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药动学服务
临床药动学服务

临床药动学服务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先达,潘润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6735156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基本药动学理论,数学概念,公式,临床药动学服务的数学基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用药方案调整等内容。
上一篇:外科学 下下一篇:生理卫生入门
《临床药动学服务》目录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3

上篇 临床药动学的理论基础 3

第二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内容和任务 4

第三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和流程 6

一、临床药动学服务体系 6

二、临床药动学服务的流程 7

第四节 我国医院药学今后发展面临的机遇 7

一、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7

三、加速临床药师的培养 8

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8

四、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9

第二章 临床药动学服务的数学基础 10

第一节 常用数学概念与公式 10

一、连加式 10

二、数列与级数 10

三、导数与微分 12

四、积分 17

五、行列式解方程组 19

一、微分方程 20

第二节 药时曲线的相关计算 20

二、拉普拉斯变换(L-氏变换) 21

三、药时曲线的积分 23

四、线性回归 25

第三节 临床药动学服务公式推导 26

一、静脉推注(Ⅳ Bolus),单室模型 26

二、静脉恒速滴注,单室模型 29

三、静脉推注多剂量给药,单室模型 35

四、一级吸收,血管外给药,单室模型 38

五、尿药法 43

六、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45

七、二室模型 49

附表:拉氏变换的象原函数和象函数转换表 51

第三章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53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参数 53

一、转运速率常数 53

二、生物半衰期 53

三、表观分布容积 54

四、稳态血药浓度 54

一、单室模型 55

第二节 房室模型 55

五、体内总清除率 55

六、生物利用度 55

二、双室模型 70

三、多剂量给药 82

四、隔室模型判断 95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96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 96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97

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97

四、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参数计算 98

第四节 统计矩原理在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101

一、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101

二、用矩量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103

第五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 105

一、群体药物动力学基本概念 105

二、NONMEM法简介 106

三、研究流程及注意事项 107

第一节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与建立 110

一、体内药物分析简介 110

第四章 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110

二、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的主要依据 111

三、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计与建立的一般步骤 111

第二节 选用定量分析方法的依据 113

一、光谱分析法 113

二、色谱法 114

三、毛细管电泳法 116

五、同位素法 117

六、电化学分析法 117

四、免疫分析法 117

第三节 生物样品测定前的处理方法 118

一、生物样品的采集 118

二、生物样品的储存 120

三、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121

四、样品均匀化 122

五、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处理 123

六、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萃取 125

七、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的浓集 129

八、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的衍生化 129

一、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验证指标 131

第四节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的验证指标和分析方法的考核 131

二、分析方法的考核 137

第五节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和毒品/血药浓度分析发光仪TDx简介 138

一、FPIA的基本原理 138

二、TDxFLx仪器介绍 139

三、方法评价 139

第六节 常用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简介 140

一、庆大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0

二、茶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2

三、万古霉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3

五、利多卡因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4

四、奎尼丁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4

六、地高辛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5

七、苯妥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5

八、游离苯妥英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7

九、普鲁卡因胺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8

十、苯巴比妥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8

十一、卡马西平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49

十二、丙戊酸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150

附录 TDx使用操作规程 151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基本概念 154

第五章 治疗药物监测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理学基础 155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适用范围 156

一、监测的先决条件 156

二、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 157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注意事项 158

一、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指征 159

二、检测样本的采集 160

三、应当测定什么指标 160

五、结合临床开展工作 162

四、正确认识检测方法 162

附表1.常规血药浓度有效范围和取样时间 166

附表2.其他药物的有效浓度范围 167

第六章 临床用药方案的调整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一、临床用药方案设计的意义 168

二、用药方案个体化的必要性 168

三、用药方案个体化的依据 168

一、给药途径的选择 169

第二节 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用药方案 169

二、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的计算及举例 170

第三节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175

一、一点法和重复一点法 175

二、稳态一点法 176

三、不需测定血药浓度的剂量调整方法 176

附录:实施治疗药物监测前估算地高辛剂量的方法 181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187

一、取样时间 187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187

第七章 氨基糖苷类的血药浓度监测 187

下篇 血药浓度监测的案例分析 187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188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188

五、对小儿用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指导 192

六、对膀胱纤维化病人的指导 193

附:氨基糖苷类药物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的剂量方案 193

一、概述 193

二、氨基糖苷类药物一天一次给药的剂量指导(成人) 195

一、k,V值的求算法 196

第二节 解题须知 196

二、计算给药间隔时间τ 199

三、血药浓度法的有关说明 199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00

一、制定并调整给药方案 200

二、估算血药浓度并调整维持剂量 203

三、计算药动学参数和设计给药方案 204

四、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206

五、达稳态血药浓度后求分布容积 207

六、用药过程中判断给药方案是否正确 208

七、计算血液透析病人的药动学参数 211

八、预测血液透析病人的血药浓度 212

九、计算用药过程中的血药峰浓度 214

十、达稳态血药浓度后调整给药方案 215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17

附表:理想体重表 220

第八章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监测 221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21

一、取血样时间 221

二、取血样的频度 22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22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22

五、临床药动学病历书写指导 224

六、小儿使用万古霉素的指导 226

第二节 万古霉素的解题须知 226

一、万古霉素的体内分布特点 226

二、k、V值的求算法 227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28

一、预测稳态血药浓度 228

四、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 228

三、计算半衰期 228

二、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229

三、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230

四、调整给药方案并书写药动学病历 232

五、达稳态血药浓度后判断和调整给药方案 235

六、按实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237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38

第九章 茶碱类的血药浓度监测 241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41

一、取样时间 24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42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242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42

五、各类病人茶碱体内的清除系数表 244

第二节 解题须知 245

一、k、V值的求算法 245

二、其他参数计算 247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47

一、预测稳态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 247

二、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249

三、按预期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251

四、按实测血药浓度调整给药方案 252

五、计算病人的药动学参数 254

六、按期望的稳态谷浓度和给药间隔设计给药方案 255

七、预测病人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56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57

第十章 地高辛的血药浓度监测 259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59

一、取样时间 259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259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59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60

五、影响地高辛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 261

六、地高辛剂量的推荐 262

第二节 解题须知 263

一、V、Cl值的求算法 263

二、计算维持剂量 264

三、用血药浓度法求病人对地高辛的清除率 264

四、剂量的调整 264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65

一、正常肾功能病人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 265

二、肾功能不良病人设计给药方案 266

三、用经验法设计肾功能不良病人的给药方案 268

四、用群体均值法设计肾功能不良病人的给药方案 270

五、用群体均值法设计负荷剂量后用血药浓度法调整维持剂量 272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74

第十一章 奎尼丁的血药浓度监测 276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76

一、取样时间 276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276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7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76

五、奎尼丁在各类病人体内的参数 278

第二节 解题须知 279

一、奎尼丁的群体V值和Cl值 279

二、调整给药方案 280

三、注意事项 280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81

一、经验法制定给药方案后用血药浓度法校正 281

二、预测奎尼丁的稳态血药浓度 282

三、设计初始给药方案并预测稳态血药浓度 283

五、计算不同制剂的等效剂量 284

四、预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284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85

第十二章 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监测 286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86

一、取样时间 286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286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8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86

五、其他 287

三、负荷剂量计算及其给药方法 288

二、利多卡因的“治疗缺口” 288

一、求算药动学参数 288

第二节 解题须知 288

四、维持剂量的调整 289

第三节 案例分析 289

一、计算病人对利多卡因的清除率 289

二、设计给药方案 290

三、出现“治疗缺口”时的治疗方法 291

四、血药浓度持续升高分析 291

五、慢性肝病患者的给药方案设计 292

六、药物蓄积情况判断 293

第四节 应用公式 294

第十三章 苯妥英的血药浓度监测 295

第一节 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295

一、取样时间 295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295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296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296

五、小儿用药的指导 299

六、可能影响苯妥英体内过程的其他因素 299

九、应进行游离苯妥英血药浓度水平检测的指征 301

八、苯妥英制剂的种类 301

七、药动学参数 301

十、检测出游离苯妥英的血药浓度后调整剂量的方法 302

第二节 解题须知 302

一、非线性药代动力学模型特点 302

二、用群体均值法计算病人的用药剂量 303

三、用血药浓度法求病人的参数Vm和Km值 303

四、Vm值的单位 304

五、苯妥英的蛋白结合率 304

六、游离苯妥英血药浓度的剂量计算 304

一、已知稳态血药浓度病人给药方案的调整 305

第三节 案例分析 305

二、双剂量法设计给药方案 306

三、根据两个非稳态血药浓度调整维持剂量 307

四、根据消除相七点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308

五、设计苯妥英过量病人的给药方案 310

六、根据原有稳态血药浓度修正新给药方案 311

七、游离苯妥英的监测指征和结果预测 312

八、游离型苯妥英浓度过高病人的剂量调整 313

九、严重低蛋白血症病人的治疗药物监测 314

十、基本概念解析 317

第四节 应用公式 318

第十四章 其他可检测药物的血药浓度监测 321

第一节 锂盐的血药浓度监测 321

一、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21

二、案例分析 323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325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325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325

一、取样时间 325

第二节 普鲁卡因胺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25

五、N-乙酰普鲁卡因胺 327

六、药物的相互作用 328

第三节 苯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28

一、取血样时间 328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328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329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329

五、影响苯巴比妥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330

六、小儿用苯巴比妥的指导 330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331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331

七、苯巴比妥的制剂类型 331

一、取样时间 331

第四节 戊巴比妥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31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332

五、改变戊巴比妥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332

第五节 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32

一、取样时间 332

二、推荐取血样的频度 332

四、血药浓度监测的一般指导 333

三、治疗的血药浓度范围 333

五、小儿用药指导 334

六、全血细胞计数监测 334

七、药物的相互作用 334

八、成人的卡马西平药动学参数 334

九、其他 335

第六节 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 335

一、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35

二、游离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的指导原则 337

三、案例分析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