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类寿命学
人类寿命学

人类寿命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蠡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733471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介绍生命与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中篇介绍与人类寿命有关的学术问题,下篇专述影响人类寿命的瘟疫,现代病,生物钟与亚健康等。
《人类寿命学》目录

第1章 生命与生命科学探秘 3

1.1 生命的概念 3

上卷 生命与生命科学 3

1.2 有关生命课题的著作 5

1.3.2 万物有灵论 7

1.3.1 特创论 7

1.3 生命的起源 7

1.3.3 灵魂不灭论 8

1.3.5 活力论 9

1.3.4 目的论 9

1.3.7 物活论 10

1.3.6 新活力论 10

1.3.8 自然发生论 11

1.3.9 宇宙生命论 12

1.3.11 生物进化论 13

1.3.10 生源论 13

1.3.12 恩格斯论生命 15

1.3.13 生命起源的化学学说 16

1.3.14 基因测序解读“生命之书” 17

1.3.14.1 摩尔根学派基因论的基本内容 20

1.3.14.2 人类基因组图谱大修改 26

1.3.16 “耗散结构论”论生命系统 29

1.3.15 “量子论”解释生命现象 29

1.3.14.3 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公布 29

1.3.17 “信息论”论生命 30

1.3.20 生命的海洋起源说 31

1.3.19 生命起源于RNA 31

1.3.18 “生物控制论”论生命过程 31

1.3.22 生命起源于硼砂矿物 32

1.3.21 磷酰化氨基酸学说 32

1.4 生命的特征 33

1.3.23 生命的诞生 33

1.4.3 生长和发育 34

1.4.2 应激性 34

1.4.1 新陈代谢 34

1.5 生物性别的进化 35

1.4.5 变异和进化 35

1.4.4 生殖和遗传 35

1.6.2 抗病能力 36

1.6.1 适应能力 36

1.6 人体生命的活力 36

1.6.4.2 耐热 37

1.6.4.1 耐饥 37

1.6.3 再生能力 37

1.6.4 生命耐力 37

1.7.2.1 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38

1.7.2 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 38

1.6.4.3 耐寒 38

1.7 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38

1.7.1 生命科学的定义 38

1.7.2.2 细胞是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39

1.7.2.4 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40

1.7.2.3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40

1.7.2.5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41

1.7.2.6 动物数量调节的反馈现象 43

1.7.2.7 有机体与环境的统一 45

1.7.2.8 生命的进化 46

1.7.3 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生物技术 47

1.7.4 生命科学与环境、资源 48

1.7.5 生命科学与人口、卫生 49

1.7.6.2 中国近年来生命科学的工作 58

1.7.6.1 中国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依据 58

1.7.6 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58

1.7.6.4 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基本特点与对策 59

1.7.6.3 中国生物技术的主要成绩 59

1.8.1 生物医学简史 60

1.8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 60

1.8.4.2 举世瞩目的成果 61

1.8.4.1 科技基地及队伍 61

1.8.2 生物医学的使命 61

1.8.3 生物医学研究的内容 61

1.8.4 中国医药科技的主要成绩 61

1.8.5.1 健康的概念 62

1.8.5 生物医学的目标和对策 62

1.8.4.3 防治疾病的成绩 62

1.8.4.4 卫生机构人员的保障 62

1.8.4.5 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62

1.8.5.4 中国实施目标的对策 64

1.8.5.3 新的医学模式 64

1.8.5.2 基本健康目标 64

1.9.3 高压低温环境下的生物 67

1.9.2 高压高温环境下的生物 67

1.9 生命的奇迹 67

1.9.1 常压高温环境下的生物 67

1.9.4 高龄环境下的生物 68

1.10.2 探索外星生命 69

1.10.1 空间生命科学 69

1.9.5 宇宙中存在着生命 69

1.10 太空探索生命现象 69

1.11 人类的起源问题 71

1.10.3 外太空有生命 71

1.11.1.3 哈代的海猿进化假说 72

1.11.1.2 恩格斯创立了“劳动创造人”的理论 72

1.11.1 人类的起源之谜 72

1.11.1.1 达尔文奠定了人类起源研究的基础 72

1.11.3 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 73

1.11.2 人类起源论 73

1.11.4 有关人类起源的著作 75

1.11.6.1 古猿是如何变成人的 76

1.11.6 从古猿发展为现代人的过程 76

1.11.5 古生物学有关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76

1.11.6.2 猿人阶段 77

1.11.6.3 古人阶段 80

1.11.6.4 新人阶段 81

1.11.8 人类的年龄 84

1.11.7 石器时代与人类发展 84

1.11.9 人类的发源地是否在东非 85

1.11.11 发现人类远祖“二出非洲”足迹 87

1.11.10 发现人类远祖“一出非洲”足迹 87

1.11.12 尼安德特人的下落 88

1.11.13 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 90

1.11.15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佐证 91

1.11.14 澳洲亦有早期现代人 91

1.11.16 人类找到新祖先 92

1.12.1 人种的起源 98

1.12 人种起源与人类迁徙 98

1.11.17 人类起源多元论 98

1.12.2 人种的形成 99

1.12.4 新人种的产生 101

1.12.3 人类的迁徙 101

1.13.1 克隆动物与克隆人 102

1.13 克隆人的问题 102

1.13.2 克隆人类胚胎 104

1.13.4 克隆人的降生 105

1.13.3 克隆动物发生基因突变 105

1.13.5 克隆人与伦理 106

1.13.6 克隆技术与临床医学 107

1.14.1 进化论的证据不足 108

1.14 进化论的进化 108

1.14.2 破译基因组证实进化论 109

1.14.4 生物进化关系人类命运 110

1.14.3 同源异形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10

1.15.1 人类从“现代人”至今死亡总数 111

1.15 人类灭绝的可能性 111

1.14.5 自然选择引发物种灭绝与新生 111

1.15.4 黑洞的漂移 112

1.15.3 伽马射线爆炸 112

1.15.2 小行星撞击 112

1.15.6 太阳变成超新星 113

1.15.5 太阳大爆发 113

1.15.9 世界核战争 114

1.15.8 地球变暖 114

1.15.7 超大规模火山喷发 114

1.15.12 南极的致命病毒 115

1.15.11 机器人主宰世界 115

1.15.10 世界性灾难 115

1.16.2 不再有卵形头的人 116

1.16.1 走路时膝盖向后弯 116

1.16 “未来人”的3种预测 116

1.17.1 赖希的“生命能”事件 117

1.17 生命科学中的伪科学事件 117

1.16.3 “机器人”的出现已为期不远 117

1.17.3 勒柏辛斯卡娅的“新细胞学说” 118

1.17.2 生命科学界的“冷融合”事件 118

1.17.5 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 119

1.17.4 李森科事件 119

1.18.1 生死是必然规律 120

1.18 生命的展望 120

1.18.4 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121

1.18.3 21世纪的生命科学 121

1.18.2 人类将永葆青春 121

2.1.1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 125

2.1 细胞生物学的简史 125

第2章 医学细胞生物学释义 125

2.1.2 细胞学的形成与发展 126

2.1.3 细胞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28

2.2.2 细胞生物学与医学 129

2.2.1 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129

2.2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29

2.3 细胞概述 130

2.3.1.3 细胞的计量单位 131

2.3.1.2 细胞的大小 131

2.3.1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31

2.3.1.1 细胞的形态 131

2.3.2.1 原核细胞的结构 132

2.3.2 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132

2.3.2.2 真核细胞的结构 133

2.3.2.3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134

2.4.1.2 膜蛋白 135

2.4.1.1 膜脂 135

2.4 细胞膜 135

2.4.1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135

2.4.2 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136

2.4.1.3 膜糖类 136

2.4.3.1 生物膜的流动性 137

2.4.3 膜的特性 137

2.4.4.1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 138

2.4.4 细胞膜的功能 138

2.4.3.2 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138

2.4.4.2 细胞膜受体与信号转导 139

2.4.4.3 细胞膜受体与细胞识别 140

2.4.5.2 细胞膜受体异常 141

2.4.5.1 细胞膜与肿瘤 141

2.4.4.4 细胞表面抗原与免疫 141

2.4.5 细胞膜与疾病 141

2.5.1.3 通讯连接 142

2.5.1.2 锚定连接 142

2.4.5.3 膜运转系统异常 142

2.5 细胞连接和细胞外基质 142

2.5.1 细胞连接 142

2.5.1.1 紧密连接 142

2.5.2.1 胶原 143

2.5.2 细胞外基质 143

2.5.2.4 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 144

2.5.2.3 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144

2.5.2.2 弹性蛋白 144

2.6 细胞的内膜系统 145

2.5.2.5 细胞外基质的受体 145

2.6.1.2 内质网的类型 146

2.6.1.1 内质网的结构 146

2.6.1 内质网 146

2.6.1.3 内质网的功能 147

2.6.2 高尔基复合体 148

2.6.2.3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149

2.6.2.2 高尔基复合体的化学组成 149

2.6.2.1 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 149

2.6.3.1 溶酶体的结构 151

2.6.3 溶酶体 151

2.6.2.4 高尔基复合体的异常变化 151

2.6.3.2 溶酶体的类型 152

2.6.3.3 溶酶体的功能 153

2.6.4 过氧化物酶体 154

2.6.3.4 溶酶体与疾病 154

2.7 核糖体 155

2.6.4.4 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 155

2.6.4.1 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 155

2.6.4.2 过氧化物酶体的酶 155

2.6.4.3 过氧化物酶体的功能 155

2.7.2 核糖体的化学组成 156

2.7.1 核糖体的结构 156

2.7.3 核糖体的解离及自我组装 157

2.8 线粒体 158

2.7.5 核糖体与异常变化 158

2.7.4 核糖体的功能 158

2.8.1 线粒体的结构 159

2.8.2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161

2.8.3 线粒体中酶的定位 162

2.8.5 线粒体的功能 163

2.8.4 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 163

2.8.6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164

2.8.8 线粒体与医学 166

2.8.7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166

2.9 细胞骨架 167

2.9.1 微管 168

2.9.2 微丝 169

2.9.3 中等纤维 171

2.9.4 中心粒 172

2.9.5 纤毛和鞭毛 173

2.9.6 细胞骨架的协调 174

2.10 细胞核 175

2.9.7 细胞骨架的病理变化 175

2.10.1.1 核被膜的结构 177

2.10.1 核被膜 177

2.10.2.1 染色质的类型 178

2.10.2 染色质和染色体 178

2.10.1.2 核被膜的功能 178

2.10.2.2 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179

2.10.2.4 染色体 180

2.10.2.3 染色质的结构与包装 180

2.10.3 核仁 183

2.10.3.2 核仁的结构 184

2.10.3.1 核仁的化学成分 184

2.10.3.4 核仁的功能 185

2.10.3.3 核仁的形成 185

2.10.4 核基质 186

2.10.4.2 核基质的功能 187

2.10.4.1 核基质的结构与组分 187

2.10.6 细胞核与疾病 188

2.10.5 细胞核的功能 188

2.11.1.1 无丝分裂 189

2.11.1 细胞增殖的方式 189

2.11 细胞增殖与调控 189

2.11.2.1 细胞周期概述 190

2.11.2 细胞周期 190

2.11.1.2 有丝分裂 190

2.11.1.3 减数分裂 190

2.11.2.2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特点 193

2.11.3.1 生长因子的调控 200

2.11.3 细胞增殖的调控 200

2.11.3.2 抑素的调控 201

2.11.3.3 cAMP与cGMP的调控 202

2.11.3.5 基因的调控 203

2.11.3.4 Ca2+和钙调素的调控 203

2.11.3.6 细胞周期控制系统 206

2.11.4.1 细胞增殖是组织再生的基础 209

2.11.4 细胞增殖与医学 209

2.11.4.2 细胞增殖与肿瘤 210

2.11.5.1 生殖细胞的发生 211

2.11.5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减数分裂 211

2.11.5.2 减数分裂 212

2.12.1 细胞决定和分化 216

2.12 细胞分化 216

2.12.2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219

2.13 细胞的进化 222

2.12.3 细胞分化与癌变 222

2.13.1 细胞的起源 223

2.13.2 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 226

2.13.3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229

2.14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230

3.1.1 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233

3.1 分子生物学简史 233

第3章 医学分子生物学精要 233

3.1.2 分子生物学的现状 235

3.2 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36

3.3.1.2 有机化合物 237

3.3.1.1 无机化合物 237

3.3 细胞的分子基础 237

3.3.1 生物小分子 237

3.3.2 生物大分子 239

3.4.1 DNA的结构与功能 240

3.4 核酸 240

3.4.1.1 DNA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241

3.4.1.2 DNA的二级结构与功能 242

3.4.1.3 DNA的三级结构 246

3.4.2.1 RNA的结构 247

3.4.2 RNA的结构与功能 247

3.4.2.3 信使RNA(mRNA) 249

3.4.2.2 RNA的合成 249

3.4.2.4 转运RNA(tRNA) 250

3.4.2.5 核糖体RNA(rRNA) 252

3.4.2.6 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254

3.4.2.9 反义RNA 255

3.4.2.8 小分子核内RNA 255

3.4.2.7 核内不均一RNA 255

3.5.1 基因的结构 256

3.5.1.1 基因的概念 256

3.5 基因 256

3.5.1.2 基因的结构 257

3.5.2 基因的功能 258

3.5.3.1 复制的过程 259

3.5.3 基因的复制 259

3.5.3.2 复制的特点 260

3.5.4.1 基因表达的概念 261

3.5.4 基因的表达 261

3.5.4.2 基因的转录 262

3.5.4.3 基因的翻译 267

3.5.5 基因表达的调控 268

3.5.6.1 突变 269

3.5.6 基因突变与修复 269

3.5.7.1 基因组的概念 271

3.5.7 基因组概述 271

3.5.6.2 DNA修复 271

3.5.6.3 DNA结构的特征 271

3.5.7.2 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分类 273

3.5.8 基因与疾病概述 274

3.5.10 基因诊断概述 275

3.5.9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概述 275

3.5.11 基因治疗概述 276

3.6.1.1 遗传密码与密码子 277

3.6.1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277

3.5.12 转基因的概念 277

3.6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277

3.6.1.2 遗传密码的特点 278

3.6.2.2 tRNA的功能 280

3.6.2.1 tRNA的结构 280

3.6.2 tRNA运输特定的氨基酸 280

3.6.3.3 释放因子 281

3.6.3.2 延伸因子 281

3.6.3 有关蛋白质合成的蛋白因子 281

3.6.3.1 起始因子 281

3.6.4.1 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282

3.6.4 多肽链合成的基本过程 282

3.6.4.2 肽链的延伸 283

3.7 蛋白质 284

3.6.4.3 肽链合成的终止 284

3.7.2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285

3.7.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285

3.7.2.2 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与结构域 286

3.7.2.1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与功能 286

3.7.2.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与功能 287

3.7.2.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与功能 288

3.7.3 蛋白质的分类 289

3.8.1.2 分子的结合与解离 291

3.8.1.1 非共价键的作用 291

3.8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291

3.8.1 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的力 291

3.8.2.1 蛋白质的模体(基元)与结构域 292

3.8.2 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92

3.8.2.2 蛋白质的结合位点 293

3.8.3.2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序列特异识别 294

3.8.3.1 DNA-蛋白质相互作用(DNA-protein interaction)的化学键 294

3.8.2.3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294

3.8.3 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94

3.9.1 应用于人体发育调控和功能调控 296

3.9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296

3.9.3 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 298

3.9.2 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298

3.9.4 预防医学 299

3.10 名词简介 300

4.1.1 医学遗传学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308

4.1 医学遗传学简介 308

第4章 医学遗传学概述 308

4.1.2.1 缓慢发展期 310

4.1.2 医学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310

4.1.2.2 快速发展期 311

4.1.2.3 飞跃发展期 313

4.1.3 中国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现状 316

4.2.1.1 遗传信息复制的概念 317

4.2.1 遗传病的概念和特征 317

4.2 医学遗传病概述及分类 317

4.2.1.4 遗传病的特征 318

4.2.1.3 遗传病的概念 318

4.2.1.2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318

4.2.2.2 基因病 319

4.2.2.1 染色体病 319

4.2.2 遗传性疾病的分类 319

4.2.2.3 体细胞遗传病 320

4.3 遗传病的识别 321

4.4.1 健康与疾病的遗传基础 322

4.4 医学遗传学的任务 322

4.4.2 医学遗传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23

4.5.1 遗传学的基本定律 324

4.5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324

4.4.3 遗传病的危害 324

4.5.2.1 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325

4.5.2 孟德尔遗传规律介绍 325

4.5.2.2 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26

4.6.2 环境因素 328

4.6.1 遗传因素 328

4.6 遗传性疾病的病因与诱因 328

4.6.3 生物因子 330

4.7.1 染色体的特征和结构 331

4.7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331

4.7.2.1 人类染色体国际描述方法 332

4.7.2 人类染色体国际描述方法和正常核型 332

4.7.2.2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336

4.7.2.3 常规核型分析 337

4.7.2.4 显带染色体分析 338

4.7.3.1 染色体畸变与染色体病 340

4.7.3 染色体病 340

4.7.3.2 常染色体病 342

4.7.3.3 性染色体病 344

4.8 单基因病 347

4.7.3.4 染色体畸变携带者 347

4.8.1 基本概念 348

4.8.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350

4.8.3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51

4.8.4 X连锁显性遗传病 353

4.8.5 X连锁隐性遗传病 354

4.8.7 单基因病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355

4.8.6 Y连锁遗传病 355

4.9 线粒体病 356

4.9.1.1 点突变 357

4.9.1 线粒体基因突变产生的疾病 357

4.9.2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退行性疾病 358

4.9.1.2 缺失-重复突变 358

4.9.3 核基因缺陷性线粒体病 359

4.10 多基因病 360

4.10.1 多基因遗传的规律 361

4.10.2 多基因病的遗传特点 362

4.10.3.1 多基因遗传的常见病 365

4.10.3 常见多基因病 365

4.10.3.2 多基因遗传的先天性畸形 366

4.11.1 分子病概述 367

4.11 生化遗传病 367

4.11.2.1 正常血红蛋白的遗传控制 368

4.11.2 血红蛋白病 368

4.11.2.2 血红蛋白结构变异型 370

4.11.2.3 地中海贫血 371

4.11.3 血浆蛋白病 374

4.11.4 受体蛋白病 375

4.11.5.1 肝豆状核变性 377

4.11.5 膜转运载体蛋白病 377

4.11.6 先天性代谢缺陷 378

4.11.5.3 胱氨酸尿症 378

4.11.5.2 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 378

4.11.6.2 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异常 379

4.11.6.1 发病机制 379

4.11.6.3 糖代谢异常 381

4.11.6.5 溶酶体贮积病 382

4.11.6.4 嘌呤代谢异常 382

4.12.1 肿瘤遗传的易感性 383

4.12 体细胞遗传病——肿瘤 383

4.12.2.2 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386

4.12.2.1 肿瘤细胞的克隆演化 386

4.12.2 肿瘤细胞的染色体异常 386

4.12.3.1 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命名 388

4.12.3 癌基因 388

4.12.3.2 癌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389

4.12.3.4 细胞癌基因 392

4.12.3.3 肿瘤病毒与病毒癌基因 392

4.12.3.5 肿瘤抑制基因 393

4.12.3.6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396

4.13.1 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397

4.13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397

4.12.3.7 抗基因突变可阻止异型细胞生长 397

4.13.2.1 细胞遗传学检查 399

4.13.2 遗传病的实验诊断方法 399

4.13.2.3 基因诊断 401

4.13.2.2 生化检查 401

4.13.3 症状前诊断 403

4.13.4.1 出生前诊断的对象 404

4.13.4 出生前诊断 404

4.13.4.2 出生前诊断的方法与应用 405

4.14.1 手术治疗 406

4.14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406

4.14.4 基因治疗 408

4.14.3 饮食治疗 408

4.14.2 药物治疗 408

4.14.4.2 转基因治疗的技术要求 409

4.14.4.1 基因治疗的原理与策略 409

4.14.4.3 转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410

4.15.1 遗传病的抽样调查和登记 411

4.15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 411

4.15.2 遗传咨询 412

4.15.3 遗传筛查 413

4.16 医学遗传学与遗传医学的展望 414

第5章 生物工程的现状与前景 417

5.1 基因工程的意义、应用及发展远景 418

5.2 细胞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 419

5.4 发酵工程 420

5.3 酶工程的定义与应用 420

5.5 生物技术在医药中应用 421

5.6.1.1 概述 422

5.6.1 转基因动物 422

5.6 转基因生物介绍 422

5.6.1.3 基本方法 423

5.6.1.2 基本原理 423

5.6.2.1 基本方法 425

5.6.2 转基因植物 425

5.6.1.4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425

5.6.2.3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探讨 426

5.6.2.2 转基因植物在医学上的应用 426

5.6.3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可靠性 427

6.1.1 中医对寿命的认识 433

6.1 寿命的概念 433

中卷 寿命与抗衰老研究 433

第6章 寿命 433

6.1.2.1.4 社会年龄 434

6.1.2.1.3 心理年龄 434

6.1.2 如何计算年龄 434

6.1.2.1 年龄分类 434

6.1.2.1.1 年代年龄 434

6.1.2.1.2 生物学年龄 434

6.1.4 人的寿命 435

6.1.3 何谓寿命 435

6.1.2.2 年龄划分标准 435

6.2.3 细胞分裂代数推算法 436

6.2.2 性成熟期推算法 436

6.2 人的自然寿命 436

6.2.1 生长期推算法 436

6.2.6 “返老还童”推算法 437

6.2.5 功能丧失推算法 437

6.2.4 生物变易时间推算法 437

6.2.8 寿命系数推算法 438

6.2.7 概率理论推算法 438

6.3 人的平均寿命 439

6.4 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 442

6.4.1 环境因素 443

6.4.1.1 空气 446

6.4.1.1.1 大气污染及危害 447

6.4.1.1.3 负离子与健康 451

6.4.1.1.2 大气治理现状 451

6.4.1.2.1 饮用水标准 452

6.4.1.2 水 452

6.4.1.2.2 水体污染及危害 455

6.4.1.2.3 饮水与健康 458

6.4.1.2.4 国外治理现状 462

6.4.1.3 噪音 463

6.4.1.4 光污染 464

6.4.1.5 土壤污染 465

6.4.1.6.1 癌症的地理分布 466

6.4.1.6 疾病地理 466

6.4.1.6.2 地方病的地理环境 467

6.4.1.7 气候 469

6.4.1.7.2 热岛效应 470

6.4.1.7.1 温室效应 470

6.4.1.8 温度 471

6.4.1.7.4 雾的毒害 471

6.4.1.7.3 海洋沙漠化效应 471

6.4.1.9 射线 473

6.4.1.10.3 火灾 474

6.4.1.10.2 地震 474

6.4.1.10 灾害 474

6.4.1.10.1 洪水 474

6.4.1.10.5 台风 475

6.4.1.10.4 毒气 475

6.4.1.11 环境污染与肿瘤 476

6.4.1.12 激素的两面性 478

6.4.1.13 以基因为基础的环境保护 479

6.4.1.14 中国环境现状及治理 480

6.4.2 社会因素 485

6.4.2.1 生产水平 486

6.4.2.2.1 老年人的心理状态 487

6.4.2.2 心理状态 487

6.4.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488

6.4.2.2.5 好奇心与长寿 489

6.4.2.2.4 老年人应克服“回归心理” 489

6.4.2.2.3 生气时分泌物有毒 489

6.4.2.2.7 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 490

6.4.2.2.6 心理健康应重视 490

6.4.2.3.1 有利于健康的职业 491

6.4.2.3 职业 491

6.4.2.3.3 僧侣长寿有术 494

6.4.2.3.2 自古帝王寿命短 494

6.4.2.3.4 受国家保护的职业病 495

6.4.2.4 道德 496

6.4.2.3.5 “过劳死” 496

6.4.2.5 疾病 498

6.4.2.6 医疗条件 499

6.4.2.7 意外伤害 500

6.4.3 遗传因素 502

6.4.2.8 战争 502

6.4.3.1 遗传 503

6.4.3.2.1 基因病 504

6.4.3.2 基因 504

6.4.3.2.3 基因与治疗 505

6.4.3.2.2 基因与癌 505

6.4.3.2.4 基因与寿命 506

6.4.3.3 性别 507

6.4.3.2.5 以基因为基础的医药业 507

6.4.3.4.1 影响身高的因素 509

6.4.3.4 身高、体重 509

6.4.3.4.2 身高与寿命 510

6.4.3.4.3 体重与寿命 513

6.4.3.6 繁殖力 515

6.4.3.5 发育期 515

6.4.4.4.4 身矮体轻长寿的机制 515

6.4.3.4.5 质疑身材增高 515

6.4.3.9 父母生育年龄 516

6.4.3.8 脂蛋白颗粒 516

6.4.3.7 代谢率 516

6.4.3.12.1 四型分类法 517

6.4.3.12 性格 517

6.4.3.10 近亲婚配 517

6.4.3.11 优生与寿命 517

6.4.3.12.2 A、B型分类法 518

6.4.3.13 外貌 519

6.4.3.12.3 性格与寿命 519

6.4.4.1 生活方式 520

6.4.4 个人因素 520

6.4.4.1.2 用脑 521

6.4.4.1.1 睡眠 521

6.4.4.1.4 修养 522

6.4.4.1.3 读书 522

6.4.4.1.6 习惯 523

6.4.4.1.5 爱好 523

6.4.4.1.8 紧张 524

6.4.4.1.7 情绪 524

6.4.4.2.1 吸烟 525

6.4.4.2 个人嗜好 525

6.4.4.2.2 饮酒 532

6.4.4.2.3 品茶 545

6.4.4.2.4 吸毒 554

6.4.4.3.1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562

6.4.4.3 饮食 562

6.4.4.3.4 平衡饮食 564

6.4.4.3.3 不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损害 564

6.4.4.3.2 合理的饮食对人体的作用 564

6.4.4.3.5 分子食品简介 566

6.4.4.3.6 膳食营养与寿命 570

6.4.4.3.7 营养与长寿 573

6.4.4.4.1 运动的重要性 576

6.4.4.4 运动 576

6.4.4.4.2 不运动的危害性 577

6.4.4.4.3 运动有益健康 578

6.4.4.4.4 运动与骨健康 581

6.4.4.4.5 不合理的运动有损健康 583

6.4.4.4.6 生命不能全仰仗运动 584

6.4.4.7.1 性与精 585

6.4.4.7 性生活 585

6.4.4.5 劳动 585

6.4.4.6 劳累 585

6.4.4.7.2 性与性激素 586

6.4.4.7.3 性与心理 587

6.4.4.7.4 性与健康 590

6.4.4.7.5 性与更年期 591

6.4.4.7.6 性与寿数 592

6.4.4.8 婚姻家庭 593

6.5.1 寿命的延长 594

6.5 长寿的记录 594

6.5.2 世界长寿者及其家庭 595

6.5.3 中国长寿者及其家庭 597

6.5.4 世界长寿之最 598

6.5.6 长寿国 599

6.5.5 世界长寿地区 599

6.6.2 21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 600

6.6.1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标准 600

6.6 人口老龄化问题 600

6.7 人的寿命预测法 602

6.7.1.1 计算方法 603

6.7.1 美国的寿命预测法 603

6.7.1.2 测算项目 604

6.7.2 中国的寿命预测法 605

6.8.1 躯体健康 608

6.8 老年人健康的现代标准 608

6.7.3 简易寿命推测法 608

6.9.1 经验的内容 609

6.9 核心长寿经验 609

6.8.2 精神健康 609

6.8.3 日常生活能力 609

6.8.4 社会健康 609

6.8.5 经济状况 609

6.9.2.2 专家总结长寿经验 610

6.9.2.1.4 饮食有节,营养适中 610

6.9.2 命名的依据 610

6.9.2.1 中医养生观的核心 610

6.9.2.1.1 体欲常劳,劳逸适度 610

6.9.2.1.2 精神修养,情绪平衡 610

6.9.2.1.3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610

6.9.2.2.2 健康长寿等式 611

6.9.2.2.1 健康长寿十大要诀 611

6.9.2.3 历代寿星体会例证 612

6.9.2.2.3 身体健康的十个“一” 612

6.9.3 核心长寿经验的原理 613

6.10.1 麦卡效应的实验 614

6.10 长寿实验的麦卡效应 614

6.11.1 长寿是人类自身的追求 615

6.11 质疑长寿 615

6.10.2 麦卡效应的机制探讨 615

6.11.3 长寿人群淹没个性 616

6.11.2 长寿者是社会的重负 616

6.12 人为什么不能活到自然寿命 617

6.11.4 长寿社会使人类倒退 617

6.13 细胞的寿命 618

6.12.5 人的思维活动改变 618

6.12.1 人的呼吸方式改变 618

6.12.2 人的运动姿势改变 618

6.12.3 人的循环功能改变 618

6.12.4 人的消化功能改变 618

6.14.1 细胞死亡的形式和特征 619

6.14 细胞的死亡 619

6.14.2 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621

6.14.3 细胞凋亡的调控 623

6.15.1 死亡的概念 626

6.15 寿命的终结——死亡 626

6.14.4 细胞凋亡与医学 626

6.15.3 死亡的心理反应 627

6.15.2 死亡的原因 627

6.15.4 临死前的心态 628

6.15.6 临死前的遗言 629

6.15.5 正确对待死亡 629

6.15.7 临终关怀 631

6.15.8.2 中国首例“脑死亡” 632

6.15.8.1 脑死亡的概念 632

6.15.8 脑死亡 632

6.15.8.2.2 脑死亡与植物人 633

6.15.8.2.1 脑死亡与心脏死亡 633

6.15.8.2.4 脑死亡判定家属起决定作用 634

6.15.8.2.3 脑死亡与器官移植 634

6.15.9.1 安乐死的概念 635

6.15.9 安乐死 635

6.15.8.2.5 脑死亡立法标志社会文明进步 635

6.15.9.2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638

6.16 寿命的账单 639

6.15.9.3 安乐死在中国现有法律中的地位 639

6.17 展望 640

7.1衰 老的概念 643

第7章 衰老 643

7.1.1 衰老与老化 645

7.1.4.1 衰老是正常生理现象 646

7.1.4 衰老的种类 646

7.1.2 衰老的特性 646

7.1.3 衰老的特征 646

7.1.4.4 心理性衰老 647

7.1.4.3 病理性衰老 647

7.1.4.2 生理性衰老 647

7.1.5 衰老的过程 648

7.2 人何时才称为衰老 649

7.3 影响衰老的因素 650

7.3.1.1 遗传因素 651

7.3.1 内在因素 651

7.3.1.2 免疫因素 652

7.3.2.1 环境因素 654

7.3.2 外在因素 654

7.3.1.3 内分泌因素 654

7.3.1.4 神经-内分泌因素 654

7.3.1.5 酶因素 654

7.3.2.3 营养因素 655

7.3.2.2 物理因素 655

7.3.2.3.1 脂肪令你衰老 656

7.3.2.3.2 肉类促进衰老 657

7.3.2.3.3 大量饮酒促衰老 658

7.3.2.3.4 高热卡使你衰老 659

7.3.2.4 感染因素 660

7.3.2.3.5 过量的铁促进衰老 660

7.3.3 心理因素 661

7.3.2.7 生活方式 661

7.3.2.5 药物因素 661

7.3.2.6 社会因素 661

7.3.4 中医对衰老因素的认识 662

7.3.4.2 对衰老的认识 663

7.3.4.1 衰老的原因 663

7.4.2 人体功能衰老的表现 664

7.4.1 中医对衰老过程及生理特征变化的认识 664

7.4 人类衰老的生理功能变化 664

7.4.4 衰老时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变化 665

7.4.3 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变化 665

7.4.5.1 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变化 666

7.4.5 免疫功能的衰老变化 666

7.4.5.2 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668

7.4.5.3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669

7.4.6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672

7.4.7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674

7.5 衰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改变 676

7.5.1.2 衰老细胞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变化 677

7.5.1.1 衰老细胞形态的变化 677

7.5.1 衰老细胞内的变化 677

7.5.1.4 衰老细胞胞质的变化 678

7.5.1.3 衰老细胞细胞核的变化 678

7.5.1.6 衰老细胞的肥大与增生 680

7.5.1.5 衰老细胞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变化 680

7.5.1.7 衰老细胞的丢失 681

7.5.2.3 淀粉样变 682

7.5.2.2 体液的变化 682

7.5.2 衰老细胞外的变化 682

7.5.2.1 基质 682

7.6 衰老组织器官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 683

7.5.3 衰老细胞的功能变化 683

7.5.2.4 特殊部位的基质改变 683

7.6.1 人体衰老的外部特征 684

7.6.2 身体结构的衰老变化 685

7.6.4 感觉器官的衰老变化 686

7.6.3 组织成分的衰老变化 686

7.6.5 神经系统的衰老变化 688

7.6.6 循环系统的衰老变化 690

7.6.7 呼吸系统的衰老变化 692

7.6.8 消化系统的衰老变化 693

7.6.9 泌尿系统的衰老变化 695

7.6.10 生殖系统的衰老变化 696

7.6.11 免疫系统的衰老变化 697

7.6.12 内分泌系统的衰老变化 698

7.6.14 运动系统的衰老变化 699

7.6.13 淋巴网状系统的衰老变化 699

7.6.15 血液系统的衰老变化 701

7.7.1.1 温热学说 702

7.7.1 古老的衰老学说 702

7.7 衰老的理论和学说 702

7.7.2.1 肾气虚衰学说 703

7.7.2 中国中医学论衰老 703

7.7.1.2 “天癸”论 703

7.7.2.3 阴阳失调学说 704

7.7.2.2 脾胃虚衰学说 704

7.7.3 现代医学论衰老 705

7.7.2.5 气虚血瘀学说 705

7.7.2.4 精气神学说 705

7.7.3.1 代谢学说 706

7.7.3.5 大脑衰退学说(附:脑中心学说) 707

7.7.3.4 衰老中枢学说 707

7.7.3.2 自家中毒学说 707

7.7.3.3 废物学说 707

7.7.3.6 有害物质蓄积学说 708

7.7.3.7 交联学说 709

7.7.3.8.1 自由基的生成与特征 710

7.7.3.8 自由基学说 710

7.7.3.8.2 自由基的功能与危害 715

7.7.3.8.4 自由基的检测 717

7.7.3.8.3 自由基对衰老的影响 717

7.7.3.8.5 延缓衰老与自由基 719

7.7.3.9 神经内分泌学说 725

7.7.3.10 免疫失调学说 727

7.7.3.11 蛋白质合成受损学说 730

7.7.3.13 遗传程序学说 731

7.7.3.12 DNA损伤修复学说 731

7.7.3.14 遗传基因学说 732

7.7.3.15.1 反转录酶实验 733

7.7.3.15 分子钟学说 733

7.7.3.16 细胞分裂学说 734

7.7.3.15.2 体外细胞分裂实验 734

7.7.3.18.1 启契 735

7.7.3.18 微循环学说 735

7.7.3.17 溶酶体膜损伤学说 735

7.7.3.18.2 微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36

7.7.3.18.3 微循环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单位 737

7.7.3.18.5 微循环功能衰退是衰老的起始 738

7.7.3.18.4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的中间环节 738

7.7.3.18.6 衰老时微循环的变化及其机制 739

7.7.3.18.7 微循环障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746

7.7.3.18.8 正常的微循环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747

7.7.3.20 放射损伤学说 748

7.7.3.19 精神心理学说 748

7.7.3.21 微量元素学说 749

7.7.3.22 细胞脱水学说 750

7.7.3.23.1 端粒和端粒酶 751

7.7.3.23 染色体端粒学说 751

7.7.3.23.2 端粒、端粒酶与衰老 752

7.7.3.23.4 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753

7.7.3.23.3 端粒、端粒酶假说 753

7.7.3.23.6 尚需要解决的问题 754

7.7.3.23.5 端粒假说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754

7.7.3.24.1 细胞周期 755

7.7.3.24 细胞凋亡学说 755

7.7.3.24.2 体内有丝分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756

7.7.3.24.4 衰老个体中肝细胞的凋亡 757

7.7.3.24.3 衰老个体中有丝分裂后细胞的凋亡 757

7.7.3.24.7 凋亡学说的进展 758

7.7.3.24.6 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细胞凋亡 758

7.7.3.24.5 衰老个体中干细胞的凋亡 758

7.7.3.26 死亡腺学说 761

7.7.3.25 线粒体学说 761

7.7.4.1 自由基与衰老 762

7.7.4 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 762

7.7.4.2 细胞凋亡与衰老 764

7.7.4.3 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及退行性疾病 767

7.7.5 衰老机制的研究趋向 770

7.8.2 健康老人的特征 771

7.8.1 人类机体老化的进程 771

7.8 衰老的测定方法 771

7.8.3.1 衰老的自我感觉 772

7.8.3 人体衰老测定法 772

7.8.3.3 人体衰老自测法 773

7.8.3.2 生理功能测定法 773

7.8.3.5 心理老化自测法 774

7.8.3.4 人体老化简易自测法 774

7.8.4 心理衰老与体质衰老的关系 775

7.9.1 衰老实验的模式系统 776

7.9 衰老的功能性试验 776

7.9.2.1.1 果蝇寿命试验 778

7.9.2.1 寿命试验 778

7.9.2 延缓衰老药物的研究方法 778

7.9.2.1.2 小鼠寿命试验 780

7.9.2.1.3 家蚕寿命试验 781

7.9.2.1.4 人二倍体培养细胞寿命试验 782

7.9.2.2.1 过氧化脂质测定 784

7.9.2.2 老化代谢产物测定 784

7.9.2.2.2 脂褐素(LF)测定 786

7.9.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 787

7.9.2.3 老化相关酶测定 787

7.9.2.3.2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789

7.9.2.3.4 单胺氧化酶B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92

7.9.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92

7.9.2.3.5 Na+-K+-ATP酶活性测定 794

7.9.2.4.1 人红细胞膜丙二醛含量测定 797

7.9.2.4 生物膜功能试验 797

7.9.2.4.2 人红细胞膜封闭度测定 799

7.9.2.4.3 人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测定 801

7.9.2.4.4 人红细胞影泡膜脂流动性测定 803

7.9.2.4.5 大鼠完整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测定 805

7.9.2.4.6 人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806

7.9.2.5.1 血清载脂蛋白AⅠ及B测定 809

7.9.2.5 调节代谢实验 809

7.9.2.5.2 皮肤胶原蛋白测定法 811

7.9.2.5.3 人血或尿中羟脯氨酸的测定法 813

7.9.2.5.4 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 815

7.9.2.5.5 尿羟脯氨酸的测定法 816

7.9.2.5.6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 818

7.9.2.5.7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 819

7.9.2.5.8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823

7.9.2.6.1 免疫器官(胸腺、脾脏)重量测定 824

7.9.2.6 免疫调节实验 824

7.9.2.6.2 T淋巴细胞测定 825

7.9.2.6.3 其他免疫功能细胞测定 831

7.9.2.6.4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 835

7.9.2.6.5 B淋巴细胞测定 839

7.9.2.6.6 细胞因子测定 841

7.9.2.7 抗应激实验 842

7.9.2.6.7 可溶性免疫分子测定 842

7.9.2.7.2 小鼠缺氧耐氧试验 843

7.9.2.7.1 小鼠游泳试验 843

7.9.2.7.4 高温法 846

7.9.2.7.3 低温法 846

7.9.2.7.5 放射损伤法 847

7.9.2.8 内分泌调节试验 848

7.9.2.8.1 性激素样功能实验 849

7.9.2.8.2 性激素生成实验 852

7.9.2.8.4 肾上腺皮质激素生成实验 856

7.9.2.8.3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功能实验 856

7.9.2.9.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及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 860

7.9.2.9 脑功能实验 860

7.9.2.9.2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 862

7.9.2.9.3 中枢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 867

7.9.3.1.2 代谢产物测定 871

7.9.3.1.1 生存试验 871

7.9.3 抗衰老保健食品的功能测试 871

7.9.3.1 动物试验 871

7.9.3.2.1 血清丙二醛(MDA)测定 872

7.9.3.2 人体试验 872

7.9.3.1.3 老化相关酶测定 872

7.9.3.3 抗衰老保健食品举例 873

7.10.2 脂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6

7.10.1 自由基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6

7.9.3.4 延缓衰老的中草药及食物的现代研究 876

7.10 衰老与老年病 876

7.10.4 神经内分泌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7

7.10.3 糖代谢紊乱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7

7.10.7 微量元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0.6 社会心理因素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0.5 免疫功能失调与衰老、老年病的关系 878

7.11.1.1 T细胞冷藏法 884

7.11.1 历来延缓衰老方法简介及评价 884

7.11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方法 884

7.11.1.6 金属铬合剂法 885

7.11.1.5 核酸添加法 885

7.11.1.2 人体冷冻法 885

7.11.1.3 致死激素抑制法 885

7.11.1.4 抗氧化物法 885

7.11.1.12 睡眠法 886

7.11.1.11 超浸润法 886

7.11.1.7 苏打水浴法 886

7.11.1.8 细胞注入法 886

7.11.1.9 限食法 886

7.11.1.10 器官移植法 886

7.11.1.15 饮食延缓衰老法 887

7.11.1.14 摘除脑垂体内的“丧钟” 887

7.11.1.13 抑制基因法 887

7.11.2.1.2 适度节食——热量限制 888

7.11.2.1.1 改进生活方式 888

7.11.2 抗衰老的具体措施 888

7.11.2.1 延缓衰老的具体措施 888

7.11.2.1.4 生物学干预 889

7.11.2.1.3 维生素及药物的干预 889

7.11.2.2.3 净化自由基的抗衰老方法 890

7.11.2.2.2 增强免疫功能 890

7.11.2.2 抗衰延寿四法 890

7.11.2.2.1 调节“寿命” 890

7.11.3.1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增强体质 891

7..11.3 抗衰延寿的身心原则 891

7.11.2.2.4 限制能量的抗衰老法 891

7.11.2.3 生活中抗衰老措施 891

7.11.2.3.1 保持标准体重 891

7.11.2.3.2 大量饮水 891

7.11.2.3.3 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891

7.11.2.3.4 补充核酸 891

7.11.3.3 独立支配的经济收入 892

7.11.3.2 维持与社会接触 892

7.11.3.6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893

7.11.3.5 生活富于艺术 893

7.11.3.4 和睦的家庭生活 893

7.11.4 延缓和逆转衰老的营养素及食物 894

7.11.3.7 应从战略观点规划老龄化问题 894

7.11.4.1 抗氧化物的临床疗效 895

7.11.4.2 维生素E 896

7.11.4.3 维生素C 898

7.11.4.4 β-胡萝卜素 900

7.11.4.5 B族维生素 903

7.11.4.6 铬(Cr) 907

7.11.4.7 锌(Zn) 908

7.11.4.8 钙(Ca) 910

7.11.4.9 维生素D 913

7.11.4.10 镁(Mg) 914

7.11.4.11 硒(Se) 916

7.11.4.12 谷胱甘肽(GSH) 919

7.11.4.13 辅酶Q10 921

7.11.4.14 银杏 922

7.11.4.15 大蒜 924

7.11.4.16 水果和蔬菜 928

7.11.4.17 鱼 932

7.11.4.18 大豆 933

7.11.4.20 蜂蜜 935

7.11.4.19 茶 935

7.11.4.21 食用菌 936

7.11.4.21.1 猴头菇 938

7.11.4.21.2 密环菌 942

7.11.4.22.1 螺旋藻 943

7.11.4.22 海藻 943

7.11.4.22.2 马尾藻 947

7.11.5 国外抗氧化为主的抗衰疗法 948

7.11.5.1 老态龙钟不是自然归宿 949

7.11.5.2 防止动脉硬化 951

7.11.5.3 防止心脏老化 952

7.11.5.5 恢复低下的免疫系统功能 953

7.11.5.4 清除高半胱氨酸 953

7.11.5.6 清除过量的胰岛素 954

7.11.5.8 预防高血压 956

7.11.5.7 预防癌症 956

7.11.5.9 预防白内障 957

7.11.5.10.1 药物补充物抗衰老的建议 958

7.11.5.10 延缓和逆转衰老过程的措施 958

7.11.5.10.2 饮食抗衰老的建议 960

7.11.6.3 阴虚 962

7.11.6.2 血虚 962

7.11.6 中医对衰老的辨证分型及保健原则 962

7.11.6.1 气虚 962

7.11.7.1 人参 963

7.11.7 抗衰延寿的天然药物 963

7.11.6.4 阳虚 963

7.11.7.2 三七 965

7.11.7.3 女贞子 967

7.11.7.4 天麻 969

7.11.7.5 玉米须 970

7.11.7.6 红芪 971

7.11.7.7 地黄 973

7.11.7.8 灵芝 975

7.11.7.9 何首乌 979

7.11.7.10 补骨脂 982

7.11.7.11 罗布麻 984

7.11.7.12 枸杞子 988

7.11.7.13 党参 991

7.11.7.14 淫羊藿 994

7.11.7.15 银杏果 997

7.11.7.16 黄芪 998

7.11.7.17 黄精 1006

7.11.7.18 余甘子 1008

7.11.7.19 西洋参 1009

7.11.7.20 绞股蓝 1011

7.11.7.21 冬虫夏草 1017

7.11.7.22 芦荟 1023

7.11.7.23 蜂王浆 1031

7.11.7.24 花粉 1032

7.11.7.25 蝮蛇 1039

7.11.7.26 蚂蚁 1041

7.11.8.1.1 维生素A 1042

7.11.8.1 天然抗氧化剂 1042

7.11.8 抗衰老延寿的化学药物 1042

7.11.8.1.3 甘露醇 1043

7.11.8.1.2 半胱氨酸 1043

7.11.8.1.6 皮质激素 1044

7.11.8.1.5 酪氨酸 1044

7.11.8.1.4 尿酸 1044

7.11.8.2.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046

7.11.8.2 抗氧化酶 1046

7.11.8.2.5 氢过氧化物磷酸脂解酶 1047

7.11.8.2.4 过氧化氢酶 1047

7.11.8.2.2 过氧化物酶 1047

7.11.8.2.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1047

7.11.8.3.2 环磷酰胺 1048

7.11.8.3.1 硫唑嘌呤 1048

7.11.8.3 免疫调节剂 1048

7.11.8.3.4 干扰素 1049

7.11.8.3.3 胸腺素 1049

7.11.8.3.6 多核苷酸 1051

7.11.8.3.5 转移因子 1051

7.11.8.4 核酸制剂 1052

7.11.8.5 溶酶体膜稳定剂 1053

7.11.8.6.2 盐酸L-赖氨酸 1054

7.11.8.6.1 酰胺吡咯烷酮 1054

7.11.8.6 延缓大脑衰老的制剂 1054

7.11.8.6.5 脑活素 1055

7.11.8.6.4 胞二磷胆碱 1055

7.11.8.6.3 γ-氨基丁酸 1055

7.11.8.6.9 溴化氨乙基异硫脲 1056

7.11.8.6.8 乙酰谷酰胺 1056

7.11.8.6.6 阿尼西坦 1056

7.11.8.6.7 盐酸吡硫醇 1056

7.11.8.6.11 弟哥静 1057

7.11.8.6.10 氯酯醒 1057

7.11.8.6.12 左旋多巴 1058

7.11.8.6.14 都可喜 1059

7.11.8.6.13 Trental 1059

7.11.8.6.16 占地诺烟酸盐 1060

7.11.8.6.15 维生素H3 1060

7.11.8.6.19 艾地苯醌 1061

7.11.8.6.18 桂益嗪 1061

7.11.8.6.17 布酚宁 1061

7.11.8.6.21 适脑脉-30片 1062

7.11.8.6.20 心脑舒通 1062

7.11.9.1 施尔康 1063

7.11.9 抗衰延寿的复合营养素 1063

7.11.8.7 1,6-二磷酸果糖 1063

7.11.9.5 健老泰 1064

7.11.9.4 盖福润 1064

7.11.9.2 维尔康 1064

7.11.9.3 施宝康补丸 1064

7.11.10 抗衰延寿的中药与方剂 1065

7.11.10.1.4 刺五加 1066

7.11.10.1.3 茯苓 1066

7.11.10.1 抗衰延寿的中药 1066

7.11.10.1.1 白术 1066

7.11.10.1.2 山药 1066

7.11.10.1.8 肉苁蓉 1067

7.11.10.1.7 紫河车 1067

7.11.10.1.5 桑椹 1067

7.11.10.1.6 鹿茸 1067

7.11.10.1.12 肉桂 1068

7.11.10.1.11 菟丝子 1068

7.11.10.1.9 巴戟天 1068

7.11.10.1.10 山茱萸 1068

7.11.10.1.15 玉竹 1069

7.11.10.1.14 天门冬 1069

7.11.10.1.13 杜仲 1069

7.11.10.1.19 五味子 1070

7.11.10.1.18 楮实 1070

7.11.10.1.16 泽泻 1070

7.11.10.1.17 桑寄生 1070

7.11.10.2.2 枸杞酒 1071

7.11.10.2.1 枸杞煎 1071

7.11.10.1.20 菊花 1071

7.11.10.2 抗衰延寿传统方剂 1071

7.11.10.2.6 旱莲散 1072

7.11.10.2.5 金陵煎 1072

7.11.10.2.3 二黄丸 1072

7.11.10.2.4 白术酒 1072

7.11.10.2.10 七宝美髯丹 1073

7.11.10.2.9 何首乌丸 1073

7.11.10.2.7 少阳丹 1073

7.11.10.2.8 不老丹 1073

7.11.10.3.2 黄芪粉针剂 1074

7.11.10.3.1 刺五加注射剂 1074

7.11.10.2.11 莲实、鸡头实方 1074

7.11.10.2.12 胡桃丸 1074

7.11.10.2.13 琼玉膏 1074

7.11.10.2.14 服黄精方 1074

7.11.10.3 抗衰延寿的中药制剂 1074

7.11.10.3.5 血塞通注射液 1075

7.11.10.3.4 心脑灵片剂 1075

7.11.10.3.3 防老丸 1075

7.11.11.1 衰老理论的演变指导抗衰老实践 1076

7.11.11 自然衰老探源与抗衰老途径 1076

7.11.10.3.6 灯盏花素(brevisccapine)片剂及注射剂 1076

7.11.10.3.7 老维生胶丸 1076

7.11.11.2 遗传密码的突变决定衰老的进程 1077

7.12 预防和延缓衰老 1078

7.11.11.4 社会经济影响人类精神健康 1078

7.11.11.3 生物钟是衰老的物质载体 1078

7.12.1 选择脂肪预防衰老 1079

7.12.3 适量饮酒延缓衰老 1080

7.12.2 对待肉类防止衰老 1080

7.12.4 减少热卡,使人类停止衰老 1082

7.13.1 有关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 1083

7.13 衰老与延缓衰老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1083

7.12.5 防止铁过量防衰老 1083

7.13.1.3 细胞、分子水平对衰老机制的研究 1084

7.13.1.2 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因素对衰老的影响 1084

7.13.1.1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衰老的影响 1084

7.13.1.4 基因转录、表达与衰老的关系 1085

7.13.2.1 限食抗衰老的研究 1086

7.13.2 对衰老与延缓衰老实际应用的研究 1086

7.13.1.5 生长因子与衰老的关系 1086

7.13.1.6 自由基、微量元素与衰老的关系 1086

7.13.1.7 其他亚细胞水平的研究 1086

7.13.1.8 延缓衰老的机制研究 1086

7.13.2.4 生化制剂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2.3 免疫工程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2.2 发酵乳制品抗衰老的研究 1087

7.13.3.2 自由基与微量元素的研究 1088

7.13.3.1 重点应是开展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1088

7.13.2.5 激素抗衰老的研究 1088

7.13.2.6 更换器官抗衰老的研究 1088

7.13.3 对衰老及延缓衰老研究的瞻望 1088

7.13.4 目前的抗衰老疗法质疑 1089

7.13.3.7 常见老年病发病机制与衰老机制交叉点的研究 1089

7.13.3.3 继续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 1089

7.13.3.4 开展衰老指标的研究 1089

7.13.3.5 衰老模型的研究 1089

7.13.3.6 延缓衰老机制的研究 1089

8.1 人畜共患病概述 1095

第8章 人类与瘟疫 1095

下卷 寿命与身心调节 1095

8.1.2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1096

8.1.1 人畜共患病的定义和概念 1096

8.1.3 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 1097

8.1.4 影响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因素 1098

8.1.5 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原则 1099

8.2.2 流行性感冒 1100

8.2.1 雅典瘟疫 1100

8.2 瘟疫肆虐人类 1100

8.2.5 天花 1101

8.2.4 狂犬病 1101

8.2.3 鼠疫 1101

8.2.8 登革热 1102

8.2.7 炭疽 1102

8.2.6 霍乱 1102

8.3 现代世界流行的传染病 1103

8.2.10 结核病 1103

8.2.9 甲型肝炎 1103

8.3.1 莱姆病 1104

8.3.3 “O-157”病原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 1105

8.3.2 新型霍乱-O139型霍乱 1105

8.3.5 玛尔堡出血热 1106

8.3.4 汉塔病毒综合征 1106

8.3.7 埃博拉出血热 1107

8.3.6 拉沙热 1107

8.3.8 艾滋病 1109

8.3.9 人新型克雅病 1115

8.3.10 汉江病毒病 1116

8.3.12 尼巴病毒病 1117

8.3.11 亨德拉病毒病 1117

8.3.13 西尼罗河病 1118

8.3.14 非典型肺炎 1120

8.3.15 人猴痘病 1122

8.3.16 人禽流感 1123

8.4.2 病毒抑制疾病的发展 1126

8.4.1 病毒促进生物的进化 1126

8.4 病毒的两面性 1126

8.4.3 病毒维持生态的平衡 1127

9.1.1 现代办公职业病 1128

9.1 工作、学习性现代病 1128

第9章 现代病 1128

9.1.2 快节奏综合征 1129

9.1.5 城市拥挤综合征 1130

9.1.4 密码综合征 1130

9.1.3 信息焦虑综合征 1130

9.1.7 考生竞技综合征 1131

9.1.6 白领综合征 1131

9.2.1 空调病 1132

9.2 居住环境性现代病 1132

9.1.8 股市病 1132

9.1.9 年底综合征 1132

9.2.2 电视综合征 1134

9.2.3 冰箱病 1135

9.2.4 电风扇病 1137

9.2.5 电热毯病 1138

9.2.7 家用电器噪音病 1139

9.2.6 洗衣机病 1139

9.2.9 家庭中的电磁场污染症 1140

9.2.8 建设物综合征(乔迁病) 1140

9.2.11 地毯综合征 1141

9.2.10 餐具病 1141

9.3 衣著所致的现代病 1142

9.2.13 高温综合征 1142

9.2.12 购房综合征 1142

9.3.6 长统丝袜皮肤症 1143

9.3.5 领带综合征 1143

9.3.1 仔裤症 1143

9.3.2 紧胸束腰综合征 1143

9.3.3 高领晕厥征 1143

9.3.4 健美服综合征 1143

9.4.2 春节综合征 1144

9.4.1 美味综合征 1144

9.4 吃喝所致的现代病 1144

9.4.4 罐头食品污染症 1145

9.4.3 方便快餐营养不足症 1145

9.5.1 电子游戏机综合征 1146

9.5 玩乐、旅行性现代病 1146

9.4.5 啤酒病 1146

9.5.3 影迷综合征 1147

9.5.2 耳塞机综合征 1147

9.5.5 舞厅病 1148

9.5.4 麻将综合征 1148

9.5.6 宠物综合征 1149

9.5.9 飞机综合征 1150

9.5.8 晕动病 1150

9.5.7 冬浴综合征 1150

9.5.11 星期一综合征 1151

9.5.10 光污染综合征 1151

9.5.12 时差综合征 1152

9.6.2 肥胖综合征 1153

9.6.1 独生子女溺爱综合征 1153

9.6 儿童的现代病 1153

9.7.1 离退休综合征 1154

9.7 老年期的现代病 1154

9.6.3 信息消化不良综合征 1154

9.6.4 运动不足综合征 1154

9.7.2 老年性低体温综合征 1155

9.8.1 恐孩症 1156

9.8 社会心理性现代病 1156

10.1 生物钟的概念 1157

第10章 生物钟 1157

10.2.1.1 函数表达法证明昼夜节律 1159

10.2.1 昼夜节律生物钟 1159

10.2 生物钟的种类 1159

10.2.1.2 睡眠和觉醒节律 1161

10.2.1.4 血压节律 1162

10.2.1.3 体温节律 1162

10.2.2.1 心跳节律 1163

10.2.2 超日节律生物钟 1163

10.2.1.5 尿量节律 1163

10.2.1.6 人体器官节律 1163

10.2.3 周经节律生物钟 1164

10.2.4 年节律生物钟 1165

10.2.6 老年人的节律 1166

10.2.5 一生节律生物钟 1166

10.4.1 生物钟的紊乱 1167

10.4 人体病理生物钟 1167

10.3 人体生物节律的学说 1167

10.4.2 疾病的昼夜节律 1168

10.5 时间药理学 1169

10.4.3 疾病死亡与季节节律 1169

10.6.1 “太阳钟” 1170

10.6 自然力与人体生物钟 1170

10.7.1 利用生物钟发现和诊断疾病 1171

10.7 生物钟的研究与应用 1171

10.6.2 月亮 1171

10.7.2 运用生物钟治疗疾病 1172

10.7.4 生物钟的临床应用 1173

10.7.3 生物钟学说与预防医学 1173

10.7.5 人类昼夜节律生物钟与时钟的差异 1176

10.8 寿命的生物钟 1177

10.9.1 生活规律与生物钟同步 1178

10.9 生物钟的保养 1178

10.9.2 生命在于调节 1179

10.10 调控生物钟的部位 1180

11.1 亚健康的定义 1181

第11章 亚健康 1181

11.2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1182

11.3 亚健康状态的症状 1184

11.4 亚健康状态自测法 1186

11.5 亚健康的典型“病征” 1187

11.6 亚健康状态的治疗 1188

11.7 亚健康状态的预防 1190

11.8.1 治未病的理论 1194

11.8 中医未病学 1194

11.8.2 潜病态 1195

11.8.4 中医调养治未病 1196

11.8.3 前病态 1196

11.9.1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 1197

11.9 慢性疲劳综合征 1197

11.9.2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1198

11.9.3 人体疲劳的类型 1199

11.9.4 疲劳的形式 1200

11.9.5 心理疲劳 1201

11.9.6 现代医学对疲劳及其机制的认识 1202

11.9.7 评价抗疲劳的常用指标 1205

11.9.9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预防与调节 1211

11.9.8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 1211

11.10.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213

11.10 代谢综合征 1213

11.10.2 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1215

11.10.3 代谢综合征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216

11.10.4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1218

11.10.6 代谢综合征的未来研究方向 1220

11.10.5 有关代谢综合征的几个问题 1220

11.11 亚健康与疾病 1221

11.10.7 即刻行动,干预代谢综合征 1221

11.12 衰老与亚健康状态 1222

第12章 四季摄生论 1223

12.1.2 饮食宜适时 1224

12.1.1 添衣御风邪 1224

12.1 春季养生法 1224

12.1.4 身心应健康 1225

12.1.3 防病有重点 1225

12.2.2 曝晒防中暑 1226

12.2.1 饮食讲卫生 1226

12.2 夏季养生法 1226

12.2.3 不可贪饕凉 1227

12.3.1 添衣避风寒 1228

12.3 秋季养生法 1228

12.2.4 保证睡眠足 1228

12.3.4 乐观心情好 1229

12.3.3 秋瓜冷饮免 1229

12.3.2 药食强体魄 1229

12.4.2 进补饮食调 1230

12.4.1 保暖防感冒 1230

12.4 冬季养生法 1230

12.4.3 防冻讲科学 1233

12.4.4 户外动筋骨 1234

13.1.1 合理的要求 1235

13.1 居室 1235

第13章 起居养生论 1235

13.1.2 舒适的布置 1236

13.1.3 适宜的光色 1238

13.2.1 调控温湿 1239

13.2 环境 1239

13.2.2 警惕污染 1240

13.2.4 美化环境 1241

13.2.3 减少噪音 1241

13.3.1 床铺 1242

13.3 卧具 1242

13.3.2 被褥 1243

13.3.3 枕头 1244

13.4.1.3 不穿过紧衣服 1246

13.4.1.2 避免穿着过暖 1246

13.4 衣着 1246

13.4.1 衣服 1246

13.4.1.1 顺乎四时寒热 1246

13.4.1.6 适应身体特点 1247

13.4.1.5 遵循脱着禁忌 1247

13.4.1.4 警惕衣料污染 1247

13.4.2 鞋子 1248

13.4.4 眼镜 1249

13.4.3 帽子 1249

13.5.1 沐浴的保健作用 1250

13.5 沐浴 1250

13.5.2.1 水浴 1251

13.5.2 沐浴的方式方法 1251

13.5.2.3 保健浴 1252

13.5.2.2 药浴 1252

13.5.3 沐浴的注意事项 1253

13.6.1 睡眠的意义 1255

13.6 睡眠 1255

13.6.3 睡眠的姿势 1256

13.6.2 睡眠的时间 1256

13.6.4 睡眠的忌宜 1257

13.6.5 午睡的作用 1258

13.6.6 失眠的防治 1259

13.7 化妆 1260

13.6.7 健康睡眠10法 1260

13.7.2 彩妆的技巧 1261

13.7.1 老年人如何选择化妆品 1261

13.7.3 美发的陷阱 1262

13.9.1 纠正生活中的谬误 1263

13.9 起居注意点 1263

13.7.4 简易苗条美丽法 1263

13.8 十二时辰养生法 1263

13.9.2 避免毒素侵毒机体 1264

14.1.2 脑的血流量 1266

14.1.1 人脑的物质基础 1266

第14章 精神篇 1266

14.1 大脑与意识 1266

14.1.3 有关大脑结构的新知识 1267

14.1.4 有关大脑功能的新发现 1268

14.1.5 有关大脑意识的新认识 1270

14.1.6 大脑神经细胞游动说与进化 1272

14.2.2 心理健康的特征 1273

14.2.1 心理健康的标准 1273

14.2 心理健康 1273

14.2.5 心理因素与老年病 1274

14.2.4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274

14.2.3 心理健康的自测 1274

14.2.7 精神衰老 1275

14.2.6 长寿者的心理特征 1275

14.2.10 心理测试 1276

14.2.9 延缓精神衰老的方法 1276

14.2.8 精神衰老的因素 1276

14.3 老年心因性疾病 1278

14.2.11.2 长谷川痴呆量表 1278

14.2.11 心理衰老程度的测试 1278

14.2.11.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 1278

14.3.2.1 心理问题 1279

14.3.2 老年的心理社会问题 1279

14.3.1 老年心因性疾病的概念 1279

14.3.2.2 社会问题 1280

14.3.3 退休综合征 1280

14.3.4 老年心理症 1281

14.3.5 中老年抑郁症 1283

14.3.6 老年性痴呆 1289

14.3.6.1 老年期及老年性痴呆时脑的生化改变 1290

14.3.6.2 阿尔采默病 1293

14.3.6.3 脑血管性痴呆 1297

14.3.6.4 阿尔采默病中的血管性致病因素 1299

14.3.6.5 应提高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水平 1301

14.3.6.6 尼莫地平改善大脑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