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无机化学  上  理论部分
无机化学  上  理论部分

无机化学 上 理论部分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洁,刘旭峰主编;吴舒红副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6908148
  • 页数:2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理论部分,下册为实验部分。上册内容分三个模块,分别为:储备知识模块——绪论和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模块——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分子结构、配位化合物;元素及其化合物模块——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下册为三个实践模块:无机化学实验基本知识、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无机化学实验项目。
《无机化学 上 理论部分》目录

储备知识模块 2

第1章 绪论 2

1.1 化学的研究对象 2

1.1.1 化学的定义 2

1.1.2 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1.2 无机化学的简介 4

1.2.1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4

1.2.2 无机化学的发展前景 4

1.3 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 5

1.3.1 培养学习兴趣 5

1.3.2 理论联系实践 5

1.3.3 抓好各个环节 6

第2章 化学基础知识 7

2.1 化学基本概念 7

2.1.1 分子、原子 7

2.1.2 元素、核素和同位素 8

2.1.3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8

2.1.4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 9

2.2 物质的聚集状态 10

2.2.1 气体 10

2.2.2 液体 13

2.2.3 固体 14

2.3 溶液 14

2.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5

2.3.2 溶液的配制 16

2.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关系及能量关系 16

2.4.1 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6

2.4.2 化学反应热效应 17

2.4.3 热化学方程式 18

2.4.4 热化学定律 19

2.4.5 标准摩尔生成焓 20

基本原理模块 23

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23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3

3.2 反应速率理论 25

3.2.1 碰撞理论和活化能 25

3.2.2 过渡状态理论(选学) 26

3.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7

3.3.1 浓度或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7

3.3.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9

3.3.3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3.3.4 影响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 31

第4章 化学平衡 33

4.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33

4.2 平衡常数 34

4.2.1 实验平衡常数 34

4.2.2 标准平衡常数 36

4.2.3 多重平衡规则 37

4.2.4 平衡常数的应用 38

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40

4.3.1 浓度(或分压)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1

4.3.2 体系总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2

4.3.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3

4.3.4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44

4.3.5 勒夏特列原理 44

4.4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应用 44

第5章 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 47

5.1 酸碱理论 47

5.1.1 酸碱的解离理论 47

5.1.2 酸碱质子理论(选学) 47

5.2 水的解离和溶液的pH值 49

5.2.1 水的解离平衡 49

5.2.2 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 50

5.2.3 pH值的测定 50

5.3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1

5.3.1 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51

5.3.2 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 53

5.4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55

5.4.1 同离子效应 55

5.4.2 缓冲溶液 56

5.5 盐类的水解 58

5.5.1 弱酸强碱盐 59

5.5.2 弱碱强酸盐 60

5.5.3 弱酸弱碱盐 61

5.5.4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应用 62

第6章 沉淀反应 65

6.1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65

6.1.1 溶度积 65

6.1.2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66

6.1.3 溶度积规则 67

6.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68

6.2.1 同离子效应 68

6.2.2 盐效应 69

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70

6.3.1 分步沉淀 70

6.3.2 沉淀的转化 71

第7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73

7.1 氧化还原反应 73

7.1.1 氧化态 73

7.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74

7.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74

7.2 原电池 77

7.2.1 原电池的组成 77

7.2.2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 78

7.3 电极电势 78

7.3.1 电极电势的产生和电池的电动势 78

7.3.2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测定 79

7.3.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82

7.4 电极电势的应用 83

7.4.1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83

7.4.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84

7.4.3 元素电势图的表示方法及应用(选学) 85

7.5 化学电源(选学) 86

7.5.1 干电池 86

7.5.2 蓄电池 87

7.5.3 燃料电池 87

第8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90

8.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90

8.1.1 氢原子光谱 90

8.1.2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91

8.1.3 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92

8.1.4 电子云 92

8.1.5 四个量子数 93

8.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表 96

8.2.1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96

8.2.2 元素周期表 101

8.3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04

8.3.1 有效核电荷 104

8.3.2 原子半径 104

8.3.3 电离能 106

8.3.4 电子亲和能 107

8.3.5 电负性 108

第9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10

9.1 共价键理论 110

9.1.1 经典路易斯学说 110

9.1.2 价键理论 111

9.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113

9.2 杂化轨道理论 115

9.2.1 杂化理论概要 115

9.2.2 杂化轨道的类型 115

9.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17

9.3.1 分子的极性 118

9.3.2 范德华力 119

9.3.3 氢键 120

9.4 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122

9.4.1 晶体的基本知识 122

9.4.2 离子晶体 122

9.4.3 原子晶体 123

9.4.4 分子晶体 123

9.4.5 金属晶体 123

第10章 配位化合物 126

10.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26

10.1.1 配合物的定义 126

10.1.2 配合物的组成 127

10.1.3 配合物的命名 128

10.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129

10.2.1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129

10.2.2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129

10.3 配位反应 131

10.3.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与不稳定常数 132

10.3.2 稳定常数的应用 133

10.3.3 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 135

10.3.4 螯合物 136

10.3.5 配位反应的应用 137

元素及其化合物模块 140

第11章 主族元素 140

11.1 s区元素 140

11.1.1 s区元素通论 140

11.1.2 氢 140

11.1.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142

11.2 p区元素 147

11.2.1 p区元素通论 147

11.2.2 卤素 147

11.2.3 氧和硫 153

11.2.4 氮、磷、砷 161

11.2.5 碳、硅、硼 169

11.2.6 p区主要金属元素 175

第12章 副族元素 180

12.1 副族元素通论 180

12.2 d区元素 182

12.2.1 钛及其化合物(选学) 182

12.2.2 铬及其化合物 183

12.2.3 锰及其化合物 186

12.2.4 铁、钴、镍 188

12.3 ds区元素 190

12.3.1 铜族元素 190

12.3.2 锌族元素 192

附录A—F 196

参考文献 209

元素周期表 2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