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橡胶工业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旭涛,刘大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87047
- 页数:1364 页
1.1.3.1 分类 1
1.1.3.2 命名 1
第1章 总论 1
1.1 合成橡胶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1
1.1.1 定义 1
1.1.2 橡胶与弹性体 1
1.1.3 分类与命名 1
1.2.1 合成橡胶与汽车工业 2
1.2 合成橡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1.2.3 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3
1.2.2 合成橡胶在其他部门和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1.2.4 合成橡胶工业与石油化学工业同步发展 4
1.3.2.1 甲基橡胶和丁钠橡胶的诞生 5
1.3.2 创立期 5
1.3 世界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史 5
1.3.1 萌芽期 5
1.3.2.6 聚异丁烯和丁基橡胶的问世 6
1.3.2.5 氯丁橡胶的诞生 6
1.3.2.2 前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起步 6
1.3.2.3 丁苯橡胶和丁腈橡胶的诞生 6
1.3.2.4 聚硫橡胶的问世 6
1.3.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合成橡胶工业 7
1.3.3 迅速发展期 7
1.3.3.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末的合成橡胶工业 8
1.3.4.1 合成橡胶重要新品种的诞生 9
1.3.4 成熟期 9
1.3.4.2 合成橡胶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增长 10
1.3.5.1 经历第一次波折的20世纪70年代 11
1.3.5 波折中的发展期 11
1.3.5.2 经历第二次波折的20世纪80年代 12
1.3.5.3 20世纪90年代初的合成橡胶工业 14
1.4.1 近况 15
1.4 合成橡胶工业近况及其主要特点 15
1.4.2 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6
1.5.1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19
1.5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19
1.5.2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的现状 20
参考文献 21
1.5.3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21
2.1 聚合反应类型概述 23
第2章 橡胶合成化学 23
2.2 加成聚合 25
2.2.1 自由基聚合 26
2.2.1.1 聚合机理及动力学 27
2.2.1.2 引发剂类型和选择原则 31
2.2.1.3 活性自由基聚合 35
2.2.1.4 自由基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 36
2.2.2 离子聚合 38
2.2.2.1 负离子聚合 39
2.2.2.2 正离子聚合 50
2.2.3.1 单体和催化剂 57
2.2.3 配位聚合 57
2.2.3.2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60
2.2.3.3 活性配位聚合 63
2.2.3.4 配位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 64
2.2.4.1 无规共聚 65
2.2.4 共聚合反应 65
2.2.4.2 交替共聚 66
2.2.4.3 嵌段共聚 68
2.2.4.4 接枝共聚 69
2.3 缩合聚合反应 72
2.4.2 开环聚合的特点及类型 73
2.4.1 环状单体的聚合能力 73
2.4 开环聚合 73
2.4.3.3 配位负离子开环聚合 74
2.4.3.2 负离子开环聚合 74
2.4.3 碳-杂环的开环聚合 74
2.4.3.1 正离子开环聚合 74
2.4.4.2 开环易位机理 75
2.4.4.1 开环聚合催化剂 75
2.4.4 环烯烃的开环聚合 75
2.4.4.3 环烯烃开环易位聚合在合成橡胶中的应用 77
2.5.1 化学交联与物理交联 78
2.5 聚合物的交联(硫化)反应 78
2.5.2 二烯烃类橡胶的硫化 79
2.5.3 饱和橡胶的硫化 81
2.5.4 互穿聚合物网络 82
2.6.1 本体聚合 83
2.6 聚合反应实施方法和聚合工艺 83
2.6.3.1 乳化剂及其作用 84
2.6.3 乳液聚合 84
2.6.2 悬浮聚合 84
2.6.3.2 乳液聚合机理及动力学 86
2.6.3.3 乳液聚合新技术 88
2.6.4.2 离子型溶液聚合 94
2.6.4.1 自由基溶液聚合 94
2.6.4 溶液聚合 94
参考文献 95
2.6.4.3 配位型溶液聚合 95
3.2 合成橡胶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99
3.1 概述 99
第3章 合成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99
3.2.1.2 结构单元的键接方式 100
3.2.1.1 化学组成 100
3.2.1 大分子链结构 100
3.2.1.3 立体构型 102
3.2.1.4 分子的大小与形状 103
3.2.1.6 分子链的柔顺性 104
3.2.1.5 分子链的内旋转及其构象 104
3.2.1.7 合成橡胶分子链结构特征的影响因素 105
3.2.1.8 分子链结构的分析方法 109
3.2.2 聚集态结构和物理状态 110
3.2.2.1 大分子间的作用力 111
3.2.2.2 橡胶的拉伸取向与结晶 112
3.2.2.3 分子运动与橡胶的物理状态 113
3.2.2.4 聚集态结构的分析方法 115
3.3.1 力学性能 116
3.3 合成橡胶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116
3.3.1.1 黏弹性 117
3.3.1.2 应力-应变性能 119
3.3.1.3 动态力学性能 120
3.3.1.4 磨耗性能 122
3.3.1.5 滞后性能 123
3.3.1.7 胎面胶滚动阻力和抗湿滑性 124
3.3.1.6 阻尼性质 124
3.3.2.1 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与橡胶的流动性 127
3.3.2 流变性能 127
3.3.1.8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127
3.3.2.2 橡胶熔体的切变性能 129
3.3.2.3 橡胶熔体的弹性效应 130
3.3.2.4 橡胶流变性能的分析测试方法 131
3.3.3.1 橡胶的溶解和溶胀 132
3.3.3 合成橡胶溶液的性质 132
3.3.3.4 高分子溶液黏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34
3.3.3.3 利用稀溶液的特性测定平均分子量 134
3.3.3.2 稀溶液中橡胶的形态 134
3.3.3.5 高分子溶液的光散射性质 135
3.4.1.2 介电常数 136
3.4.1.1 橡胶的极化 136
3.4 合成橡胶的其他物理性质 136
3.4.1 电学性质 136
3.4.1.4 其他电学性质 137
3.4.1.3 介电损耗 137
3.4.2.1 橡胶的折射率 138
3.4.2 光学性质 138
3.4.3.1 橡胶的热膨胀性 139
3.4.3 热学性质 139
3.4.2.2 橡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 139
3.4.4 声学性质 140
3.4.3.3 橡胶的导温系数 140
3.4.3.2 橡胶的热传导 140
3.5.1.1 交联反应过程 141
3.5.1 交联机理及结构 141
3.4.5 气体扩散性质 141
3.5 合成橡胶的交联网络结构 141
3.5.1.2 橡胶的交联机理类型 142
3.5.2.1 硫黄的交联方式 143
3.5.2 交联方式 143
3.5.2.2 其他类型的交联方式 144
3.5.3 交联网络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46
3.6.1.1 橡胶的自动氧化机理 147
3.6.1 老化机理 147
3.6 橡胶的老化 147
3.6.3 橡胶的化学降解 148
3.6.2 橡胶的热降解 148
3.6.1.2 臭氧老化机理 148
3.6.4.2 硫化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 150
3.6.4.1 橡胶生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 150
3.6.4 橡胶结构对氧化的影响 150
参考文献 151
3.6.5 橡胶的机械疲劳 151
4.2 合成橡胶的流变性能与加工行为 154
4.1 概述 154
第4章 合成橡胶的加工技术 154
4.2.2.2 断裂特性 155
4.2.2.1 包辊行为 155
4.2.1 冷流 155
4.2.2 在开炼机辊筒上的行为 155
4.2.2.3 分子结构参数、加工条件对断裂特性、包辊行为的影响 156
4.2.3.2 在密炼机中的炼胶状态 157
4.2.3.1 与开炼机辊筒上行为的相似性及高速混炼对橡胶分子结构的要求 157
4.2.3 在密炼机中的行为 157
4.2.4.1 挤出物胀大 158
4.2.4 挤出膨胀与挤出破裂 158
4.2.4.2 挤出破裂 159
4.3.1.1 塑炼与橡胶的可塑性 160
4.3.1 塑炼 160
4.3 合成橡胶的基本加工工艺 160
4.3.1.3 塑炼设备 161
4.3.1.2 塑炼方法 161
4.3.1.4 合成橡胶的塑炼特性 162
4.3.2.1 混炼原理 163
4.3.2 混炼 163
4.3.2.2 混炼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164
4.3.3.1 挤出设备和挤出工艺 169
4.3.3 挤出 169
4.3.2.3 混炼技术的新进展 169
4.3.3.2 挤出过程原理 171
4.3.3.3 挤出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172
4.3.3.4 各种橡胶的挤出特性 173
4.3.4.1 工艺和设备 174
4.3.4 压延 174
4.3.3.5 挤出技术的新进展 174
4.3.4.2 压延原理 175
4.3.4.3 压延工艺及其特点 176
4.3.5 注射 179
4.3.4.4 压延技术的新进展 179
4.3.5.2 典型的注射设备 180
4.3.5.1 注射过程与原理及其技术要求 180
4.3.5.3 注射工艺 181
4.3.6.1 硫化(交联)体系的选择 185
4.3.6 硫化和交联 185
4.3.5.4 注射技术的新进展 185
4.3.6.2 硫化历程及工艺条件 189
4.3.6.3 硫化特性的测定 191
4.3.6.4 硫化方法和典型的硫化设备 193
4.3.6.5 硫化技术的新进展 195
4.4.1 橡胶配合体系 196
4.4 橡胶配方设计基础 196
4.4.1.1 硫化体系 197
4.4.1.2 补强-填充体系 198
4.4.1.4 防护体系 200
4.4.1.3 软化-增塑体系 200
4.4.2.2 配方的组成和表达形式 201
4.4.2.1 配方设计的基本概念 201
4.4.2 配方设计原则与方法 201
4.4.2.4 配方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202
4.4.2.3 配方设计的技术原则 202
参考文献 203
5.1.2.1 模量、强度和补强 206
5.1.2 力学性能的改进 206
第5章 合成橡胶的改性技术 206
5.1 合成橡胶的配合改性 206
5.1.1 概述 206
5.1.2.3 疲劳破坏性能和抗疲劳 207
5.1.2.2 磨耗性能和抗磨 207
5.1.2.4 动态生热性能和降低生热 208
5.1.2.6 橡胶的纳米增强技术 209
5.1.2.5 补强剂类别及应用 209
5.1.3.1 耐热和耐热老化性能 211
5.1.3 特种性能和功能性能的改进 211
5.1.3.2 导电或高绝缘性能 212
5.1.3.3 导热性能 213
5.1.3.4 阻燃性能 214
5.2.1.1 共混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 215
5.2.1 橡胶/塑料共混改性 215
5.2 合成橡胶的共混改性 215
5.2.1.3 橡胶/塑料共混物的制备与相结构 216
5.2.1.2 橡胶/塑料共混的增容 216
5.2.1.4 橡胶/塑料共混体系及性能 217
5.2.2.2 配合剂的分配和相间迁移 220
5.2.2.1 概述 220
5.2.2 橡胶/橡胶共混改性 220
5.2.2.4 橡胶/橡胶共混体系与性能 221
5.2.2.3 橡胶/橡胶共硫化 221
5.2.3.2 类别及应用 225
5.2.3.1 基本原理 225
5.2.3 橡胶的互穿网络改性技术 225
5.3.1 概述 226
5.3 合成橡胶的化学改性 226
5.3.3 加氢改性 227
5.3.2 活性端基改性 227
5.3.3.2 SBS(SIS)的氢化 228
5.3.3.1 氢化丁腈橡胶 228
5.3.4.2 乙丙橡胶的卤化 229
5.3.4.1 丁二烯橡胶的氯化 229
5.3.4 卤化改性 229
5.3.6 丙烯酸金属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230
5.3.5.2 SBS的环氧化 230
5.3.5 环氧化改性 230
5.3.5.1 丁二烯橡胶的环氧化 230
参考文献 231
6.1.2.1 生产能力及产量 235
6.1.2 生产现状 235
第6章 单体的生产 235
6.1 丁二烯 235
6.1.1 概述 235
6.1.2.2 中国丁二烯生产技术发展概况 237
6.1.3.2 化学性质 238
6.1.3.1 物理性质 238
6.1.3 性质、用途及技术规格 238
6.1.3.3 用途 239
6.1.3.4 技术规格 240
6.1.4.1 基本原理 241
6.1.4 裂解C4抽提(萃取精馏)制取丁二烯生产工艺 241
6.1.4.2 二甲基甲酰胺抽提工艺 243
6.1.4.3 N-甲基吡咯烷酮抽提工艺 244
6.1.4.4 乙腈抽提工艺 246
6.1.5.1 反应机理 249
6.1.5 正丁烯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 249
6.1.4.5 三种萃取精馏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 249
6.1.5.3 中国的丁烯氧化脱氢法制丁二烯工艺技术 250
6.1.5.2 Petro-Tex OXO-D法 250
6.1.6.2 NMP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 252
6.1.6.1 DMF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 252
6.1.6 阻聚剂及其应用 252
6.1.7.2 丁二烯过氧化物的形成及处理 253
6.1.7.1 丁二烯处理过程的安全技术 253
6.1.6.3 ACN抽提工艺的阻聚剂使用方案 253
6.1.6.4 阻聚剂TBC和二乙基羟胺的比较 253
6.1.7 安全技术 253
6.1.7.5 溶剂毒性 254
6.1.7.4 炔烃 254
6.1.7.3 丁二烯端聚物的形成与防止及处理方法 254
6.1.9 技术进展 255
6.1.8 废弃物治理 255
6.2 异戊二烯 256
6.2.1 概述 256
6.2.2.2 物理性质 258
6.2.2.1 化学性质 258
6.2.2 性质及用途 258
6.2.2.3 用途及需求 259
6.2.3 工业生产方法 260
6.2.3.1 历史上采用过的方法 261
6.2.3.2 裂解汽油抽提法 265
6.2.3.3 烯醛合成法 270
6.2.3.4 各种合成方法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273
6.2.6 废弃物治理 275
6.2.5 贮运及安全技术 275
6.2.4 阻聚剂 275
6.3.1 概述 277
6.3 氯丁二烯 277
6.2.7 近期科技进展 277
6.3.2.1 物理性质 278
6.3.2 性质和用途 278
6.3.2.2 化学性质 279
6.3.3 乙炔法生产氯丁二烯 280
6.3.2.3 用途 280
6.3.3.1 乙炔二聚制乙烯基乙炔 281
6.3.3.2 乙烯基乙炔的分离精制与副产物的利用 286
6.3.3.3 乙烯基乙炔合成氯丁二烯 287
6.3.4.1 概述 291
6.3.4 丁二烯氯化法生产氯丁二烯 291
6.3.4.2 丁二烯氯化制二氯丁烯 292
6.3.4.3 二氯丁烯异构化 293
6.3.4.4 二氯丁烯脱氯化氢制氯丁二烯 294
6.3.5.2 防范措施 295
6.3.5.1 毒性物质的毒害作用 295
6.3.5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295
6.3.5.5 废弃物处理方法 296
6.3.5.4 贮运安全措施 296
6.3.5.3 危险物质的特性 296
6.4.2 生产发展状况 297
6.4.1 概述 297
6.4 异丁烯 297
6.4.3.1 物理性质 298
6.4.3 性质与用途 298
6.4.3.2 化学性质 299
6.4.4.1 硫酸萃取法 300
6.4.4 生产技术 300
6.4.3.3 主要用途 300
6.4.4.2 叔丁醇脱水法 302
6.4.4.3 MTBE裂解法 306
6.4.4.4 丁烷异构化和异丁烷脱氢 309
6.4.4.5 正丁烯异构化制异丁烯 310
6.4.4.6 提高异丁烯收率的催化裂化新工艺 311
6.5.1 概述 312
6.5 苯乙烯 312
6.4.5 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 312
6.4.5.1 生产及贮运过程的安全措施 312
6.4.5.2 废弃物治理 312
6.5.2 性质与用途 314
6.5.3.1 苯烷基化制乙苯及乙苯催化脱氢法 316
6.5.3 苯乙烯的工业生产方法 316
6.5.3.2 苯乙烯的其他生产方法 322
6.5.3.4 贮运及安全技术 323
6.5.3.3 阻聚剂 323
6.6.1 概述 324
6.6 丙烯腈 324
6.5.3.5 废弃物治理及排放标准 324
6.6.2.1 物理性质 325
6.6.2 性质与用途 325
6.6.2.3 用途 327
6.6.2.2 化学性质 327
6.6.3.1 丙烯氨氧化法 328
6.6.3 工业生产方法 328
6.6.4.2 中国生产状况 329
6.6.4.1 国外生产状况 329
6.6.3.2 其他方法 329
6.6.4 丙烯腈生产现状 329
6.6.5 科技进展与发展方向 330
6.6.6.2 废水 331
6.6.6.1 废气 331
6.6.6 废弃物治理 331
参考文献 332
6.6.6.3 废渣 332
7.1.2.1 分子量及其分布 335
7.1.2 基本性质 335
第7章 乳液聚合丁苯橡胶 335
7.1 结构、特性与用途 335
7.1.1 结构式与结构特征 335
7.1.3 基本性能及用途 336
7.1.2.4 非橡胶烃组分含量 336
7.1.2.2 玻璃化温度 336
7.1.2.3 溶度参数 336
7.2.1 国外发展史 337
7.2 生产技术发展史 337
7.3.1 生产能力现状 338
7.3 生产能力及消费现状 338
7.2.2 中国发展史 338
7.3.2 世界消费现状 340
7.5.1.1 单体及聚合助剂 341
7.5.1 聚合方法 341
7.4 品种和牌号的划分 341
7.4.1 品种划分原则 341
7.4.2 品种与牌号的标志及其特征参数 341
7.5 普通乳聚丁苯橡胶生产技术 341
7.5.1.3 聚合工艺 348
7.5.1.2 聚合配方 348
7.5.1.4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349
7.5.1.5 主要控制指标 355
7.5.1.6 主要控制方法 356
7.5.2.1 丁二烯回收工艺 357
7.5.2 未反应单体回收 357
7.5.2.3 回收过程控制手段 358
7.5.2.2 苯乙烯回收工艺 358
7.5.2.4 闪蒸槽和汽提塔 359
7.5.4.2 凝聚剂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360
7.5.4.1 凝聚体系与工艺流程 360
7.5.3 胶乳掺混 360
7.5.4 凝聚工艺 360
7.5.4.5 絮凝箱的结构 361
7.5.4.4 凝聚工艺条件控制 361
7.5.4.3 凝聚工艺过程 361
7.5.5.3 Welding型挤压脱水机 362
7.5.5.2 French型挤压脱水机 362
7.5.5 脱水工艺 362
7.5.5.1 Anderson型挤压脱水机 362
7.5.6.3 两种干燥工艺对比 363
7.5.6.2 挤压膨胀干燥工艺 363
7.5.6 干燥工艺 363
7.5.6.1 箱式干燥工艺 363
7.5.6.4 干燥箱和挤压膨胀干燥机结构 364
7.6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 365
7.5.7 压块和包装 365
7.6.2.1 油品类型 366
7.6.2 油品特性对充油橡胶性能的影响 366
7.6.1 特性和用途 366
7.6.2.5 油品的技术指标 367
7.6.2.4 油品的色度 367
7.6.2.2 油品的密度和黏度 367
7.6.2.3 油品的比黏常数 367
7.6.3.1 工艺流程及生产工艺 368
7.6.3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生产工艺 368
7.7.1 特性和用途 370
7.7 充油充炭黑乳聚丁苯母炼胶 370
7.6.3.2 主要控制指标 370
7.6.4 充油乳聚丁苯橡胶的加工 370
7.7.2.1 工艺流程 371
7.7.2 生产技术 371
7.7.2.2 生产工艺 372
7.7.3 充油充炭黑母炼胶的加工 373
7.8 成品橡胶质量分析与测试方法 374
7.9.2 安全技术 375
7.9.1.3 废渣处理 375
7.9 废弃物处理及安全技术 375
7.9.1 废弃物处理 375
7.9.1.1 废气处理 375
7.9.1.2 废水处理 375
7.9.2.2 自聚物的种类和清理 376
7.9.2.1 一般安全规则 376
7.10.1 原料、辅料消耗定额 377
7.10 技术经济指标 377
7.11 产品质量指标 378
7.10.2 公用工程消耗定额 378
7.12.1.1 硫化体系 380
7.12.1 配合 380
7.12 乳聚丁苯橡胶的加工和硫化 380
7.12.1.2 补强填充体系 381
7.12.2.3 挤出与压延 382
7.12.2.2 混炼 382
7.12.1.3 防护体系 382
7.12.2 加工工艺 382
7.12.2.1 塑炼 382
7.12.4 丁苯橡胶的应用配方 383
7.12.3.2 丁苯橡胶与树脂并用 383
7.12.2.4 硫化 383
7.12.3 丁苯橡胶的并用 383
7.12.3.1 丁苯橡胶与其他橡胶并用 383
7.13.1.2 性能与用途 384
7.13.1.1 制造方法 384
7.13 乳聚丁苯橡胶的其他品种 384
7.13.1 填充木质素丁苯母炼胶 384
7.13.2.2 生产工艺 385
7.13.2.1 特性和用途 385
7.13.2 高苯乙烯树脂和高苯乙烯橡胶 385
7.13.3.1 合成工艺 386
7.13.3 丁甲苯橡胶 386
7.13.2.3 质量指标与技术经济 386
7.13.2.4 加工应用方法 386
7.13.4 预交联丁苯橡胶 387
7.13.3.2 性能与用途 387
7.13.4.2 性能与应用 388
7.13.4.1 合成方法 388
7.13.5.2 生产技术 389
7.13.5.1 特性与用途 389
7.13.5 胶姆糖胶基用丁苯橡胶 389
7.13.6.2 生产技术 390
7.13.6.1 性能及用途 390
7.13.5.3 加工应用 390
7.13.6 粉末丁苯橡胶 390
7.14 乳聚丁苯橡胶主要品种、牌号基本性能 391
7.13.6.3 加工方法 391
参考文献 398
8.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 400
8.1 结构与性能 400
第8章 溶液聚合丁苯橡胶 400
8.1.2.2 硫化特性和硫化胶性能 402
8.1.2.1 生胶性能 402
8.1.2 基本性能 402
8.1.2.3 充油S-SBR的性能 404
8.1.3.1 硫化胶性能 405
8.1.3 S-SBR与E-SBR的性能比较 405
8.2.1 发展历程 406
8.2 发展史与现状 406
8.1.3.2 动态力学性能 406
8.2.2 生产现状 407
8.3 品种牌号 409
8.4.1.2 多活性种 414
8.4.1.1 活性聚合 414
8.4 聚合机理及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414
8.4.1 负离子聚合的特征 414
8.4.2 聚合机理及动力学 415
8.4.1.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 415
8.4.1.3 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415
8.4.3.3 高温聚合法 417
8.4.3.2 调节单体加入速度法 417
8.4.3 S-SBR的合成方法 417
8.4.3.1 恒定反应过程单体相对浓度法 417
8.4.4.2 聚合溶剂 418
8.4.4.1 引发剂 418
8.4.3.4 添加极性剂法 418
8.4.3.5 添加碱金属化合物法 418
8.4.4 影响聚合的主要因素 418
8.4.4.3 极性添加剂 419
8.4.4.6 聚合温度 420
8.4.4.5 单体浓度 420
8.4.4.4 偶联剂 420
8.4.4.7 杂质的影响 421
8.4.5.2 对抗湿滑性和滚动阻力的影响 423
8.4.5.1 S-SBR综合性能的影响 423
8.4.5 1,2-构型含量和St结合量对S-SBR性能的影响 423
8.4.5.4 1,2-构型含量与St结合量对橡胶性能影响的相关性及其比较 424
8.4.5.3 PS微嵌段的影响 424
8.5.1 原材料及其规格 425
8.5 生产技术 425
8.5.2.1 间歇式生产工艺 427
8.5.2 生产工艺 427
8.5.2.2 间歇式生产过程控制 431
8.5.2.3 多釜连续和单釜连续聚合工艺 432
8.5.2.5 连续与间歇聚合工艺的技术经济对比 433
8.5.2.4 连续聚合过程避免生成大分子凝胶的方法 433
8.5.3 产品技术性能及分析测试 434
8.6.2 S-SBR与E-SBR技术经济比较 435
8.6.1 国内外S-SBR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435
8.6 技术经济 435
8.7.2 废气处理 436
8.7.1 废水处理 436
8.7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436
8.7.4 安全技术 437
8.7.3 废渣处理 437
8.8.2.1 概念 438
8.8.2 集成橡胶 438
8.8 S-SBR合成工艺技术的改进 438
8.8.1 1,2构型和结合苯乙烯含量及其序列分布的调节 438
8.8.3 新型引发剂 440
8.8.2.2 SIBR的合成及其特征 440
8.8.7 S-SBR部分氢化 442
8.8.6 端基官能化 442
8.8.4 新型调节剂 442
8.8.5 新型偶联剂及偶联技术 442
8.9.1.1 塑炼 443
8.9.1 加工工艺 443
8.9 S-SBR的加工 443
8.9.1.4 硫化 444
8.9.1.3 挤出 444
8.9.1.2 混炼 444
8.9.2.1 基本配方 445
8.9.2 配合技术 445
8.9.3 应用 446
8.9.2.2 配合技术 446
参考文献 448
9.1.1.2 聚集态结构 452
9.1.1.1 微观结构 452
第9章 丁二烯橡胶 452
9.1 结构、特性及用途 452
9.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 452
9.1.2.2 各种构型含量对丁二烯橡胶性能的影响 453
9.1.2.1 微观结构性质 453
9.1.2 各种微观结构性质及其对橡胶基本性能的影响 453
9.2.1 发展史 455
9.2 发展史及现状 455
9.1.3 顺丁橡胶与天然橡胶、丁苯橡胶的性能比较 455
9.1.4 用途及消耗量 455
9.2.3 生产现状 457
9.2.2 中国丁二烯橡胶发展状况 457
9.4.1.2 溶剂 460
9.4.1.1 单体丁二烯 460
9.3 品种牌号 460
9.3.1 品种类别的划分 460
9.3.2 品种牌号的标志及其含义 460
9.3.3 主要生产厂家的产品牌号 460
9.4 高顺式丁二烯橡胶生产技术 460
9.4.1 原材料及其规格 460
9.4.1.3 辅助原材料 462
9.4.2.2 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反应 463
9.4.2.1 催化剂组成 463
9.4.2 镍催化剂体系 463
9.4.2.4 镍催化剂体系的特点 464
9.4.2.3 催化剂的加料方式和陈化 464
9.4.3.1 催化剂组成 465
9.4.3 钛催化剂体系 465
9.4.2.5 聚合动力学及聚合基本规律 465
9.4.4 钴催化剂体系 466
9.4.3.2 特征 466
9.4.4.3 聚合影响因素 467
9.4.4.2 催化剂各组分之间的反应 467
9.4.4.1 催化剂组成 467
9.4.5.2 类型及组成 469
9.4.5.1 特性 469
9.4.5 稀土催化剂体系 469
9.4.5.3 稀土三元组分催化剂的配制方式及工艺条件对聚合活性的影响 470
9.4.5.4 聚合规律及影响因素 471
9.4.6 其他催化剂体系 473
9.4.5.5 聚合动力学与参数 473
9.4.7 各种催化剂体系制备的顺丁橡胶的性能及其比较 474
9.4.8.2 聚合工艺条件 475
9.4.8.1 工艺流程 475
9.4.8 生产工艺 475
9.4.8.3 主要工艺设备及工程问题 477
9.4.8.4 聚合工艺过程的控制 479
9.4.9 技术水平与技术经济 480
9.4.8.5 分析控制项目 480
9.4.10.2 特性与性能 481
9.4.10.1 生产现状 481
9.4.10 充油顺丁橡胶 481
9.4.10.3 填充油种类及性能 482
9.4.10.4 高门尼黏度基础胶制备技术 483
9.5.1.1 塑炼和混炼 484
9.5.1 加工工艺 484
9.4.10.5 充油工艺 484
9.5 顺丁橡胶的加工技术 484
9.5.2.1 基本配方 485
9.5.2 配合技术 485
9.5.1.2 挤出与压延 485
9.5.1.3 硫化 485
9.5.2.2 配合技术 486
9.5.3 应用 487
9.6.1.3 性能 488
9.6.1.2 特性 488
9.6 低顺式丁二烯橡胶 488
9.6.1 结构特征、特性与性能 488
9.6.1.1 结构特征 488
9.6.2 发展史和现状 490
9.6.4.1 生产工艺流程 491
9.6.4 生产技术 491
9.6.3 品种和牌号 491
9.6.4.3 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 492
9.6.4.2 聚合工艺的对比 492
9.6.5 配合、加工和应用 493
9.7.1.1 中乙烯基丁二烯橡胶的合成 495
9.7.1 中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5
9.7 聚丁二烯的其他品种 495
9.7.2 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6
9.7.1.3 聚合动力学 496
9.7.1.2 杂质对聚合的影响 496
9.7.2.3 钼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7
9.7.2.2 钴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7
9.7.2.1 锂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7
9.7.3.1 商品牌号 498
9.7.3 乳液聚合丁二烯橡胶 498
9.7.2.4 铁系高乙烯基丁二烯橡胶 498
9.7.4.1 构型及特性 499
9.7.4 羧基丁二烯橡胶 499
9.7.3.2 生产工艺 499
9.7.3.3 构型、性能及应用 499
9.7.4.4 应用 500
9.7.4.3 硫化胶性能 500
9.7.4.2 生产方法 500
9.7.6.1 生产工艺 501
9.7.6 丁锂橡胶 501
9.7.5 丁钠橡胶 501
9.7.5.1 产品牌号 501
9.7.5.2 生产工艺 501
9.7.5.3 性能及用途 501
9.8.1.1 废气处理 502
9.8.1 废弃物治理 502
9.7.6.2 构型与特性 502
9.7.7 卤化丁二烯橡胶 502
9.8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502
9.8.2.2 主要原料和化学品的毒性及其防护 503
9.8.2.1 主要危险化学品的特性 503
9.8.1.2 废水处理 503
9.8.1.3 废渣处理 503
9.8.2 安全技术 503
9.9 丁二烯橡胶技术的新进展 504
9.8.2.3 丁二烯自聚物的防范 504
参考文献 510
10.1.1 结构及其特征 513
10.1.1.1 微观构型 513
第10章 异戊二烯橡胶 513
10.1 结构、特性与用途 513
10.1.1.2 分子结构 514
10.1.2.1 异戊二烯橡胶与天然橡胶的差异 515
10.1.2 特性与用途 515
10.2.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517
10.2 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517
10.1.2.2 用途 517
10.2.2 中国发展历史与现状 519
10.3.2 各国生产的品种牌号 520
10.3.1 品种牌号划分的原则 520
10.3 品种牌号 520
10.4.1.1 聚合反应机理 522
10.4.1 钛系异戊橡胶 522
10.4 顺式聚异戊二烯(异戊橡胶) 522
10.4.1.2 原材料及其规格 523
10.4.1.3 催化剂组分及制备 524
10.4.1.4 生产工艺 525
10.4.1.5 聚合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527
10.4.1.6 主要设备 529
10.4.1.7 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指标 530
10.4.2.2 引发剂 531
10.4.2.1 聚合反应机理 531
10.4.2 锂系异戊橡胶 531
10.4.2.5 聚合工艺的改进 532
10.4.2.4 聚合影响因素 532
10.4.2.3 工艺流程 532
10.4.3.2 聚合反应机理及特点 533
10.4.3.1 概况 533
10.4.3 稀土催化体系异戊橡胶 533
10.4.3.3 催化剂及其制备 534
10.4.3.4 聚合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 535
10.4.3.5 聚合工艺技术的改进 536
10.5.2 合成阶段的改性 537
10.5.1 概述 537
10.5 顺式异戊橡胶的改性 537
10.5.3 配合加工阶段的改性 539
10.6.1.1 硫化体系 540
10.6.1 配合技术 540
10.6 异戊橡胶的加工技术 540
10.6.1.4 其他配合剂 541
10.6.1.3 防护体系 541
10.6.1.2 补强填充体系 541
10.6.2.1 混炼 542
10.6.2 加工工艺 542
10.6.2.2 挤出、压延和成型 543
10.6.3.2 异戊橡胶与丁苯橡胶并用 544
10.6.3.1 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并用 544
10.6.3 异戊橡胶与其他聚合物材料的并用 544
10.6.3.3 异戊橡胶与顺丁橡胶并用 545
10.7.1.1 结构特征及一般物性 546
10.7.1 结构与性能 546
10.6.4 锂系异戊橡胶的加工 546
10.6.5 稀土体系异戊橡胶的加工 546
10.7 反式-1,4-聚异戊二烯 546
10.7.1.2 TPI的硫化特征 548
10.7.1.4 炭黑对TPI的补强作用 549
10.7.1.3 硫化胶的动态黏弹性能 549
10.7.3.1 催化剂 550
10.7.3 合成方法 550
10.7.2 TPI的应用 550
10.7.3.2 合成工艺 551
10.8.3 合成方法 554
10.8.2 应用 554
10.8 3,4-聚异戊二烯 554
10.8.1 结构与性能特征 554
10.9.1 概述 555
10.9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 555
10.9.2.1 应用 556
10.9.2 高顺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性能 556
10.10.1 废弃物治理 557
10.10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557
10.9.2.2 合成 557
参考文献 558
10.10.2 安全技术 558
11.1.1 分子结构式及结构特征 562
11.1 结构、性能与用途 562
第11章 乙丙橡胶 562
11.1.2.1 组成与组成分布 563
11.1.2 分子组成与结构参数对物性的影响 563
11.1.2.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564
11.1.2.3 第三单体 565
11.1.2.4 结晶 566
11.1.2.5 凝胶 567
11.1.3.1 基本性质 568
11.1.3 物性 568
11.1.2.6 长链支化 568
11.1.3.2 弹性 569
11.1.3.4 耐热性 570
11.1.3.3 耐候性及耐老化性 570
11.1.3.6 其他性能 571
11.1.3.5 耐臭氧性 571
11.2.1 发展史 572
11.2 发展史和现状 572
11.1.4 用途 572
11.2.2 生产及消费现状 573
11.2.4.3 世界乙丙橡胶牌号 574
11.2.4.2 牌号的标志与含义 574
11.2.3 中国乙丙橡胶发展状况 574
11.2.4 牌号的划分 574
11.2.4.1 牌号划分的原则 574
11.3.1.1 来源与性质 575
11.3.1 基本单体乙烯、丙烯 575
11.3 原材料及其性质与规格 575
11.3.2.1 分子结构和性质 576
11.3.2 5-亚乙基-2-降冰片烯 576
11.3.1.2 技术规格 576
11.3.3.1 分子结构和性质 577
11.3.3 双环戊二烯 577
11.3.2.2 ENB合成 577
11.3.2.3 技术规格与贮存方法 577
11.3.2.4 生产现状 577
11.3.4.1 种类与性质 580
11.3.4 溶剂 580
11.3.3.2 制备方法 580
11.3.3.3 技术规格与贮存方法 580
11.4.1.1 组成与结构 581
11.4.1 传统钒-铝催化剂体系 581
11.3.4.2 来源与规格 581
11.3.5 其他原材料 581
11.4 催化剂体系 581
11.4.1.2 属性或性质 582
11.4.1.4 聚合反应历程 583
11.4.1.3 合成乙丙橡胶的传统钒-铝催化剂体系 583
11.4.1.5 各组分的制法及性质 584
11.4.2.1 组成与结构 585
11.4.2 载体钛(钒)-铝催化剂体系 585
1 1.4.2.2 载体催化剂体系及其特性 586
11.4.3.2 组成与结构 587
11.4.3.1 特点 587
11.4.2.3 制备方法 587
11.4.3 茂金属催化剂体系 587
11.5.1 生产技术 588
11.5 溶液聚合法 588
11.5.2 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 593
11.5.3 传统工艺与Insite工艺的经济性比较 594
11.5.4.2 用途 595
11.5.4.1 性质 595
11.5.4 低分子乙丙橡胶 595
11.6.1 基本原理 596
11.6 悬浮聚合法 596
11.5.4.3 生产方法 596
11.6.2.1 工艺流程 597
11.6.2 生产技术 597
11.6.2.3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 598
11.6.2.2 消耗定额 598
11.7.1 工艺过程 600
11.7 气相聚合法 600
11.6.2.4 悬浮聚合法与溶液聚合法的比较 600
11.7.2 聚合反应影响因素 601
11.8 分析测定方法 602
11.7.3 气相聚合法与溶液聚合法的比较 602
11.9.1.1 分子结构 603
11.9.1 氯化三元乙丙橡胶 603
11.9 乙丙橡胶的化学改性 603
11.9.1.3 性质与性能 604
11.9.1.2 合成方法 604
11.9.2.2 制备方法 605
11.9.2.1 组成与性质 605
11.9.1.4 应用 605
11.9.2 接枝三元乙丙橡胶 605
11.9.2.3 用途 606
11.9.3 磺化三元乙丙橡胶 607
11.10.1.1 补强剂-填充剂体系 608
11.10.1 乙丙橡胶的配合剂体系 608
11.10 乙丙橡胶的加工 608
11.10.1.2 硫化剂体系 609
11.10.1.4 其他助剂 610
11.10.1.3 防护剂体系 610
11.10.2.2 混炼方法及其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612
11.10.2.1 混炼特点 612
11.10.2 混炼 612
11.10.3.1 成型特点 613
11.10.3 成型 613
11.10.2.3 混炼设备 613
11.10.3.3 成型工艺条件 614
11.10.3.2 成型方法与设备 614
11.10.4.3 硫化条件 615
11.10.4.2 硫化体系 615
11.10.4 硫化 615
11.10.4.1 硫化特性 615
11.10.4.4 硫化方法 616
11.10.4.5 乙丙橡胶的微波硫化 617
11.10.6 检验配方 618
11.10.5 加工性能测试 618
11.11.1 特点 619
11.11 乙丙橡胶的应用 619
11.11.3 乙丙橡胶具体应用 620
11.11.2 主要用途 620
11.12 乙丙橡胶的技术发展方向 623
11.13.1 主要原材料的毒性及防护措施 624
11.13 环境保护和安全技术 624
11.13.2 安全技术 625
参考文献 633
12.1.2.1 特性 637
12.1.2 特性与用途 637
第12章 丁基橡胶 637
12.1 结构、特性与用途 637
12.1.1 分子结构式及其特征 637
12.2.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639
12.2 国内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639
12.1.2.2 用途 639
12.2.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641
12.3.1 品种牌号划分的原则 642
12.3 品种牌号 642
12.3.2 各国公司的丁基橡胶品种牌号 643
12.4.1 聚合反应机理 644
12.4 丁基橡胶聚合反应机理及特点 644
12.4.2 特点 645
12.5.1.2 异戊二烯 646
12.5.1.1 异丁烯 646
12.5 淤浆法生产工艺 646
12.5.1 原材料及其规格 646
12.5.1.3 氯甲烷 647
12.5.2.2 聚合 648
12.5.2.1 引发剂的配制 648
12.5.1.4 三氯化铝 648
12.5.2 工艺过程及操作条件 648
12.5.2.3 聚合淤浆的稳定化 649
12.5.2.4 聚合物淤浆的后处理与未反应单体及溶剂的回收再用 650
12.5.2.5 制冷剂的运作 652
12.5.3.1 影响聚合的因素 653
12.5.3 影响聚合的因素及聚合反应的控制 653
12.5.2.6 聚合反应器挂胶的清理 653
12.5.3.2 聚合反应的过程 655
12.5.3.3 聚合反应的控制 656
12.5.4.2 多层搅拌内冷管束式反应器 657
12.5.4.1 轴流列管循环式反应器 657
12.5.4 反应器的结构及主要技术特点 657
12.5.5.2 单螺杆挤压脱水机 658
12.5.5.1 振动脱水筛 658
12.5.5 脱水干燥系统设备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658
12.5.5.4 振动输送干燥机 659
12.5.5.3 双螺杆挤压膨胀干燥机 659
12.6.2.1 异丁烯及异戊二烯 660
12.6.2 原料及其规格 660
12.6 溶液法丁基橡胶生产工艺 660
12.6.1 特点 660
12.6.3.1 工艺过程 661
12.6.3 工艺过程及聚合工艺条件 661
12.6.2.2 溶剂 661
12.6.6 聚合反应器的清洗 662
12.6.5 溶液法聚合反应器 662
12.6.3.2 聚合工艺条件 662
12.6.3.3 聚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662
12.6.4 溶液法丁基橡胶的牌号及应用 662
12.8.1 技术性能 663
12.8 丁基橡胶的技术性能指标及分析测试方法 663
12.7 原料、动力消耗及技术经济 663
12.7.1 原料及动力消耗 663
12.7.2 技术经济 663
12.8.2.2 门尼黏度 664
12.8.2.1 标准 664
12.8.2 丁基橡胶的分析测试方法 664
12.8.2.7 不饱和度 665
12.8.2.6 硫化胶拉伸性能 665
12.8.2.3 挥发分 665
12.8.2.4 总灰分 665
12.8.2.5 硫化特性 665
12.9.1 结构特征及反应机理 666
12.9 卤化丁基橡胶 666
12.9.2.1 基础胶液制备 667
12.9.2 生产工艺 667
12.9.2.3 氯化工艺 668
12.9.2.2 卤化反应器 668
12.9.3 产品性能 669
12.9.2.4 溴化工艺 669
12.10.1.1 丁基橡胶的配合 670
12.10.1 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 670
12.9.4 品种牌号 670
12.9.5 卤化丁基橡胶的分析测试方法 670
12.9.5.1 卤化丁基橡胶的评价方法 670
12.9.5.2 卤化丁基橡胶的氯和溴含量分析 670
12.10 丁基橡胶及卤化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 670
12.10.1.2 加工 672
12.10.2.1 配合 674
12.10.2 卤化丁基橡胶的加工技术 674
12.10.1.3 并用与应用 674
12.10.2.3 并用与应用 675
12.10.2.2 加工 675
12.11.1 结构与性能特点 676
12.11 支化丁基橡胶 676
12.11.2 支化剂 677
12.11.4 氯化与溴化 678
12.11.3 工艺条件 678
12.12.1.2 聚合反应机理 679
12.12.1.1 结构特征 679
12.12 异丁烯-对甲基苯乙烯共聚物及其溴化 679
12.12.1 结构特征及反应机理 679
12.12.1.3 溴化反应机理 680
12.12.3 配合、加工与硫化 681
12.12.2.2 溴化工艺 681
12.12.2 生产工艺 681
12.12.2.1 共聚工艺 681
12.12.4 产品性能及应用 682
12.13.1 预交联丁基橡胶 683
12.13 丁基橡胶的其他改性品种 683
12.13.3.2 丁基橡胶/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 684
12.13.3.1 共混产品分类 684
12.13.2 低分子丁基橡胶 684
12.13.3 丁基橡胶的共混产品 684
12.14.1 引发剂体系的改进与开发 685
12.14 丁基橡胶合成技术新进展 685
12.13.3.3 丁基橡胶/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685
12.13.3.4 丁基橡胶/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 685
12.14.2 活性聚合引发剂体系 686
12.15.1 有关物质的毒性及防范 687
12.15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687
12.14.3 工艺过程的改进 687
12.1 5.3 包装贮运注意事项 688
12.15.2 安全生产技术 688
参考文献 689
13.1.2 特性 691
13.1.1 结构式及结构特征 691
第13章 聚异丁烯 691
13.1 结构与特性 691
13.1.2.1 弹性与塑性 692
13.1.2.2 气密性 693
13.1.2.4 耐化学品性 694
13.1.2.3 溶解性 694
13.2.2 现状 695
13.2.1 发展简史 695
13.2 发展简史与现状 695
13.4.1 引发体系与聚合温度 697
13.4 影响聚合反应和聚异丁烯结构参数的因素 697
13.3 品种牌号及主要性能指标 697
13.4.3 共引发剂浓度和用量 698
13.4.2 单体浓度 698
13.4.4 烯烃 699
13.4.6 含硫化合物 701
13.4.5 含氧化合物 701
13.5.2.1 低分子量聚异丁烯 702
13.5.2 生产工艺 702
13.5 聚异丁烯的生产 702
13.5.1 主要原料及其规格 702
13.5.1.1 异丁烯 702
13.5.1.2 稀释剂或溶剂 702
13.5.1.3 引发体系 702
13.5.2.2 高分子量聚异丁烯 703
13.6.1 分子量测定 704
13.6 分析测试方法 704
13.7.1 加工技术 705
13.7 聚异丁烯的加工与应用 705
13.6.2 端基结构测定 705
13.7.3 应用 706
13.7.2 硫化技术 706
参考文献 707
14.1.3.1 基本性能与结合丙烯腈量的关系 709
14.1.3 基本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709
第14章 丁腈橡胶 709
14.1 结构、特性与用途 709
14.1.1 结构式与结构特点 709
14.1.2 主要特性 709
14.1.3.2 基本性能与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关系 710
14.2.1 发展史 711
14.2 发展史与现状 711
14.1.3.3 基本性能与橡胶交联度的关系 711
14.1.4 用途 711
14.2.2.1 生产能力 712
14.2.2 现状 712
14.2.2.2 消费状况 713
14.3.2 品种牌号标志含义 714
14.3.1 品种牌号划分原则 714
14.3 品种牌号的划分原则和标志含义 714
14.4.1.3 聚合技术 715
14.4.1.2 化学品配制 715
14.4 NBR生产技术 715
14.4.1 冷法聚合生产工艺 715
14.4.1.1 单体贮存 715
14.4.1.4 未反应单体回收 718
14.4.1.6 凝聚技术 719
14.4.1.5 胶乳掺混 719
14.4.1.10 主要设备 720
14.4.1.9 工艺控制分析 720
14.4.1.7 挤压脱水 720
14.4.1.8 干燥与包装 720
14.4.1.11 NBR技术规格 721
14.4.1.12 技术经济指标 722
14.4.2.1 聚合技术 723
14.4.2 热法聚合生产工艺 723
14.4.3.1 废弃物处理方法 726
14.4.3 废弃物处理及安全技术 726
14.4.2.2 未反应单体回收 726
14.4.2.3 凝聚、脱水与干燥 726
14.4.2.4 主要设备 726
14.4.2.5 能耗与物耗 726
14.4.2.6 橡胶技术规格 726
14.5.1.1 硫化体系 727
14.5.1 配合技术 727
14.4.3.2 安全技术 727
14.5 加工应用技术 727
14.5.1.3 防护体系 728
14.5.1.2 补强填充体系 728
14.5.2.2 混炼 729
14.5.2.1 塑炼 729
14.5.1.4 加工助剂 729
14.5.2 加工工艺 729
14.5.3 应用领域与典型配方 730
14.5.2.3 硫化 730
14.5.4 NBR与其他聚合物材料并用 731
14.6.1 特性与用途 732
14.6 NBR/PVC共混胶 732
14.6.2.2 胶乳共沉法 733
14.6.2.1 机械共混法 733
14.6.2 生产技术 733
14.6.3.1 配合体系 734
14.6.3 配合体系及应用配方 734
14.7.1 发展史与现状 735
14.7 粉末丁腈橡胶 735
14.6.3.2 应用配方举例 735
14.7.3.1 胶乳及隔离剂的选用 736
14.7.3 生产技术 736
14.7.2 特性与用途 736
14.7.2.1 基本特性 736
14.7.2.2 主要用途 736
14.7.3.2 生产工艺 737
14.7.4.1 产品技术规格 738
14.7.4 产品技术规格及测试方法 738
14.7.5 安全技术 739
14.7.4.2 分析测试方法 739
14.8.1.2 基本性能 740
14.8.1.1 结构特征 740
14.8 氢化丁腈橡胶 740
14.8.1 结构、性能和用途 740
14.8.2.1 溶液加氢技术 741
14.8.2 氢化技术 741
14.8.1.3 主要用途 741
14.8.4.1 硫化体系 742
14.8.4 加工配合技术 742
14.8.2.2 其他氢化技术 742
14.8.3 氢化度的分析方法 742
14.8.5 胶料配方及其硫化胶性能 743
14.8.4.4 防护体系 743
14.8.4.2 补强体系 743
14.8.4.3 增塑体系 743
14.9.1.2 生产技术 744
14.9.1.1 结构及特性 744
14.9 其他丁腈橡胶品种 744
14.9.1 羧基丁腈橡胶 744
14.9.2.2 生产工艺 745
14.9.2.1 结构与特性 745
14.9.1.3 XNBR的应用 745
14.9.2 聚稳丁腈橡胶 745
14.9.3 部分交联丁腈橡胶 746
14.9.2.3 加工及应用 746
14.9.4 丁腈酯橡胶 747
参考文献 758
15.1.1.2 微观结构与基本性能 760
15.1.1.1 结构式 760
第15章 氯丁橡胶 760
15.1 结构、特性和用途 760
15.1.1 结构与性能 760
15.1.2.2 贮存稳定性 761
15.1.2.1 结晶性 761
15.1.2 特性 761
15.1.2.3 硫化特性 762
15.2.1 国外发展史与现状 763
15.2 发展历史及现状 763
15.1.2.4 热和氧的影响 763
15.1.2.5 阻燃性 763
15.1.3 用途 763
15.3.2.2 品种及牌号 765
15.3.2.1 标志含义 765
15.2.2 中国发展状况及现状 765
15.3 品种牌号 765
15.3.1 品种划分原则 765
15.3.2 中国的品种及牌号 765
15.3.3.2 品种及牌号 767
15.3.3.1 标志含义 767
15.3.3 国外品种及牌号 767
15.4 工业生产技术 770
15.4.1 原料及规格 770
15.4.2.1 工艺流程 773
15.4.2 聚合 773
15.4.2.3 聚合与调节机理 774
15.4.2.2 聚合配方 774
15.4.2.4 工艺条件及过程控制 775
15.4.2.5 主要影响因素 776
15.4.3.1 工艺流程及条件 783
15.4.3 脱气与单体回收 783
15.4.4.1 电解质凝聚干燥工艺 784
15.4.4 凝聚干燥 784
15.4.3.2 影响因素 784
15.4.4.2 冷冻转鼓凝聚干燥工艺 785
15.4.5.2 真空脱气塔 786
15.4.5.1 聚合釜 786
15.4.5 关键设备 786
15.4.6 技术经济水平 787
15.4.5.4 冷冻凝聚干燥器 787
15.4.5.3 冷冻凝聚转鼓 787
15.4.7 产品性能 789
15.5.1.1 硫化体系 792
15.5.1 配合技术 792
15.5 配合与加工技术 792
15.5.1.3 补强填充体系 793
15.5.1.2 防护体系 793
15.5.1.5 性能评价标准配方 794
15.5.1.4 助剂及配合剂 794
15.5.2.2 混炼 795
15.5.2.1 塑炼 795
15.5.2 加工技术 795
15.5.2.4 压延 796
15.5.2.3 挤出 796
15.5.3 硫化 797
15.6.1.1 分类 798
15.6.1 分类与特性 798
15.5.4 各种氯丁橡胶之间及与其他橡胶的并用 798
15.6 氯丁胶乳 798
15.6.3.1 配合技术 799
15.6.3 配合与应用 799
15.6.1.2 特性 799
15.6.2 生产工艺 799
15.6.4 国内外主要品种牌号 800
15.6.3.2 应用 800
15.7.2 配合组分 802
15.7.1 特性 802
15.7 氯丁橡胶胶黏剂 802
15.7.3.3 高剪切直接溶解法 803
15.7.3.2 直接溶解法 803
15.7.3 配制方法 803
15.7.3.1 混炼法 803
15.8.1 共聚改性 804
15.8 氯丁橡胶的改性 804
15.8.2 接枝 805
15.9.2 废弃物治理 806
15.9.1 有害物质允许浓度 806
15.8.2.1 溶剂法接枝 806
15.8.2.2 乳液法接枝 806
15.8.3 热塑化 806
15.8.4 粉末化 806
15.9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806
参考文献 807
15.9.3 安全技术 807
16.1.3 共性与特性 808
16.1.2 发展史 808
第16章 合成胶乳 808
16.1 概述 808
16.1.1 定义与分类 808
16.1.7 品种与牌号 809
16.1.6 主要用途 809
16.1.4 胶乳出厂指标涵义 809
16.1.5 使用胶乳的优缺点 809
16.2.1.1 主单体及改性单体 810
16.2.1 聚合配方及其组分 810
16.2 基本合成技术 810
16.2.1.2 乳化剂 811
16.2.1.3 引发剂体系 812
16.2.1.6 螯合剂 813
16.2.1.5 电解质 813
16.2.1.4 调节剂 813
16.2.2.2 均相成核机理 814
16.2.2.1 胶束成核机理 814
16.2.1.7 其他组分 814
16.2.2 聚合机理 814
16.2.3.4 连续聚合工艺 815
16.2.3.3 分段聚合工艺 815
16.2.3 聚合工艺 815
16.2.3.1 间歇聚合工艺 815
16.2.3.2 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 815
16.2.4.1 搅拌强度 816
16.2.4 聚合工程 816
16.2.3.5 热法与冷法技术 816
16.2.3.6 种子聚合 816
16.2.5.1 物理脱除法 817
16.2.5 脱气技术 817
16.2.4.2 搅拌桨的选择 817
16.2.4.3 传热与混合 817
16.2.6.1 附聚胶乳品种 818
16.2.6 粒径放大技术 818
16.2.5.2 化学脱气法 818
16.2.6.2 附聚方法 819
16.2.7.2 塔式连续浓缩法 821
16.2.7.1 蒸汽喷射法 821
16.2.7 浓缩技术 821
16.3.2 生产能力现状 822
16.3.1 特性与用途 822
16.2.7.3 薄膜蒸发器法 822
16.3 丁苯胶乳 822
16.3.3.2 消费结构 825
16.3.3.1 产量与消费量 825
16.3.3 产量与消费状况 825
16.3.5.1 羧基丁苯胶乳 826
16.3.5 生产方法 826
16.3.4 品种牌号 826
16.3.5.2 丁苯胶乳 828
16.3.6.1 造纸工业 829
16.3.6 加工应用 829
16.3.5.3 丁苯吡胶乳 829
16.3.6.2 地毯工业 830
16.3.6.3 沥青改性 831
16.4.3.1 直接合成法 832
16.4.3 生产方法 832
16.3.6.4 其他应用 832
16.4 聚丁二烯胶乳 832
16.4.1 特性与用途 832
16.4.2 品种牌号 832
16.4.3.2 附聚法 835
16.4.4.2 胶乳粒子凝胶含量的影响 836
16.4.4.1 胶乳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836
16.4.4 胶乳的应用性能 836
16.5.3 品种牌号 837
16.5.2 生产现状 837
16.5 丁腈胶乳 837
16.5.1 特性与用途 837
16.5.4.2 聚合工艺 839
16.5.4.1 聚合配方 839
16.5.4 生产方法 839
16.5.5.2 应用配方举例 840
16.5.5.1 影响胶膜强度的因素 840
16.5.5 加工应用 840
16.7 人造胶乳 841
16.6 氯丁胶乳 841
16.7.1.4 浓缩过程 842
16.7.1.3 汽提过程 842
16.7.1 生产技术 842
16.7.1.1 溶解过程 842
16.7.1.2 乳化过程 842
16.7.2 品种及用途 843
参考文献 858
17.1.2 特性与用途 860
17.1.1 分类 860
第17章 液体橡胶 860
17.1 分类、特性与用途 860
17.2.2 现状 861
17.2.1 发展史 861
17.2 发展史及现状 861
17.3.2.1 原料规格 864
17.3.2 以萘钠为引发剂合成液体1,2-聚丁二烯 864
17.3 液体聚丁二烯 864
17.3.1 概述 864
17.3.2.3 聚合影响因素 865
17.3.2.2 生产工艺 865
17.3.4 应用 866
17.3.3.3 产品技术规格 866
17.3.2.4 产品技术规格 866
17.3.3 活性负离子调聚法合成液体1,2-聚丁二烯 866
17.3.3.1 生产工艺 866
17.3.3.2 聚合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866
17.4.3 合成方法 867
17.4.2 引发剂及助剂 867
17.4 液体丁苯橡胶 867
17.4.1 原料及其规格 867
17.5.1 原料及其规格 868
17.5 液体丁腈橡胶 868
17.4.4 结构与性能 868
17.4.5 应用 868
17.5.5 应用 869
17.5.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 869
17.5.2 引发剂及助剂 869
17.5.3 合成方法 869
17.6.3 合成方法 870
17.6.2 引发剂及助剂 870
17.6 液体无规羧基聚丁二烯橡胶 870
17.6.1 单体原料及其规格 870
17.7.1 原料及其规格 871
17.7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橡胶 871
17.6.4 聚合物的微观构型 871
17.6.5 交联固化及应用 871
17.7.3.1 自由基溶液聚合 872
17.7.3 合成方法 872
17.7.2 引发剂及助剂 872
17.7.3.2 负离子聚合 874
17.7.4.1 交联固化机理 875
17.7.4 交联固化 875
17.7.5.2 分析方法 876
17.7.5.1 典型性能 876
17.7.4.2 固化配方 876
17.7.4.3 交联固化工艺 876
17.7.5 性能及应用 876
17.7.5.3 应用 877
17.8.2.1 自由基溶液聚合 878
17.8.2 合成方法 878
17.8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苯乙烯橡胶 878
17.8.1 原料及规格 878
17.8.4 性能及应用 879
17.8.3 交联固化 879
17.8.2.2 负离子聚合 879
17.9.1 原料及其规格 880
17.9 液体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橡胶 880
17.9.6 结构、性能及应用 881
17.9.5 交联固化 881
17.9.2 引发剂及助剂 881
17.9.3 合成方法 881
17.9.4 聚合物技术性能 881
17.10.1.3 自由基溶液聚合 882
17.10.1.2 引发剂及溶剂 882
17.10 液体端羧基聚丁二烯橡胶 882
17.10.1 自由基聚合 882
17.10.1.1 原料及其规格 882
17.10.1.4 自由基乳液聚合 885
17.10.2 负离子聚合 886
17.10.3.1 交联固化机理 887
17.10.3 交联固化 887
17.10.4 性能及应用 889
17.10.3.2 固化配方及工艺条件 889
17.11.3.1 自由基溶液聚合 890
17.11.3 合成方法 890
17.11 液体端羧基丁腈橡胶 890
17.11.1 原料及规格 890
17.11.2 引发剂及助剂 890
17.11.3.2 自由基乳液聚合 891
17.11.5 交联固化及应用 892
17.11.4 性能及技术指标 892
17.1 2.1 原料及其规格 893
17.12 液体端卤基聚丁二烯橡胶 893
17.12.2.2 溶液调聚聚合 894
17.12.2.1 自由基溶液聚合 894
17.12.2 合成方法 894
17.12.4 性能及应用 895
17.12.3.2 固化配方及工艺条件 895
17.12.3 交联固化 895
17.12.3.1 固化机理 895
17.13.3 合成方法 896
17.13.2 引发剂及助剂 896
17.13 液体端巯基丁腈橡胶 896
17.13.1 原料及其规格 896
17.13.3.2 端黄原酸酯基丁腈共聚物的热解 897
17.13.3.1 XTBN的聚合配方及聚合影响因素 897
17.13.5 性能及应用 898
17.13.4 交联固化 898
17.14.1 合成方法 899
17.14 液体环氧基聚丁二烯橡胶 899
17.14.3 性能及应用 900
17.14.2 交联固化 900
17.15.1 加氢改性 901
17.15 液体橡胶的改性 901
17.15.2 链端官能团的反应改性 902
17.16.2 安全技术 903
17.16.1 物料的毒性与防范 903
17.15.3 接枝改性 903
17.16 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 903
参考文献 904
17.16.4 废弃物处理 904
17.16.3 包装贮存安全措施 904
18.1.2.1 发展史 905
18.1.2 发展史及现状 905
第18章 热塑性弹性体 905
18.1 概述 905
18.1.1 基本概念及特征 905
18.1.2.2 现状 906
18.1.4 基本性能 907
18.1.3 分类 907
18.2.2.1 乙烯-丙烯无规嵌段共聚物 908
18.2.2 含可结晶链段与无定形链段的无规嵌段共聚物 908
18.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908
18.2.1 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相态特征 908
18.2.2.3 茂金属催化剂合成的乙烯-辛烯共聚物 909
18.2.2.2 乙烯或丙烯与高级α-烯烃的无规嵌段共聚物 909
18.2.3.1 形态特征 911
18.2.3 聚烯烃类熔融共混热塑性弹性体 911
18.2.3.4 生产状况、产品牌号及应用 912
18.2.3.3 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912
18.2.3.2 制备 912
18.2.4.1 形态特征 913
18.2.4 无规立构嵌段聚丙烯 913
18.2.5.3 品种牌号及性能 914
18.2.5.2 合成方法 914
18.2.4.2 无规立构嵌段聚丙烯的合成 914
18.2.4.3 性能及应用 914
18.2.5 接枝型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914
18.2.5.1 形态特征 914
18.2.6.2 合成方法 915
18.2.6.1 形态特征 915
18.2.6 反应器内二步合成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915
18.2.6.4 多催化剂反应器成粒技术 916
18.2.6.3 产品性能 916
18.2.8 用途 917
18.2.7 加工成型 917
18.3.2 形态与性能特征 918
18.3.1 概述 918
18.3 热塑性硫化胶 918
18.3.3.1 EPDM/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 921
18.3.3 主要品种牌号的制备及其性能 921
18.3.3.2 NBR/聚烯烃热塑性硫化胶 924
18.3.3.4 其他热塑性硫化胶 927
18.3.3.3 NBR/PA(聚酰胺)热塑性硫化胶 927
18.3.4 TPV制备技术新进展 929
18.3.5 加工工艺 930
18.4.3.1 原料 931
18.4.3 制造方法 931
18.4 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 931
18.4.1 基本概念及相态特征 931
18.4.2 发展史及现状 931
18.4.3.3 催化剂和聚合配方 932
18.4.3.2 反应机理 932
18.4.3.4 合成工艺及影响因素 933
18.4.5 产品性能 934
18.4.4 品种牌号 934
18.4.6 TPEE的新品种及改性 935
18.4.7 加工与应用 938
18.5.3 制造方法 940
18.5.2 发展史及现况 940
18.5 聚酰胺类热塑性弹性体 940
18.5.1 基本概念及相态特征 940
18.5.3.1 PE-b-PA的合成 941
18.5.3.2 PEA、PEEA、PCEA的合成 942
18.5.4 主要性能 943
18.5.5 加工与应用 944
18.6 含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945
18.6.1.3 PVC与弹性体共混 946
18.6.1.2 引入交联或支化结构的PVC 946
18.6.1 制备方法 946
18.6.1.1 高聚合度PVC树脂 946
18.6.1.5 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947
18.6.1.4 可熔融加工橡胶 947
18.6.2.3 可熔融加工橡胶 948
18.6.2.2 PVC/NBR共混物 948
18.6.2 性能 948
18.6.2.1 高分子量PVC树脂的性能 948
18.6.4 用途 950
18.6.3 加工 950
18.6.2.4 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 950
18.7.1.4 合成方法 951
18.7.1.3 分类 951
18.7 离子交联型热塑性弹性体 951
18.7.1 概论 951
18.7.1.1 基本概念及特征 951
18.7.1.2 发展史 951
18.7.1.6 性能 952
18.7.1.5 结构 952
18.7.2 羧基橡胶通过金属氧化物中和制取离聚体 953
18.7.3.1 制备 954
18.7.3 磺化橡胶离聚体 954
18.7.3.2 离子交联磺化乙丙橡胶 956
18.7.4 离聚体与某些聚合物共混生成热塑性互穿网络聚合物 957
18.7.3.4 离子交联磺化丁苯橡胶 957
18.7.3.3 离子交联磺化丁基橡胶 957
18.8.1.1 EVA的合成 958
18.8.1 乙烯-乙酸乙烯酯热塑性弹性体 958
18.7.5 加工 958
18.7.6 应用 958
18.8 乙烯-不饱和酯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 958
18.8.1.2 产品牌号及性能 959
18.8.1.3 加工和应用 960
18.9.1 聚苯乙烯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 961
18.9 聚硅氧烷类热塑性弹性体 961
18.8.2 乙烯-丙烯酸乙酯热塑性弹性体 961
18.9.2 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双酚A碳酸酯嵌段共聚物 962
18.9.3 聚砜-聚二甲基硅氧烷嵌段共聚物 963
18.10.2 性能 964
18.10.1 概述 964
18.10 间规1,2-聚丁二烯热塑性弹性体 964
18.10.3 加工及应用 965
18.11.1 含氟热塑性弹性体 966
18.11 开发中的若干热塑性弹性体 966
参考文献 967
18.11.4 乳液接枝共聚合制备热塑性弹性体 967
18.11.2 正离子聚合法制热塑性弹性体
- 《Maya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来阳编著 2019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舰载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孙思博著 2019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实用内科手册》黄清,阮浩航主编 2016
- 《药物合成反应》姚其正主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
- 《同仁眼科手册系列 同仁儿童眼病手册》付晶编 2018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