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静岩,李净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5511608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中医学基础》教材为面向中药学合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该教材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与发病学说、病机学说、中医四诊、辨证方法、预防与治疗等相关章节。全面系统概括地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等。
《中医学基础》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5

1.2.1 整体观念 6

1.2.2 辨证论治 8

1.3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9

1.3.1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9

1.3.2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10

1.4 小结 11

阅读材料 11

思考题 12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3

2.1 阴阳学说 13

2.1.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2.1.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9

2.2 五行学说 24

2.2.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4

2.2.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8

2.3 小结 32

阅读材料 32

思考题 34

第3章 藏象 35

3.1 概述 35

3.1.1 藏象学说的形成 35

3.1.2 脏腑的特点及区别 36

3.1.3 藏象学说的特点 37

3.2 五脏 37

3.2.1 心 38

3.2.2 肺 41

3.2.3 脾 44

3.2.4 肝 46

3.2.5 肾 49

3.3 六腑 54

3.3.1 胆 54

3.3.2 胃 55

3.3.3 小肠 55

3.3.4 大肠 56

3.3.5 膀胱 57

3.3.6 三焦 57

3.4 奇恒之腑 58

3.4.1 脑 59

3.4.2 髓 59

3.4.3 骨 59

3.4.4 脉 60

3.4.5 女子胞 60

3.5 脏腑之间的关系 61

3.5.1 脏与脏的关系 61

3.5.2 脏与腑的关系 65

3.5.3 腑与腑的关系 67

3.6 小结 67

阅读材料 68

思考题 71

第4章 精、气、血、津液 72

4.1 精 72

4.1.1 精的基本概念 72

4.1.2 精的生成 72

4.1.3 精的输布 73

4.1.4 精的功能 73

4.2 气 74

4.2.1 气的基本概念 74

4.2.2 气的生成 74

4.2.3 气的运动 74

4.2.4 气的功能 75

4.2.5 气的分布与分类 76

4.3 血 78

4.3.1 血的基本概念 78

4.3.2 血的生成 78

4.3.3 血的运行 79

4.3.4 血的功能 79

4.4 津液 80

4.4.1 津液的基本概念 80

4.4.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80

4.4.3 津液的功能 81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82

4.5.1 精与气的关系 82

4.5.2 气与血的关系 82

4.5.3 气与津液的关系 83

4.5.4 血与津液的关系 84

4.6 小结 84

阅读材料 85

思考题 86

第5章 经络 88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88

5.1.1 经脉 89

5.1.2 络脉 89

5.1.3 连属组织 89

5.2 经络的循行分布 90

5.2.1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90

5.2.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100

5.3 经络的生理功能 107

5.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08

5.5 小结 109

阅读材料 109

思考题 110

第6章 体质 112

6.1 体质的形成 112

6.1.1 先天因素 112

6.1.2 后天因素 113

6.1.3 其他因素 114

6.2 体质的分类 115

6.3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16

6.4 体质学说的应用 116

6.4.1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17

6.4.2 阐释发病原理 117

6.4.3 解释病理变化 117

6.4.4 指导辨证 117

6.4.5 指导治疗 118

6.4.6 指导养生 118

6.5 小结 118

阅读材料 119

思考题 120

第7章 病因 121

7.1 外感病因 122

7.1.1 六淫 122

7.1.2 疫气 129

7.2 内伤病因 130

7.2.1 七情内伤 130

7.2.2 饮食失宜 133

7.2.3 劳逸过度 135

7.3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136

7.3.1 痰饮 136

7.3.2 瘀血 138

7.3.3 结石 140

7.4 其他病因 141

7.4.1 外伤 141

7.4.2 寄生虫 143

7.4.3 药邪 144

7.4.4 医源性致病因素 145

7.4.5 先天因素 145

7.5 小结 146

阅读材料 146

思考题 149

第8章 发病与病机 150

8.1 发病 150

8.1.1 发病原理 150

8.1.2 影响发病的因素 153

8.1.3 发病类型 154

8.2 基本病机 154

8.2.1 邪正盛衰 155

8.2.2 阴阳失调 158

8.2.3 气、血、津液失常 161

8.2.4 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166

8.2.5 内生五邪 168

8.3 疾病的传变 171

8.3.1 传变的形式 171

8.3.2 影响传变的因素 174

8.4 小结 175

阅读材料 175

思考题 176

第9章 诊法 177

9.1 望诊 177

9.1.1 望神 178

9.1.2 望面色 178

9.1.3 望形态 180

9.1.4 望头项五官 181

9.1.5 望舌 183

9.1.6 望皮肤 187

9.1.7 望二阴 188

9.1.8 望排出物 189

9.2 闻诊 190

9.2.1 听声音 190

9.2.2 嗅病气 193

9.3 问诊 193

9.3.1 一般问诊 193

9.3.2 问现在症状 194

9.4 切诊 199

9.4.1 脉诊 199

9.4.2 按诊 203

9.5 小结 204

阅读材料 204

思考题 205

第10章 辨证 206

10.1 八纲辨证 206

10.1.1 表里辨证 207

10.1.2 寒热辨证 208

10.1.3 虚实辨证 210

10.1.4 阴阳辨证 213

10.2 脏腑病辨证 214

10.2.1 五脏病辨证 214

10.2.2 六腑病辨证 222

10.2.3 脏腑兼病辨证 224

10.3 气、血、津液病辨证 227

10.3.1 气病辨证 227

10.3.2 血病辨证 228

10.3.3 津液病辨证 229

10.3.4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231

10.4 小结 233

阅读材料 234

思考题 235

第11章 养生与防治 237

11.1 养生 237

11.1.1 养生的重要意义 237

11.1.2 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238

11.2 预防 240

11.2.1 未病先防 240

11.2.2 既病防变 241

11.3 治则 242

11.3.1 扶正祛邪 242

11.3.2 标本先后 244

11.3.3 正治反治 244

11.3.4 调整阴阳 246

11.3.5 三因制宜 247

11.4 小结 248

阅读材料 248

思考题 249

参考文献 2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