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的文化程序
社会的文化程序

社会的文化程序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湛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31686255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社会、文化与哲学三者关系的全新论述,探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用文化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科学路径。全书体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发展的研究新成果,为走向未来的“文化中国”提供了自觉参照。
《社会的文化程序》目录

导言 社会、机制和文化 1

上篇 社会论 13

第一章 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 15

一、人的社会关系与契约 15

二、语言与契约方式的演变 18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 21

四、社会协调中的契约关系 25

五、契约方式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27

第二章 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31

一、社会系统中的被动和主动效应 31

二、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 37

三、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 42

四、产业改造和创造 45

第三章 解放、探索和实践 49

一、实践基础上的思想解放 49

二、理论探索的特点和方向 52

三、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 56

第四章 社会意识的社会功能 59

一、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 59

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 61

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 64

四、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 66

第五章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 69

一、非模仿者总会形成自己的特色 69

二、具体特色有品格高下之别 71

三、要不断强化特色升格意识 73

第六章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 77

一、人的物质需求实际上的有限性 78

二、对人类物质需求的两种限制 81

三、与物质需求不同的精神需求 84

第七章 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精神要求 88

一、社会转型与精神困惑 88

二、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 91

三、虚拟上帝不如诚信为人 95

四、诚信的结果是双赢 97

五、英雄必须尊重 99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 103

一、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103

二、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106

三、作为精神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 108

四、哲学是文明活的灵魂与核心 111

第九章 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 115

一、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 115

二、当代社会话语体系建设意识的觉醒 119

三、历史性和世界性:话语体系发展的趋势 122

四、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层面 124

五、话语体系建设的公共性层面 128

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 129

中篇 机制论 133

第十章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 135

一、社会机体或社会有机体 136

二、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性和历史性 139

三、社会有机体的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 142

四、构建和谐发展的中国社会 146

第十一章 全方位根本性解决社会矛盾 151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52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人力和金融资源 153

三、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法治 154

四、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55

五、完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156

六、思想上正常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156

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157

第十二章 为什么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159

一、社会生活:人与人的相互作用 159

二、人与人相互砥砺与自我超越 161

三、社会矛盾揭露和解决的方式 163

四、人与社会同发展 165

第十三章 从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关系 169

一、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利益机制 169

二、利益驱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172

三、利益关系调整与改革、发展、稳定 176

四、发展、稳定、和谐:利益的驱动与协调 178

五、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181

第十四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 183

一、“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内涵 183

二、系统动态关系由三维到四维的过渡 185

三、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关系 186

四、中国社会运行中的三个动力机制 188

第十五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 193

一、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中的方向引导 193

二、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全面探索 197

三、当代中国发展方向的科学转向 199

四、注重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 201

五、社会和谐方向的确立与进展 202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理论与方向引导 204

第十六章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 206

一、中国实践:改革、发展、稳定、和谐 206

二、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相互关系 210

三、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机制 212

四、人是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根本 214

第十七章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218

一、“机制”的基本内涵 218

二、机制与制度、体制、规律、方法 220

三、社会机制的特点 222

四、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的途径 224

下篇 文化论 227

第十八章 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 229

一、认知价值取向:从唯古崇古到锐意创新 230

二、经济价值取向:从均平思想到共同富裕 231

三、道德价值取向:泛道德主义危机和道德重建 232

四、成就价值取向:从官本位到多元化 233

五、家族价值取向:家族精神的继承和改造 235

第十九章 文化观从狭义向广义的转变 237

一、名牌的生成是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 237

二、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 242

三、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 245

四、转向现代的大文化观 251

五、大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 255

第二十章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 258

一、与小文化观念不同的大文化观念 258

二、大文化观念下的理解和行为 262

三、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 263

四、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 265

第二十一章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 270

一、文化的自然前提及其超越 271

二、人为的而又为人的文化 274

三、文化的程序与取向相一致 277

四、通过文化,人与世界分化和统一 279

第二十二章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283

一、广义文化的实质性思维 283

二、从定义看文化的本质 285

三、作为程序和取向的文化 288

四、从根本上把握文化发展 295

第二十三章 文化自觉与社会和人的发展 299

一、中国人文化自觉的心路历程 300

二、文化自觉:创造历史的精神动力 303

三、对社会变迁中文化自觉的反思 307

四、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 310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的双重使命 314

第二十四章 公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319

一、原有社会理论与现实矛盾的破解 319

二、公共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含义 320

三、现代社会中的两种公共主义 321

四、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更高程度的公共主义 322

第二十五章 文化自觉:理解、持守与创优 324

一、自觉文化之“美” 324

二、理解文化实质 326

三、持守文化内核 328

四、创新重在创优 329

第二十六章 作为人之程序和取向的文化 332

一、作为人为程序的文化 332

二、人为程序中的为人取向 335

三、借助符号的行为、感觉和思想 338

四、文化的主体性、普遍性和公共性 341

五、文化来源和基础的历史观解释 345

主要参考文献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