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建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72569
  • 页数:3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立足于人类生态文明演进的整体历程,揭示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场语境”,梳理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逻辑,确立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总体性,阐明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超越之处,及其与当代西方绿色运动的主流思潮──“生态中心主义”──的质底差异。书稿还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路进行了逐一梳理,对毛泽东时期、邓小平时期、江泽民时期、胡锦涛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进行了符合历史逻辑的演证,对习近平时期 “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质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目录

第一章 西方前(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1

第一节 西方“生态学”之合历史逻辑的形成过程——基于从怀特到达尔文的理路 3

一、怀特与林奈:“生态学”源头的两军对峙 4

二、梭罗思趣:“浪漫主义”的“生态学” 8

三、达尔文学说:科学的“生态学”的形成 12

第二节 关于“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的论战——从“生态学”过渡到“生态伦理学”的必然性 17

一、克莱门茨的“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理论及其价值路向 18

二、“反生物演替—顶级群落”的理论及其价值取向 22

三、“生态学”走向“生态伦理学”的必然性 27

第三节 “大地伦理”的意境及其逻辑走向——从“大地伦理”演变为“大地美德”的逻辑惯性 30

一、“大地伦理”合历史逻辑的产生过程 30

二、“大地伦理”的理论特色与积极意义 32

三、“大地伦理”的本根性缺陷 36

四、“大地伦理”演变为“大地美德”的逻辑惯性 40

第四节 “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之价值取向 45

一、对“大地伦理”的超越式继承 45

二、向“大地美德”的意境延伸 50

三、“大地美德”观点的形成 54

四、“大地伦理”与“大地美德”的合题 57

第五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发展的“极点”——“深层生态学”的历史地位 57

一、正向度“极点”之一:两条最高准则 58

二、正向度“极点”之二:八条行动纲领 62

三、负向度极点的实质:西方生态伦理学面临转折点 69

第二章 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 77

第一节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学理之自我超越——扬弃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视角 80

一、马克思学理的自我超越之语境 82

二、重新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之理论价值 83

三、新定“对象性”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补价值 86

四、新定“对象化”关系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价值 88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观”的双重视角——立足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不同立场 90

一、工业文明的“劳动观”:“劳动”对人类的本体论意义 91

二、生态文明的“劳动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95

三、劳动功能实现的理想途径:现实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100

第三节 “生产的自然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之双重视角 103

一、“生产的自然条件”问题提出的历史逻辑背景 104

二、何谓“生产的自然条件”范畴 106

三、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意义:生产力能否实现与“生产的自然条件”之良性结合 110

第四节 人类生活方式的“应然”路向揭示——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消费观 115

一、马克思的“消费合理性”意义之历史性转向 116

二、对资本主义异化消费模式的价值认同系统——“三大拜物教”——的批判 118

三、关于生态文明消费观的未来展望 121

第五节 “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反思——马克思的生态意识 127

一、“支配自然”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逻辑 128

二、“支配自然”价值观之双重功能 132

三、“支配自然”价值观的演进前景——“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134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当代理论理性——生态社会主义 140

第一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为范本 142

一、马克思的理论成就与缺陷 143

二、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147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分析 151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位——“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质底差异 154

一、生态危机的成因:人类价值观错位抑或资本主义制度 155

二、生态危机的本质:生态伦理问题抑或生存模式问题 158

三、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建构“生物圈平等主义”抑或实现“生态社会主义” 162

第三节 从科学技术批判到生产方式批判——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观” 166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技术批判 168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批判 172

三、对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之期许 174

第四节 “消费主义”抑或“自由劳动”——生态社会主义的“幸福”观 179

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幸福观:“消费主义” 179

二、“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本根性缺陷 183

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幸福观:“自由劳动” 187

第五节 “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之再剖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识 193

一、“支配自然”的意识形态之批判 195

二、为“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辩护 199

三、对“支配自然”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204

第六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时代性超越 207

一、生态社会主义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背景 208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本根性批判 213

三、生态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地位评估 217

第四章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当代实践理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路 224

第一节 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新中国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 226

一、毛泽东早期的生态意识:“向自然开战”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227

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表现:“大跃进”中的偏激思维 230

三、毛泽东后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235

第二节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反馈对立格局——新中国邓小平时期的生态文明理路 242

一、生产方式上的反馈对立及其解决思路 243

二、消费方式上的反馈对立及其解决思路 246

三、文化价值观的反馈对立及其解决思路 248

第三节 从“发展主义”到“可持续发展观”——新中国江泽民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 252

一、“发展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质底性缺陷 252

二、从“发展主义”向“可持续发展观”的“范式转换” 257

三、“可持续发展观”建构的科学性发展三大原则 263

第四节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新中国胡锦涛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 267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体论原则:“以人为本” 269

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原则:“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71

三、“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75

第五章 融入“四大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析习近平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282

第一节 融入经济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实行“环境资源商品化” 287

一、“生态经济建设”的特殊困难及其对策思路——循环经济必须在市场机制中运行 289

二、循环经济在市场机制中运行的前提——实现“环境资源商品化” 290

三、“环境资源商品化”的一般操作模式及其实践意义 294

第二节 融入政治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体系 298

一、“生态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政府实行“生态执政” 298

二、“生态执政”的关键: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 301

三、中国当下亟须建构的生态法律制度 304

第三节 融入社会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克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308

一、“消费主义”在当下中国的主要表现 309

二、克服“消费主义”的“解构性”对策 314

三、克服“消费主义”的“建构性”对策 317

第四节 融入文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关键——促使工业文明价值认同系统向生文明价值认同系统转型 319

一、中国传统的主流生态文化价值及其当代转型之必然性 320

二、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学理根据 322

三、当代中国确立生态文明价值认同系统的特色 325

参考文献 332

索引 338

后记 3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