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有权本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6735172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10章,基本涵盖了社会心理学传统框架中的全部内容,尤其是现实社会问题的资料与社会心理学相关者,尽量做了收集和整理。
《社会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 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背景 4

一、社会心理学产生背景的宏观扫描 4

二、科学哲学引领社会心理学迈入新阶段 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来源与进程 14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6

一、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16

二、认知失调理论 18

三、场论 19

四、社会学习理论 21

第二章 对人性的基本认识 23

第一节 对人性认识的六次历史浪潮 23

第二节 人性的脑-生物学基础 24

第三节 人性的社会演绎 28

第四节 人性的经典论述 29

第五节 现代科技人性观 31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36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呼唤 3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36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37

三、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世界有所贡献 39

四、中国本土心理学亟待建设 42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43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差异 47

第四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因素 54

第五节 文化氛围与疾病模式 57

第六节 中国传统社会与现实社会 59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人性化 64

一、社会的概念与社会的起源 65

第一节 社会的起源与发展 65

二、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67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一般规律 69

一、社会化是个终生的发展过程 69

二、社会化是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70

三、社会化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 70

四、社会化是接受规范和顺应现实的过程 71

五、社会化是从心理顺应到精神觉悟的过程 72

六、社会化是一个有阶段性的过程 75

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 79

一、道德社会化 79

二、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85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86

四、生活技能社会化 88

五、人生价值观的社会化 89

第四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89

一、文化 89

二、家庭 90

三、学校 91

四、同辈群体 91

五、职业背景 91

一、人格扭曲与社会化障碍 92

六、大众传播媒介 92

第五节 个体社会化的变异类型 92

二、社会适应不良与社会化障碍 95

第五章 社会认知与归因 97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97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特点 97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101

三、社会认知过程的特点 104

四、社会认知的类别 106

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108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内容 108

二、对他人性格认知 110

三、对人的行为方式及其原因的认知 111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112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112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113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114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115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中的偏见 116

一、偏见及其表现形式 116

二、偏见产生的社会心理原因 117

第六章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120

第一节 态度概述 120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120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21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123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123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24

第三节 偏见 125

一、产生偏见的原因 125

二、偏见产生的结果 126

三、偏见的消除 127

一、量表法 128

第四节 态度的测评 128

二、问卷法 129

三、投射法 130

四、行为观察法 130

五、生理反应法 131

第五节 态度的形成 131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31

二、个体的学习 132

一、学习理论 133

第六节 态度改变的理论 133

二、社会判断理论 134

三、认知失调理论 135

四、功能理论 136

五、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 137

第七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137

一、劝说宣传法 137

二、角色扮演法 141

三、团体影响法 141

四、活动参与法 142

第七章 人际关系与社交行为 143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起点——两性关系 143

一、两性关系的生物学观 143

二、两性关系的社会学观 144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基础——利益关系 146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纲领——政治关系 147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中介性因素 148

第五节 人际亲善关系与利他行为 151

一、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151

二、同情与社会亲善行为的培养 153

第六节 坑害与欺诈——病态人际关系 157

第七节 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161

第八节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166

一、人际关系的类型 166

二、人际吸引 168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论与方法 170

第八章 群体心理与社会互动 175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175

第二节 动物群体与先民族群 178

第三节 群体的发现与群体一般特征 181

一、由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自然进程 183

第四节 群体的非理性特征 183

二、从巫术到宗教的初级理性表现 184

三、现代社会面临的非理性威胁 186

第五节 群体的社会互动 187

一、合作与竞争 187

二、竞争还是合作的决定因素 188

三、冲突与调适 190

四、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192

第六节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02

一、社会助长 202

二、社会懈怠 203

第九章 大分裂时代中的社会心理调适 206

第一节 现代化的回顾 206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两性关系的现状与变迁 209

一、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现状 209

二、当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变迁 214

第三节 网络冲突对青年道德心理的影响 217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218

二、网络人际交往 219

三、网上交往给青年带来的心理冲突 221

四、导致青年的道德失范行为 224

五、对解决网上心理冲突问题的思考 226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矛盾冲撞与调适 228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228

二、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现状 229

三、如何调适大学生就业观念 231

第五节 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危机 235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235

二、人才培养危机 238

三、对中国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危机的心理学思考 242

第六节 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困境与调适 244

一、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含义 245

二、社会角色的变换 247

三、社会地位的变化 249

四、老年人家庭角色的变换 251

五、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254

第十章 疾病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257

第一节 观念偏差对健康的影响 257

第二节 病态的要求是神经症的心理根源 259

第三节 心理偏差的社会文化矛盾根源 261

第四节 助纣为虐的病态消费文化 263

第五节 驾驭自我,维护健康 264

主要参考文献 2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