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免疫中药学
免疫中药学

免疫中药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忠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480634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
《免疫中药学》目录

1.1 中医药学的免疫观 1

第1章 引言 1

1.2 中药传统功效与免疫功能 4

1.2.1 中药的补益功效与免疫功能 4

1.2.2 中药的理血功效与免疫功能 6

1.2.3 中药的清热功效与免疫功能 7

1.2.4 中药的解表功效与免疫功能 8

1.2.5 中药的祛风湿、抗炎功效与免疫功能 9

1.2.6 中药的平喘、止咳、祛痰功效与免疫功能 11

1.2.7 中药的利水渗湿功效与免疫功能 12

1.3.1 多糖类 13

1.3 中药化学成分和免疫功能 13

1.3.2 蛋白质、肽、氨基酸类 14

1.3.3 挥发油类 15

1.3.4 生物碱类 15

1.3.5 甙类 15

1.3.6 黄酮类 17

1.3.7 有机酸类 17

1.3.8 萜类、内酯类 17

1.4.1 中药的品种、产地和采集 18

1.3.11 其它类化学成分 18

1.4 影响中药免疫功能的因素 18

1.3.10 醌类 18

1.3.9 有机酸类 18

1.4.2 中药的加工和炮制 19

1.4.3 中药实验的用药剂量 19

1.4.4 中药所含不同成分的影响 20

1.4.5 实验条件的影响 21

第2章 中药免疫增强药 23

2.1 解表药类 23

生姜 23

淡豆豉 24

大青叶 25

一支黄花 25

2.2 清热药类 25

马蔺子 26

水杨梅 27

水牛角 27

白药子 28

石膏 29

龙胆草 30

玄参 31

连翘 32

鱼腥草 33

青黛 34

知母 36

栀子 37

鸦胆子 38

黄连 39

黄柏 41

野菊花 43

蛇莓 43

菜豆 44

紫草 44

紫花地丁 46

喜树 46

蒲公英 47

漏芦 48

蟑螂 49

2.3 泻下药类 49

商陆 49

2.4 祛风湿药类 50

桑枝 50

桑寄生 50

鹿衔草 51

2.5 利水渗湿药类 52

石苇 52

茵陈蒿 52

附子 53

2.6 温里药类 53

吴茱萸 55

2.7 安神药类 55

酸枣仁 55

2.8 平肝息风药类 56

天麻 56

牡蛎 57

罗布麻 58

露蜂房 59

2.9 开窍药类 59

石菖蒲 59

蟾蜍 60

2.10 理血药类 61

大蒜 61

大蓟 62

山楂 63

仙鹤草 63

侧柏叶 64

虎杖 65

洋虫 66

降香 66

益母草 67

茜草根 67

莪术 68

2.11 平咳喘药类 69

马兜铃 69

半夏 70

瓜蒌 71

皂荚 72

杏仁 72

海藻 73

山药 74

2.12 补益药类 74

木耳 75

云芝 76

白扁豆 76

白术 77

仙茅 78

石斛 78

百合 79

西洋参 80

阳起石 80

麦门冬 81

旱莲草 83

龟版 83

补骨脂 84

沙苑子 85

何首乌 85

阿胶 87

桑椹 87

香菇 88

银耳 88

黄精 89

蛤蚧 90

锁阳 90

菟丝子 91

蜂王浆 92

鳖甲 92

2.13 涌吐药类 93

瓜蒂 93

2.14 收涩药类 94

石榴皮 94

莲子 94

诃子 95

蛇床子 95

辛夷 98

苍耳子 98

第3章 中药免疫抑制药 98

3.1 解表药类 98

细辛 99

荆芥 101

麻黄 101

3.2 清热药类 103

土茯苓 103

垂盆草 103

蚤休 104

秦皮 105

秦艽 106

3.3 祛风湿药类 106

豨签草 107

3.4 利水渗湿药类 107

地肤子 107

泽泻 108

3.5 芳香化湿药类 109

砂仁 109

厚朴 109

3.6 温里药类 110

干姜 110

肉桂 111

荜澄茄 113

珍珠母 114

3.7 平肝息风药类 114

白蒺藜 115

全蝎 115

地龙 116

白僵蚕 117

蜈蚣 118

3.8 理血药类 119

郁金 119

桃仁 119

石蒜 120

3.9 平咳喘药类 120

白果 121

百部 122

前胡 123

桔梗 123

3.10 补益药类 124

大枣 124

巴戟天 125

3.11 涌吐药类 125

常山 125

毛莨 126

雄黄 126

3.12 外用药类 126

第4章 中药免疫双相作用药 128

4.1 解表药类 128

升麻 128

防风 129

桂枝 130

柴胡 131

葛根 133

紫苏 134

蝉蜕 136

山豆根 137

4.2 清热药类 137

牛黄 138

天花粉 139

白鲜皮 141

白花蛇舌草 141

冬凌草 142

生地 143

丝瓜 144

地骨皮 145

赤芍 146

牡丹皮 147

苦参 148

青蒿 150

金银花 151

板蓝根 152

穿心莲 153

黄芩 154

4.3 泻下药类 155

大黄 155

芦荟 157

五加皮 159

马钱子 159

4.4 祛风湿药类 159

防己 160

青风藤 161

肿节风 162

雷公藤 163

4.5 利水渗湿药类 165

茯苓 165

猪苓 166

薏苡仁 167

4.6 安神药类 168

灵芝 168

麝香 169

4.7 开窍药类 169

4.8 理气药类 170

枳实 170

4.9 理血药类 171

川芎 171

三七 173

牛膝 174

丹参 175

艾叶 176

红花 177

斑蝥 178

蒲黄 179

4.10 平咳喘药类 180

洋金花 180

4.11 补益药类 181

人参 181

女贞子 184

北沙参 184

白芍 185

甘草 187

冬虫夏草 188

当归 189

肉苁蓉 191

杜仲 192

枸杞子 193

刺五加 194

绞股蓝 195

党参 196

黄芪 197

鹿茸 199

淫羊藿 200

紫河车 201

熟地 202

山茱萸 203

4.12 收涩药类 203

乌梅 204

五味子 205

第5章 中药免疫功能的理论基础 211

5.1 免疫器官 211

5.1.1 胸腺 211

5.1.2 脾脏 213

5.1.3 中药对胸腺和脾脏的影响 213

5.2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14

5.2.1 单核吞噬细胞 214

5.2.2 粒细胞 214

5.2.5 中药对吞噬细胞和溶菌酶的作用 215

5.2.4 溶菌酶 215

5.2.3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215

5.3 T、B细胞 217

5.3.1 T、B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217

5.3.2 T、B细胞表面标记 217

5.3.3 T、B细胞亚群和其功能 219

5.3.4 T细胞和B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19

5.3.5 中药对T细胞和B细胞的影响 220

5.4 LAK细胞、K细胞、NK细胞和NC细胞 221

5.4.1 LAK、K、NK和NC细胞的功能 221

5.5 补体 222

5.4.2 中药对LAK、NK细胞的影响 222

5.5.1 补体系统的激活 223

5.5.2 补体的生物学效能 223

5.5.3 中药对补体成分的影响 224

5.6 抗体 224

5.6.1 抗体的生物活性 225

5.6.2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225

5.6.3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25

5.6.4 中药对抗原抗体的影响 227

5.7 细胞因子 227

5.7.1 白细胞介素 228

5.7.2 中药对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231

5.7.3 干扰素 232

5.7.4 中药对干扰素的影响 233

5.7.5 肿瘤坏死因子(TNF) 234

5.7.6 中药对TNF的影响 234

5.8 免疫的中介生物活性物质 235

5.8.1 前列腺素(PG) 235

5.8.2 环核苷酸 236

5.8.3 钙调作用 237

5.8.4 中药对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的影响 237

5.9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238

5.9.2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239

5.9.1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239

5.9.3 内啡肽和免疫 240

5.9.4 神经肽Y 241

5.9.5 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242

第6章 中药免疫实验基础 244

6.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44

6.1.1 实验动物的种系 244

6.1.2 实验动物的个体 244

6.1.3 免疫实验病理模型的选择 245

6.1.4 中医证的病理模型选择 245

6.2.1 免疫器官重量 246

6.2.2 白细胞计数 246

6.2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实验 246

6.2.3 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实验 247

6.2.4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247

6.2.5 巨噬细胞释放过氧化氢的荧光测定 248

6.2.6 溶菌酶的测定 248

6.3 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 249

6.3.1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离法 249

6.3.2 外周血T淋巴细胞酶标记染色法 249

6.3.4 人外周白细胞促凝血活性测定 250

6.3.5 天然杀伤细胞(NK)活性检测 250

6.3.3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实验 250

6.3.6 有关移植免疫的细胞免疫功能实验 251

6.4 体液免疫功能实验 251

6.4.1 溶血空斑试验—抗体分泌细胞测定 251

6.4.2 血清抗体水平测定 252

6.4.3 体液免疫应答中调节细胞的诱导检测 253

6.4.4 人免疫球蛋白测定 253

6.4.5 补体测定 254

6.4.6 HLA抗原的检测 255

6.5 抗变态反应实验 255

6.5.1 抗变态反应动物模型 255

6.5.5 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 256

6.5.4 离体回肠、气管平滑肌过敏性收缩实验 256

6.5.2 被动皮肤过敏实验 256

6.5.3 过敏性支气管痉挛实验 256

6.6 抗炎免疫的实验检测 257

6.6.1 免疫性炎症动物模型及其检测 257

6.6.2 非特异性炎症实验 258

6.6.3 免疫网络的抗炎实验 258

6.6.4 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 258

6.6.5 白细胞化学运动和趋化运动实验 259

6.7 细胞因子的检测 259

6.7.1 白细胞介素1(IL—1) 259

6.7.2 白细胞介素2(IL—2) 259

6.8.1 环氧化酶、脂氧化酶和前列腺素的检测 260

6.8 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 260

6.8.2 环核苷酸的检测 261

6.8.3 细胞内外钙离子和钙调素的测定 261

6.8.4 内啡肽类物质的检测 261

6.8.5 核酸检测 262

6.8.6 有关过氧化因素的测定 262

6.8.7 心钠素的测定 262

6.9 中药免疫功能的药效学研究实验设计 263

索引 264

免疫略语词意索引 264

中药名索引 266

跋 2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