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冠豪著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50427228
  • 页数:1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城市公共品的需求揭示问题。本书对我国城市居民公共品需求的呼吁行为与退出空间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城市居民公共品需求的个体意愿表达与传递中的问题与原因。同时,通过对政府供给与准市场供给下供需决策机制的规范与实证分析,揭示两种供需决策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最后,分别从需求方与供给方两个角度对如何促进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意愿与效果,完善需求表达机制进行了探讨。
《中国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目录

1绪论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3

1.2.1 国外研究 3

1.2.2 国内研究 18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22

1.3.1 工具主义 22

1.3.2 系统分析方法 23

1.3.3 跨学科综合分析方法 23

1.3.4 定量分析方法 23

1.4 构思与框架 24

1.5 贡献与不足 25

1.5.1 本书的贡献 25

1.5.2 存在的不足 26

2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研究的理论基础 27

2.1 城市公共品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7

2.1.1 公共品概念的分歧与发展 27

2.1.2 公共品的特征与分类 32

2.1.3 城市公共品的界定 41

2.2 公共品研究的起点:修正的经济人假定 42

2.2.1 经济人行为动机的复杂性 43

2.2.2 经济人的异质性 45

2.2.3 经济人的有限理性 48

2.2.4 公共品视野中的经济人 52

2.3 公共品研究的效率标准与实现 53

2.3.1 帕累托标准与补偿原则: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分配问题吗? 53

2.3.2 帕累托最优与次优:扭曲下的效率实现 58

2.3.3 “准帕累托社会改进”法则:效率与平等的综合考虑 60

3城市公共品需求的层次、位序与供给满意度评价 62

3.1 城市公共品需求的层次 62

3.1.1 城市公共品需求的层次演进规律 62

3.1.2 现阶段城市公共品需求的层次特征 64

3.2 城市公共品需求偏好位序分析 68

3.2.1 “城市公共品课题组”数据分析 69

3.2.2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 72

3.2.3 城市公共品需求偏好位序综合分析 75

3.3 城市公共品供给满意度评价 75

4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构成与运行机理 80

4.1 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要素 80

4.2 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系统构成 83

4.3 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内在逻辑分析 86

4.3.1 退出-呼吁机制:个体意愿的表达与传递 86

4.3.2 公共品供需决策机制:意愿识别、整合与反馈 90

5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的退出-呼吁机制运行实证分析 91

5.1 城市居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呼吁行为分析 91

5.1.1 城市居民参与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意愿强度分析 91

5.1.2 城市居民参与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渠道分析 93

5.1.3 城市居民参与公共品需求表达的动力与阻力分析 95

5.1.4 城市居民对主要消息传递渠道的信任度分析 97

5.1.5 政府对呼吁的回应度分析 99

5.2 城市居民公共品服务退出空间分析 101

5.2.1 城际间的退出空间分析 102

5.2.2 城市内的退出空间分析 103

5.2.3 退出集体供给的空间分析 104

5.3 城市公共品需求个体意愿表达与传递中的问题及原因 105

6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供需决策运行实证分析 107

6.1 政府供给与准市场供给 107

6.2 政府供给下的供需决策实证分析 109

6.2.1 地方层次的治理架构 109

6.2.2 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决策形成的缺陷 110

6.2.3 政府供给下的信息歧视与呼吁抑制 115

6.3 准市场机制供给下的供需决策实证分析 120

6.3.1 公共品准市场机制供给的引入 120

6.3.2 公共品准市场机制供给中的困境与缺陷 121

6.4 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供需决策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31

6.4.1 政府供给下的供需决策问题与原因 131

6.4.2 准市场机制供给下的供需决策问题与原因 132

7完善城市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有效途径 133

7.1 从需求方看公共品需求表达的促进 133

7.1.1 改善人大运行,促进“自下而上”表达 133

7.1.2 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增强需求表达力度 136

7.1.3 超越古典“经济人”假设,促进公共精神提高 137

7.2 从供给方角度看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完善 138

7.2.1 推动分权化改革,增加公众退出-呼吁影响力 139

7.2.2 促进公众参与,构建开放性的政府决策机制 143

7.2.3 完善公共品市场化供给,抑制市场赢利冲动 145

8结语 148

参考文献 151

致谢 1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