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民事权利救济模式的选择  在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
民事权利救济模式的选择  在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

民事权利救济模式的选择 在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翟羽艳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19701062
  • 页数:1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从权利与救济的关系入手,追本溯源地界定了救济权的权力与权利并存的特性,从而肯定了民事权利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模式并存的客观性;进一步探讨了在法律因素之外影响救济模式选择的社会因素,包括不同场域、不同关系、不同阶层和纠纷特点、社会控制分工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当事人救济选择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私力救济的生存空间。
《民事权利救济模式的选择 在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目录

导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三、文献综述 6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的审视 12

第一章 私力救济的理论基础:权利与权利救济 26

第一节 权利形态的多样化 26

一、基本权利形态: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 26

二、权利的法律界限:“法授权即自由”和“法不禁止即自由” 28

第二节 救济之“力”辨析:权利与权力的并存 30

一、私力:基于权利之“力” 30

二、公力:基于权力之“力” 31

三、公力与私力:救济模式界分的具体样态 32

四、救济权:权利与权力的统一 34

第三节 权利与救济关系实证解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 36

一、大陆法系中权利与救济的关系 37

二、英美法系中权利与救济的关系 43

第四节 影响权利救济模式选择的因素:主体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 47

一、影响权利救济模式选择的主体性因素 47

二、影响权利救济模式选择的客观性因素 57

本章小结 63

第二章 私力救济的构成性因素 65

第一节 人性:私力救济的原动力 66

一、人性的解构:动物性与人之特性 66

二、人性的假设:性善论与性恶论 67

三、性恶论语境下私力救济的正当性 69

第二节 秩序:私力救济的目标 74

一、秩序的解析:静态化的秩序与动态化的秩序 74

二、目标的解读:秩序的破坏抑或破坏了的秩序的矫正 75

第三节 国家:现代私力救济的生存环境 77

一、强弱之争: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迁 77

二国家强制与意思自治:救济权国家与私人的分享 79

第四节 文化:私力救济的支撑 81

一、法律文化与救济制度的建构 81

二、法律信仰与救济权的行使 82

三、私力救济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契合 84

本章小结 88

第三章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勾连 90

第一节 私力救济:权利主体与救济主体的一体化 90

一、私力救济的正当性:无法否认的事实 90

二、私力救济的弊端:不能回避的现实 106

三、中国私力救济的现状:名实不符 108

第二节 公力救济:权利主体与救济主体的分离 111

一、公力救济的现状:国家垄断救济理想的困境 112

二、公力救济的弊端:国家垄断救济神话的破灭 114

三、公力救济的正当性 115

四、中国诉讼解决冲突的现实例证——精神损害赔偿 117

第三节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融 120

一、公力救济中的显形私力因素 120

二、私力救济中的隐形公力因素 121

三、社会救济:私力与公力融合的范例 123

本章小结 127

第四章 中国私力救济的法律规制 128

第一节 私力救济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与正当性 129

一、必要性:法律制约下的私力救济 129

二、正当性:权利自由选择下的法律限制 131

第二节 中国私力救济法律规制现状 133

一、民法领域的法律规制 133

二、刑法领域的法律规制 134

第三节 中国私力救济法律规制的检讨 135

一、正当防卫:限制条件解析 135

二、紧急避险:限制条件解析 138

三、自助行为:构成条件分析 142

本章小结 144

第五章 中国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的理想模式 145

第一节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的社会内生基础 145

一、二元社会秩序的共生: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的可能 145

二、二元社会秩序的张力: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的必然 149

三、博弈:权利救济模式的统一抑或多元 153

第二节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模式的价值基础 156

一、报应正义与矫正正义的同质与融合 156

二、社会关系特质的多样性 156

三、救济权的同质性与救济目标的同一性 157

第三节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共治的发展趋向 159

一、公力救济困境中的法律自身完善 159

二、私力救济地位的彰显:从为权利而斗争到为权利而沟通 175

本章小结 182

结语 183

参考文献 187

后记 1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