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存在·自我·神性  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
存在·自我·神性  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

存在·自我·神性 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学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0456565
  • 页数:10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印度的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全面解读。作者从印度哲学中抽象出存在、自我与神性这三个概念,并试图通过对这三个概念的各自演变及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历史阐释,来描述印度哲学史的全貌。
《存在·自我·神性 印度哲学与宗教思想研究》目录

上编 存在论 3

引论 3

第一章 存在与自然:吠陀和奥义书的存在概念 12

引言 12

第一节 存在与自然:吠陀思想中的存在 17

一 吠陀的自然崇拜 18

二 创世论 22

第二节 自然与精神:奥义书的梵 36

一 梵是真—智—乐 46

二 梵作为本体 50

三 梵我一如 55

四 上梵与下梵 56

五 梵与名色世界 60

六 世界与语言 62

七 晚期奥义书的思想 63

小结 72

第二章 存在与实有:耆那教、胜论、正理派的实在论 77

引言 77

第一节 耆那教的多元实在论 81

一 耆那教的形上学 81

二 耆那教的知识论 86

第二节 胜论派的客观实在论哲学 93

一 胜论的形上学 93

二 原子论和宇宙演化论 103

第三节 正理派的逻辑实在论思想 108

一 《正理经》的十六句义论 109

二 正理派的知识论 112

小结 126

第三章 存在与空性:大乘佛学对本无的阐明 134

引言 134

第一节 实在论及其破解 143

一 佛教内部的实在论思想 144

二 大乘佛学对印度实在论的破解 149

第二节 般若中观派的“空” 154

一 空的思想渊源 154

二 空的概念 157

三 二谛 171

四 中道缘起 175

五 虚妄分别与无分别智 177

第三节 大乘瑜伽行派的二种所依之说 183

一 二谛与三性 185

二 虚妄分别与阿赖耶识缘起 191

三 唯识的法性论 198

四 法性与本识二种所依 205

五 有关唯识的一些歧见 210

六 正智与解脱 213

小结 216

第四章 存在与心性:不二吠檀多派的存在论转折 223

引言 223

第一节 空性与心性:如来藏思想与吠檀多派 227

一 佛教如来藏思想之产生 229

二 如来藏与梵 232

第二节 乔荼波陀的存在概念 235

一 梵:存在的本质 237

二 梵我一如 245

三 梵与世界 247

第三节 乔荼波陀的自我概念 259

一 自我四位 260

二 命我与梵 263

三 解脱之道 264

小结 267

结语 270

中编 自我论 281

引论 281

引言 299

第一章 自我与自然:吠陀与早期奥义书的思想 299

第一节 吠陀和梵书的自我 300

一 吠陀的自我概念 301

二 梵书的自我概念 303

第二节 自然与心性:早期奥义书的自我概念 312

一 自我概念的两个方向 315

二 自我的五身、四位 344

三 关于自我的其它问题 358

四 奥义书的人生论 366

小结 378

引言 391

第二章 自我与实体:实在论的自我概念 391

第一节 耆那教的“命” 396

一 耆那教论我 396

二 耆那教的伦理与解脱思想 399

第二节 胜论和正理派的自我 405

一 胜论派的自我概念 406

二 正理派的自我概念及其伦理、宗教思想 412

小结 421

第三章 自我与意识:数论-瑜伽派的思想 428

引言 428

第一节 数论的二元本体论 436

一 神我、自性和三德 438

二 自性的转变 452

三 因中有果论 466

四 关于神的问题 468

第二节 数论的认识论 472

一 自我与觉谛之关联 473

二 数论派的量论 474

三 知识的真理性问题 480

第三节 数论的人生哲学 482

一 轮回的生命 485

二 智慧与解脱 500

第四节 自由之道:瑜伽派的实践 504

一 瑜伽的心理学 506

二 瑜伽的修道论 509

小结 518

第四章 自我与存在:商羯罗的哲学 528

引言 528

第一节 商羯罗的自我论 538

一 阿特曼:自我的本质 543

二 增益与执受 575

三 经验的自我 583

第二节 存在与世界:商羯罗的存在论 625

一 存在的本质与存在者 626

二 幻化的世界 637

三 梵我一如 669

第三节 吠檀多的修道论 678

一 轮回的生命 679

二 修道的途径 684

三 正智与解脱 693

第四节 商羯罗派的知识论 714

一 知识的种类与结构 718

二 知识的形成 725

三 知识的真与伪 731

小结 742

结语 747

下编 神性论 765

引论 765

第一章 神与自然:从吠陀的自然宗教到人格神的死亡 792

引言 792

第一节 黎俱吠陀的宗教思想 796

一 “神明”与“玄冥” 797

二 黎俱吠陀的多神教 800

三 黎俱吠陀的一神论倾向 812

四 晚期黎俱吠陀的一元论 815

第二节 吠陀以后神的衰败命运 817

一 神圣性的失落:梵书的祭祀主义 818

二 自然神的破灭:沙门的无神论 824

小结 827

第二章 神与自我:奥义书与《薄伽梵歌》的神性概念 830

引言 830

第一节 奥义书的自我与神 831

一 早期奥义书的泛神论的自我概念 832

二 晚期奥义书的神性概念 836

第二节 《薄伽梵歌》的神性本体论 844

一 自我论 845

二 原质论 855

三 神性论 857

四 轮回说 866

五 修道论 868

小结 873

第三章 神与本无:不二吠檀多的神 879

引言 879

第一节 大乘佛教的神学效应 883

一 大乘佛教与印度思想 883

二 二谛、空与神的存在 885

第二节 商羯罗的上帝概念 889

一 神与自我 891

二 作为神的本质的本无 893

三 关于神的人格性 896

四 神与世界 900

小结 907

第四章 神与大全:罗曼努阇派对人格神的概念的复归 918

引言 918

第一节 差别一元论的基本思想 934

一 差别一元论的思想先驱 936

二 罗曼努阇的形而上学 946

三 罗曼努阇的神学 966

第二节 虔敬与解脱 991

一 智与业 994

二 罪恶与救赎 997

三 献身与恩赐 1001

四 虔敬与恩宠 1003

五 解脱与和合 1009

小结 1013

结语 1018

后记 10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