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略著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7751635
  • 页数:5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师门传授的基础上,博采前贤名论,并在临床实践中融会贯通。本书立足于中国传统学问的思维方式,尽量摆脱现代思维定势,以五行为纲,将方药分为木、火、土、金、水五部,分别从桑、桂、术、石膏、地黄五味药出发,演绎出一套生动活泼的中医药知识体系,并切于实用。适合临床医师阅读、借鉴,也适合中医爱好者。
《思考中药 纯中医思维下的方药入门课》目录

第一卷 方药导论 3

第一章 “方药之道”题解 3

“一以贯之”的学问 3

“受师不卒”的弊端 4

“方药之道”的讲法 5

第二章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 6

不要割裂中药的整体性 6

何谓“中药” 6

不要用分析的方法割裂中药的整体性 7

中药的四气五味 8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 8

四气五味各有作用 9

中药的其他自然属性 9

麻黄与葱管的异同 9

观鸣蝉则知蝉蜕妙用 10

朱砂何以镇心安神? 12

以形象思维穷究物理,明其实用 13

药物的行走 13

升降浮沉 14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 14

枝走四肢,梗通上下 15

根分三部 15

药物走向的其他判定方法 16

入气入血解 17

有规律就有例外 18

药的行走速度 18

地道药材与顺时采摘 19

地道药材举例 19

地产药材 20

药材须顺其自然属性而采摘 21

药物的人工属性 22

炮制 22

附子的炮制 22

半夏的炮制 23

地黄的炮制 24

加料炒拌的一般原则 24

配伍 26

如何调动自然的力量 27

灵气与自然 27

学识与师承 29

不做独臂侠 30

第三章 方和药的关系 31

君臣佐使 31

君臣佐使的团队分工 32

君药:治病还是控局? 32

佐药:既帮助又不帮助 35

佐药的运用体现临床的功夫 36

用药如用兵,用方如用阵 37

知药善用好比知人善任 37

用方如用阵 38

不可死守成方 40

九分药一分方 41

“以方说理”时期 41

“理法方药俱全”时期 43

第四章 如何把握药性 45

药分三品 45

上品药应天,行王道 45

中品药应人,行人道 46

下品药应地,行霸道 47

亲贤臣,远小人 48

药有七情 49

“七情”解 49

诡道与平衡机制 50

药分五部 52

中药众多,五行统括 52

书上的讲法与师门的传授 52

第二卷 桑之属-木部方药 57

第一章 木部方药概论 57

木性解 57

桑性解 59

第二章 桑叶与发散类方药 60

桑叶祛风 60

得箕星之精,搜肝络风邪 61

秉青帝之权衡,善泄少阳气火 61

桑麻丸 62

深交便觉不寻常 63

桑叶收汗 63

桑叶补精髓 64

桑菊饮 65

桑菊为君 66

薄荷:辛凉解表 67

连翘:苦寒清里 67

杏仁桔梗,升降之机 68

芦根甘草养中焦 69

识药如识人 70

辛凉三剂 70

银翘散 71

散剂与汤剂 71

银花连翘 71

银翘散中的解表药 72

银翘散中的清里药 73

最常见的风热感冒过程 74

麻杏石甘汤 76

麻杏石甘汤的剂量 76

麻黄 77

麻黄石膏之配伍 78

杏仁与上几方的先煎后下问题 79

香薷饮 80

香薷 80

香薷饮方义 81

新加香薷饮 81

藿香正气散 82

藿香 82

藿香正气散方义 83

九味羌活汤 84

羌活 84

九味羌活汤的方义 85

玉屏风散 86

频繁感冒的原因 86

玉屏风散的方义 87

中成药与自制玉屏风散 88

第三章 桑枝与驱风通络类药 89

桑枝 89

桑枝性状 89

走四肢肩颈的常用药 90

桑枝煎与白癜风的治疗思想 91

桑枝与桂枝 92

羌活和独活 93

羌活、独活的作用 93

扶正去邪费拿捏 94

五加皮 95

仙家养生要药 95

五加皮的作用 96

秦艽与威灵仙 96

秦艽性凉 97

秦艽的配伍及使用 97

化骨神丹威灵仙 98

路路通与伸筋草 99

痹证常用四物汤加减 99

路路通,通全身 101

治风湿的药为何那么多 102

舒筋常用伸筋草 102

第四章 桑寄生与桑白皮 104

桑寄生 104

真品桑寄生为何难得 104

祛风上行 105

桑寄生何以能安胎 106

用药中的形象思维 106

杜仲寄生 107

杜仲引气血下行 108

杜仲的使用禁忌 108

桑白皮 109

桑白皮的采集 109

何谓“杀人” 109

桑白皮的作用 110

韧性 111

泻白散 112

泻白散的方义 114

地骨皮 114

第五章 桑葚与桑螵蛸 116

桑葚 116

桑葚形状及制法 116

养阴祛风 117

明目养生 117

主祛内风 118

桑螵蛸 119

动物药须用之有节 119

桑螵蛸的形状及形成 119

野性的刚猛 120

收摄之性 121

中药的作用不是机械的 122

归经与禁忌 123

第六章 白僵蚕与祛风息风类药 124

白僵蚕 124

白僵蚕的来源 124

物尽其用 125

僵蚕属金,金药治风 126

白僵蚕治小儿惊痫夜啼 126

杀三虫 127

美容要药白僵蚕 128

白僵蚕的炮制 128

僵蚕地龙配伍 129

牵正散 130

口眼歪斜 130

白附子 130

蝎子 131

风邪概要 132

蛇 132

蛇的性能 133

蛇得酒则良 133

蛇蜕 134

处方用药,要留有余地 135

半夏白术天麻汤 136

天麻的性能 136

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义 137

天麻钩藤饮 138

天麻、钩藤配伍 139

钩藤的性能及选择 139

石决明与贝壳类药 140

追捕与解回 140

天麻钩藤饮中辅助药物 141

镇肝息风汤 142

镇肝息风汤的药序无需调整 142

肝气过旺的表现 143

泰山压顶,重兵镇压 143

刚柔相济,好生安抚 144

第七章 蚕砂与粪便及明目类方药 146

晚蚕砂 146

升清降浊而祛风 146

清肝明目 148

蚕矢汤 148

其他粪便类药 150

夜明砂 150

望月砂 150

走而不守,迅速泻火 151

其他清肝明目药 152

谷精草 152

密蒙花 152

决明子 153

刺蒺藜 154

眼科病与眼科医 155

第三卷 桂之属-火部方药 159

第一章 温热药概论 159

温热药的作用 159

逐寒 159

回阳救逆 160

温补 161

温通 162

温化 163

温热药的滥用之处 164

壮阳、催情 164

大热之药不可用于养生 165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166

第二章 桂 167

桂枝 168

以枝入肢 168

桂枝入血分 169

桂枝汤 169

仲景以桂枝汤为例,指明加减大法 170

调和营卫,整理气机 170

太阳伤风,用桂枝汤 171

调和营卫以治汗证 171

桂枝汤的原方 172

桂枝汤的主药 173

桂枝白芍临床应用举隅 173

桂枝汤与方剂的加减之道 175

不可拘泥伤寒古方 178

麻黄汤 179

麻黄汤方义 179

结合五行,安抚脾土 180

思考麻黄,追求平和用药 181

麻黄加术汤 181

第三章 艾叶 183

艾叶性能 183

地道的艾叶及其采收的季节 183

生艾与熟艾 184

艾灸 185

蕲艾的温煦和通透 185

艾灸的要求 186

灸关元不可滥行 187

艾叶的其他外用方式 188

含有艾叶的内服方 189

艾附暖宫丸 189

胶艾四物汤 190

临床方药平衡问题 191

第四章 肉桂 193

肉桂及其温肾之功 193

最好的肉桂 193

八味地黄丸 194

肾阳之伤 195

外邪伤肾,肾必先亏 195

房事后误犯寒凉,最伤肾阳 195

夹阴伤寒一案 196

黑锡丹 197

肉桂的两大妙用 199

引火归元 199

促进下焦气化 199

五苓散 200

滋肾通关丸 201

肾阴肾阳与下焦湿热 201

下焦气化医案一则 202

第五章 其他温肾阳的药 205

肉苁蓉 206

肉苁蓉性状 206

养肾通便 206

巴戟天 207

巴戟天性状 207

巴戟天的温通作用 208

巴戟天、肉苁蓉配伍 208

淫羊藿 208

峻补命门 208

催情壮阳 209

淫羊藿的配伍方 210

淫羊藿使用禁忌 210

仙茅 211

温肝肾而养筋 211

八味丸加仙茅力量更足 211

补骨脂 212

补骨脂性状 212

湿热论 212

调心肾之火 213

固涩作用与青娥丸 214

四神丸 215

温热药小结 216

第六章 温肝脾之药 217

吴茱萸 217

当归四逆汤 218

盐吴萸配小茴香治疝气 219

吴萸配木瓜 219

吴茱萸汤 220

左金丸 220

左金丸与戊己丸 221

下气降浊,导龙归海 222

吴茱萸使用禁忌 223

干姜 223

干姜性状 223

理中汤 224

干姜的常用配伍 224

豆蔻 225

白豆蔻与三仁汤 225

其他豆蔻 226

草果与达原饮 227

第七章 附子与鹿类 229

附子 229

附子性状及家族成员 229

乌头与毒酒 230

如何解附子的毒 230

附子的炮制 231

附子治风寒湿痹 233

附子温通五脏 233

附子的运用与善后 234

附子的滥用与补救 235

善用附子 237

鹿 238

鹿的性状 238

鹿茸 239

鹿角 239

鹿筋 241

第四卷 石膏之属-金部方药 245

第一章 金部方药概论 245

金性解 245

金石之性 245

石头在五行上属金 247

论中医,先以中国为本 247

以石膏为金石统领,辨温凉当知体用 248

寒凉药 249

寒凉药的作用 249

甘寒药 250

苦寒药 251

其他寒凉药 253

第二章 石膏 254

石膏经文详解 254

“石”字解 255

“膏”字解 256

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 256

心下逆气惊喘 258

口干苦焦 258

不能息 259

腹中坚痛 261

除鬼邪 261

产乳 262

金疮 263

白虎汤 263

白虎汤清阳明实热 264

白虎汤五大证 264

白虎汤方义及熬法 265

慎用白虎汤 266

清胃散 267

白虎汤的加减 268

用到石膏的其他经典方剂 269

竹叶石膏汤 269

麻杏石甘汤与大青龙汤 271

玉泉散 271

善用石膏 272

第三章 芦根、茅根、天花粉 273

芦根 273

利水生津通窍 273

开窍和胃 274

千金苇茎汤 275

千金苇茎汤方解 275

治疗肺痈 276

肺壅型感冒的形成及治疗 276

清化上焦热痰 277

芦笋 277

芦根配伍举例及其他 278

芦根配青黛 278

芦根配滑石 278

活水芦根,去须去节 279

中药计量问题 279

芦根使用禁忌 280

茅根 280

茅根的性状与用途 280

甘寒养胃 281

民间偏方,常用茅根 282

茅针和茅花 282

天花粉 283

天花粉 283

瓜蒌与瓜蒌薤白汤 283

胸痹及其用药 285

瓜蒌仁 285

小陷胸汤 286

天花粉家族药物的其他用处 286

第四章 其他甘寒药 288

麦冬 288

药名释义 288

川麦冬与杭麦冬 290

气味甘平,无毒 290

主心腹气结 291

主伤中、伤饱 291

主胃络脉绝 292

主羸瘦短气 293

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293

生脉饮 294

天门冬 295

“天门冬”药名释义 295

天门冬的性能 296

三才汤 296

竹类 297

竹叶 297

导赤散 298

竹茹 300

温胆汤 300

竹沥 301

天竺黄 302

第五章 咸寒药 303

四气五味分析法 303

细推物理学中药 303

四气五味方阵 304

车前子 305

车前子的作用 305

车前子利水的原理 306

车前子的使用经验 307

使用车前子需要注意之处 307

芒硝 308

从朴硝到玄明粉 308

大黄芒硝 309

牡蛎等咸寒海药 310

生牡蛎 310

煅牡蛎 311

牡蛎的配伍 312

浮海石 313

瓦楞子 314

海蛤壳 314

犀角 315

心有灵犀一点通 315

热入营血必备药 315

禁用犀角与保护犀牛 316

犀角地黄汤和安宫牛黄丸 317

人中白和秋石 318

童便、人中白和秋石 318

人中黄与金汁 320

咸寒类药小结 321

第六章 苦寒药 323

苦寒解 323

火能令人昏,寒能令人清 324

亢则害,承乃制 325

黄芩 327

枯芩和条芩 327

黄芩的配伍 328

苦寒败胃与黄芩禁忌 329

黄连 329

黄连性能 329

韩懋与交泰丸 330

左金丸与治疗吐酸的方药 331

香连丸与治疗痢疾的方药 332

黄连的其他用途 333

黄柏 334

滋肾通关丸 334

知柏地黄丸 334

三妙散 335

第七章 清肝类苦寒药 336

龙胆草 336

龙胆草治疗淋证 337

龙胆草治眼病 337

龙胆草杀虫 338

龙胆草治黄疸 339

皮肤病用龙胆草 339

龙胆泻肝汤 340

龙胆泻肝汤方义 340

龙胆泻肝汤的使用及禁忌 341

栀子 342

先升后降,屈曲下行 342

通利三焦 343

栀子豉汤 343

丹皮 344

苦楝子 345

金铃子散治痛 345

川楝子配小茴香 346

苦楝树的杀虫作用 346

第五卷 地黄之属-水部方药 351

第一章 水部方药概论 351

固涩封藏之性 351

滋补 352

第二章 地黄 354

地黄概说 354

地黄的生长环境 354

地黄的体用 355

鲜生地、干地黄和熟地 355

生地 357

滋阴清火 357

鲜生地凉血散血 357

生地配麦冬,养神生血 358

增液汤 359

熟地 360

熟地制法 360

张景岳论熟地 361

生地与熟地的选用 363

固本丸与疾病的善后 364

酒生地和姜熟地 365

六味地黄丸 366

六味地黄丸的来源 366

龙宫禁方 367

六味地黄丸的方义 369

地黄丸家族 370

知柏地黄丸 371

归芍地黄丸 371

杞菊地黄丸 371

明目地黄丸 372

七味都气丸 372

麦味地黄丸 373

左归和右归 374

四物汤 376

四物汤中的生长收藏 376

养血就是养肝肾 376

四物汤的加减变化 377

第三章 其他养肾阴药 379

玄参 380

玄参的性能 380

玄参与地黄的使用比较 381

玄参与黄柏、知母的使用比较 381

增液汤与温病后期的养阴清火 382

玄参治咽痛 383

玄参的明目配伍 384

玄参治瘰疬 384

糖尿病中用玄参 385

旱莲草 386

旱莲草与玄参的类似之处 386

乌须发、固齿 386

治灸疮发洪 387

女贞子 388

二至丸 388

贞则多子 388

女贞子的性能及用法 390

第四章 养肝阴药 392

当归 392

引血归经,血家主药 392

气血兼顾 393

当归入药时的细分 393

当归的常用配伍 394

用于痹证 395

生化汤 396

当归粉不可滥用 398

四物汤 398

从四物汤到十全大补汤 399

体虚感冒,且补且清 399

常用的四物汤加减 400

白芍 401

收敛木气 401

养肝与泻肝 401

白芍的六大作用 402

痛泻要方 403

山萸肉 403

双面属性 404

肝的疏泄和肾的封藏 405

固涩精气,收敛心神 406

固脱 406

利九窍 407

六味地黄丸用山萸肉 408

山茱萸与吴茱萸 408

山萸肉一定要去核 408

枸杞 409

枸杞子 409

枸杞沐浴 410

养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410

第五章 养心阴药 412

小麦 412

淮小麦与甘麦大枣汤 412

小麦与面食 413

浮小麦 413

病态入药举例 414

柏子仁 415

柏为阴木 415

侧柏叶 416

安神润便的柏子仁 416

酸枣仁 418

从归经看枣仁的安神作用 418

生枣仁与炒枣仁 419

归脾汤 420

天王补心丹 421

朱砂为衣 421

天王补心丹用药提示 422

生脉饮的扩充 423

收摄心神方能补心阴 423

第六章 养脾阴之药 425

山药 425

得土气之冲和 425

山药散邪 426

固精强阴 426

不能笼统地认为山药健脾 427

山药的使用场合举例 428

第七章 养肺阴之药 429

玉竹 429

清补肺阴 429

玉竹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430

沙参 431

润肺止咳 431

治肠红下血 432

滋补必兼顾润肺 432

沙参代替西洋参 434

用于肺痨 434

用于慢性咳嗽 435

沙参的使用禁忌 436

第八章 养阴类动物药 438

蜂蜜 438

百花之精,平和甘润 438

蜂蜜的作用 439

蜂蜜的使用禁忌 440

龟板 441

自然思维与制度思维 441

任督二脉 442

乌龟与龟板 444

大补阴煎 444

酥龟板 445

阿胶 446

阿胶的制法 446

黑驴皮 447

制作阿胶所用之水 447

阿胶四物汤 448

阿胶使用禁忌 449

第六卷 术之属-土部方药 453

第一章 土部方药概论 453

中部与四维 453

运化 454

土的特征 455

运化是一个痛苦和肮脏的过程 456

中医理解的运化 459

模糊表述与理解运化 461

第二章 白术 464

白术药性解 464

方茎走中焦 464

采药的功夫 464

补土除湿 466

白术的炮制 467

健脾的双向调节作用 468

白术使用禁忌 469

白术相关方剂 470

枳术丸 470

四君子汤 471

理中汤 472

五苓散 473

第三章 苍术 475

苍术药性解 475

苍术与白术的异同 475

苍术燥湿 476

苍术的炮制方法 477

平胃散 479

平胃散方名含义 479

香砂平胃散 480

平胃散加减 481

神术散 482

苍术相关其他方剂或配伍 483

二妙散 483

三妙散 484

苍术配玄参 484

第四章 陈皮与各种理气药 487

理气概说 487

运化的关键在脾胃、气血 487

理气药如何起作用 488

橘类 489

橘类药概观 489

青皮 490

橘皮和陈皮 491

橘红和橘白 492

橘络 493

橘核 494

橘叶 495

橘瓤 496

枳 496

枳壳和枳实 497

小金橘与用药的轻重刚柔 498

陈皮无主见 498

陈皮相关配伍和方剂 500

陈皮和胃止呕的配伍 500

陈皮降逆止呃的配伍 501

二陈汤与热痰的化法 502

便秘与和胃 502

九窍不和,其治在胃 504

辨证用药 505

痛泻要方 507

厚朴 509

厚朴消胀 509

虚胀慎用厚朴 510

“平胃”的含义 511

木香 512

木香产地 512

木香归三焦经 513

学问的三个层面 514

木香的鉴别及使用禁忌 515

香连丸与痢疾 515

木香配栀子用于淋证理三焦 517

木香配玄胡索治一切气痛 518

追虫丸 519

砂仁 519

砂仁的性状及产地 519

入肾纳气 520

香燥解腻 521

保胎要药 522

砂仁配木香、陈皮 522

砂仁与霍乱 523

第五章 解郁药 525

香附 525

香附的性能 525

郁是什么 526

越鞠丸 527

逍遥散 528

为何女子多郁 530

香附的炮制 531

香附的配伍 532

川芎 534

抚芎与川芎 534

川芎的药性及使用禁忌 534

川芎妙用举例 536

第六章 化痰之药 537

半夏 538

体滑而用燥,通阴阳 538

半夏能化各种痰 540

散结解郁,降气止呕 542

半夏三禁 542

南星 543

南星的性能 543

胆南星的制法和使用 544

贝母 545

入肺化痰 545

川贝母与浙贝母 545

解肺气之郁 546

散痰结 547

贝母解毒的原理 548

贝母与半夏的比较 549

人面疮与玄学 550

菖蒲 551

菖蒲的性状及选择 551

开窍而通心脾 551

菖蒲用于霍乱和痢疾 552

菖蒲的其他配伍 553

昆布 554

昆布和海藻 554

海藻玉壶汤及反药的运用技巧 555

白芥子 556

白芥子的性能和用法 556

三子养亲汤 556

第七章 化瘀之药 558

瘀血概论 558

瘀血的形成 558

瘀血导致的病证 559

新瘀似少阳,久瘀似阳明 560

丹参 561

功同四物 561

复方丹参片 561

三七 562

各种三七 563

活血不伤血,止血不留瘀 563

三七的服用方法 564

红花 564

草红花和藏红花 564

红花的性能与用量 565

藏红花 565

桃仁 566

桃仁配红花 566

生生之气能辟邪 567

蒲黄 568

蒲黄的性能 568

失笑散 569

第八章 消积之药 571

山楂与消食积类药 572

山楂消肉积 572

儿科常用药 573

山楂的禁忌 574

炒稻麦芽 574

神曲 575

化酒积 576

葛根和葛花 576

枳椇子 576

解酒毒之药的用法 577

化烟积 578

化果菜之积 580

草果化果菜之积 580

思想与自然 580

结语 583

参考书目 5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