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
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

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拥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117233972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脏象理论在防病治病中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需求,而“肾脏象”理论是中医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全书内容包括:“肾脏象”相关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肾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肾系统相关现代科学内涵研究、肾与他脏关系研究进展、肾经与十二经、从肾论治相关慢性疾病的理论与临床及未来展望,共7章25节。以继承及创新中医基础理论中肾脏象内容为核心,以解决中医理论创新与发展过程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能够指导临床实践为目的,论述内容从古至今,从宏观至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重于实用,易于掌握,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翔实中医肾脏象理论体系。
《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第一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形成阶段 1

一、从古代汉字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1

二、从古代哲学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1

(一)中医学“肾藏精”理论与“精水合一学说” 1

(二)中医学“肾藏精”理论与“阴阳学说” 1

(三)中医学“肾藏精”理论与“五行学说” 1

三、从古代文化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2

(一)易学象数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二)社会官制文化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三)先秦诸子学说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四、从古代自然科学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2

(一)古代天文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二)古代历法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三)古代地理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四)古代气象对“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影响 2

五、从古代医学实践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3

(一)古代解剖学与“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3

(二)从临床实践研究“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生 3

第二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发展 4

一、中医“肾精”理论的内涵和拓展 4

(一)中医“肾精”的概念及内涵 4

(二)中医“肾精”理论的发展 6

二、中医“肾气”理论的内涵和发展 8

(一)中医“肾气”的概念及内涵 8

(二)中医“肾气”理论的发展 9

三、中医“肾阳”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11

(一)中医“肾阳”的概念及内涵 11

(二)中医“肾阳虚”理论的发展 12

四、中医“肾阴”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12

(一)中医“肾阴”的概念及内涵 12

(二)中医“肾阴虚”理论的发展 12

五、中医“命门”学说的内涵与发展 13

(一)中医“命门”的概念及内涵 13

(二)中医“命门”理论的发展 14

六、中医“天癸”学说的内涵与发展 14

(一)中医“天癸”的概念及内涵 14

(二)中医“天癸”与“生长壮老”的关系 14

第三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实践 15

一、古代临床诊断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5

二、古代临床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5

三、“从肾论治”方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7

第二章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19

第一节 中医“肾系统”与“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的关系 19

一、肾-精系统 20

二、肾-脑系统 21

三、肾-髓系统 22

四、肾-骨系统 23

五、肾-津液系统 23

六、肾-元气系统 24

七、肾-天癸-冲任系统 25

第二节 中医“肾主骨”与“肾-骨系统” 25

一、中医“肾-骨系统”的理论概述 26

二、中医“肾-骨系统”理论的生理病理规律 26

(一)“肾病及骨”病证 27

(二)“骨病及肾”病证 27

三、中医“肾主骨”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8

四、展望 31

第三节 中医“肾通于脑”与“肾-脑系统” 32

一、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概述 32

二、中医“肾-脑系统”的发生与发展 33

三、中医“肾-脑系统”的生理规律 36

(一)中医“肾-脑系统”的生理关系 36

(二)中医“肾-脑系统”的生理功能 38

四、中医“肾-脑系统”的病理表现 40

(一)中医“肾-脑系统”的病理表现 40

(二)中医“肾-脑系统”的现代研究 41

五、展望 44

第四节 中医“肾生髓、髓生血”与“肾-髓系统” 45

一、中医“肾-髓系统”的理论概述 45

二、中医“肾-髓系统”的生理病理规律 45

(一)中医“肾-髓系统”的生理功能 45

(二)中医“肾-髓系统”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46

三、中医“肾-髓系统””的病理表现 48

(一)中医“肾-髓系统”的病理表现 48

(二)中医“肾-髓系统”的现代研究 48

四、展望 52

第五节 中医“肾主生殖”与“肾-生殖系统” 52

一、中医“肾-生殖系统”的理论概述 53

(一)“肾主生殖”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发展 53

(二)“肾与生殖”经脉连属 53

(三)肾与生殖功能 54

二、中医“肾-生殖系统”的生理规律 54

(一)女性生殖功能与规律 54

(二)男性生殖功能规律 56

三、中医“肾-生殖系统”的病理表现 56

(一)“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异常 56

(二)女性生殖功能障碍 57

(三)男性生殖功能障碍 58

四、展望 59

(一)“肾阳虚”证与生殖的相关研究 59

(二)“肾阴虚”证与生殖的相关研究 60

(三)“肾精亏虚”证与生殖的相关研究 60

第六节 中医“肾开窍于耳”与“肾-耳系统” 61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理论概述 61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生理规律 62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经络联系 62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生理功能 63

三、中医“肾-耳系统”的病理表现 64

(一)中医“肾-耳系统”的异常表现 64

(二)中医“肾-耳系统”的现代研究 64

四、展望 67

第七节 中医“肾主水”与“肾-水系统” 68

一、中医“肾-水系统”的理论概述 68

二、中医“肾-水系统”的生理规律 68

(一)肾、三焦、膀胱的生理特点 68

(二)肾、三焦、膀胱的位置 68

三、中医“肾-水系统”的病理表现 69

(一)肾病的相关病因和疾病 69

(二)三焦的相关病因和疾病 69

(三)膀胱的相关病因和疾病 69

四、展望 69

(一)肾、膀胱、三焦解剖学认识 70

(二)肾、膀胱、三焦功能相关性研究 70

第三章 “肾藏精”与衰老性疾病的理论与实践 76

第一节 “肾藏精”与衰老的关系 76

一、肾与衰老的相关理论 76

(一)衰老的定义与分类 76

(二)中医文献对衰老的认识 76

二、衰老机制研究 77

(一)先后天说 77

(二)脏腑虚衰说 79

(三)精气神虚衰说 80

(四)阴阳失调说 82

(五)邪实侵袭说 83

(六)气运失常说 84

第二节 五脏虚损与衰老的关系 85

一、心虚致衰老 86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的关系 86

(二)心对衰老的病理影响 86

(三)心虚与肾虚 87

二、肝虚致衰老 87

(一)肝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的关系 88

(二)肝对衰老的病理影响 88

(三)肝虚与肾虚 89

三、脾虚致衰老 89

(一)脾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的关系 90

(二)脾对衰老的病理影响 90

(三)脾虚与肾虚 90

四、肺虚致衰老 91

(一)肺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的关系 91

(二)肺对衰老的病理影响 92

(三)肺虚与肾虚 92

五、肾虚致衰老 93

(一)肾的生理功能与衰老的关系 93

(二)肾对衰老的病理影响 94

(三)肾虚衰老说与其他衰老说的关系 94

六、补肾益精法与抗衰老的研究与应用 94

(一)补肾养生的原则 95

(二)补肾抗衰老的方法 95

(三)补肾益精法抗衰老的临床研究 97

(四)“肾虚型衰老”针灸治疗的基本法则 100

第三节 肾藏精与衰老学说的现代研究 100

一、肾藏精-自由基-衰老关系的研究 100

(一)自由基与衰老 100

(二)肾藏精与自由基 101

二、肾藏精-免疫功能-衰老关系的研究 102

(一)免疫功能与衰老 102

(二)肾藏精与免疫功能 103

三、肾藏精-脂质代谢-衰老关系的研究 105

(一)脂质代谢与衰老 105

(二)肾藏精与脂质代谢 105

四、肾藏精-神经内分泌-衰老关系的研究 106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衰老的现代研究 106

(二)肾藏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现代研究 107

(三)补肾中药延缓衰老的现代研究 108

五、肾藏精-基因调控-衰老关系的研究 110

(一)基因调控与衰老的关系 110

(二)肾藏精与基因调控的关系 112

六、肾藏精-干细胞-衰老关系的研究 114

(一)干细胞与衰老的关系 114

(二)肾藏精与干细胞的关系 115

第四节 “肾-脑系统”与老年性痴呆 116

一、相关理论概述 116

(一)中医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16

(二)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18

二、相关治法方药 118

(一)辨证论治 118

(二)常用补肾复方制剂 119

(三)常用单味补肾中药 121

三、相关现代研究 122

(一)补肾方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122

(二)补肾方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 131

四、展望 134

第五节 “肾-骨系统”与骨质疏松症 135

一、相关理论概述 135

(一)肾主骨、生髓 135

(二)基本病机是肾精亏虚 135

(三)基本治则是补肾益精 135

二、相关治法方药 136

(一)中医辨证论治 136

(二)饮食调摄 137

(三)运动处方 137

三、相关现代研究 137

(一)肾精与生理状态下骨组织 137

(二)肾精与病理状态下骨组织 138

(三)补肾益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 140

四、展望 143

第六节 “肾-髓系统”与障碍性贫血 143

一、相关理论概述 144

(一)现代医学对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144

(二)中医对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144

二、相关治法方药 145

(一)补肾相关治法 145

(二)常用补肾复方制剂 146

三、相关现代研究 147

(一)补肾方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研究 147

(二)补肾方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53

四、展望 156

(一)补肾治疗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展望 156

(二)补肾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展望 156

第七节 “肾-生殖系统”与不孕不育症 157

一、不孕症研究 157

(一)不孕症的机理 157

(二)临床治疗方案 158

(三)相关现代研究 160

二、不育症研究 162

(一)男性不育症 162

(二)临床研究 163

第八节 “肾-耳系统”与老年性聋 165

一、相关理论概述 165

二、相关现代研究 165

第九节 “肾-水系统”与慢性肾病 167

一、中医对“慢性肾病”的认识 167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67

(二)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168

二、治法方药 168

(一)慢性肾病的辨证总则 168

(二)肾病综合征的治法方药 169

(三)慢性肾衰竭的治法方药 171

三、相关性现代研究 174

(一)“肾主水、肾藏精”与慢性肾病 174

(二)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75

四、展望 176

(一)慢性肾病“肾-水系统”认识的创新性 176

(二)慢性肾病中医药治疗的必然选择 176

(三)博采众长创建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176

第十节 “肾藏精”与其他“肾精亏虚型慢性病” 177

一、从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177

(一)从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177

(二)从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178

(三)从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179

(四)总结与展望 179

二、从肾论治胸痹 180

(一)从肾论治胸痹证的理论基础——心肾相关的研究 181

(二)从肾论治胸痹证的临床研究 182

(三)从肾论治胸痹证的实验及药物研究 182

(四)总结与展望 183

第四章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本质的科学内涵与创新发展 188

第一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本质的科学内涵与论证 188

一、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188

(一)研究思路 188

(二)项目假说 189

(三)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9

(四)总体技术路线 189

二、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创新性研究技术成果 189

(一)中医“肾藏精”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189

(二)中医“肾精”变化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微环境网络、干细胞生物学功能 189

(三)证明了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微环境网络具有调控干细胞的物质基础 190

(四)“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微环境网络功能 194

(五)从肾论治“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临床有效性 203

(六)“补肾益精法”调控生殖、神经、骨髓、造血干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204

(七)“补肾益精法”改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病理状态 215

(八)“肾藏精”理论对“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的临床指导价值 216

(九)“肾藏精本质”意义与临床价值 217

三、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实施效果 218

(一)丰富并发展了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 218

(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实质性贡献和作用 218

(三)建立了中医藏象理论的实验动物学研究模式 218

(四)形成了研究中医藏象理论的方法学示范 218

(五)促进了中医药防治“肾精亏虚型慢性病”研究 218

四、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意义与社会、经济价值 218

(一)“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是“肾本质”研究的升华 218

(二)中医“肾藏精”调控干细胞功能与信息的基础研究 219

(三)“肾精亏虚型慢性病”临床防治规律研究 221

第二节 “肾藏精”理论本质继承、创新与发展 221

一、中医肾精与肾气、肾阴与肾阳转化规律研究 221

(一)肾精 221

(二)肾气 221

(三)肾的精、气、阴、阳关系 222

二、肾阴、肾阳转化规律 223

(一)肾阴、肾阳转化规律的历史溯源 223

(二)肾阴、肾阳转化规律生理解读 224

(三)肾阴、肾阳转化规律病理解读 224

(四)肾阴、肾阳转化规律的临床研究 224

(五)肾阴、肾阳转化规律的基础研究 225

三、展望 227

第三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本质与中西医融合 227

一、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现代生物学内涵 227

(一)肾藏象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微环境网络、干细胞的整体关联性研究 228

(二)肾藏象“肾主生殖”的现代生物学研究 228

(三)肾主骨、生髓的深化研究 229

(四)肾与脑、髓深化研究 230

(五)肾主水理论的深化研究 230

(六)肾主纳气理论的深化研究 230

(七)肾藏象与物质、能量代谢的关联 231

二、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现代物理学内涵 231

(一)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特点 231

(二)中医学及肾藏象与现代物理学的关系 232

(三)现代物理学与肾藏象的关联 233

三、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生物信息学内涵 233

四、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模式对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234

(一)肾藏象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研究范式 234

(二)肾藏象多器官水平中西医研究范式 234

(三)肾藏象与干细胞中西医研究范式 235

(四)中西医结合研究范式的意义 235

第五章 中医“肾藏精”的研究方法与指导价值 239

第一节 研究方案的选择与范例 239

一、设计的基本内容 239

二、研究方案的范例 239

第二节 规范化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243

一、“肾藏精”本质研究是“肾藏象”理论的核心部分 243

二、文献研究是肾藏象研究的必由之路 243

三、充分利用发生学研究肾藏象理论 244

四、以文献研究为基础的肾藏象基本理论框架研究 244

五、“肾藏象”理论概念规范化研究 244

六、关于“肾藏象”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思路 245

七、加强“肾藏精”理论纵横深入研究 245

八、开展“肾藏精”证候和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245

九、中医“肾藏精”精准医学研究 246

第三节 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健康促进 247

一、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与“治未病”防治体系构建 247

二、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与慢性病防治体系构建 248

三、中医“肾藏精”藏象理论与国民健康促进体系构建 2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