭 445

七、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 445

八、过敏性疾病 445

九、糖尿病 445

十、妊娠合并症 445

十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46

十二、其他 446

第三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发生的原理 446

一、脑血管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 446

二、血液渗透压降低 447

三、脑血液循环障碍 448

四、微循环障碍对脑水肿形成的影响 450

五、颅内静脉压增高 450

六、脑细胞代谢功能障碍 451

七、脑脊液循环障碍 452

第四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病理变化 452

一、外观 452

二、显微镜检查 453

第五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 453

一、脑水肿的分期 453

二、一般临床表现 454

三、脑疝形成 455

小脑幕切迹疝 456

小脑幕切迹后疝 459

枕骨大孔疝 459

小脑幕切迹上疝和大脑廉疝 462

第六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诊断 462

一、原发病的临床特征 462

二、脑水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462

三、实验室检查 463

第七节 鉴别诊断 463

一、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鉴别 463

二、小脑扁桃体疝与延脑疝的鉴别 464

第八节 急性脑功能衰竭的预防与治疗 464

一、预防 464

二、治疗 465

第九节 护理 470

一、病情观察 470

二、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470

第十二章 肝脏功能衰竭 472

第一节 概述 472

第二节 肝细胞的超微结构 473

一、肝脏的一般结构 473

二、肝细胞的超微结构 474

第三节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476

一、排泄功能 477

二、解毒功能 478

三、造血、储血作用 479

四、凝血功能 479

五、免疫功能 480

六、代谢功能 481

第四节 暴发性肝脏功能衰竭发生的原因 488

一、病毒性肝炎 489

二、其他感染 489

三、急性妊娠脂肪肝 489

四、药物或毒物中毒 489

五、严重休克或心力衰竭 489

六、恶性肿瘤 489

七、其他 489

第五节 诊断标准 490

一、急性重型肝炎 490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490

三、慢性重型肝炎 490

第六节 临床表现 491

一、急性重型肝炎 491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493

三、慢性重型肝炎 495

第七节 病理变化 495

一、急性重型肝炎 495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496

三、慢性重型肝炎 496

第八节 肝性脑病发生的原理 497

一、肝性脑病的类型 497

二、肝性脑病的发生原理 498

三、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 513

第九节 合并症 514

一、肝性脑病 515

二、低血浆蛋白血症 515

三、低钠、低氯、低钾 516

四、腹水 516

五、脑水肿和脑疝形成 517

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518

七、出血 518

八、肝肾综合征 519

九、低血糖 523

十、电解质紊乱 523

十一、低血压休克 523

十二、酸碱平衡紊乱 524

十三、呼吸障碍 524

十四、继发感染 525

第十节 治疗 527

一、一般治疗原则 527

二、阻止肝细胞继续坏死 529

三、促进肝脏细胞再生 534

四、甘草甜素、(强力宁) 538

五、纠正低血浆蛋白血症 540

六、纠正电解质紊乱 541

七、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542

八、补充多种维生素 542

九、控制液体输入量 544

十、中医中药治疗 544

十一、肝性脑病的治疗 544

十二、腹水、浮肿和腹胀及呃逆的治疗 549

十三、脑水肿及脑疝的治疗 550

十四、改善微循环 550

十五、出血的治疗 550

十六、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553

十七、人胎肝细胞悬液治疗 554

十八、肝脏功能替代疗法 555

十九、肝脏移植 557

二十、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558

第十一节 异体血光量子疗法 559

一、概述 559

二、治疗方法 559

三、疗效观察 560

四、作用机制 566

五、副作用 568

第十二节 影响预后的因素 569

一、病死率 569

二、影响预后的一些因素 569

第十三节 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和治疗 570

一、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 570

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573

第十三章 急性肾脏功能衰竭的治疗 582

第一节 导泻疗法 582

一、导泻疗法的原理 582

二、适应症 582

三、导泻方法 583

四、导泻药物 583

五、临床应用效果 584

六、导泻时注意事项 584

第二节 胃肠透析疗法 585

第三节 结肠透析疗法 587

第四节 腹膜透析疗法 587

一、透析原理 587

二、透析液的成分和含量 588

三、透析液的渗透压 589

四、透析液的配制 590

五、透析指征 590

六、用具准备 591

七、透析方法 591

八、透析时注意事项 592

九、拔管指征 593

十、禁忌症 593

十一、副作用及其处理 594

十二、详细记录病情 595

第五节 血液透析疗法 596

第十四章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598

第一节 概述 598

第二节 抗生素的分类 598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598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599

三、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602

四、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602

五、氯霉素类抗生素 602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02

七、四环素类抗生素 602

八、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603

九、其他抗生素 603

十、抗真菌抗生素 603

十一、其他抗菌药物 603

十二、抗厌氧菌药物 603

第三节 抗生素的作用原理 603

一、对细菌胞壁合成的阻断作用 604

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605

三、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606

四、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608

五、抑制细菌叶酸的合成 608

第四节 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609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609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619

三、复合青霉素 643

四、泰能 645

五、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646

六、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651

七、氯霉素类抗生素 652

八、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56

九、四环素类抗生素 664

十、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670

十一、其他抗生素 671

十二、抗真菌抗生素 674

第五节 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680

一、抗生素使用原则 680

二、各种抗生素的主要适应症 681

三、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686

四、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 686

第六节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689

一、抗生素联合应用的结果 689

二、抗生素联合应用的选择 689

三、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指征 690

第七节 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690

第八节 不同机体条件下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 692

一、肾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选择与用药剂量 692

二、肝脏功能障碍时抗生素的应用 693

三、妊娠及产褥期妇女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693

四、新生儿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694

五、老年患者抗生素的选择应用 696

第九节 抗生素的副作用 696

一、过敏反应 697

二、毒性作用 699

三、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703

四、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704

五、胃肠道反应 704

六、其他副作用 705

第十节 二重感染 706

一、消化道真菌感染 706

二、伪膜性肠炎 706

三、肺炎 707

四、败血症 707

第十一节 其他抗菌药物 708

一、磺胺类药物 708

二、呋喃类药物 711

三、喹诺酮类药物 712

第十二节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 715

一、厌氧菌感染状况 715

二、甲硝唑的抗菌作用 716

三、剂量与用法 717

第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718

第一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718

一、药理作用 718

二、临床应用 719

三、副作用 719

第二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 719

一、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其功能 71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 720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与代谢 722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 723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衍生物的人工合成 724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727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吸收与排泄 733

八、适应症 733

九、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与禁忌症 735

十、主要制剂及其用法 739

十一、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741

第十六章 激化液 743

第一节 激化液的组成 743

第二节 激化液各药物的作用原理 743

一、ATP 743

二、Cyto-C 745

三、COA 746

四、胰岛素 748

五、维生素B6 748

六、葡萄糖 749

七、氯化钾 749

八、肌苷 749

九、天门冬氨酸钾镁 749

第三节 激化液的临床应用 751

第四节 激化液各药物的用量 751

第五节 应用激化液注意事项 752

第十七章 内给氧疗法 753

第一节 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753

一、作用原理 753

二、用法 754

第二节 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754

一、副作用 754

二、注意事项 756

第三节 晶体过氧化氢 756

第十八章 冬眠与镇静 758

第一节 概述 758

第二节 镇静药物的作用原理 758

一、氯丙嗪 758

二、异丙嗪 760

三、哌替啶 761

四、地西泮、(安定) 762

五、苯巴比妥钠 763

六、水合氯醛 763

第三节 冬眠疗法作用机制 764

一、镇静催眠作用 764

二、降温作用 764

三、改善心肺功能 764

四、促进代谢 764

五、改善微循环 764

六、稳定内环境 764

第四节 冬眠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765

一、适应症 765

二、禁忌症 765

第五节 冬眠疗法的实施 765

一、冬眠合剂的组成及剂量 765

二、其他镇静剂的应用方法和用量 766

三、冬眠疗法的实施 766

四、冬眠疗法有效标志及维持时间 767

第六节 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 768

一、冬眠疗法前的准备 768

二、冬眠疗法的护理和病情观察 768

第七节 冬眠疗法注意事项 769

第八节 冬眠疗法之意外及其处理 770

一、循环衰竭 770

二、心搏与呼吸骤停 770

三、不能复温 773

四、合并感染 773

五、低血糖 773

六、心脏功能障碍 773

七、溶血反应 774

八、多尿 77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