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靳瑞针灸传真
靳瑞针灸传真

靳瑞针灸传真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青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7083719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介绍全国著名老中医针灸学家靳瑞的针灸学术精华,包括针灸理论、针灸临床操作技能、针灸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适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师生、中医针灸临床医生阅读。
《靳瑞针灸传真》目录

第1章 经络学篇 1

一.经络学在中医临床各科中的运用 3

二.经络学说在针灸学中的重要地位 5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

(一)经络起源于针灸的医疗实践 6

(二)腧穴的发现是经络概念的萌芽 6

(三)金属针的发明,促进了经络学说的发展 6

(四)阴阳五行与医学的结合,使经络学说理论更趋完善 7

(五)古代解剖学为经络学说提供了实验依据 7

(二)病理方面 8

四.经络的作用 8

(一)生理方面 8

(三)诊断方面 9

(四)治疗方面 9

五.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10

(一)经络的组成 10

(二)十二经脉在流注、走向交接、分布等方面的规律 12

(三)十四经脉循行与脏腑器官的关系 13

六.经络解说 16

(一)十二经脉 16

(二)奇经八脉 30

(三)十二经筋 34

(四)十二经别 43

(五)十五络脉 46

(六)十二皮部 53

七.《内经》经络类编 54

(一)经络之重要性 54

(二)经络之区别 54

(三)经络与生理 55

(四)经络与发病 55

(六)十二经脉 56

(五)经络与诊断 56

(七)手足三阴三阳经走向规律 60

(八)十五络脉 61

(九)十二经别(经脉“六合”) 62

(十)十二经筋 63

(十一)奇经八脉 66

(十二)十二皮部 68

(十三)经隧 68

(十四)经脉气血之多少 68

(十七)经脉之根结 69

(十六)经脉之标本 69

(十五)经脉之表里 69

(十八)脉气终绝之症候 70

(十九)骨度之长短 70

(二十)经脉之长短 71

(二十一)经水 71

(二十二)营卫之循行 72

(二)经脉流注 74

(四)经脉与诊断 74

(三)荣卫循行 74

(一)经脉长短 74

八.《难经》经络类编 74

(五)经脉与病理 75

(六)经脉气绝 75

(七)十二经配脏腑 75

(八)十五络脉 76

(九)奇经八脉 76

(十)奇经八脉的循行 76

(十一)奇经八脉的病候 76

第2章 腧穴学篇 77

(一)腧穴的种类 78

一.腧穴学概说 78

(二)腧穴的作用 79

(三)腧穴的性能 84

(四)腧穴的取穴法 86

(五)腧穴的针刺深浅与艾灸壮数 87

二.临床常用十四经穴作用解说 90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90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91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93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96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98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99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01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105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06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08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109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112

(十三)任脉腧穴 113

(十四)督脉腧穴 115

(四)五输穴 117

(二)取穴方法 117

(三)用穴原则 117

(一)腧穴的作用 117

三.《内经》腧穴类编 117

(五)原穴 119

(六)合穴 120

(七)水俞 120

(八)热俞 121

(九)髓空 121

(十)气穴 121

(十一)气府 121

(十二)四海 122

(十三)四街 123

(十四)足三里穴 123

(十五)背俞 124

(十六)选穴法 124

四.《难经》腧穴类编 125

(一)八会穴 125

(二)五输穴 125

(三)原穴 125

(四)俞募穴 126

第3章 刺灸方法篇 127

(一)针刺十大要点 128

一.传统毫针刺法 128

(二)针刺的补泻手法 132

二.现代毫针刺法 148

(一)进针 148

(二)退针 149

(三)捻针 149

(四)捣针(雀啄术) 149

(五)留针(卧针) 149

(六)针刺治疗之抑制法和兴奋法 150

(七)针刺治疗的轻、中、重的手法 150

(二)爪法 151

(三)搓法 151

三.历代针刺的辅助手法 151

(一)揣法 151

(四)弹法 152

(五)摇法 152

(六)扪法 152

(七)循法 152

(八)摄法 153

(九)切法 153

(十)插(擀)皮法 153

(十三)按法 154

(十一)进法 154

(十二)退法 154

(十四)关法 155

(十五)推法 155

(十六)引法 155

(十七)撅法 156

(十八)游针法 156

(十九)飞针法 156

(二十)摆法 156

(二十二)盘法 157

(二十一)动法 157

(二十三)震颤法 158

(二十四)刮法 158

(二十五)指拨法 158

(二十六)努法 158

(二十七)燃法 159

四.其他针法 160

(一)电针疗法 160

(二)穴位注射疗法 161

(三)穴位贴药、洗浸疗法 162

(四)经络注血疗法 164

五.灸法 166

(一)艾炷灸 167

(二)悬灸 170

(三)温针灸 171

(四)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 171

(五)其他灸法 172

(六)灸炷的壮数 174

(七)灸炷的大小 175

(八)灸法的补泻 176

(十)施灸的次序 177

(十一)灸疗禁忌 177

(九)施灸的体位 177

(十二)灸后的处理 178

(十三)灸后调摄 179

六.《内经》刺灸类编 180

(一)针药各有所宜 180

(二)九针来源 180

(三)九针之形 180

(四)九针之应用 181

(五)针刺必先治神 182

(六)关于候气 183

(七)补泻原则 184

(八)补泻操作 185

(九)导气针法 187

(十)刺微针法 187

(十一)刺经筋 188

(十二)刺寒痹内热法 188

(十三)卫气行针法 188

(十四)缪刺法 189

(十五)巨刺法 191

(十六)五脏刺法 191

(十七)五节刺法 191

(二十)三刺法 192

(十九)十二节刺法 192

(十八)九变刺法 192

(二十一)刺络法 193

(二十二)六变刺法 193

(二十三)刺寒热法 194

(二十四)灸法 194

(二十五)针刺导引 195

(二十六)补泻感应 195

(二十七)初学妄施之害 196

(二十八)针刺有深浅 197

(三十)针刺禁忌 199

(二十九)针刺时机 199

(三十二)针灸之疗效 201

(三十三)针刺之疗程 201

(三十一)针刺与脉象 201

(三十四)晕针与滞针 202

(三十五)针灸与日时 202

七.《难经》刺灸类编 204

(一)针刺补泻 204

(二)补泻妄施之害 205

第4章 针灸治疗篇 207

(二)针灸分经辨证论治 208

一.针灸治疗概论 208

(一)针灸治疗原则 208

(三)针灸配穴处方 209

(四)靳三针的组方原理和特色 211

二.痛证的针灸治疗 216

(一)针灸镇痛与经络的关系 216

(二)针灸治疗痛证的治疗原则及取穴法 217

(三)针灸治疗痛证的刺灸法 219

(四)常见痛证的针灸治疗 219

头痛 219

面痛 221

胃脘痛 222

腹痛 223

胁痛 224

腰痛 224

痹证 225

坐骨神经痛 229

(二)腧穴性能在脏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31

(三)不同针灸方法在治疗脏腑疾病中的选择 231

(一)脏腑病证概述 231

三.脏腑病证的针灸治疗 231

(四)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的间隔时间和疗程 232

(五)常见脏腑病证的针灸治疗 232

咳嗽 232

哮喘 233

感冒 233

惊悸 234

呕吐与呃逆 235

噎膈与反胃 235

泄泻 236

便秘 237

痢疾 237

黄疸 238

癃闭 240

淋证 240

水肿 241

遗精 242

四.常见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244

(一)与妇女生理特点有关的经络 244

(二)妇科疾病常用腧穴 245

月经不调 246

(三)常见妇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46

痛经 247

闭经 247

崩漏 248

带下病 248

滞产 249

胎位不正 250

乳少与回乳 250

五.五官病证的针灸治疗 252

(一)概述 252

(二)脏腑与五官的关系 252

(三)五官与经络的关系 252

(四)五官与脑的关系 254

(五)治疗五官疾病的要穴 255

(六)常见五官病证的针灸治疗 255

目赤肿痛 255

针眼 256

雀目 256

电光性眼炎 257

青光眼 257

耳鸣、耳聋 259

鼻渊 260

过敏性鼻炎 261

鼻衄 261

咽喉肿痛 263

牙痛 263

六.外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64

(一)外科病证针灸治疗的范围 264

(二)外科病证针灸治疗的选穴 264

(三)常见外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264

丹毒 264

瘾疹 265

疔疮 265

乳痈 266

痔疮 267

瘰疬 268

瘿气 268

七.四肢病证的针灸治疗 270

痿证 270

脚气 271

八.脑病的针灸治疗 272

眩晕 272

不寐与健忘 272

癫狂 273

痫证 274

面瘫 275

中风 276

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病) 280

九.各种病证的穴位贴药、洗浸疗法 288

(一)天灸疗法治疗肺系疾病 288

(二)治疗感冒 289

(三)治疗疟疾 289

(四)治疗胃痛 290

(五)治疗腹泻 290

(九)治疗心绞痛 291

(八)治疗高血压病 291

(七)治疗神经性呕吐 291

(六)治疗便秘 291

(十)治疗痹证 292

(十一)治疗坐骨神经痛 293

(十二)治疗腰痛 293

(十三)治疗扭挫伤疼痛 294

(十四)治疗失眠 295

(十五)治疗面神经麻痹 296

(十六)治疗耳源性眩晕 296

(十八)治疗咽喉肿痛 297

(十七)治疗急性结膜炎 297

(十九)治疗过敏性鼻炎 298

(二十)治疗痛经 299

(二十一)治疗遗尿 299

(二十二)治疗小便不通 299

(二十三)治疗肺痨 300

(二十四)治疗咯血 300

(二十五)治疗肝炎 300

(二十六)治疗痄腮 301

(二十七)治疗癫痫 301

(二十九)治疗瘾疹 302

(二十八)治疗湿疹 302

(三十)治疗疣 303

(三十一)减肥 303

(三十二)戒烟 304

(三十三)保健 304

十.《内经》证治类编 305

(一)脏腑 305

(二)头项 308

(三)五官 308

(四)腰痛 309

(五)痿痹 311

(六)热病 313

(七)疟疾 314

(八)偏瘫 316

(九)胀肿 316

(十)喘 317

(十一)癫狂痫 317

(十二)杂病 318

(十三)痈疽 320

十一.《伤寒论》针灸治疗类编 321

十二.《金匮要略》针灸治疗类编 3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