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史
医学史

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建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744160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大专系列配套教材,内容包括“中国医学史”、“外国医学史略”等。
《医学史》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医学史与医史学 2

1 医学史 2

2 医史学 2

3 医学史的分类与范围 3

第二节 医学史的创立与发展 4

1 医学史学科的创立 4

2 医学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5

5 医史学会的发展 6

3 医学史教学的发展 6

4 医史博物馆的概况 6

6 医史学杂志的发展 7

第三节 学习医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7

中国医学史 12

概述 1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2

1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12

3 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13

4 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13

2 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13

5 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14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5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18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 19

1 考古发现 19

2 神话与传说 20

第二节 卫生保健 22

1 居处 22

2 衣着 22

4 导引 23

3 食物与用火 23

5 婚配 24

第三节 医药知识 24

1 药物 24

2 针灸 25

3 外治法 26

第四节 其他几种医药起源理论 26

1 医源于圣人 26

2 医源于巫 27

4 医食同源 28

3 医源于动物本能 28

第二章 早期医药卫生活动与中医学术发展方向 30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31

1 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致思方向 31

2 对疾病的诊治及其体现的文化指向 32

第二节 医药学理论的萌芽 34

1 相关的哲学思想 34

1.1 气、精、神 34

1.2 阴阳、五行、八卦 34

2 病因学 36

2.1 各种病因学说概述 36

1.3 天人关系 36

1.4 中国哲学特质对医学方向和目标的设定 36

2.2 从实物病因到泛化病因的线索 37

3 预防思想 37

第三节 药物知识 38

1 药物数量与种类 38

2 酒的应用与汤液的制作 39

2 医事制度建设 41

1 卫生保健活动 41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41

第五节 巫与医药的关系 42

1 巫医及其职业 42

2 巫术中的医药活动 42

3 医巫的流变与趋向 43

第三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44

第一节 汉墓出土医书 45

1 马王堆汉墓医书 45

1.3 帛画《导引图》 46

1.2 《五十二病方》 46

1.1 脉灸经 46

1.4 竹木简医书 47

2 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医书 47

2.1 《脉书》 47

2.2 《引书》 47

3 武威汉简《治百病方》 48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 48

1 《黄帝内经》 48

1.1 《黄帝内经》的产生 48

1.2 《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 49

1.3 《黄帝内经》的影响 51

2 《黄帝八十一难经》 52

3 《神农本草经》 52

3.1 《神农本草经》产生的历史背景 52

3.2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及其流传 53

3.3 《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 53

4 《伤寒杂病论》 54

4.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临证医学的发展背景 54

4.2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与成书 55

4.3 《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成就 56

4.4 《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57

第三节 主要医家及其成就 58

1 扁鹊 58

2 淳于意及其“诊籍” 59

3 涪翁与再传弟子郭玉 60

4 华佗 60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2

1.2 杨上善及《黄帝内经太素》 63

1.1 全元起及《素问训解》 63

1 《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63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63

1.3 王冰及《注黄帝素问》 64

2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65

2.1 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 65

2.2 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 65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 66

1 脉学的总结与普及 66

2 病源证候学的探索 67

1 《肘后救卒方》特点与成就 68

第三节 综合方书的编撰 68

2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69

3 《外台秘要》的成就与价值 69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 70

1 《本草经集注》 70

2 炮炙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70

3 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新修本草》 71

4 “十剂”药物分类法 71

6 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72

第五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 72

5 食疗学的发展 72

1 内科与时疫 73

2 外科、骨伤科、五官科 73

3 妇科和儿科 74

4 针灸学成就 75

第六节 医事制度与医学教育 76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 77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78

1 方书编著和发展 79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79

第二节 方书成就与药物学的发展 79

2 药物学的发展 80

第三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81

1 病因病机的发挥 81

1.1 病因学 81

1.2 病机学 82

2 诊断学的进展 82

2.1 脉学 82

3 解剖学 83

2.2 舌诊 83

4 针灸学 84

5 内科 84

6 外科和骨伤科 85

7 妇产科 86

8 儿科 87

9 五官科 88

第四节 医学争鸣与学术流派 88

1.3 运气学说的运用 89

1.2 “亢则害,承乃制” 89

1.1 以“火热”病机立论 89

1 刘完素的火热学说 89

2 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与易水学派 90

2.1 倡脏腑辨证学说 90

2.2 重视阐发药物理论和应用原则 90

2.3 重视胃气 90

3 张子和的攻邪学说 91

3.1 邪气致病 91

3.2 倡汗、吐、下三法 91

3.3 张子和主张食补 91

3.7 首创“药邪论” 92

3.6 气血流通论 92

3.8 “湿”邪致病说——与河间学派质的区别 92

3.4 重视心理疗法 92

3.5 重视护理 92

4 李杲的脾胃内伤论 93

4.1 发扬张元素药物学说 93

4.2 战争中建立内伤学说 93

4.3 发扬扶护元气和温养脾胃学说 93

5 朱震亨“阳有余阴不足”论 94

5.1 反对拘泥《局方》 94

6 金元医学争鸣创新的评价 95

6.1 金元医学争鸣兴盛的原因 95

5.2 倡“阳有余阴不足”论 95

5.4 治疗杂病具有特色 95

5.3 相火论 95

6.2 金元医学创新成就的影响和评价 96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 98

第一节 明清时期药物学和方剂学的进步 99

1 明清药物学的发展和新探索 99

1.1 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 99

1.3 专题本草著作 100

1.2 《本草纲目拾遗》 100

2 方剂学的成就 101

第二节 明清时期基础医学的繁荣发展 103

1 基础医学理论的总结 103

1.1 对四诊的重视 103

1.2 辨证论治原则的深化 104

2 医籍的整理和校释 104

3 医学派别的论争 105

第三节 明清时期临证医学的兴盛 105

1 内科 105

2 外科与伤科 106

3 按摩与推拿 107

4 五官科 108

5 妇产科 108

6 儿科 108

7 针灸科 109

8 养生学 109

第四节 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 110

1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110

2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 113

2 西医的传入 114

1 医事制度 114

第五节 明清医事制度和西医的传入 114

第七章 近现代的医学 116

第一节 近代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118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医学发展概况 121

第三节 近代医学的成就 122

第四节 曲折中发展的近代医学 123

1 废止中医与中医界的抗争 123

2 中西医汇通派的出现 125

3 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状况 127

外国医学史略 131

第一章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东方医学 131

第一节 古埃及医学 131

1 概况 131

2 古文献中的内科和外科 132

3 卫生法规 132

第二节 古巴比伦医学 133

1 概况 133

2 宗教与早期医学 133

4 医生的地位和行医 134

3 天文学与小宇宙论 134

第三节 古印度医学 135

1 概况 135

2 印度早期的人体与疾病观 135

3 印度医学的治疗体系 135

4 印度的外科 135

5 名医与医师地位 136

1 概况 137

2 古自然科学的一般发展历程与古希腊医学的分期 137

第一节 古希腊医学 137

第二章 古代奴隶制社会的西方医学 137

3 早期的医学 138

3.1 荷马史诗与早期医学 138

3.2 神话传说与早期医学 138

4 全盛时期的医学 139

4.1 自然哲学的勃兴 139

4.2 各主要的医学学派 140

5 亚历山大利亚时期的医学 142

5.1 亚历山大利亚的繁荣与医学中心的转移 142

5.2 解剖学和生理学成就 143

1 概况 144

第二节 古罗马医学 144

5.3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学派的形成与亚历山大利亚医学的衰落 144

2 早期罗马医学 145

2.1 宗教、神话传说与医学 145

2.2 医生的地位 145

2.3 名医阿斯克莱庇亚德 145

3 蓬勃发展时期 146

3.1 百科全书派 146

3.2 医学学派 147

3.3 著名医药学家 148

4.2 主要医学思想 149

4 罗马医学的高峰——盖伦时期 149

4.1 盖伦生平及著述 149

4.3 杰出的解剖学研究 150

4.4 实验生理学研究的先驱 150

4.5 临床医学的贡献 151

5 古罗马医学的特点 152

5.1 医生的地位提高 152

5.2 城市卫生设施发达 153

5.3 对古希腊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154

第一节 宗教思想与经院哲学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155

第三章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 155

第二节 中世纪疾病大流行及其防治措施 158

1 鼠疫 158

2 麻风 159

3 梅毒 159

4 其他 159

第三节 中世纪医学的发展 160

1 医院的建立和医学的进步 160

2 医学教育的兴起与作用 161

3.1 解剖学 164

3 经验医学的继续发展 164

3.2 诊断学 165

3.3 外科学 165

3.4 药物学 165

第四节 医学迟滞及其复兴的原因 166

1 医学发展迟滞的其他原因 166

2 医学复兴的动因 167

3 社会背景 167

第五节 医学各科的发展 168

1 外科学 168

3 眼科学 169

2 妇科学 169

4 药物学 170

5 医院的建立和发展 171

6 主要医家 172

7 医学教育 174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 175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及卫生状况 175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医学的变革 177

第三节 人体解剖学的建立 179

1 外科学 181

第四节 临床医学和药学的进步 181

2 儿科学 182

3 药物学 182

4 医生与医院 184

5 产科学 184

6 眼科学 185

7 流行病学 185

第五章 17世纪的医学 188

第一节 社会和文化背景 188

第三节 解剖学与外科学 189

第二节 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 189

第四节 新的医学派别的形成 191

1 物理医学派 191

2 化学医学派 191

3 活力论医学派 192

第五节 药理学的发展 192

第六章 18世纪的医学 194

第一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194

第二节 基础医学的发展 195

第三节 临床医学的发展 195

第一节 19世纪医学的巨大进步 199

第七章 近现代的医学 199

第二节 20世纪医学的飞速发展 202

附录1 中国民族医药史略 209

附录2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史略 227

附录3 俄罗斯医学史料摘编 232

附录4 中国历史年代简表 256

附录5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257

附录6 中西医学发展示意图 265

附录7 中外医事比较简表 266

附录8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简介 2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