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再发展解析  再发展理论探索与研究
再发展解析  再发展理论探索与研究

再发展解析 再发展理论探索与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玮,李光耀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1048998
  • 页数:27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从二十一世纪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高度论述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的重要问题,接触到企业再发展的瓶颈和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方式方法等。本书实践意义很大。
《再发展解析 再发展理论探索与研究》目录

1.再发展的基本原理 1

前言 1

1.1 涵义与特征 2

1.1.1 涵义 2

1.1.2 基本特征 3

1.2 再发展的界定 5

1.2.1 按销售市场界定 5

1.2.2 按产品生命周期界定 6

1.2.3 按原始资本与资本增殖的比来界定 6

1.3.1 测评的原则 7

1.3 测评逆、顺发展的原理及方式 7

1.3.2 企业测评的形式分类 8

1.4 再发展的程序与内容 9

1.4.1 准备阶段 9

1.4.2 预备阶段 10

1.4.3 正式启动 11

1.4.4 实施指导 12

1.5 再发展与资本运作 13

1.5.1 资本运作的概念及涵义 13

1.5.2 比较、结合和作用 15

2.1 从世界汽车制造历史上分析研究再发展 19

2.再发展的历史分析研究 19

2.1.1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六年 萌芽期在欧洲发展 20

2.1.2 一九○七年至一九二六年 成长期在美国发展 20

2.1.3 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一年 成熟期在美国成长 21

2.1.4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六年 甲壳虫复苏再发展 22

2.1.5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年 竞争中日本再发展 23

2.1.6 一九八○年至一九九六年 技术革命中再发展 25

2.1.7 本世纪中国将引领世界汽车新一轮的再发展 28

2.2.1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源是买车 30

2.2 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历史上分析研究再发展 30

2.2.2 学修车到仿造的第一次再发展 32

2.2.3 学制造的第二次再发展 33

2.2.4 独立自主的第三次再发展 34

2.2.5 改革开放的第四次再发展 35

2.2.6 体制剧变的第五次再发展 35

2.2.7 入世前的逆、顺交替迎接再发展 37

2.3 从新中国企业的兴衰历程研究再发展 40

2.3.1 组织起来是再发展的基础 41

2.3.2 体系平衡是再发展的动力 42

2.3.3 国家政策是再发展的机遇 44

2.3.4 市场经济造就逆、顺发展 45

3.再发展的企业内部因素分析研究 48

3.1 从企业生产上研究分析 48

3.1.1 竭力开发新产品 48

3.1.2 企业与科学技术共同发展 51

3.1.3 视产品质量为生命 52

3.1.4 不断提升加速工厂现代化 54

3.1.5 严格控制 降低成本 56

3.2 从企业内部管理研究分析 56

3.2.1 管理者的逆向行为 58

3.2.2 年轻管理者的行为误区 61

3.2.3 人事工作误区 62

3.2.4 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的滑坡 64

3.2.5 生产技术管理中的问题 67

3.2.6 管理置后前瞻危机 74

3.3 从企业的目标体系分析再发展 75

3.3.1 构成逆发展决策目标体系 76

3.3.2 构成顺发展的决策目标体系 77

3.3.3 “蝴蝶与老牛”案例分析 80

3.4.1 企业风险概述 81

3.4 从企业逆、顺发展风险分析研究再发展 81

3.4.2 风险与逆、顺发展的关系 82

3.4.3 逆、顺风险决策中的主观方面 83

3.4.4 逆、顺风险决策者决策心理倾向的测评 84

3.4.5 决策者对待逆、顺风险的态度——实证分析 89

3.5 加入世贸以后的中国企业再发展特点的分析 92

3.5.1 汽车工业高速发展 轿车比例不断进级 92

3.5.2 从“井喷”到“萧条” 轿车价格变幻加快 92

3.5.3 汽车行业急剧升温 投资规模有增无减 94

3.5.4 开发速度空前加快 普、中级轿车成热点 94

3.5.5 消费助推轿车工业 新品居上同质竞争 96

3.5.6 产品售后服务升级 市场网络迅速连接 97

4.再发展的企业外部因素分析研究 99

4.1 相关政策服务于再发展 99

4.1.1 新政策促进再发展 100

4.1.2 金融新意打造市场 102

4.1.3 行业政策温暖企业 104

4.1.4 国际接轨近在咫尺 106

4.2 激烈竞争推进再发展 106

4.2.1 三足鼎立 刺激发展 106

4.2.2 本田、现代,捷足先登 107

4.2.3 再发展破坏垄断 108

4.2.4 逆发展带来价格下滑 109

4.2.5 外资群领前茅 109

4.2.6 跨国公司的扩张是自投罗网 109

4.2.7 自主品牌 主动发展 111

4.2.8 重组、退出 再发展的准备 111

4.3 边缘经济要被动提升 112

4.3.1 面临发展,后市启动 112

4.3.2 品牌后市 逐成发展 112

5.1.1 供求关系及其风险作用 115

5.企业再发展的风险分析 115

5.1 正视风险 科学再发展 115

5.1.2 生产弹性,均衡与市场风险 117

5.1.3 国际市场逆、顺风险 118

5.1.4 新产品开发的逆、顺风险分析与评价 119

5.2 灰色——马尔柯夫的预测分析再发展 125

5.2.1 灰色预测模型GM(1,1) 125

5.2.2 马尔柯夫预测 128

5.2.3 灰色—马尔柯夫预测实例 131

6.1.1 再发展战略是指导行为的规则 136

6.1 再发展战略的思考 136

6.企业再发展战略的思考 136

6.1.2 再发展战略的制定应当具备的特点 137

6.1.3 再发展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138

6.2 再发展关键性问题的分析 140

6.2.1 关键性问题分析 140

6.2.2 关键因素分析 142

6.2.3 决策过程分析 146

6.2.4 投资组合计划 149

6.2.5 产品销售行业结构分析 152

6.2.6 借鉴对手再发展中的逆与顺 156

6.3 再发展战略优势分析 159

6.3.1 国家政策的优势 159

6.3.2 自主品牌的优势 161

6.3.3 两条腿走路的突出优势 169

6.4 再发展战略管理的选择 172

6.4.1 集中力量打造品牌 175

6.4.2 细分市场找准空隙 176

6.4.3 寻找不同特色经营 177

6.4.4 强强联合天下无敌 178

6.4.6 先讷于言后敏于行 179

6.4.5 远学丰田近学宝马 179

6.4.7 不求最大还当最优 181

6.4.8 建设节约型企业已刻不容缓 182

6.4.9 企业再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184

6.4.10 靠机会发财不是硬道理 科学管理才有再发展 191

7.企业管理文化的再发展 196

7.1 企业管理文化再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197

7.1.1 含义 197

7.1.2 企业管理文化的结构和提升内容 199

7.2.1 企业管理文化再发展特征 200

7.2 企业管理文化再发展的特征与功能 200

7.2.2 企业管理文化的功能 201

7.2.3 企业管理文化类型与提升识别 203

7.2.4 再发展中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培养 206

7.2.5 世界管理文化趋向与中国管理文化的再发展 210

7.3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对企业再发展的影响 215

7.3.1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比较 216

7.3.2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文化的融合 220

7.3.3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对现代管理的负面影响 224

7.4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再发展”的思考 230

7.4.1 权威+爱民=政治 231

7.4.2 诚信+和谐=市场 232

7.4.3 中国现代管理文化的飞跃=20年+2000年 233

7.4.4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的再发展 234

8.企业的再发展要向国际市场拓展 243

8.1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迫使我们再发展 244

8.1.1 中国经济规模加速扩大 244

8.1.2 中国国民加速走向富裕 245

8.1.3 日益膨胀的中国消费市场 245

8.2 敢于与强手比较学习借鉴的“广州本田” 246

8.3.1 利用外资的方向 249

8.3 再利用外资向跨国公司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再发展 249

8.3.2 国际贸易中心的成立 250

8.3.3 向跨国公司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发展 251

8.4 科学管理 后劲无穷 254

8.4.1 企业发展 经营者是关键 254

8.4.2 人力资源潜力无限 256

8.4.3 细节管理 决定成败 261

8.4.4 松下公司的“人事革命” 270

本书参考书目 275

结束语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