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正学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1065372
  • 页数:25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作者在马克思贫困理论、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武义下山后脱困实践而写的深刻理论著作。本文在回顾总结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将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其演进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新世纪新形势下反贫困战略的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实践 以武义下山脱贫为例》目录

绪论 日出东方——让武义下山脱贫经验放射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灿烂光芒 1

0.1 贫困:一个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 1

0.1.1 当今世界贫困问题的现状 1

0.1.2 必须面对和正视贫困问题的危害 3

0.2 反贫困:一个解说不尽的历史话题 5

0.2.1 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努力 5

0.2.2 国际社会消除贫困的实践给中国的启示 6

0.3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一个让国际社会惊叹的成功课题 8

0.3.1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努力 8

0.3.2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成效 9

0.3.3 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经验 10

0.4 武义下山脱贫:一个值得学术界深入探究的现实命题 11

0.4.1 一个反复探索后的大胆尝试 11

0.4.2 实施过程与基本特点 12

0.4.3 武义下山脱贫的绩效评价 15

第一章 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及其中国化 18

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深刻揭示贫困的制度根源 18

1.1.1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者致贫根源的发现及对剥削秘密的科学揭示 19

1.1.2 未来理想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贫困问题的消除 20

1.1.3 马克思对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的理想展望 22

1.1.4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1.2 列宁开启了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反贫困的伟大实践 24

1.2.1 贫困落后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24

1.2.2 列宁探索并解决苏维埃俄国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26

1.2.3 列宁消除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28

1.3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序幕 31

1.3.1 高度关注中国的贫困问题是毛泽东生平和事业的出发点 31

1.3.2 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反贫困理论 33

1.3.3 毛泽东反贫困思想的现代审视和科学反思 35

1.4 邓小平全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37

1.4.1 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回应贫困问题的诘问 37

1.4.2 全面奠定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科学体系 39

1.4.3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历史地位 44

1.5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46

1.5.1 在实践上开启中国反贫困进程的新阶段 46

1.5.2 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完善邓小平反贫困思想 47

1.5.3 江泽民反贫困理论的三大基本特色 49

1.6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52

1.6.1 坚持以人为本,赋予反贫困新的内涵 53

1.6.2 构建和谐社会,开拓反贫困新的路径 54

1.6.3 建设全面小康,描绘反贫困新的目标 55

1.6.4 实现科学发展,彰显反贫困新的战略 57

第二章 背景考察——新中国62年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及创新选择 63

2.1 贫困·反贫困·反贫困战略 63

2.1.1 贫困概念的演变 63

2.1.2 人类反贫困的历程 65

2.1.3 反贫困战略的制定 68

2.2 新中国62年反贫困战略的演进 70

2.2.1 1949—1978年,以社会救济式扶贫为主的阶段 70

2.2.2 1979—1984年,以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为主的阶段 71

2.2.3 1985—1994年,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阶段 71

2.2.4 1995至今,以攻坚式扶贫为主的阶段 72

2.3 新世纪新阶段反贫困战略的创新选择 72

2.3.1 新战略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倡导贫困者积极参与 75

2.3.2 新战略必须强调扶贫手段的针对性和综合性 75

2.3.3 新战略必须注重非物质要素的投入 76

2.3.4 新战略必须突出扶贫发展的可持续性 76

2.4 新世纪新阶段反贫困战略的价值复归 76

2.4.1 凸显以人为本 77

2.4.2 强调可持续发展 77

2.4.3 追求公平正义 77

2.4.4 实现赋权参与 77

第三章 敢为人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中国化反贫困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 80

3.1 山清水秀的革命老区县 80

3.1.1 地理方位上的武义 80

3.1.2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 81

3.1.3 英名远扬的革命老区县 82

3.2 1993年以前武义反贫困的艰辛探索 83

3.2.1 武义高山深山石山区农民的艰难生活 84

3.2.2 “输血式”扶贫的艰辛努力 86

3.3 1993年以后武义反贫困的创新实践 87

3.3.1 武义扶贫思路和做法的大胆创新 87

3.3.2 下山脱贫赢得国内外普遍赞誉 89

3.4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的五大创新 93

3.4.1 扶贫思路的大调整 93

3.4.2 扶贫手段的大改换 93

3.4.3 扶贫机制的大变革 94

3.4.4 扶贫目标的大提升 95

3.4.5 扶贫策略的大优化 95

3.5 武义下山脱贫模式是中国化反贫困创新的最佳县域样本 96

3.5.1 事业决策实事求是 96

3.5.2 决心传递一以贯之 97

3.5.3 山民觉醒内在动力 97

3.5.4 接纳包容基本保证 98

3.5.5 部门协作共创和谐 98

3.5.6 各界援助成就伟业 98

第四章 创新求是——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哲学意蕴 101

4.1 存在意识:哲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 101

4.1.1 现实与存在:哲学视野的贫困 101

4.1.2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哲学视野的反贫困 102

4.2 主观客观:哲学视域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 104

案例1——一个贫困山村300年间村名的三次变迁 104

案例2——山路、修路、出路:敢问路在何方 106

案例3——新九龙山人的幸福生活 108

案例4——从上潘村到上潘新村的艰难跨越 110

4.3 创新求是: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哲学意蕴 112

4.3.1 正视贫困存在的客观现实 112

4.3.2 坚定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心 113

4.3.3 从贫困问题的实际和反贫困工作的固有规律出发 113

4.3.4 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贫困问题 114

第五章 有为有位——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政治学审视 115

5.1 现象本质:政治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 115

5.1.1 贫困是对人类及其组织的最大挑战:政治学视野的贫困 115

5.1.2 消除贫困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政治学视野下的反贫困 116

5.2 责任担当:政治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 118

案例1——政府系列文件铺就高山农民走出大山的幸福路 118

案例2——武义县扶贫办:好钢用在刀刃上 126

案例3——好风借力出深山:张大山村的下山故事 128

案例4——看“八仙”怎样助山民“过海” 130

5.3 有为有位: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政治学审视 133

5.3.1 政府必须承担起扶贫第一责任者的职责 134

5.3.2 政府必须担负起扶贫工作裁判员的工作 135

5.3.3 政府必须扮演好扶贫工作“守夜人”的角色 136

第六章 诱致博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39

6.1 一般特殊:经济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 139

6.1.1 贫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固有现象:经济学视野的贫困 139

6.1.2 消除贫困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学视野下的反贫困 142

6.2 双轮驱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 144

案例1——免、减、收,一个都不能少 145

案例2——成本与收益的博弈:搬与不搬的抉择 146

案例3——从“要我下山”到“我要下山” 148

案例4——武义下山脱贫的“乘数效应” 152

6.3 诱致博弈: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经济学分析 156

6.3.1 利益引导是激发贫困者内生型脱贫致富的原动力 156

6.3.2 市场机制是推动贫困者内生型脱贫致富的好手段 158

6.3.3 博弈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贫困工作推进的基本态势 158

第七章 和谐共生——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社会学解读 161

7.1 内容形式:社会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 161

7.1.1 因在山上,人与自然两不安 161

7.1.2 下山脱贫,人与自然路各宽 162

7.2 共创双赢:社会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 163

案例1——穷山窝变成金凤凰 164

案例2——子来孝 凤还巢 166

案例3——博大的爱与感恩的心 168

案例4——寥廓海天 放飞青春:廖春飞的创富故事 173

7.3 和谐共生: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社会学解读 176

7.3.1 武义下山脱贫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76

7.3.2 武义下山脱贫做到了下山居民与迁入地居民的和谐致富 177

7.3.3 武义下山脱贫促成了下山居民内心的自我和谐 178

第八章 嬗变传承——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 180

8.1 断裂融合:人类文化学视野的贫困与反贫困 180

8.1.1 贫困:文化断裂的一个后果 181

8.1.2 反贫困:促成文化融合的不懈努力 184

8.2 嬗变传承:人类文化学视角下的武义下山脱贫实践 187

案例1——从山间田头到车间码头 187

案例2——从山民到市民的蜕变 190

案例3——从计算机盲到网店老板 192

案例4——精神家园的坚定守望者 193

8.3 创新发展:武义下山脱贫模式的人类文化学意义 195

8.3.1 武义下山脱贫的文化创新意义 196

8.3.2 武义下山脱贫的文化传承价值 201

第九章 执政为民——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204

9.1 偶然必然:执政党与反贫困 204

9.1.1 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是否面对艰难的贫困课题有一定的偶然性 204

9.1.2 执政党必须肩负起反贫困的责任却是一种必然 205

9.2 砥柱中流:武义下山脱贫实践中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 207

案例1——四任县委书记的扶贫接力 207

案例2——为了兑现57年前的庄严承诺 210

案例3——董春法:武义下山脱贫的精神符号 212

案例4——叶仙球:带领乡亲走出大山的女支书 218

9.3 执政为民: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221

9.3.1 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222

9.3.2 党只有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23

9.3.3 党只有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认同 223

第十章 求真务实——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方法论意义 226

10.1 知行皆难:反贫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226

10.1.1 反贫困战略的制定:求解斯芬克斯之谜 226

10.1.2 反贫困战略的实施:困难之上 228

10.2 实事求是:反贫困战略创新的一般规律 230

10.2.1 解放思想是前提 230

10.2.2 求真务实是根本 231

10.2.3 与时俱进是要求 232

10.2.4 开拓创新是保证 233

10.3 求真务实:武义下山脱贫模式对中国反贫困战略创新的方法论启示 234

10.3.1 以人为本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基 235

10.3.2 实事求是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本 235

10.3.3 多方聚合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源 236

10.3.4 公正和谐是反贫困战略创新之魂 237

附录:武义“下山脱贫”实施效果的调查问卷(下山脱贫农民和迁入地农民) 239

参考文献 249

后记:发现武义 认识武义 研究武义 2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