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
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

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10984047
  • 页数:7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29章组成,主要围绕“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论述。具体分为七篇:资本充足率监管、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市场纪律、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银行体系竞争力研究。
《200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 《新巴塞尔协议》框架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研究》目录

1 对《巴塞尔协议》及其修改内容的思考 3

1.1 《巴塞尔协议》 3

1.1.1 《巴塞尔协议》的形成及内容 3

第一篇 资本充足率监管 3

1.1.2 《新巴塞尔协议》 5

1.2 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处置问题 10

1.3 证券化框架中的相关改动 11

1.3.1 提供了“监管公式”的相对简单的替代方法 11

1.3.2 证券化中关于违约损失率以及资产库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计算中相关规定的修改 11

1.3.3 对信用卡承诺和其他循环零售风险敞口处置方法的修改 12

1.4 《新巴塞尔协议跨境实施的高级原则》 13

1.3.4 对一些特定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处置方法的修改 13

1.4.1 增加了“增强跨境交流和合作” 14

1.4.2 修改了“赎回条款” 15

1.4.3 增加了“提前摊还”的规定 15

1.5 对银行的监管中引入市场约束 16

1.6 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17

2 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研究 19

2.1 引言 19

2.2 资本充足与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21

2.3 实证方法 23

2.3.1 模型建立 23

2.3.2 变量的描述统计量对比 24

2.3.3 对解释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28

2.3.4 模型回归结果 31

2.3.5 模型存在异方差性的检验 32

2.4 实证结果分析 33

2.4.1 资产收益率分析 33

2.4.2 固定资产比率分析 33

2.4.3 总资产增长率分析 34

2.4.4 总资产分析 34

2.5 政策建议 34

2.5.1 提高盈利水平 34

2.5.4 实施资产证券化或资产出售 35

2.5.3 清理和重估固定资产 35

2.5.2 改制和公开上市 35

2.5.5 减少表外风险资产 36

3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0

3.1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40

3.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IS-LM模型 41

3.1.2 《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42

3.1.3 《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48

3.1.4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5

的影响 55

3.2 资本充足率监管对信贷渠道的影响 61

3.2.1 市场约束监管的理论渊源 61

3.2.2 《新巴塞尔协议》与市场约束监管 64

3.2.3 市场约束监管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影响 65

3.2.4 市场约束监管与信贷渠道 70

3.3 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实证分析 73

3.3.1 我国存在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吗 73

3.3.2 我国会产生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吗 76

3.4 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78

3.4.1 发行股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79

3.4.2 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86

3.4.3 增资扩股或内部积累资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89

3.5 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0

3.5.1 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进行上市筹资 91

3.5.2 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金融债券 93

3.5.3 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财政注资和增资扩股 94

4 商业银行长期次级债券发行研究 96

4.1 长期次级债券概述 98

4.1.1 长期次级债券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98

4.1.2 长期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机制 100

4.2 国外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的实践 102

4.2.1 美国银行次级债券的发行状况 102

4.2.2 欧洲国家银行次级债券的状况 106

4.2.3 阿根廷的强制性次级债券发行政策 108

4.3.1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的现状 110

4.3 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研究 110

4.3.2 次级债券发行中的潜在风险问题 113

4.3.3 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展的策略 115

5 国有银行改革策略的博弈分析 118

5.1 国有银行改革路径的回顾:注资、剥离不良资产与股改上市 118

5.2 不良资产与国有银行的贷款选择行为:理论模型 121

5.3 国有银行资本金改革策略的作用 127

5.4 小结 129

第二篇 信用风险管理 137

6 银行资本金配置中的信用风险问题研究 137

6.1 问题的引出和研究思路 137

6.2 RAROC及几个相关的概念 138

6.3 RAROC模型的理论基础 140

6.4 RAROC模型的参数估计 144

6.4.1 对风险调整收益的估计 144

6.4.2 对经济资本的估计 145

6.4.3 对基准收益率的估计 153

6.5 RAROC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 155

6.6 小结 156

7 《新巴塞尔协议》最新监管理念对中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和启示 157

7.1 信用衍生品及其风险 160

7.1.1 信用衍生品的基本概念 160

7.1.2 信用衍生品的基本种类 161

7.1.3 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历程 165

7.1.4 信用衍生品的相关风险来源 168

7.2 信用衍生品风险监管的几个基本问题讨论 170

7.2.1 信用衍生品是记入银行账还是交易账 171

7.2.2 对待参考信贷的态度 172

7.2.3 信用处理和违约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74

7.3 信用衍生品监管的主要内容 175

7.3.1 信用事件的定义和界定 176

7.3.2 信用衍生品对使用者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178

7.3.3 信用衍生品的信息披露要求 181

7.3.4 信用衍生品的资本要求 184

7.3.5 《巴塞尔协议》对信用衍生品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 191

7.4 信息和监管资本规定对我国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影响 193

7.4.1 我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特殊性和模型假设 194

7.4.2 受护买方与受护卖方的收益函数 196

7.4.3 受护卖方报价的动态过程 198

7.4.4 不同条件下的市场均衡条件 200

7.5 发展中国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分析和对策 208

第三篇 市场风险管理 225

8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25

8.1 国内外实践中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 225

8.2 西方主流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分析 227

8.2.1 花旗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27

8.2.2 汇丰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30

8.2.3 J.P.摩根大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31

8.2.4 日本瑞穗集团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233

8.2.5 对以上四家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 235

8.3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特点 235

8.3.1 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35

8.3.2 采用高度定量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 236

8.3.3 有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的战略高度 236

8.4 西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主流模式 236

8.4.1 市场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系统 237

8.4.2 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系统 238

8.4.3 市场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系统 239

9.1.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241

9.1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 241

9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分析 241

9.1.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 244

9.1.3 对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总体评价 247

9.2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248

9.2.1 市场风险管理外部条件的国际比较 248

9.2.2 市场风险内部管理的国际比较 250

9.2.3 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和完善的方向 254

9.3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57

9.3.1 对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过程的认识 257

9.3.2 建立完备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硬件与软件装备 258

10.1.1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 260

10.1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地位和模式 260

10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系统 260

10.1.2 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功能及结构设计 262

10.2 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263

10.2.1 实施系统的结构 263

10.2.2 实施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及在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264

10.3 实施系统中的预警子系统 266

10.3.1 市场风险的预警指标 266

10.3.2 市场风险衡量的过程 267

10.4 实施系统中的评估子系统 271

10.4.1 评估子系统中的市场风险报告内容 271

10.4.2 市场风险的评估 274

10.5 实施系统中的技术支持子系统 276

10.4.3 承担市场风险条件下的资产配置 276

10.5.1 为银行管理市场风险功能提供业务框架的应用结构 277

10.5.2 支持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功能的数据结构 277

10.5.3 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运作实际环境的技术结构 278

10.6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督系统 279

10.6.1 国际监管机构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深化过程 279

10.6.2 完善我国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督 282

11 银行利率风险的理论研究 287

11.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287

11.2 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方法评述 291

11.2.1 持续期缺口法 291

11.2.2 加入持续期风险权重的缺口报告 293

11.2.3 净现值法 296

11.3 银行内含期权风险的衡量 303

11.3.1 内含期权风险的界定及包含内含期权的银行产品分析 303

11.3.2 内含期权的影响 305

11.3.3 内含期权风险的衡量 317

12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问题研究 333

12.1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335

12.1.1 重新定价风险是当前我国最主要的利率风险 335

12.1.2 基本点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 338

12.1.3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含期权风险不容忽视 339

12.1.4 我国银行债券资产的收益曲线风险应引起关注 341

12.2.1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的选择 343

12.2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衡量 343

12.2.2 我国银行债券资产持续期的计算 346

12.2.3 我国银行活期存款持续期的计算 356

12.3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现状分析 360

12.3.1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360

12.3.2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监管现状分析 361

12.4 加强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监控的建议 363

12.4.1 监管当局应重视利率风险监管,促使银行高层关注利率风险管理 363

12.4.2 央行应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363

12.4.3 银行应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职责分工体系 364

12.4.4 加强利率风险的衡量工作 365

12.5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366

12.5.1 确定利率管理的目标 368

12.5.2 目标内涵 368

12.5.3 近期对策 370

第四篇 操作风险管理 379

13 商业银行作业管理方法研究 379

13.1 商业银行作业管理的内涵 379

13.2 商业银行作业链与价值链 380

13.3 商业银行作业再造 383

13.3.1 作业再造的原理 384

13.3.2 作业再造的实际操作 385

14.1 银行业务流程概述 388

14 促进业务流程创新 388

14.2 业务流程再造是银行创新的核心使命 389

14.2.1 流程再造释义 390

14.2.2 系统思考的流程再造 390

14.3 商业银行全面流程管理的展开 393

14.3.1 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 393

14.3.2 推行面向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394

14.3.3 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评估系统 394

14.3.4 导入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395

14.3.5 重塑银行的企业文化 395

14.3.6 培养复合型、学习型人才 395

15.1 风险管理呼唤银行风险经理队伍的诞生 397

15 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经理队伍建设 397

15.2.1 银行风险经理的基本素质及其职责 398

15.2 银行风险经理运作的外部环境及内在素质与职责 398

15.2.2 银行风险经理运作的外部环境 400

15.3 银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和市场经理的协调与合作 402

15.4 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经验及其借鉴 404

15.4.1 美国花旗银行 405

15.4.2 英国汇丰银行 405

15.4.3 德国的德意志银行 406

15.4.4 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 407

15.5 基本结论 409

16.1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 415

16.1.1 1978~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以人民银行为单一核心的分业监管体制 415

第五篇 外部监管 415

16 政府的金融监管 415

16.1.2 2003年4月后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以人民银行 417

为货币政策制定核心,中国银监会为监管主体的典型多元分业监管体制 417

16.2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现况 418

16.2.1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制度与经济基础 418

16.2.2 中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420

16.3 国外金融监管的典型模式 424

16.3.1 美国模式 424

16.3.2 英国模式 427

16.3.3 日本模式 431

16.3.4 德国模式 435

16.4 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完善与发展 436

17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441

17.1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成本分析 441

17.1.1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直接成本 442

17.1.2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间接成本 443

17.2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收益分析 444

17.2.1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直接收益 444

17.2.2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间接收益 444

17.3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的收益成本函数 445

17.4 商业银行资本管制间接收益的经验分析 447

18 网络银行监管的国际比较研究 450

18.1 网络银行监管的必要性与监管体制的调整 451

18.1.1 网络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451

18.1.2 银行监管体制的调整 453

18.2 国外网络银行监管概况 454

18.2.1 主要国家对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454

18.2.2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现状 455

18.3 监管环节比较 456

18.3.1 市场准入 456

18.3.2 持续性监管 459

18.4.1 信息系统安全问题 460

18.4 监管内容比较 460

18.4.2 业务外包监管 462

18.4.3 跨境监管 463

18.5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策略选择 466

18.5.1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466

18.5.2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467

19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475

19.1 《新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476

19.2 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目标及其实现 477

19.3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 479

19.3.1 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收益 480

19.3.2 资本充足性监管的成本 484

19.4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 487

19.4.1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况 487

19.4.2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目标及其实现 488

19.4.3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成本收益问题 489

19.4.4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模式和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建议 490

20 《新巴塞尔协议》下内部评级法研究 496

20.1 内部评级法综述 497

20.1.1 《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体系(IRB)内容概述 497

20.1.2 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与专业机构评级系统的比较 506

20.1.3 目前国际大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介绍 508

20.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 514

20.2.1 我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 514

20.2.2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评级的现状 515

20.2.3 我国实施内部评级法的策略选择 518

20.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实施中违约概率的研究 520

20.3.1 目前国外关于违约率的测算方法 520

20.3.2 违约率的测算在我国的应用 521

20.3.3 以Z值模型为基础计算公司贷款的违约概率 522

20.3.4 其他贷款类型的违约率的计算 524

21 《新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527

21.1 中国实施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的要求 527

21.1.1 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是适应新的监管要求的必然趋势 527

21.1.2 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528

21.1.3 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534

21.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535

21.2.1 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 535

21.2.2 尚未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536

21.2.3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严重滞后 538

21.2.4 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用社会体系 540

21.3 构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IRB)的途径 541

21.3.1 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541

21.3.2 积极探索,鼓励部分有条件的银行选择适合自身信贷管理需要的评级体系 542

21.3.3 建立信用风险基础数据库 543

21.3.4 建立适合中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内部评级模型 544

21.4.1 我国银行业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外部监督现状 545

21.4 完善我国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外部监督 545

21.3.5 尽快培育和引进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强同国外同业的信息交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545

21.4.2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外部监督的完善方向 547

第六篇 市场纪律 557

22 《新巴塞尔协议》与保险监管风险资本(RBC)方法研究 557

22.1 国际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模式和趋势 557

22.2 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尝试 558

22.2.1 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及其新监管原则 560

22.2.2 IAA对保险偿付能力评估的建议 560

22.2.3 欧盟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新设计方案 561

22.3 美国NAIC的风险资本监管方法 562

22.3.2 美国RBC报告系统 564

22.3.1 美国风险资本方法的思想及步骤 564

22.4 构建我国风险资本监管体系的设想 568

22.4.1 建立中国RBC监管制度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568

22.4.2 建立我国风险资本报告制度的总体框架 570

22.4.3 我国风险资本报告制度框架中的风险测量方法 570

23 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效率研究 576

23.1 银行业集中度与市场结构 576

23.1.1 银行业集中与集中度 576

23.1.2 集中度与银行业市场结构 578

23.1.3 影响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原因 580

23.2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 582

23.2.1 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的关系 582

23.2.2 一定区间的集中度与银行效率正相关的原因 583

23.2.3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效率缺陷 589

23.2.4 市场竞争与产权改革:二者对效率影响的国际实证 590

23.3 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的规模基础 592

23.3.1 银行的规模经济与规模边界 592

23.3.2 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因素 593

23.3.3 银行规模经济区域的实证研究 594

23.3.4 银行规模结构优化的原则 598

23.4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目标模式: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599

23.4.1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形式上的寡头垄断结构 599

23.4.2 我国银行业的目标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 600

23.4.3 实现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途径 602

24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607

24.1 《新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607

24.2 国内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发展的进程 610

24.3 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的作用 613

24.4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足的因素分析 614

24.5 改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617

第七篇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力研究 627

25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分析及对策 627

25.1 中外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比较 627

25.2 我国银行盈利结构中反映的问题 629

25.2.1 费用和佣金净收入占比低 629

25.2.3 在外汇、衍生工具等交易上获得的利润少 630

25.2.2 通过中间业务获得的佣金和费用额低 630

25.3 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展金融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631

25.4 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632

25.4.1 市场需求日渐增强 632

25.4.2 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具备经营金融衍生产品的能力 632

25.4.3 法规条件正在规范 632

26 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634

26.1 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概况 634

26.2 部分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比较分析 637

27 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分析 641

27.1 中国内地银行业发展概况 641

27.2 国有银行:垄断地位面临挑战 642

27.3 银行业: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有待提高 648

27.4 开放的市场格局下国有独资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651

28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分析 655

28.1 公司治理结构的涵义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一般框架 655

28.2 国外商业银行经典结构模式比较与启示 656

28.3 我国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缺陷及改进 658

29 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再造 662

29.1 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663

29.2 西方主流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模式借鉴 664

29.3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设想 667

29.4 实现银行组织结构再造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669

参考文献 6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