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与探索  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与探索  上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与探索 上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建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5114689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论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以及各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践经验和探索体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与探索 上》目录

第一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 3

第一篇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论 3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6

第二章 建设环境友好型政府 21

一、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内涵及意义 21

二、环境友好型政府的构建 29

三、环境友好型政府的决策和绩效考评 36

一、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内涵 46

第三章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46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和原则 52

三、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55

四、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生态规划 60

五、环境友好型城市的人居环境 68

六、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72

第四章 环境友好型产业 78

一、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产生 78

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内涵和类型 81

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目标 85

四、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86

五、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战略 89

第二篇 环境保护概论 93

第一章 环境概论 93

一、环境的概念 93

二、环境的分类和组成 94

一、当代突出的环境问题 100

第二章 当代环境问题 100

二、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 112

三、环境污染的新特点 113

第三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115

一、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116

二、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116

三、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119

四、“十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 120

五、“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21

一、我国主要的环境质量标准 123

第四章 环境标准与质量评价 123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27

三、环境影响评价 130

第五章 环境管理 136

一、环境管理的目的、任务 136

二、环境管理的原则、对象及手段 139

三、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143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149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49

第三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49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然性 152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56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156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64

第三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68

一、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16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69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正确选择 170

四、基于我国的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 171

五、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 173

六、坚持我国发展实践的基本经验的需要 175

第四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途径 177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77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80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84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88

五、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92

一、必须把握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 201

第四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

第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201

二、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2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07

四、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209

五、必须注重社会公平 211

六、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12

一、民主法治 214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214

二、公平正义 215

三、诚信友爱 218

四、充满活力 220

五、安定有序 220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2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227

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27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228

三、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31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33

五、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234

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36

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237

八、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239

九、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241

十、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241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247

第一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总的要求 247

第五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47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 266

第二章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280

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 280

二、深入开展节约用水 287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288

四、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289

五、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290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94

第三章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300

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300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 304

三、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310

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 314

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 319

二、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325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325

第一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325

第六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25

三、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326

四、循环经济的“3R”原则 327

五、循环经济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27

六、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333

七、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335

八、循环经济与环境标志国际标准 336

第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338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339

二、“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339

三、“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341

四、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与重点环节 341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42

一、发展循环经济宏观政策建议 342

二、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 355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及启示 360

第四章 大力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60

二、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362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 363

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364

五、构筑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体系 365

第七篇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71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371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及其内涵 371

二、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 372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 375

一、全球《21世纪议程》 375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376

第三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80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380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381

三、构建绿色GDP体系 385

四、统筹城乡发展 388

五、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