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圣境  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
圣境  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

圣境 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安靖如著;吴万伟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9011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圣境: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这本著作是由维思里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安靖如著作,吴万伟翻译的中国哲学类书籍。是儒家传统的代表与当代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进行深层对话的开山之作。在促进中西哲学对话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肯能会引起对研究美德、道德修养、幸福等感兴趣的主流哲学家的兴趣。该书对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圣”“理”“德”“和”等关键概念进行解析,在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方面以分学科领域的方式对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进行阐述。
《圣境 宋明理学的当代意义》目录

绪论 1

第一部分 关键词 11

第一章 圣 11

第一节 儒家传统中的“圣” 12

一 历史回顾 12

二 宋明理学 16

三 圣人与君子 23

第二节 西方理想 25

一 希腊 25

二 当代圣徒与英雄 27

第三节 有关圣境的担忧 30

一 圣境切实可行吗? 30

二 圣境值得追求吗? 33

第二章 理 37

第一节 最初的步骤 37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 41

一 性与主观性 41

二 定理与客观性 43

第三节 理与气 47

一 本体论地位 48

二 因果性作用 52

第四节 一和多 56

第五节 常规和结论 62

第三章 德 65

第一节 德作为桥梁概念 65

第二节 初期的“德” 67

第三节 理学家的“德” 70

第四节 最后的思考 74

第四章 和 77

第一节 早期经典源头 77

一 互补性的差异 77

二 自然纹理和创造性 80

第二节 中庸 83

第三节 宋朝理学 85

第四节 王阳明:总结和初步参与 88

一 和、理和一体 88

二 当代的例子 92

三 政治 94

第二部分 伦理学与心理学 99

第五章 伦理学的范围:与斯洛特和梅铎的对话 99

第一节 斯洛特的以主体为中心的伦理学的平衡与和谐 100

一 关怀、仁爱和同情 100

二 两种平衡 102

三 总体平衡的动机 105

四 以主体为中心 108

五 敬 109

第二节 梅铎论超越的善的重要性 112

一 统一性、神秘性和信仰 112

二 无私 115

第三节 结论:伦理学的范围 118

第六章 挑战和谐:一致性、冲突和现状 120

第一节 诺斯鲍姆和斯道尔反对“和” 120

第二节 想象力 123

第三节 最大化 128

第四节 残余 130

一 画面复杂化 130

二 悲伤与后悔 132

第五节 两难困境的维度 136

第六节 香草的感情? 140

一 迈尔斯的挑战 140

二 宋明理学论愤怒 142

三 结论 145

第七章 圣人般的安详和道德知觉 148

第一节 王阳明论《论语·为政》第四节 与“立志”的核心 149

一 经典文献中的志 149

二 王阳明的立志观 151

三 志的加深 153

第二节 把志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 155

第三节 柯雄文论实现和谐世界的志 159

一 积极的道德知觉 159

二 再论创造性 162

第四节 更充分的图画 164

一 梅铎论婆媳关系 165

二 自我的闯入 166

三 “真知引起善行” 168

第三部分 教育与政治 175

第八章 学会寻找和谐 175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阶段 175

一 小学 176

二 立志 182

三 熟志 184

第二节 修身实践 187

一 精神修炼 187

二 礼仪 189

三 读书 190

四 关注——第一步 194

五 敬 196

六 隐含意义 200

七 敬与理 203

八 克己与静坐 205

九 结论 206

第九章 参与实践 208

第一节 志的本质 210

第二节 圣人理想的阶段性和可及性 213

第三节 关注再探索 215

第四节 想象力与幻想 219

第五节 对话 222

第六节 信仰与信念 227

第十章 政治问题 231

第一节 圣境的麻烦 232

第二节 理学的圣人与政治 234

一 圣王理想 235

二 限制和指南 237

三 礼仪 239

四 制度 241

五 过分的野心:自封的圣王 243

第三节 道德与政治的剥离? 245

一 余英时和徐复观 245

二 牟宗三 249

第十一章 圣人与政治:前进之路 254

第一节 完美性主义和差错主义 254

第二节 敬与礼 258

第三节 完美主义和制度 263

一 温和的完美主义 263

二 儒家的国家完美主义 265

三 具体性和特别主义 267

第四节 参与 269

一 三个论证 270

二 隐含意义和反对意见 274

第五节 作为第二位支持系统的法律和权利 278

一 法治 278

二 法律与道德 279

三 儒家途径 281

结论 当代儒家的未来 285

参考书目 290

索引 313

出处索引 338

专有名称汉英对照表 342

译后记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