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卓然主编;张卓然,张凤民,夏梦岩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7117242240
  • 页数:752 页
图书介绍: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与临床 第2版》目录

绪论 1

一、微生物耐药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历史 1

二、重要的耐药微生物 5

三、微生物耐药的药理学问题 8

四、微生物耐药性与新抗微生物药物的发现和开发 18

第一篇 微生物耐药的基础理论 23

第一章 细菌的结构与L型细菌 23

第一节 细菌的组成与结构 23

一、革兰阳性菌 24

二、革兰阴性菌 25

三、荚膜 28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29

一、染色体 29

二、质粒 30

三、噬菌体 31

四、转座子和整合子 32

第三节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 37

一、细菌L型的形成 37

二、细菌L型的生物学性状与耐药性 38

第二章 细菌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41

第一节 细菌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41

一、RNA聚合酶与转录过程 41

二、细菌RNA转录后加工 43

三、RNA聚合酶作用的专一性抑制剂 44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密码 45

一、遗传密码的简并性与摆动性 45

二、遗传密码通用性及变异性 46

三、遗传密码错译 46

四、RNA再编码 46

第三节 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 46

一、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 46

二、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作用 47

三、翻译——蛋白质的合成 48

四、蛋白质合成后加工 49

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和干扰 51

第四节 细菌基因表达调控 51

一、细菌基因表达调控及意义 51

二、DNA结合蛋白 51

三、RNA调控 52

四、阻遏和诱导 53

五、正调控与负调控系统 54

六、转录衰减 55

七、细菌的全局控制系统 56

八、信号转导和双组分调控系统 57

九、群体感应 58

十、细菌基因表达调控与耐药 58

第三章 细菌细胞生物学 60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60

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60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61

第二节 细菌的分布 63

一、人体中细菌的分布 63

二、土壤中细菌的分布 64

三、水中细菌的分布 65

四、空气中细菌的分布 65

五、极端环境中细菌的分布 65

第三节 应激对细菌的影响 65

一、营养应激 66

二、氧化应激/亚硝化应激 67

三、细菌包膜应激 68

四、热应激 68

第四章 病毒的结构与遗传变异 70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组成 70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70

二、病毒的结构 71

第二节 病毒的遗传物质 72

一、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72

二、病毒基因组的复制 73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75

一、病毒遗传物质变异 75

二、病毒非遗传物质变异 76

三、病毒变异的生物学意义 77

第五章 真菌的结构和遗传变异 79

第一节 真菌的结构组成 79

一、细胞壁 80

二、细胞膜 82

三、细胞核 83

四、细胞质 83

第二节 真菌的遗传物质 85

一、真菌细胞的基因组和染色体 85

二、线粒体DNA 85

三、真菌中的质粒与转座子 86

第三节 真菌的遗传变异 87

一、真菌的繁殖 87

二、真菌的遗传特性 88

三、真菌的遗传变异与耐药性 89

第六章 耐药性的进化生物学 91

第一节 耐药性进化的基质 91

一、抗生素作用的复杂性与耐药性表型的多样性 91

二、耐药性的基因来源 93

三、整体压力调节和抗生素耐药性 95

四、基因突变 95

五、耐药性的遗传变异特征 97

六、基因的水平转移和细菌的变异 99

七、表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 101

第二节 选择:耐药性进化的机制 101

一、波动的抗生素环境 102

二、抗生素的选择作用 102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窗口和选择倾向 104

第三节 耐药性的进化:未来展望 105

一、变异单位与选择单位 105

二、耐药性进化的限制 106

三、抗生素耐药的流行病学和进化 106

第二篇 抗菌药物及细菌的耐药机制 113

第七章 常用抗菌药物及药物的作用机制 113

第一节 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抗菌作用机制 113

一、抗菌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 113

二、β-内酰胺类 114

三、大环内酯类 116

四、喹诺酮类 117

五、多肽类抗生素 118

六、氨基糖苷类 118

七、四环素类 119

八、氯霉素 120

九、磺胺类和甲氧嘧啶 121

十、硝基咪唑类 122

十一、多黏菌素类 122

十二、抗结核病药 123

十三、抗真菌药物 123

十四、其他药物 124

第二节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影响 125

一、抗菌药物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125

二、抗菌药物对细菌结构的影响 126

三、抗菌药物对细菌质量的影响 128

四、抗菌药物对细菌毒力的影响 128

第八章 基因水平遗传学耐药机制 130

第一节 染色体介导的耐药 130

一、DNA突变 131

二、RNA突变 133

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134

第二节 细菌sRNA在耐药中的作用 139

一、sRNA概述 139

二、sRNA分类 140

三、sRNA与靶位的作用方式 140

四、与细菌耐药相关的sRNA 141

第三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 143

一、质粒的分类与特征 143

二、耐药性质粒 145

第四节 整合子介导耐药 145

一、整合子的结构与分类 145

二、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 147

第九章 蛋白质水平耐药机制 150

第一节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灭活酶 150

一、β-内酰胺酶 150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152

三、其他酶类 155

第二节 细菌的抗生素作用靶位改变 155

一、点突变 156

二、嵌合基因 157

三、靶位过度表达 157

四、靶位替换 157

五、靶位修饰 158

六、靶位保护 158

第三节 细菌的外膜屏障 159

第四节 细菌细胞膜渗透降低抗生素摄取减少 159

一、脂质层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 160

二、基因突变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 160

三、膜孔蛋白介导的细菌膜渗透性降低 160

第五节 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系统 162

一、分类 162

二、结构特征与功能 162

三、外排泵的表达调控 163

四、外排泵抑制剂 163

五、与临床相关的细菌外排泵外排机制 165

第六节 细菌代谢异常对抗生素耐药的影响 168

一、细菌的氧化应激与抗生素耐药 168

二、细菌其他代谢状态改变与抗生素耐药 171

第七节 细菌生物膜的抗渗透功能 173

一、生物膜的渗透屏障作用 173

二、生物膜的微环境改变 174

三、生物膜中基因表型改变 174

四、细菌密度信号感应系统 174

五、启动抗生素外排泵系统 175

六、分泌抗生素水解酶 175

七、对抗机体免疫防御机制 175

第三篇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及耐药性检测和研究方法 179

第十章 细菌耐药试验 179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 180

一、试验原理及方法 180

二、结果判断和报告 181

三、注意事项 191

四、质量控制 196

第二节 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 201

一、肉汤稀释法 202

二、琼脂稀释法 202

第三节 E试验 203

一、E试验原理 203

二、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203

第四节 联合药敏试验 204

一、联合药敏试验的意义 204

二、联合用药的基本原则 204

三、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 204

四、联合药敏试验的适应证 205

第五节 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205

一、VITEK系统 205

二、MicroScan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207

三、Sensititre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 207

四、PHOENIX全自动鉴定/药敏系统 208

第六节 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09

第十一章 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214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214

一、核酸分子杂交 214

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216

三、基因芯片技术 220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与引物 221

一、已知耐药基因检测 221

二、未知耐药基因检测 224

三、基因芯片技术在抗生素耐药检测方面的应用 225

第三节 质粒接合转移实验 226

一、F质粒的接合转移 226

二、革兰阳性细菌的质粒接合转移 227

第四节 质粒转化实验 227

一、化学转化法 227

二、高效率的电击转化 228

第五节 质粒消除实验 230

一、质粒消除的试验方法 230

二、物理方法消除质粒 230

三、化学试剂法消除质粒 231

四、药物法消除质粒 231

第六节 质粒图谱 232

一、原理 232

二、方法 233

第七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耐药研究中的应用 237

一、基因分型技术 237

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 238

三、基因的定点突变 239

第十二章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和生物被膜模型 242

第一节 耐药菌株的实验室选择 242

一、直接选择法 242

二、诱变法 243

第二节 生物被膜模型 244

一、体外模型 244

二、体内模型 246

三、生物被膜的鉴定 246

第十三章 细胞膜通透性及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 249

第一节 细菌表面物质与通透性的关系 249

一、葡萄球菌及其他革兰阳性菌 249

二、分枝杆菌的细胞壁 250

三、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 250

第二节 细胞膜通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250

一、漏出蛋白质或核酸含量的测定 251

二、SDS和溶菌酶用于检测细菌溶解的测定 252

三、荧光探针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 252

四、纳米银微粒应用于细菌膜通透性的测定 254

第三节 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 257

一、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路线 258

二、微生物药物外排泵的基本研究方法 258

第十四章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 266

第一节 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机制 266

一、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产生的耐药性 266

二、β-内酰胺酶引起的耐药性 272

三、牵制机制产生的耐药性 293

四、细菌外膜的屏障作用产生的耐药性 293

五、细菌主动外排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294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相关实验 294

一、β-内酰胺酶的测定与初步鉴别 294

二、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 296

三、产AmpC酶细菌的检测 298

四、β-内酰胺酶粗提液的制备 299

五、产碳青霉烯酶细菌的检测 300

六、MRSA与MRCNS的检测 303

七、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的检测 304

八、BLNAR流感嗜血杆菌的检测 305

九、β-内酰胺酶水解速率的测定 305

第三节 克服细菌耐药性的措施 306

一、研制特异性BLA抑制剂 306

二、针对细菌的耐药机制开发新药 307

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308

第十五章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 311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简介及细菌耐药机制分类 311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简介 311

二、耐药机制分类 312

第二节 耐药机制 312

一、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 312

二、灭活酶导致的耐药 316

三、主动外排系统 317

第三节 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试验 318

第四节 耐药分布及临床意义 319

第十六章 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22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322

一、分类 322

二、作用机制 323

三、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325

第二节 靶位改变引起的耐药 326

一、丝氨酸残基的突变 326

二、DNA旋转酶的突变 327

三、拓扑异构酶Ⅳ的突变 327

四、各类细菌的靶位介导耐药性的特点 327

第三节 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的耐药 329

第四节 细菌外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耐药 331

一、基因突变引起的膜通透性改变 331

二、OmpF减少与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 331

第五节 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332

一、发现 332

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 332

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的重要性 333

四、质粒和染色体耐药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 334

第六节 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现状及其对抗措施 335

一、耐药的现状 335

二、耐药性演化的后果 336

三、耐药性的对抗措施 337

第十七章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39

第一节 概述 339

一、分类 339

二、体内过程 340

三、抗菌谱及作用机制 340

四、临床应用 341

五、不良反应 341

六、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42

第二节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 344

一、细菌产生使抗生素失活的钝化酶 344

二、核糖体蛋白或16S rRNA突变介导的耐药 351

三、细菌对药物的摄入及积累的减少 353

第三节 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 354

一、氨基糖苷修饰酶的构效关系 354

二、氨基糖苷修饰酶的分布 355

第四节 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肠球菌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 356

一、耐高浓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 357

二、肠球菌对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357

第五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 358

一、对原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改造 358

二、开发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抑制剂 359

三、设计双功能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59

第十八章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61

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63

第二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66

一、外排泵蛋白 367

二、核糖体保护蛋白 368

三、灭活酶作用 372

四、渗透性改变 373

五、靶位修饰 373

第三节 四环素耐药基因的传播与调控 373

一、革兰阳性菌的四环素耐药基因及其传播 373

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 374

第四节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 376

一、合理使用四环素类药物 376

二、研制开发新药 377

三、开发不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新策略 377

四、减少食用动物中抗菌药的使用 377

五、耐药性检测 378

六、加强管理及立法 378

第十九章 细菌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80

第一节 概述 380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380

二、临床应用 381

三、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382

四、药物相互作用 382

第二节 氯霉素的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的检测 383

一、酶的灭活机制 383

二、外膜渗透性降低 383

三、外排作用 384

四、耐药基因的检测 385

第二十章 细菌对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检测 387

第一节 概述 387

一、万古霉素 387

二、去甲万古霉素 389

三、替考拉宁 390

第二节 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390

一、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现状 390

二、糖肽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91

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菌的预防 393

四、糖肽类抗生素耐药菌的治疗 394

第三节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396

一、K-B法 396

二、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 397

三、琼脂筛选法 397

四、万古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快速筛选法 397

五、E-test法 397

六、改良菌群分析策略-曲线下面积法 398

第四节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检测 398

一、VRE表型检测 398

二、VRE基因检测 398

第二十一章 细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 400

第一节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耐药 400

一、磺胺类和甲氧苄啶的特点及应用 400

二、磺胺类耐药 402

三、甲氧苄啶耐药 403

第二节 甲硝唑耐药 404

一、幽门螺杆菌耐药 405

二、拟杆菌属细菌耐药 406

第三节 细菌对多黏菌素耐药 406

第四节 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 407

一、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基本状况 408

二、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机制 408

三、利奈唑胺耐药性细菌的实验室检测 410

第五节 其他药物耐药 411

一、新生霉素耐药 411

二、呋喃妥因耐药 411

三、磷霉素耐药 412

四、杆菌肽耐药 412

第二十二章 分枝杆菌的耐药性与检测 414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与耐药相关的概念 414

一、结核分枝杆菌的基本特征 414

二、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的几个概念 415

第二节 耐药结核菌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416

一、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原因 416

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417

第三节 抗分枝杆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418

一、异烟肼 418

二、利福平 421

三、乙胺丁醇 421

四、吡嗪酰胺 422

五、链霉素 423

第四节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试验的指征与方法 424

一、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试验的药物与指征 424

二、比例法 425

三、绝对浓度法 427

四、E-test法 428

五、快速培养仪检测方法 428

六、噬菌体检测技术 429

七、质量控制 430

第五节 结核病耐药基因型的检测 431

一、Xpert MTB/RIF方法 431

二、线性探针检测法 433

第六节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434

一、国际流行情况 435

二、国内流行情况 435

第七节 耐药结核病的控制策略 438

一、加强结核病的健康教育 438

二、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 439

三、加强耐药结核病的管理控制 440

第八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 441

一、致病性 441

二、NTM病的治疗 442

三、NTM的耐药机制 443

第二十三章 微生物对消毒剂的耐药性及其检测 446

第一节 消毒剂概述 446

一、消毒剂的概念 446

二、消毒剂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446

第二节 消毒剂耐药性机制 449

一、消毒剂耐药性概述 449

二、消毒剂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450

三、抗生素耐药与消毒剂耐药的关系 456

第三节 微生物对消毒剂耐药的危害及对策 457

一、制定标准,加强监测 458

二、制定规范,合理使用 458

三、加强研究 458

第四节 消毒剂耐药性的检测 458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的作用效果评价 458

二、使用中消毒剂污染及耐药性研究 459

三、3种致病菌对常用消毒剂耐药性的调查 460

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碘伏和氯己定耐药性的研究 461

第四篇 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耐药机制及检测方法 465

第二十四章 抗病毒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 465

第一节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465

一、化学类药物 465

二、细胞因子类药物 467

三、其他类型抗病毒药物 467

第二节 干扰素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 468

一、IFN的诱导产生及进入胞内的主要信号通路 468

二、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 469

三、直接与病毒基因启动子结合对病毒转录翻译过程进行调节 470

四、提高机体的免疫效应活性 470

五、诱导抗病毒功能分子细胞间转运 470

第三节 核苷类似物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 471

一、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苷类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 471

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类药物及其抗病毒机制 473

三、其他病毒类疾病及相应的核苷类药物 475

第四节 蛋白酶抑制剂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 476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抑制剂 476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蛋白酶抑制剂 477

三、小RNA病毒蛋白酶抑制剂 479

第五节 中药制剂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481

一、中药抗病毒作用 481

二、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应用 482

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耐药机制与检测 485

第一节 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485

一、病毒对干扰素的耐药性机制 485

二、病毒对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 486

三、病毒对非核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机制 490

第二节 临床常见病毒的耐药性 491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性 491

二、流感病毒耐药性 492

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 493

四、疱疹病毒耐药性 494

第三节 常见病毒耐药性的检测 495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性检测 495

二、流感病毒耐药性检测 496

三、乙型肝炎病毒耐药性检测 496

第四节 病毒耐药性的临床意义及防治 497

一、病毒耐药的现状 497

二、临床应对策略 498

第二十六章 抗真菌药物及真菌耐药性检测 501

第一节 抗真菌药及其作用机制 501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 501

二、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502

三、抑制蛋白质和氨基酸合成 504

四、抑制核酸合成 504

第二节 真菌耐药机制 504

一、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505

二、药物作用靶酶改变 505

三、细胞膜固醇合成发生变化 505

四、细胞壁组成成分变化 506

五、热休克蛋白高表达 506

六、生物膜形成 506

第三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07

一、肉汤常量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 507

二、其他抗真菌药敏试验 508

第四节 耐药真菌的检测 509

一、药物作用靶酶基因突变或过表达 509

二、药物外排泵蛋白表达上调 510

三、细胞膜和细胞壁成分变化 510

四、生物膜形成 510

第五节 真菌耐药的流行病学 510

第二十七章 其他微生物的耐药性及其检测 514

第一节 抗支原体、抗衣原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514

一、支原体及衣原体概述 514

二、抗支原体及抗衣原体药物 515

第二节 支原体、衣原体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17

一、支原体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17

二、衣原体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20

第三节 支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 521

一、支原体的培养与鉴定 521

二、支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 524

第四节 衣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 526

一、标本采集 526

二、衣原体的培养与鉴定 526

三、衣原体的药敏试验 527

第五节 抗立克次体药物及立克次体耐药机制 529

一、立克次体概述 529

二、抗立克次体药物及立克次体耐药机制 529

第六节 抗螺旋体药物及螺旋体耐药机制 532

一、螺旋体概述 532

二、抗螺旋体药物及螺旋体耐药机制 532

三、梅毒螺旋体耐药基因的检测 535

第二十八章 原虫的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 539

第一节 原虫的结构与生活史 539

一、原虫的结构 539

二、原虫的生活史 540

第二节 抗原虫药物及作用机制 542

一、阿米巴病、滴虫病及贾第虫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 542

二、疟疾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 544

三、利什曼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及作用机制 546

第三节 阴道毛滴虫的耐药及检测 546

一、阴道毛滴虫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46

二、阴道毛滴虫耐药的检测 547

第四节 疟原虫耐药及检测 547

一、疟原虫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48

二、疟原虫耐药的检测 550

第五节 其他原虫耐药及检测 551

一、阿米巴原虫耐药 551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耐药 551

三、利什曼原虫耐药 552

第五篇 耐药微生物感染的临床对策 555

第二十九章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555

第一节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556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556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556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556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556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557

第二节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558

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558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560

三、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的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564

第三节 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565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5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6

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7

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8

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8

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569

第三十章 抗菌药物与菌群失调 571

第一节 抗菌药物与肠道菌群 572

第二节 菌群失调 572

第三节 抗菌药物对正常菌群的影响 573

一、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直接影响 573

二、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间接影响 574

三、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和临床研究及其不足 574

四、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部分肠道菌群耐药性的增加 575

五、食品中抗生素物的残留可能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575

第四节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临床表现与防治 576

第三十一章 细菌感染症的抗菌药物治疗 578

第一节 减少细菌耐药的策略 578

一、采取以下策略以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 578

二、国外所采取的措施 578

第二节 常见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79

一、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80

二、葡萄球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81

三、肠球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82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介导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83

五、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及抗菌药物的选择 584

六、细菌生物膜与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586

七、全耐药细菌的处理措施和抗菌药物选择 587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及结核病的防治策略 588

一、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原因 588

二、正确应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 589

三、耐药结核病产生的治疗 590

第三十二章 耐药性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与管理 593

第一节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 593

一、肺炎链球菌概况 593

二、肺炎链球菌耐药现状 593

三、肺炎链球菌耐药机制 594

四、肺炎链球菌耐药的抗菌药物治疗选择 595

第二节 非肺炎链球菌肺炎病原体的耐药及临床影响 596

第三节 肠球菌耐药的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管理 597

一、肠球菌概况及流行病学 597

二、肠球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597

三、肠球菌肺炎的治疗及管理 598

第四节 葡萄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和临床意义 598

一、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598

二、葡萄球菌耐药机制 599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抗菌药物选择和临床意义 600

第五节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的耐药性 600

第三十三章 耐药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与管理 603

第一节 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莫拉菌感染的治疗 603

一、脑膜炎 603

二、急性中耳炎 604

三、急性鼻窦炎 604

四、儿童肺炎和菌血症 604

五、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605

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 605

第二节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 606

一、概述 606

二、产ESBL酶肠杆科菌感染的治疗 606

三、肠杆菌属细菌感染的治疗 609

四、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 609

第三节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控与治疗 610

一、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防控 610

二、抗菌药物治疗 610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防控与治疗 612

一、医院感染防控 612

二、抗菌药物治疗 612

第五节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治疗 614

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 614

二、抗菌药物治疗 615

第三十四章 耐药性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617

第一节 结核杆菌耐药的诊断及治疗 618

一、流行情况与耐药监测 618

二、耐药结核病产生的因素 619

三、耐药结核杆菌与耐药结核病的定义与分类 620

四、耐药结核病的诊断 621

五、临床治疗 623

六、治疗效果评价 625

七、预防控制的策略 626

第二节 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诊断及治疗 628

一、流行情况 628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 629

三、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 630

四、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治疗 630

五、预防 631

第三十五章 病毒感染症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634

第一节 流感病毒的耐药及流感的治疗与管理 634

一、概述 634

二、流感病毒的药物治疗 635

三、流感的预防 637

第二节 人禽流行性感冒的抗病毒药物治疗 638

一、概述 638

二、人禽流感的治疗 638

三、人禽流感的预防 639

第三节 疱疹病毒耐药性及疱疹病毒感染的治疗 639

一、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 639

二、人巨细胞病毒耐药 640

三、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耐药 643

第四节 HIV的耐药性及耐药性的诊断与治疗 646

一、概述 646

二、HIV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648

三、HIV-1耐药的临床意义 651

四、HIV耐药性的实验室诊断 654

五、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655

六、耐药性HIV的治疗与预防 658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与管理 662

一、概述 662

二、乙型病毒(HBV)性肝炎的治疗 663

三、HBV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 667

四、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671

第六节 登革热病毒的耐药性与临床治疗 674

一、概述 674

二、抗登革热病毒治疗 675

三、预后和预防 676

第七节 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与管理 677

一、概述 677

二、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 677

三、预防 679

第八节 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与管理 680

一、概述 680

二、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682

三、预防 683

第三十六章 耐药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 687

第一节 假丝酵母菌属的耐药性与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687

一、假丝酵母菌耐药的流行病学 687

二、假丝酵母菌耐药机制 688

三、假丝酵母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690

四、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692

第二节 曲霉菌属的耐药性与曲霉病的治疗 694

一、曲霉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 694

二、曲霉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695

三、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 695

第三节 隐球菌属的耐药性与隐球菌病的治疗 696

一、隐球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 696

二、隐球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697

三、隐球菌病的治疗 697

第四节 毛孢子菌属的耐药性与毛孢子菌病的治疗 699

一、毛孢子菌属耐药的流行病学 699

二、毛孢子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699

三、毛孢子菌病的治疗 700

第三十七章 寄生虫的耐药性及临床治疗 702

第一节 疟疾耐药的临床概述及诊治 702

一、疟原虫耐药的流行病学 702

二、疟原虫耐药的分级 703

三、疟疾耐药的诊断 703

四、疟原虫耐药的研究进展 704

五、疟疾耐药的防治 705

六、抗疟疾药物的前景 706

第二节 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诊断与治疗 706

一、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流行病学 706

二、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特点 707

三、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诊断 707

四、阴道毛滴虫甲硝唑耐药的防治 708

第三节 杜氏利什曼原虫耐药 709

第四节 弓形体耐药性 710

第三十八章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发展趋势 712

第一节 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现状及趋势 712

一、微生物耐药性的流行现状 712

二、微生物耐药性的新趋势 714

第二节 微生物耐药性:国际公共卫生问题 715

一、公共卫生视角的微生物耐药性 715

二、耐药性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716

三、不同资源水平地区微生物耐药性的公共卫生策略 717

四、全球化时代下抗菌微生物的耐药性: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718

第三节 医院内感染控制:关于产生耐药性管理和控制的注意事项 718

第四节 在特护病房(ICU)中耐药性病原体传播的控制 721

一、概述 721

二、常见于ICU中的重大传染性疾病 721

三、耐药性病原体对ICU患者的影响 723

四、预防和控制ICU感染的措施 724

第五节 针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策略 726

一、WHO的几点建议 727

二、国内所采取的措施 727

第六节 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 728

一、耐药性监测的主要目的 728

二、国内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 728

三、我国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29

第七节 WHONET软件使用方法 731

一、WHONET软件的主要用途、功能以及应用特点 731

二、WHONET的主要组成 731

附录 735

附录 Ⅰ 微生物耐药的互联网资源 735

附录 Ⅱ 本书常用英文缩写 738

附录 Ⅲ 常用抗微生物药物中英文名称及缩写对照 740

附录 Ⅳ 离心速度(r/min)和离心力(g)换算表 744

中英文对照索引 7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