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迎军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2341345
  • 页数:5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八篇介绍了无机材料的发展、基本理论、性能与结构、最新制备技术,具体内容包括:陶瓷材料、玻璃材料、无机胶凝及其复合材料、耐火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生物医学材料、晶体材料、建筑围护材料等。
《新型材料科学与技术 无机材料卷 上》目录

第一篇 新型陶瓷材料科学与技术 3

1概论 3

2陶瓷基础理论 4

2.1 表面与界面 4

2.1.1 表面能 4

2.1.2 固体表面结构 6

2.1.3 表面性质 10

2.1.4 晶界 20

2.1.5 纳米粉体的制备原理 29

2.2 相图在陶瓷制备中的应用 31

2.2.1 相律 31

2.2.2 单元系统 35

2.2.3 二元系统 38

2.2.4 三元系统 42

2.3 烧结机理 48

2.3.1 烧结基本问题 49

2.3.2 固相烧结 51

2.3.3 液相烧结 62

2.3.4 粘性流动烧结 67

2.3.5 低温快速烧结 71

2.3.6 纳米陶瓷的烧结问题 72

参考文献 73

3普通陶瓷 74

3.1 新型成型方法 74

3.1.1 压制成型 74

3.1.2 注浆成型 76

3.1.3 可塑成型 78

3.2 新型干燥与烧成方法 78

3.2.1 新型干燥方法 78

3.2.2 新型烧成方法 82

3.3 新型陶瓷表面处理方法 84

3.3.1 离子注入技术 85

3.3.2 脉冲等离子技术 85

3.3.3 镀膜 85

3.3.4 表面修饰 87

3.4 多功能普通陶瓷 88

3.4.1 抗菌与自洁陶瓷 88

3.4.2 防静电陶瓷 89

3.4.3 保温隔热陶瓷 89

3.4.4 导电及红外陶瓷 90

参考文献 91

4特种陶瓷 92

4.1 纳米粉体制备技术 92

4.1.1 陶瓷纳米粉体制备技术 92

4.1.2 由液相制备的方法 96

4.1.3 由固相制备的方法 103

4.1.4 制备纳米颗粒的分散技术 106

4.2 原位凝固、注塑、流延等新型成型方法 107

4.2.1 原位凝固胶态成型工艺 108

4.2.2 注射成型 113

4.2.3 流延成型法 116

4.3 新型烧成方法 120

4.3.1 气氛加压烧结(GPS) 121

4.3.2 热等静压烧结(HIP) 121

4.3.3 微波烧结(microwave sintering) 122

4.3.4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123

4.3.5 自蔓延高温合成(SHS) 124

4.4 新型陶瓷材料 124

4.4.1 氧化物陶瓷 124

4.4.2 氮化物陶瓷 148

4.4.3 碳化物陶瓷 168

4.4.4 硼化物陶瓷 178

参考文献 182

5陶瓷基复合材料 187

5.1 纳米颗粒强韧化陶瓷复合材料 187

5.2 金属陶瓷 189

5.2.1 概述 189

5.2.2 金属陶瓷材料的制造方法 191

5.2.3 氧化物基金属陶瓷 192

5.2.4 碳化物基金属陶瓷 195

5.2.5 碳化钛(TiC)基金属陶瓷 196

5.2.6 碳化铬基金属陶瓷 203

5.3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 203

5.3.1 陶瓷制品的仿生结构构思 203

5.3.2 材料体系和制备技术 204

5.3.3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205

5.3.4 陶瓷基层状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 208

5.4 梯度复合技术 210

5.4.1 梯度功能材料概念的提出 210

5.4.2 梯度功能材料的设计 210

5.4.3 梯度复合技术 212

5.4.4 梯度复合技术的应用 215

5.5 金属直接氧化技术 216

5.5.1 金属直接氧化技术的由来 216

5.5.2 铝合金熔体直接氧化生长机理 216

5.5.3 Al2O3/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217

5.5.4 增强Al2O3/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218

5.5.5 Lanxide复合材料和Lanxide工艺的特征 218

5.6 原位复合技术 219

5.6.1 原位复合的基本概念 219

5.6.2 金属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 219

5.6.3 陶瓷基复合材料原位复合技术 221

5.6.4 SHS粉末技术 221

5.7 颗粒弥散增韧 221

5.7.1 颗粒弥散增韧补强机理 221

5.7.2 陶瓷颗粒弥散强韧化复合材料 227

5.8 纤维、晶须增韧 229

5.8.1 纤维增韧补强机理 229

5.8.2 长纤维增韧补强复合材料 231

5.8.3 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235

参考文献 235

第二篇 新型玻璃材料科学与技术 239

6概述 239

6.1 玻璃的定义及应用 239

6.1.1 玻璃的定义 239

6.1.2 玻璃的类型及应用 239

6.2 玻璃材料发展简史 240

6.2.1 国外玻璃材料发展简史 240

6.2.2 我国玻璃材料发展简史 241

6.3 玻璃材料的发展展望 241

参考文献 241

7玻璃材料科学理论 243

7.1 玻璃的形成理论 243

7.1.1 玻璃的形成 243

7.1.2 玻璃的分相 245

7.1.3 玻璃的析晶 249

7.2 玻璃的结构与性质 252

7.2.1 玻璃的结构 252

7.2.2 玻璃的性质 255

参考文献 272

8新型玻璃材料与制备技术 274

8.1 建筑玻璃 274

8.1.1 浮法玻璃 274

8.1.2 钢化玻璃 285

8.1.3 夹层玻璃 293

8.1.4 中空玻璃 298

8.1.5 防火玻璃 304

8.1.6 防弹玻璃 311

8.2 日用玻璃 314

8.2.1 瓶罐玻璃 315

8.2.2 器皿玻璃 323

8.2.3 晶质玻璃 327

8.2.4 厨具玻璃 333

8.2.5 眼镜玻璃 343

8.2.6 保温瓶玻璃 346

8.3 电光源用玻璃 351

8.3.1 引言 351

8.3.2 普通灯泡玻璃 355

8.3.3 大功率灯泡玻璃 363

8.3.4 节能灯泡玻璃 374

8.4 光学玻璃 380

8.4.1 光学玻璃的应用、要求和发展 380

8.4.2 光学玻璃品种和化学组成 386

8.4.3 无铅无砷光学玻璃 398

8.4.4 光学玻璃连续熔炼 401

8.4.5 光学玻璃精密模压 408

8.5 微晶玻璃 426

8.5.1 概述 426

8.5.2 微晶玻璃的组成 432

8.5.3 微晶玻璃的结构 442

8.5.4 微晶玻璃的性能 449

8.5.5 微晶玻璃的应用 455

8.6 激光玻璃 464

8.6.1 激光原理 465

8.6.2 激光玻璃的性能要求 467

8.6.3 实用激光玻璃 470

8.6.4 其他激光玻璃 476

8.7 功能玻璃 477

8.7.1 引言 477

8.7.2 变色玻璃 482

8.7.3 透红外玻璃 486

8.7.4 光敏玻璃 489

8.7.5 梯度折射率玻璃 491

8.7.6 非线性光学玻璃 494

8.7.7 法拉第旋转玻璃 499

8.8 玻璃纤维 504

8.8.1 普通玻璃纤维 504

8.8.2 石英传输光纤 506

8.8.3 稀土离子掺杂玻璃光纤 517

8.8.4 光子晶体光纤 529

8.8.5 其他光纤 542

参考文献 544

第三篇 新型无机胶凝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557

9无机胶凝材料概论 557

9.1 无机胶凝材料的概念 557

9.1.1 无机胶凝材料的定义 557

9.1.2 无机胶凝材料的应用 557

9.2 无机胶凝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种类 558

9.2.1 气硬性胶凝材料 558

9.2.2 水硬性胶凝材料 569

9.2.3 水泥基复合材料 583

9.3 无机胶凝材料发展简史 587

9.4 无机胶凝材料发展展望 588

9.4.1 无机胶凝材料的生态化 588

9.4.2 无机胶凝材料高性能化 589

9.4.3 无机胶凝材料的功能化 589

9.4.4 无机胶凝材料品种的多样化 590

9.4.5 无机胶凝材料组成的复合化 590

参考文献 591

10水泥基胶凝(复合)材料科学理论及其最新进展 593

10.1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微结构与性能 593

10.1.1 熟料的率值与矿物组成 593

10.1.2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594

10.2 非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 601

10.2.1 高铝水泥熟料矿物 601

10.2.2 氟铝酸盐、硫铝酸盐水泥矿物 602

10.2.3 硅酸盐水泥熟料矿物与非硅酸盐熟料矿物的亚稳共存 603

10.3 水泥及其混合材料粉体形成理论的进展 605

10.3.1 颗粒群的粒度表示方式 605

10.3.2 水泥的颗粒级配与调粒水泥 606

10.3.3 水泥粉体颗粒形状与球状水泥 608

10.4 水泥基胶凝材料结构形成理论 609

10.4.1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反应及机理 609

10.4.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产物组成及结构 616

10.4.3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620

10.4.4 硬化水泥石的结构 626

10.5 水泥基混凝土研究及理论的进展 629

10.5.1 混凝土结构模型及界面科学 629

10.5.2 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能 632

10.5.3 混凝土各种耐久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636

10.5.4 混凝土耐久性整体论 641

10.5.5 混凝土的形变与强度理论 644

10.6 现代混凝土材料组成与配合比理论 662

10.6.1 混凝土集料的种类、品质与作用 662

10.6.2 混凝土加强与改性材料的种类、品质与作用 672

10.6.3 混凝土配合比的传统理论与现状 678

10.6.4 混凝土配合比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683

参考文献 688

11传统水泥与混凝土工艺技术的新发展 690

11.1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的新发展 690

11.1.1 水泥品种及其发展 690

11.1.2 干法回转窑工艺技术的新发展 696

11.1.3 水泥粉磨工艺技术的新发展 705

11.1.4 水泥生产技术的其他新发展 713

11.2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与混凝土工业一体化 723

11.2.1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兴起 724

11.2.2 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的作用 725

11.2.3 混凝土工业集团的形成趋势及其技术经济效益 726

11.3 高强度、高性能、多品种混凝土 728

11.3.1 高强度混凝土 728

11.3.2 高性能混凝土 729

11.3.3 自密实混凝土 731

11.3.4 大体积(低热)混凝土 731

11.3.5 道路混凝土 733

11.3.6 其他新品种混凝土 735

11.4 混凝土新型外加剂与矿物掺合料技术 741

11.4.1 新型混凝土减水剂 741

11.4.2 新型混凝土多功能减水剂 744

11.4.3 新型混凝土调凝剂与早强剂 746

11.4.4 新型混凝土防水剂与抗渗剂 748

11.4.5 混凝土膨胀剂及补偿收缩技术 751

11.4.6 混凝土减缩剂与抗裂剂 753

11.4.7 混凝土超细矿物掺合料及技术 757

11.5 混凝土构件预制与预应力新技术 764

11.5.1 混凝土构件预制新技术 764

11.5.2 预应力混凝土新技术 787

11.5.3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797

参考文献 802

12新型胶凝复合材料与制备技术 806

12.1 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工艺技术 806

12.1.1 聚合物-水泥基砂浆与混凝土 806

12.1.2 纤维增强与改性混凝土 820

12.2 高技术水泥基复合材料 822

12.2.1 DSP水泥基材料 822

12.2.2 MDF水泥基材料 822

12.2.3 RPC水泥基材料 824

12.2.4 CBC化学结合陶瓷 825

12.2.5 SIFCON渗浆纤维混凝土 826

12.3 新型胶凝材料及其制品制备技术 826

12.3.1 原料制备先进技术 826

12.3.2 蒸压蒸养 834

12.3.3 热压技术 843

12.3.4 真空脱水技术 847

12.3.5 碾压技术 851

12.3.6 离心成型技术 855

参考文献 866

第四篇 新型耐火材料科学与技术 871

13概述 871

13.1 新型耐火材料的基本概念 871

13.1.1 耐火材料的定义 871

13.1.2 耐火材料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 873

13.1.3 耐火材料的基本要求 875

13.1.4 耐火材料在窑炉热工设备中的作用 875

13.2 新型耐火材料的类型 878

13.2.1 普通耐火材料的类型 878

13.2.2 特种耐火材料的类型及特点 880

13.2.3 保温隔热耐火材料的类型 881

13.3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 882

13.3.1 国外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 882

13.3.2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简史 884

13.4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新动向 889

13.4.1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发展新动向 889

13.4.2 耐火原料和耐火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新动向 892

13.4.3 特种耐火材料的功能化发展新动向 893

13.4.4 窑炉炉体水冷却技术的发展新动向 893

13.5 我国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的对策 893

13.5.1 耐火材料工业发展目标与政策 894

13.5.2 调整耐火材料产业布局 894

13.5.3 耐火材料产业技术政策及准入条件 895

13.5.4 耐火材料产业结构调整 897

13.6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优势与方向 898

13.6.1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优势 898

13.6.2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发展方向 899

13.6.3 我国新型耐火材料工业的发展趋势 901

14新型耐火材料基础理论 904

14.1 平衡状态图在耐火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904

14.1.1 确定制备耐火材料组成区域 904

14.1.2 确定多元系统的最低共熔点 906

14.2 不同系统耐火材料的基础理论 906

14.2.1 Al-O系统耐火材料 906

14.2.2 Si-O系统耐火材料 908

14.2.3 Al2O3-SiO2系统耐火材料 910

14.2.4 Mg-O系统耐火材料 914

14.2.5 MgO-SiO2系统耐火材料 917

14.2.6 MgO-Al2 O3系统耐火材料 920

14.2.7 Cr-O系统耐火材料 921

14.2.8 氧化铁-Cr2 O3系统耐火材料 922

14.2.9 MgO-Cr2O3系统耐火材料 923

14.2.10 Ca-O系统耐火材料 925

14.2.11 CaO-MgO系统耐火材料 926

14.2.12 Zr-O,ZrO2-SiO2和Al2 O3 -ZrO2系统耐火材料 927

14.2.13 碳-氧化物和Si-C-O-N系统耐火材料 930

14.2.14 Si-Al-O-N和Al-O-N系统耐火材料 933

14.2.15 超级耐火材料 935

14.3 原位耐火材料及其组成设计 936

14.3.1 不定形耐火材料的原位反应与应用 937

14.3.2 耐火材料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分析 938

14.4 耐火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941

14.4.1 耐火材料的结构特点 941

14.4.2 耐火材料的力学性能 946

14.4.3 耐火材料的热物理性能 955

14.4.4 耐火材料的电物理性能 979

14.5 耐火材料的热应力与抗热震性 981

14.5.1 耐火材料的热应力分类 981

14.5.2 耐火材料几种典型情况下的第二类热应力计算 982

14.5.3 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评价理论 984

14.5.4 耐火材料热震残留强度的预测 989

14.5.5 影响耐火材料抗热震性的主要因素及其改善途径 991

14.6 耐火材料的抗化学侵蚀性 999

14.6.1 耐火材料与侵蚀物的化学反应 999

14.6.2 化学反应的理论分析 1000

14.6.3 耐火材料与氧化物熔体之间的反应 1001

14.6.4 耐火材料与金属熔体之间的反应 1006

14.6.5 耐火材料氧化物与碳的相互反应 1008

14.6.6 耐火材料与气体的相互反应 1009

14.6.7 含碳耐火材料与侵蚀物的相互反应 1010

14.6.8 不同成分耐火材料之间的相互反应温度 1011

15新型耐火材料与制备技术 1012

15.1 钢铁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 1012

15.1.1 炼钢用耐火材料 1012

15.1.2 炼铁用耐火材料 1016

15.1.3 连续铸钢用耐火材料 1022

15.1.4 轧钢用耐火材料 1028

15.2 有色冶金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 1039

15.2.1 炼铝工业用耐火材料 1039

15.2.2 炼铜工业用耐火材料 1041

15.2.3 炼铅工业用耐火材料 1045

15.2.4 炼锌工业用耐火材料 1046

15.3 建材工业用新型耐火材料 1048

15.3.1 水泥工业用耐火材料 1048

15.3.2 陶瓷工业用耐火材料 1051

15.3.3 玻璃工业用耐火材料 1054

15.4 化学工业和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 1057

15.4.1 化学工业用耐火材料 1057

15.4.2 垃圾焚烧炉用耐火材料 1059

15.5 普通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 1062

15.5.1 耐火原料粉磨与净化技术 1062

15.5.2 耐火材料的成型 1063

15.5.3 耐火材料的干燥 1064

15.5.4 耐火材料的烧成 1065

15.6 特种耐火材料的制备技术 1068

15.6.1 氧化物耐火材料 1068

15.6.2 氮化物耐火材料 1072

15.6.3 硼化物耐火材料 1074

15.7 新型隔热耐火材料制备技术 1074

15.7.1 新型隔热耐火材料的分类 1074

15.7.2 颗粒状无定形新型隔热耐火材料 1075

15.7.3 定形新型隔热耐火材料 1082

15.7.4 纤维状新型隔热耐火材料 1084

15.7.5 新型复合隔热耐火材料 1093

15.7.6 泡沫隔热耐火材料 1097

15.7.7 加气隔热耐火材料 1099

15.8 新型耐火材料的发展前景 1101

15.8.1 新型窑具耐火材料发展前景 1101

15.8.2 不定形新型耐火材料发展前景 1103

参考文献 1107

附录 新型耐火材料标准 1111

第五篇 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科学与技术 1123

16概述 1123

16.1 电子陶瓷材料的定义 1123

16.1.1 定义 1123

16.1.2 电子陶瓷材料的用途 1123

参考文献 1125

17电子陶瓷材料基础理论与分类 1126

17.1 电介质物理基础理论 1126

17.1.1 基本介电特性 1126

17.1.2 多相系统的介电特性 1129

17.1.3 Brugeman’s模型 1130

17.1.4 渗流阈值模型 1131

17.1.5 晶界层电容器模型 1132

17.2 压电、铁电物理基础理论 1133

17.2.1 压电效应 1133

17.2.2 电致伸缩效应 1137

17.2.3 热释电效应 1139

17.3 磁性物理基础理论 1140

17.3.1 磁畴结构 1140

17.3.2 铁氧体的复磁导率 1141

17.3.3 两相复合体磁路模型 1142

17.4 电子陶瓷材料的分类 1145

17.4.1 介质陶瓷材料和绝缘陶瓷材料 1145

17.4.2 绝缘陶瓷材料 1152

17.4.3 半导体陶瓷 1154

17.4.4 压电铁电陶瓷材料 1164

17.4.5 磁性陶瓷 1171

17.4.6 超导陶瓷和电解质陶瓷材料 1175

参考文献 1181

18电子陶瓷材料与制备工艺技术 1186

18.1 电子陶瓷粉体制备工艺技术 1186

18.1.1 物理法 1186

18.1.2 化学方法 1188

18.1.3 有关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 1199

18.2 电子陶瓷成型工艺 1202

18.2.1 金属模压成型 1202

18.2.2 等静压成型 1204

18.2.3 浇注成型 1205

18.2.4 塑性成型 1206

18.2.5 流延成型 1208

18.2.6 原位成型技术 1210

18.2.7 无模快速成型技术 1216

18.2.8 其他薄膜和厚膜的制备工艺 1220

18.2.9 纳米薄膜中的刻印技术 1231

18.3 电子陶瓷烧成工艺 1235

18.3.1 干燥与排塑 1235

18.3.2 普通固相烧结 1237

18.3.3 液相烧结 1238

18.3.4 压力辅助烧结 1241

18.3.5 反应烧结 1242

18.3.6 新加热工艺 1243

18.3.7 气氛烧结 1246

18.3.8 织构技术 1247

18.3.9 纳米陶瓷烧结 1248

第六篇 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技术 1255

19概述 1255

19.1 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及作用 1255

19.1.1 生物医学材料的定义 1255

19.1.2 生物医学材料的作用 1255

19.2 生物医学材料的类型 1256

19.2.1 生物惰性材料 1256

19.2.2 生物活性材料 1256

19.3 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 1258

19.3.1 国外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58

19.3.2 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60

19.4 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趋势 1261

20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理论 1265

20.1 人体解剖生理学相关基础 1265

20.1.1 骨与软骨 1265

20.1.2 口腔生物学基础 1275

20.2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及其评价 1279

20.2.1 组织相容性 1280

20.2.2 血液相容性 1284

20.2.3 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1285

20.2.4 生物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方法 1287

20.2.5 生物学评价的模式、问题与展望 1291

20.3 生物医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292

20.3.1 生物医学材料的结构 1292

20.3.2 生物医学材料的力学性能 1296

20.3.3 生物医学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1300

20.4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与表面改性 1303

20.4.1 生物材料的表面特性 1303

20.4.2 生物材料表面特性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1304

20.4.3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1308

20.5 生物材料的降解与吸收 1310

20.5.1 生物材料的降解与吸收 1310

20.5.2 生物材料降解与吸收的评价方法 1315

21新型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备技术 1321

21.1 生物惰性陶瓷 1321

21.1.1 氧化铝陶瓷 1321

21.1.2 氧化锆陶瓷 1324

21.1.3 生物惰性玻璃陶瓷 1327

21.1.4 碳素材料 1330

21.2 生物活性陶瓷 1331

21.2.1 羟基磷灰石陶瓷 1332

21.2.2 磷酸三钙陶瓷 1335

21.2.3 双相磷酸钙陶瓷 1337

21.2.4 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 1338

21.3 生物活性玻璃 1341

21.3.1 生物玻璃 1341

21.3.2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 1345

21.3.3 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 1349

21.4 生物活性涂层材料 1355

21.4.1 羟基磷灰石涂层材料 1356

21.4.2 生物玻璃涂层 1367

21.4.3 复合涂层材料 1368

21.5 骨水泥 1369

21.5.1 磷酸钙骨水泥 1369

21.5.2 磷酸镁骨水泥 1379

21.5.3 硫酸钙骨水泥 1382

21.6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384

21.6.1 多孔磷酸钙陶瓷骨组织工程支架 1385

21.6.2 多孔生物活性玻璃组织工程支架 1389

21.6.3 多孔骨水泥组织工程支架 1401

21.7 口腔生物材料 1407

21.7.1 口腔充填用水门汀 1407

21.7.2 口腔修复用辅助材料 1416

21.7.3 口腔修复陶瓷材料 1421

21.7.4 口腔植入陶瓷材料 1430

21.8 药物载体材料 1432

21.8.1 药物载体材料概述 1432

21.8.2 药物在载体材料上的负载 1435

21.8.3 靶向控释药物载体材料 1436

21.9 生物敏感材料 1440

21.9.1 压电材料 1440

21.9.2 热敏材料 1443

第七篇 新型晶体材料科学与技术 1461

22晶体材料基础 1461

22.1 晶体及晶体材料发展简史 1461

22.2 化学键及元素和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1462

22.2.1 化学键的类型 1462

22.2.2 离子键 1463

22.2.3 共价键 1463

22.2.4 金属键 1465

22.2.5 弱(范德瓦耳斯)键 1466

22.2.6 氢键 1467

22.2.7 元素的晶体结构 1467

22.2.8 金属间化合物结构 1468

22.2.9 具有离子键的结构 1470

22.2.10 具有共价键的结构 1471

22.2.11 络合物和相关化合物的结构 1471

22.2.12 有机分子的结构 1472

22.3 晶体中的缺陷 1473

22.3.1 晶体点阵缺陷的分类 1473

22.3.2 晶体点阵中的点缺陷——空位和填隙原子 1474

22.3.3 杂质电子和空穴的作用 1474

22.3.4 外界影响的效应 1475

22.3.5 堆垛层错和部分位错 1475

22.3.6 孪晶 1476

22.4 晶体对称性与晶体物理 1476

22.4.1 晶体的宏观对称性 1476

22.4.2 晶体的微观对称性 1480

22.5 晶体的物理性质 1483

22.5.1 晶体的物理性质与对称性的关系 1483

22.5.2 晶体物理性质与张量 1483

22.5.3 晶体物理性质的耦合与多功能材料 1486

23新型晶体材料 1490

23.1 引言 1490

23.2 激光晶体 1490

23.2.1 石榴石激光晶体 1491

23.2.2 钛宝石激光晶体 1493

23.2.3 稀土倍半氧化物激光晶体 1494

23.2.4 具有锆石结构的钒酸盐激光晶体 1494

23.2.5 稀土钙氧硼酸盐激光晶体 1495

23.3 非线性光学晶体 1496

23.3.1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基本规律 1496

23.3.2 阴离子基团理论 1497

23.3.3 几类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晶体 1500

23.3.4 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 1502

23.3.5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展望 1507

23.4 闪烁晶体 1508

23.4.1 简介 1508

23.4.2 无机闪烁晶体的性能评价 1509

23.4.3 典型无机闪烁晶体介绍 1510

23.5 电光、磁光和声光调制晶体 1517

23.5.1 电光晶体 1517

23.5.2 磁光晶体 1519

23.5.3 声光晶体 1519

23.6 压电晶体 1520

23.6.1 四硼酸锂(Li2 B4 O7 ,LBO)晶体 1520

23.6.2 硅酸镓镧(La3Ga5SiO14)族压电晶体 1520

23.7 弛豫铁电单晶 1521

23.8 半导体单晶 1523

23.8.1 概述 1523

23.8.2 硅单晶 1524

23.8.3 Ⅲ-Ⅴ族半导体单晶 1526

23.8.4 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1526

23.8.5 氧化锌单晶 1535

23.8.6 金刚石 1535

23.9 功能晶体材料展望 1536

24晶体材料生长技术 1538

24.1 晶体材料生长技术概述 1538

24.1.1 晶体生长的历史 1538

24.1.2 晶体生长基本理论与生长技术的分类 1540

24.2 新型晶体材料生长技术 1541

24.2.1 从溶液中生长晶体 1541

24.2.2 从熔体中生长晶体 1547

24.2.3 气相生长法 1557

24.2.4 固相生长 1561

24.2.5 微重力场下晶体的生长 1565

24.3 晶体材料生长技术发展展望 1567

参考文献 1569

第八篇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科学与技术 1575

25概述 1575

25.1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基本概念 1575

25.1.1 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概念 1575

25.1.2 发展新型建筑围护材料的意义 1575

25.2 建筑围护材料的类型 1577

25.2.1 墙体材料 1577

25.2.2 建筑装饰材料 1578

25.2.3 防水密封材料 1580

25.2.4 保温隔热材料 1582

25.2.5 吸声材料 1588

25.3 建筑围护材料发展简史 1591

25.4 建筑围护材料的发展前景 1592

26建筑围护材料科学理论 1595

26.1 建筑围护材料的基础理论 1595

26.1.1 建筑围护材料的相图理论 1595

26.1.2 建筑围护材料的传热原理 1610

26.1.3 建筑围护材料的传湿理论 1616

26.1.4 建筑围护材料的吸声理论 1624

26.2 建筑围护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630

26.2.1 建筑围护材料的结构特点 1630

26.2.2 建筑围护材料的力学性能 1631

26.2.3 建筑围护材料的热学性能 1633

26.3 计算机在建筑围护材料中的应用 1635

26.3.1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工程中的应用 1635

26.3.2 配方设计与性能优化 1637

26.3.3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数值分析与模拟 1641

26.3.4 神经网络对建筑围护材料的性能预测 1652

27建筑围护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1666

27.1 烧结墙体材料 1666

27.1.1 黏土空心砖的制备 1666

27.1.2 粉煤灰空心砖的制备 1668

27.1.3 煤矸石空心砖的制备 1670

27.1.4 磷矿尾砂空心砖的制备 1672

27.1.5 垃圾空心砖的制备 1673

27.2 非烧结墙体材料 1677

27.2.1 非烧结黏土空心砖 1677

27.2.2 蒸压灰砂空心砖 1678

27.2.3 蒸压煤矸石空心砖 1682

27.2.4 蒸压粉煤灰砖 1684

27.2.5 蒸养煤渣砖 1687

27.3 建筑砌块 1689

27.3.1 石膏砌块 1690

27.3.2 粉煤灰砌块 1692

27.3.3 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 1694

27.3.4 加气混凝土砌块 1696

27.4 保温隔热材料 1700

27.4.1 新型防水保温砌块 1700

27.4.2 超轻型漂珠保温砖 1702

27.4.3 保温夹芯砖块 1704

27.4.4 新型保温装饰饰块 1706

27.4.5 粉煤灰轻质保温砌块 1708

27.4.6 蓄热贮能保温材料 1710

27.5 吸音材料 1716

27.5.1 烧成陶粒制备吸音材料 1716

27.5.2 免烧陶粒制备吸音材料 1721

27.6 装饰材料 1725

27.6.1 装饰水泥、砂浆与混凝土 1725

27.6.2 装饰石膏 1728

27.6.3 石材 1733

27.6.4 建筑装饰玻璃 1738

27.6.5 建筑装饰陶瓷 1745

27.6.6 轻质陶瓷装饰板材 1756

27.6.7 资源节约型超薄砖 1758

27.6.8 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 1760

27.7 防水密封材料 1761

27.7.1 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 1761

27.7.2 自黏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1763

27.8 废弃物复合成材技术在建筑围护材料中的应用 1765

27.8.1 水化法 1766

27.8.2 烧结熔融法 1767

27.8.3 应用实例 1769

参考文献 17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