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敏泽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541704
  • 页数:83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美学思想史 上》目录

上册 1

序 1

第一编 史前至战国时期 1

第一章 原始审美意识的形成 1

第一节 人的出现、劳动及审美意识的萌发 2

一、初民与工具的使用 3

二、审美意识的萌芽 4

三、原始人审美意识的发展 7

第二节 从简单模拟到开始对世界的再创造 8

一、彩陶出现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8

二、徒腾崇拜与审美意识 10

三、审美意识形成的新阶段 13

四、人,自然精神的表现 15

第三节 图腾崇拜·原始神话·龙的崇拜及巫术 17

一、图腾崇拜与原始神话 17

二、龙凤崇拜 19

三、图腾崇拜与巫术 22

四、舞蹈纹彩陶盆与审美意识的发展 23

五、结语 24

第二章 奴隶制与有关商周青铜艺术等的审美意识 26

第一节 奴隶制与文明的发展 26

一、“尊神”、“先鬼”与血缘宗法政治 28

二、“铸鼎象物”与“饕餮”“吃人” 33

三、从巢木穴居到“作庙翼翼” 37

四、从“铸鼎象物”到《凤夔美女》 41

第二节 诗、乐、舞的出现及审美意识的发展 42

一、诗、乐、舞一体及其历史内容 43

二、音乐与模仿 46

三、舞与巫及诗歌的起源 48

四、艺术、劳动及模仿 49

第三节 想像与艺术 55

一、想像的发展 55

二、想像、幻想与神话 57

三、神话与史诗 59

第三章 西周文化与人的觉醒 62

第一节 西周的文化思想及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62

一、从“殷道亲亲”到“周道尊尊”——我国文化和美学体系决定性因素的形成 62

二、“制礼作乐” 65

第二节 无神论的兴起与人的觉醒 68

一、“民,神之主”及“妖由人兴” 69

二、人的觉醒与艺术的礼赞 71

第三节 历史动荡与诸子百家疗世之方 75

一、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75

二、诸子百家围绕着人的争论 76

第四章 我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81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的大融合 81

一、文化体系的形成 81

二、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83

第二节 阴阳思想的产生与美学思想 84

一、阴阳说的产生 84

二、老子、庄子与楚文化体系 88

三、阴阳说中的美学思想 92

第三节 五行说的产生与美学思想 99

一、五行说的发端 99

二、五行说中的美学思想 103

第四节 “中行”、“中声”及中和之美 109

一、从《周易》看中行思想 109

二、“中声”及“中和”之美 111

三、伶州鸠论“中音”与道德、政治和生理心理需求 114

四、“中声”的几层含义及作为美学原则与道德原则的中和之美 119

第五章 孔子的美学思想 121

第一节 论“仁”与美 122

一、“仁”与“爱人”及孔、老之异 122

二、论人格、精神美 125

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28

第二节 以“礼”为目的的诗乐观及功用论 130

一、诗乐观 130

二、功用论 135

三、“美”与“善”及“文”与“质” 138

第三节 “中庸”的审美观及方法论 142

第六章 孟子与荀子 145

第一节 孟子论“仁政”、“与民同乐”及美感共性 145

一、“仁政”与“独乐”、“众乐” 146

二、人性的本质及美感共性 147

三、今乐、古乐及“仁声” 150

第二节 充实美、知言养气与批评论 151

一、美与充实 151

二、养气说 153

三、批评论 156

第三节 荀子论美与“全”、“粹”及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 159

一、性恶论及“全”、“粹”之美 160

二、审美与心物、情欲的关系 164

三、论诗乐 170

第七章 《易传》的美学思想 177

第一节 《周易》之《经》及其美学思想 177

第二节 《易传》中儒、道的融合,及“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179

一、儒、道思想的融合 179

二、先秦时期的天人论及《易传》“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183

三、“阳刚”与“阴柔” 187

第三节 “意”与“象”及“变”与“神”等 191

一、关于“意”与“象” 191

二、关于“变”与“神”等 196

三、自然成文说 199

第八章 老子的美学思想 203

第一节 老子的美丑相对论 205

第二节 阴柔美论 209

第三节 浑沦、恍惚之美 216

第九章 庄子的美学思想 220

第一节 “大美不言”论 224

第二节 “天放”的人性美论 230

第三节 齐是非与泯美丑 238

第四节 审美心理虚静说 241

第五节 舍“言”求“意”及“道”与“技” 248

结语 253

第十章 墨子、韩非子及《吕氏春秋》的美学思想 255

第一节 墨子及韩非子 255

一、墨子 255

二、韩非子 258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美学思想 264

一、《吕氏春秋》的出现 264

二、论“适”乐 268

第三节 《吕氏春秋》论美感及其差异性等 274

一、心理状态与审美 274

二、论审美的差异性 275

三、观音知风等 277

第十一章 先秦典籍中所提出的其他美学问题 279

第一节 情感的审美体验 279

一、“情结”与“为忧造艺” 279

二、杂揉情感 281

第二节 通感及史与诗等 283

一、关于通感 283

二、史之与《诗》 284

第三节 《诗》、《骚》之不同美学特色 287

一、《离骚》的浪漫主义 287

二、《诗》、《骚》在描写自然美方面的差异 289

三、含混美与含蓄美 291

第二编 两汉时期 293

第十二章 绪论 293

第一节 秦汉思想文化的新特点 293

一、秦之文化思想与艺术 294

二、汉代的思想和文化 297

三、汉代的黄老之学与新儒学 299

第二节 汉代艺术与美学思想 308

一、汉代艺术概况 308

二、汉代的赋 311

三、《史记》 312

第三节 汉代美学思想 313

第十三章 《淮南子》的美学思想 319

第一节 论美的客观性及“文”与“质”等 321

一、美的客观性及博大、雄浑之美 321

二、论美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325

三、关于“文”与“质” 330

第二节 论艺术创作及审美鉴赏等 334

一、真情感与艺术 334

二、论“和”乐及美的线条等 335

三、“中有本主”及心、手、器等 338

四、论艺术鉴赏 341

第三节 论形、神等 343

第十四章 董仲舒及《诗大序》、《礼记·乐记》 347

第一节 董仲舒 347

一、董仲舒的思想及所谓的“天人合一” 347

二、论天地之美及“同类相应” 350

三、“人为贵”及“文”与“质”等 353

第二节 《诗大序》 355

一、艺术的本质等 356

二、“风化”说 359

三、“六义”说 360

第三节 《礼记·乐记》 363

一、情感与艺术及声与音等 364

二、关于乐与礼 367

第十五章 关于屈原作品及汉赋争论中的美学思想与王充 372

第一节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 372

一、刘安和司马迁 373

二、扬雄和班固 376

三、王逸 379

第二节 关于汉赋的评价及其涉及的美学问题 382

一、汉赋的发展 382

二、扬雄论赋及文质等 384

三、班固和王充 391

第三节 王充 393

一、论真美 394

二、“补世”、“实诚”与“文墨” 398

三、论古与今等 401

第十六章 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 404

第一节 汉代书法与崔瑗 404

一、书法的产生与汉代书法 404

二、崔瑗 407

第二节 许慎与蔡邕 411

一、许慎 411

二、蔡邕 41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 419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绪论一) 419

第一节 玄学的兴起与儒、释、道的新关系 420

一、玄学的兴起 421

二、关于“名教”与“自然”之争 424

三、道教的兴起与儒学的衰颓 426

四、佛教的发展与其玄学化 430

第二节 玄学、道教、佛教对于美学思想的影响 435

第十八章 佛教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绪论二) 438

第一节 佛教对于文学的影响 438

第二节 佛教对于音乐的影响 441

第三节 佛教对于建筑、雕塑等的影响 444

第十九章 美学新风的开创(绪论三) 450

第一节 山水之成为自觉的审美对象 450

一、自然美的历史发展 450

二、自然之作为审美对象 452

三、自然美及其美学特点 456

第二节 个性的发现与人化的审美评价 460

一、个性的发现与审美意识的变化 460

二、情感在审美体验中之进一步被重视 463

三、人化的审美评价 464

第三节 美的理想的转折 467

第二十章 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和形成(绪论四) 471

第一节 关于“气韵”“神似”与“形象” 472

一、“气韵” 472

二、“神似” 478

三、关于“形象” 480

第二节 风骨、象外与境界等 481

一、关于“风骨” 481

二、关于“象外” 484

三、关于“境界”等 486

第二十一章 魏晋时期文论中的美学思想 489

第一节 曹丕与曹植 489

一、曹丕 489

二、曹植 493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 495

一、论想像 495

二、论感兴 498

三、设身处地及“离方遁员”等 499

第三节 郭璞和葛洪等 501

一、郭璞等 501

二、葛洪 504

第二十二章 刘勰的《文心雕龙》 514

第一节 理论结构、美与道及历史观等 515

一、理论结论及美与道 515

二、历史发展观 519

第二节 创作论 523

一、论想像 524

二、论情感及情与物等 525

三、风骨和风格论 528

四、论形式内容及夸张等 533

第三节 审美鉴赏论 534

结语 537

第二十三章 南北朝时期其他文论和哲学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538

第一节 钟嵘的《诗品》 538

一、论诗须有感而发与功用 539

二、论五言诗及赋、比、兴和诗味等 543

三、诗的声律与“真美”及流派研究等 547

四、《诗品》的局限性 550

第二节 沈约、萧统、颜之推等 551

一、沈约与“永明体” 551

二、萧统 554

三、萧绎、萧纲、裴子野等 556

四、颜之推 559

第三节 刘昼 562

一、论美丑的相对性 563

二、美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565

三、论审美鉴赏 566

第二十四章 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569

第一节 顾恺之 570

一、论传神 571

二、“以形写神”与“迁想妙得” 573

三、论骨法 575

第二节 宗炳与王微的山水画论 576

一、宗炳 576

二、王微 580

第三节 谢赫和姚最 581

一、谢赫 581

二、姚最 585

第二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588

第一节 索靖、卫铄及王羲之 590

一、索靖 590

二、卫铄 591

三、王羲之 593

第二节 王僧虔、萧衍、庾肩吾等 596

一、王僧虔 596

二、萧衍 598

三、庾肩吾 603

第二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理论中的美学思想 606

第一节 阮籍 607

一、《乐论》的基本思想 607

二、论悲乐 609

第二节 嵇康 611

一、嵇康的社会、哲学和美学思想 612

二“声无哀乐” 617

三、论“悲音”及“郑声”等 622

第四编 隋、唐、五代时期 625

第二十七章 绪论(上) 625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 625

第二节 唐代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633

第三节 儒、释、道在隋唐时期的新发展 635

一、转折时期的儒学 637

二、佛教的发展及中国化 640

第四节 儒、佛、道的发展及其对文化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645

第二十八章 绪论(下) 652

第一节 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美学概况 652

第二节 关于“比兴”、“兴象”、“格律”和“境界” 655

一、“比兴”、“兴寄”和“美刺兴比” 655

二、关于“兴象” 657

三、关于格律 660

四、关于意境或境界 662

第三节 关于“意象”、“文气”、“文以明道”、形神、“味外之旨”等 667

一、关于“意象” 667

二、关于文气 670

三、关于文以明道 673

四、关于形神 676

五、美感论的“味” 677

第二十九章 唐代的诗歌美学 684

第一节 隋及唐前期诗歌美学概况 684

一、新的美学理想的酝酿 684

二、陈子昂和李白 687

第二节 唐中期诗歌美学 691

一、杜甫 691

二、白居易 699

三、韩愈 705

四、皎然 708

第三节 唐晚期及五代的诗歌美学 717

一、“幽怨晚香之韵”——唐代晚期及五代的美学走向 717

二、禅的流行与美的内向 721

三、司空图(上) 725

四、司空图(下) 730

第三十章 唐代文论中的美学思想 738

第一节 隋至唐代中叶 739

一、王通及唐初史家 739

二、唐初“四杰”及早期古文改革者 742

第二节 韩愈、柳宗元等 746

一、韩愈 746

二、柳宗元 754

第三节 晚唐五代时期 758

第三十一章 唐代的书法美学思想 762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书法美学 762

一、唐代书学的发展 762

二、李世民、欧阳询和虞世南 765

第二节 孙过庭 771

一、论审美标准与情感等 772

二、艺术辩证思想、画与书及审美鉴赏 776

第三节 张怀瓘 781

一、论书的起源、功用及写作等 782

二、骨与肉、辨体及审美鉴赏 786

三、窦蒙及颜真卿 792

第三十二章 隋唐五代的绘画、音乐美学 796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绘画、音乐及美学著作概况 796

第二节 中唐以前的画论 799

一、彦悰、李嗣真、裴孝源、窦蒙等 799

二、张怀瓘、符载、朱景玄及白居易 804

第三节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及荆浩等 811

一、画的功用及“玄化亡言” 812

二、论气韵及“意存笔先”等 815

三、论书画、“境与性会”及山水画的发展等 818

四、荆浩与欧阳炯 821

第四节 唐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825

一、隋至唐初 825

二、白居易及元稹的音乐美学思想 8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