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刑法改革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刑法改革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刑法改革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856287
  • 页数:684 页
图书介绍: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刑法改革》目录

序言 1

第一编 刑法理念及原则研究 3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 3

一、人权入宪对刑法保障人权的积极影响 3

二、我国刑法人权保障观念的转变 4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充分发挥刑法对人权的保障功能 6

传统刑法与以人为本 11

一、刑法思想中的以人为本 11

二、刑法制度中的以人为本 12

三、刑法条文中的以人为本 18

四、几点启示 19

和谐之美的刑法底蕴——论刑法观念的转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22

一、和谐社会的解读 22

二、刑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23

三、对传统刑法观念的反思 24

四、重塑刑法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26

和谐社会中刑法观念的调整 31

一、和谐社会对刑法观念产生的影响 31

二、确立刑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有限论 32

四、树立刑法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34

三、确立刑法社会保护与人权保障均衡论 34

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刑法改革之价值取向 36

一、更新刑法价值观念——强化刑法人权保障的功能性 36

二、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强化刑法体系的严密性 38

三、严格执行刑事法律——强化刑事司法的公正性 39

试析树立刑法信仰的根据和途径 42

一、树立刑法信仰的根据 42

二、树立刑法信仰的途径 45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刑法观念的必要性 48

浅议树立与时俱进的刑法观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48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52

三、树立与时俱进的刑法观念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54

刑法价值与和谐社会内涵之契合 60

一、和谐社会之内涵 60

二、刑法的价值及其与和谐社会内涵之契合 62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重视刑法谦抑性 66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66

二、刑法谦抑性的内涵 68

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刑法谦抑性二者的融合 70

一、宪政刑法——国家刑法的基本要求 72

宪政刑法论 72

二、严格限制国家的刑事立法权——宪政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之维 74

三、宪政刑法的司法解释视角:严格禁止司法解释僭越立法 76

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79

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 79

二、刑法解释的特殊性 84

构建和谐社会的刑法学思考 86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86

二、刑法领域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表现 88

三、从刑法学的视角看上述不和谐现象的原因 92

四、控制犯罪所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94

从刑事司法实践看刑法原则的借鉴、继承、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刑法既要借鉴,也要继承和创新 97

一、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借鉴和融合 98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在我国的借鉴与拓展 101

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应用 105

四、结语 109

无罪推定与刑事审判:源流 意义 反思 重构 112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渊源及内涵 112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当代命运 113

三、无罪推定之于刑事审判的意义 114

四、重构无罪推定的实施保障体系 116

一、形式的罪刑法定及其产生基础 120

从形式的罪刑法定到价值的罪刑法定 120

二、形式的罪刑法定的困惑 124

三、从形式的罪刑法定到价值的罪刑法定 127

四、结束语 130

论罪刑法定原则 131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础理论 131

二、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立法 135

三、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138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必要丧失 140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宏观介绍 147

第二编 犯罪原理研究 147

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大陆法系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及借鉴 147

二、两种犯罪构成理论内容的比较 150

三、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评析 152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158

一、对刑法“情节显著轻微”的规定质疑 158

二、关于“情节显著轻微”规定修改的立法思考 164

法的形式理性限度与实证分析扩张——期待可能性研究 166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诞生的契机:形式理性之批判 166

二、期待可能性在刑法学的理论地位:实体理性的追求与形式理性的价值 169

三、期待可能性与犯罪论体系:从形式理性向实体理性的递进 171

四、关于判定期待可能性的标准:一个实体理性的问题 174

五、期待可能性的司法“出罪”功能:未能形式理性化的超法规事由 175

期待可能性理论之探索 178

一、期待可能性之内涵及其理解 178

二、期待可能性思想的历史性渊源探究 179

三、期待可能性的产生与发展 181

四、期待可能性存在的合理性根基 184

五、期待可能性本土化探索 187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发展探源 193

期待可能性理论探究 193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根据探源 194

三、期待可能性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探索 195

四、期待可能性的认定标准探索 197

五、我国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意义探析 198

原因自由行为论纲 200

一、“原因自由行为”概念界定 200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分类 203

三、“原因自由行为”可罚性分析 204

刑法视野下的自助行为 209

一、刑事自助行为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209

二、刑法理论层面上自助行为的适用 212

特殊防卫权起因条件的反思——不法侵害人、被害人人权保护的平衡点 217

一、我国特殊防卫的立法缺陷及学者的弥补措施 217

二、逆防卫制度的建立基础 221

三、结束语 225

论逆防卫 226

一、逆防卫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226

二、逆防卫之构成要件 227

三、逆防卫之实质 230

四、逆防卫价值之实现 231

五、结语 233

复合罪过形式的探讨 234

一、我国现行的罪过形式理论及其缺陷 234

二、复合罪过理论的提出 235

三、复合罪过理论对国外罪过形式理论的借鉴 237

四、复合罪过理论与现行刑法理论的整合 239

间接正犯研究 242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 242

二、间接正犯的性质 244

三、间接正犯的形态 246

一、不作为犯的概念与作为义务 250

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 250

二、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 252

三、不作为犯的行为性 255

对我国刑法中危险犯中止问题的探讨 258

一、危险犯预备阶段的中止问题 259

二、危害犯在实际阶段和实行后阶段的中止问题 260

三、特定危险状态出现以后的中止问题 261

悔罪形态初探 267

一、认罪悔罪行为,司法实践中认识分歧,处罚混乱 267

二、悔罪形态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69

三、悔罪形态法定化的构想 273

激情犯罪研究——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 275

一、情绪、情感对认识、意志的影响 275

二、激情和激情犯罪 277

三、激情犯罪的特征 279

四、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 281

五、立法建议 282

单位犯罪主体刍议 284

一、公司及其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285

二、企业及其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286

三、事业单位及其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291

五、团体及其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292

四、机关及其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292

对我国现行共同犯罪司法解释的解释——兼论刑法解释的限度 294

一、对共同犯罪总则性司法解释的解释 295

二、对共同犯罪分则性司法解释的解释 304

共同犯罪主从犯认定探究 314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 314

二、对分工分类法、作用分类法的再认识 315

三、一般共同犯罪中的主从犯认定标准 316

一、单位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322

单位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探析 322

二、单位共同犯罪具体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323

三、单位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 327

混合主体共同犯罪的几个问题研究 330

一、职务犯罪中混合主体共同犯罪的理论依据 330

二、混合主体共同犯罪的定罪学说 331

三、职务犯罪中混合主体共同犯罪的处理原则 336

刑法入罪出罪机制探疑 339

一、大陆法系(德日)入罪出罪机制 339

二、英美法系入罪出罪机制 341

三、我国刑法的入罪出罪机制 343

非犯罪化论纲 348

一、非犯罪化的产生与实践 348

二、非犯罪化的理论依据 351

三、我国刑法非犯罪化的现状评析 354

四、我国逐步实现非犯罪化的构想 356

第三编 刑罚制度研究 363

试论量刑中的自由裁量 363

一、量刑标准不统一及其直接原因 363

二、量刑中的自由裁量的界定 364

三、量刑中的自由裁量与罪刑法定原则 365

四、现实要求——对量刑中的自由裁量的限制 367

程序视野下自首的权利保障 371

一、实例及问题的提出 371

二、程序的概念及其价值要求 372

三、程序意义上的自首界定 373

四、赋予自首者辩护的权利是程序正义和司法公正的最基本要求 375

五、自首权利的冲突、协调和保障 376

论准自首的理解与适用 378

一、准自首的适用对象 378

二、准自首的适用条件 381

关于立功的几个问题研究 386

一、关于立功的主体 387

二、关于立功的认定主体及程序 388

三、几种特殊情形下的立功认定 389

四、关于立功的处理 392

刑事案件责令退赔初探 395

一、关于责令退赔的法律规定 395

二、实务中关于责令退赔存在的争议 397

三、国外有关责令退赔之立法例 398

四、关于责令退赔的理性思考 399

五、在现行法律框架之下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400

浅谈缓刑适用条件及完善 403

一、缓刑适用的基本状况 403

二、缓刑适用条件认识及探讨 404

三、完善缓刑适用的建议 410

缓刑制度的价值分析 412

一、缓刑的正义价值分析 413

二、缓刑的秩序价值分析 418

三、缓刑的自由价值分析 422

完善累犯制度几点问题探讨 428

一、“毒品特殊累犯”存在于法典与否的争议 428

二、设置或强化类似“毒品特殊累犯”的呼声不应提倡 429

三、单位累犯的设立 430

四、在刑法典中增设未成年人不构成累犯的规定 433

单位累犯制度设立初探 434

一、设立单位累犯制度的必要性 434

二、单位累犯制度的可行性 435

三、单位累犯的具体构成条件 436

四、单位累犯制度的几个特殊问题 438

我国死刑合理适用问题梳理——对《刑法》第48条规定的理解 440

一、前言 440

二、对“罪行极其严重”的界定,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 441

三、探索“应当判处死刑”的根据所在,确定宣告刑为死刑的实际依据 442

四、掌握死刑的适用情况,明智利用法定刑的可选择性 444

五、从适用“死缓”的条件,正确理解“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含义,充分发挥死缓制度的减刑功能 445

合理限制死刑:和谐社会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447

一、适度适用死刑 447

二、实体限制 448

三、程序限制 450

四、刑事政策限制 451

和谐社会建构与死刑限制的新方向 453

一、死刑限制的新方向——从“平民犯罪”开始 453

二、当前死刑限制方向的缺陷与不足 454

三、这一死刑限制方向的作用与意义 456

第四编 罪刑各论及相关研究 461

刑法第163条的立法漏洞及弥补 461

一、依现行立法,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中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人员收受贿赂的行为无法作为犯罪处理 461

二、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人员的受贿行为无法包容在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内容中 463

三、难以用司法解释的方法追究上述两类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行为的刑事责任 465

受贿犯罪的立法完善 469

一、犯罪构成方面的完善 469

二、刑罚方面的完善 472

一、进一步明确受贿罪主体的界限,以适应打击犯罪的需要 478

论现行受贿罪几个问题的补遗与完善 478

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受贿罪的贿赂范围内容 480

三、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限制 482

四、结语 486

“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一种实体法上的推定 487

一、“客观要件说”的局限性分析 487

二、“主观要件说”的缺陷性分析 490

三、“取消论”的简介及评析 493

四、“为他人谋取利益”是一个非独立的客观要素、是法律推定 496

一、盗窃罪未遂既遂标准的学说及批判 500

盗窃罪既遂与未遂划分之争议 500

二、盗窃罪既遂未遂控制说的具体理解 503

三、各种盗窃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505

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销售金额” 509

一、引子 509

二、本罪的犯罪客体与“销售金额” 510

三、销售金额与本罪的未完成形态 513

论贷款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 521

一、概述 521

二、本罪客观特征的认定 522

三、本罪主观特征的认定 525

四、本罪主体认定 526

五、本罪司法认定的其他问题 527

贷款诈骗罪司法难题分析 529

一、本罪客观方面司法疑难问题探讨 529

二、贷款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司法疑难问题探讨 532

浅析职务犯罪的范围与概念 539

一、职务犯罪范围的界定 539

二、职务犯罪概念的界定 543

一、国家职能的分解带来对渎职犯罪法律规定的分类细化 546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转变情形下对渎职犯罪的重新审视 546

二、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内涵的确定带来对相关渎职犯罪行为的犯罪对象的重新定位 548

三、泛化的国有公司概念的分解带来对相关渎职犯罪行为的重新解析 549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的分化带来对渎职犯罪主体的重新思考 550

部分渎职犯罪“前案”认定标准研究 553

一、概述——渎职罪中“前案”的称谓以及内涵 553

二、渎职罪中“前案”的存在范围 554

三、涉嫌渎职犯罪中“前案”确定的一般标准 556

四、涉嫌渎职犯罪中“前案”确定的具体问题 559

一、关于是否应追究医疗事故刑事责任的问题 562

论医疗事故罪的刑事责任 562

二、关于医疗事故罪的法定刑幅度 564

三、关于医疗事故罪的刑罚种类 567

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 570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571

二、有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之认定 573

三、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577

刑事法视野下的恐怖主义定义刍议 581

一、刑事法视野下恐怖主义的定位 581

二、恐怖主义定义要素的分歧 585

三、对恐怖主义定义各种要素的反思 587

四、恐怖主义的定义及与相关术语的区别 594

关于洗钱、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法律问题研究 599

一、洗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99

二、洗钱犯罪研究 600

三、控制洗钱的对策建议 607

关于我国洗钱犯罪立法的一些思考 610

一、洗钱犯罪的含义及特点 610

二、我国的反洗钱立法和司法实践 612

三、关于洗钱罪的一些思考 614

一、我国刑法关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的规定 620

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探析 620

二、国外关于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的立法体例 621

三、拓展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的必要性 622

四、关于我国刑法拓展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的立法建议 626

毒品犯罪打击应注重人权保护 629

一、“特情”的滥用现象 629

二、毒品犯罪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632

三、毒品犯罪量刑中存在的问题 636

论毒品犯罪被害人 639

一、毒品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639

二、毒品犯罪被害人的特性 642

三、对毒品犯罪被害人的态度 645

四、对毒品犯罪被害人应该采取的措施 648

试论运输毒品罪既遂标准 652

一、问题的提出 652

二、学理展开 653

三、立法分析 657

四、回到本案 659

五、结论 660

一、运输毒品罪的概念分析 661

论运输毒品罪概念及不同行为类型的定罪与量刑 661

二、对运输毒品的不同行为类型的定罪与量刑分析 666

发挥优势精心配合 严查违法违纪案件 671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对策 674

一、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674

二、避免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676

浅谈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 679

一、加强廉政勤政教育,从源头上有效监督国企领导干部从业行为 679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效约束国企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行为 680

三、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国企领导干部正确行政 682

后记 68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