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社会心理学  第2版

社会心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沙莲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0075819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为着眼点,系统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上一篇:实用交际言语下一篇:家庭论
《社会心理学 第2版》目录

第一节 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 1

一、社会心理 1

第一章 导论 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 1

二、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早期形态的学科意义 6

一、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提出的群体特征问题 7

二、早期社会本能研究提出了群体内生的心理动力问题 8

三、早期民族心理研究提出了民族精神凝聚作用的问题 9

四、美国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研究的改造 10

五、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产生 11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5

一、两种研究传统 15

二、理论倾向 15

一、日本人研究 17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在亚洲 17

二、中国人研究 20

三、文化、社会、心理 23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28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28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30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34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36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36

二、实验研究 38

三、调查研究 41

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 45

第三节 定性研究的设计 45

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 46

三、参与观察法 47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49

一、随机抽样 49

二、非随机抽样 52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52

第三章 人际关系 57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57

一、人际关系研究概况 57

二、人际关系维度与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 60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63

一、人际吸引 65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65

二、关系的发展 68

三、密切关系 72

第三节 关系对应性与协调性 74

一、人际冲突 74

二、人际合作 79

三、利他行为 80

四、侵犯行为 82

第四章 社会认知 88

第一节 社会知觉 88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88

二、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 92

三、自尊及其测量 97

四、自我认同 100

第二节 对人知觉——印象形成 108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 108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111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112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117

一、刻板印象的形成 118

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 119

三、刻板印象辨析 120

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20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122

一、社会认同 122

二、文化认同 131

三、民族认同 133

四、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136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137

一、何时归因 138

二、归因理论 138

三、归因偏差 143

四、归因的个体差异 144

第五章 社会动机 149

第一节 社会动机研究意义 149

一、动机研究 149

二、动机性质 150

三、动机分类 151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155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155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156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 157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8

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160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162

一、成就动机 162

二、亲和动机 165

三、权力动机 166

第六章 社会感情 171

第一节 社会感情概述 171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171

二、社会感情的特点 172

三、社会感情的理论研究 173

一、情绪、社会情绪与社会的和谐 178

第二节 社会情绪 178

二、集群情绪 180

三、社会情绪的管理 182

四、激情与社会激情 194

第三节 社会情感 197

一、情感、社会情感与价值选择 197

二、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199

三、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201

第七章 社会态度 210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210

一、社会态度 210

二、态度构成 215

三、态度功能 218

四、态度形成 220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224

一、平衡理论 225

二、和谐理论 226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227

四、霍夫兰的信息理论 229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230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230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231

三、工作满意度 232

四、组织承诺 236

第八章 群体心理 242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242

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 242

二、群体心理效应 243

三、群体分类 245

四、群体内聚力 246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249

一、社会促进 249

二、从众 251

三、服从 253

第三节 集群行为 255

一、集群行为 255

二、集群行为的过程 255

三、集群行为的理论 257

四、去个性化 258

第四节 民族心理研究 261

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 261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 262

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264

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 265

第九章 传播与社会心理 269

第一节 社会心理是传播活动的基础 269

一、传播活动 269

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74

三、信息理解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75

四、传播效果中的社会心理作用 279

第二节 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 281

一、舆论及其形成 281

二、谣言 283

三、民谣 286

四、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研究 287

一、时尚、流行的特点 290

第三节 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 290

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 292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294

第十章 经济心理 298

第一节 经济心理研究和它的发展历程 299

一、经济心理和经济心理学的学科关系 299

二、经济心理学的产生 301

三、经济心理学的发展 302

四、当代经济心理学的前沿研究 303

第二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主题 304

一、经济心理的背景——基本经济观念的研究 304

二、决策问题——经济心理的认知研究 305

三、信任——经济制度的心理基础研究 306

四、创新——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心理分析 307

五、消费者心理学 308

六、经济心理病理学 308

第三节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 309

一、中国人经济心理的社会背景 309

二、中国人的基本经济观念 312

三、派生出的具体经济心理现象 317

第十一章 宗教心理 322

第一节 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322

一、宗教内涵的语义分析 322

二、宗教的心理学意涵 324

第二节 宗教经验 328

一、皈依心理 328

二、祈祷及其心理效应 333

第三节 宗教情感 334

一、宗教情感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335

二、宗教情感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 336

第四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 337

一、中国人宗教心理的研究回顾 337

二、中国人宗教心理实证研究成果 340

第十二章 人格培育 349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349

一、什么是人格 349

二、人格特性 350

第二节 人格差异 353

一、人格的认知差异 353

二、人格的生理差异 357

三、人格的社会差异 360

第三节 人格的测评 361

一、测验法 361

二、投射法 363

三、实验法 366

第四节 人格的培养 367

一、生物遗传因素 367

二、社会文化因素 368

三、家庭环境因素 369

四、早期童年经验 371

五、学校教育因素 372

六、自然物理因素 373

七、自我调控因素 374

一、心理健康的标志 377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377

第十三章 心理健康 377

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82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387

第二节 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 390

一、心理应激 390

二、应激源 391

三、应激中介因素与社会支持 393

四、有效应对心理应激 396

第三节 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400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 400

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 401

三、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406

后记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