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红著
  • 出 版 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22086302
  • 页数:1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也就是从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到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段时期对市民社会理论的丰富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顺序来看,马克思实际上是在两种涵义上把握和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用“市民社会”来指称“资产阶级社会”。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目录

导言 1

一、国内外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二、本书在何种意义上使用“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一概念 13

第一章 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轨迹 18

第一节 特利尔的青少年时代 18

第二节 大学生涯 21

一、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 22

二、转向黑格尔:“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理想” 25

三、写作博士论文的前期准备 28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铺垫和萌芽时期 32

第一节 黑格尔哲学中的“思有同一原则”和“活动原则” 32

第二节 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和对“思有同一”性的要求:《博士论文》中的思想矛盾 38

第三节 思想的客观性体现为“人民精神”:与“自由人”的决裂 42

一、对出版自由的捍卫 42

二、与“自由人”的公开决裂 46

第四节 “物质利益”的困惑:对黑格尔理性原则的质疑 49

一、对“物质利益”的关注 50

二、“私人利益”与“法”的对立 52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及初步发展——《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56

第一节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和理论成就 57

一、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58

二、国家高于市民社会 61

第二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65

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65

二、《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人本学哲学的建立 68

第三节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标志性成果 69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原则之确立 72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发展 73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新的哲学立足点上之拓展 81

第一节 “现实的人”:对市民社会的哲学批判之立足点和基本原则 82

第二节 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和“人类解放”问题的初步探索 84

一、《论犹太人问题》 85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92

第五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上) 99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99

第二节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103

第三节 与国民经济学的分野和“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 106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二律背反和“敌视人”的本质 108

二、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 111

第六章 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方向性成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 117

第一节 异化劳动学说的拓展:以私有财产为核心揭示市民社会的本质矛盾 117

一、私有财产的异化本质 117

二、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 119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对共产主义的初步探索 120

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120

二、共产主义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改良的社会主义”相对立 127

三、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127

第三节 由市民社会的秘密揭示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130

一、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初步改造 131

二、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概括与清算 134

第七章 立足于市民社会的历史基础揭示人的本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及全面超越 141

第一节 对“现实的人”的理解的最初分歧 142

一、对人的“社会特质”的强调 142

二、感性对象性的反思形式不是“直观”,而是“活动” 144

第二节 以活动原则指证“现实的人”的非现实性 146

一、“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异化劳动学说中的初步阐发 146

二、“对象性的活动”原则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的确立 148

第三节 用“实践”概念取代“对象性的活动”:全面超越费尔巴哈 154

一、以实践原则对费尔巴哈实施全面批判 154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 157

三、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批判和消除 158

第八章 市民社会理论在哲学原则高度的升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161

第一节 市民社会理论向生产关系理论的升华:《德意志意识形态》 161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6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167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1

四、阶级、国家与革命的关系 173

第二节 市民社会理论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正式衔接:《哲学的贫困》 175

一、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思想 175

二、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成果:“生产关系”科学概念的确立 177

第三节 生产关系理论与革命实践的统一:《共产党宣言》 182

结语 185

参考文献 1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