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李兴源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9862540725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晚明心学思潮与士风变异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2

第二节 研究主题义界 5

一、晚明断限 5

二、心学商榷 7

三、士风释义 9

第三节 文献探讨与研究方法 11

一、文献探讨 11

二、研究方法及限制 16

第二章 晚明心学思潮转型之时代背景 19

第一节 政治氛围 19

一、张居正之务实改革 19

二、君臣交争,纲纪陵夷 24

(一)国本之争 24

(二)政争与党争 27

(三)三案聚讼 32

三、政局与心学发展 34

第二节 社会风气 36

一、城镇兴起,商业发达 37

(一)逐利为尚,附庸风雅 37

(二)逾越伦常,好游享乐 39

二、规范松弛,僭越为常 41

(一)朝纲违纪,礼制崩坏 42

(二)上行下效,传统解构 44

三、矿税灾祸,民变蠭起 47

第三节 文化取向 53

一、三教合一 53

二、中西文化交流 60

三、心学与天学「具存深意」的文化心态 66

第三章 晚明心学思潮之衍化 71

第一节 阳明之心学体系 71

一、朱学到王学之转变 72

二、阳明心学主要内涵 77

三、四句教的影响 83

第二节 王门后学之思想革新 85

一、异端的价值意义 86

(一)以「狂」为质 86

(二)以「我」立说 89

二、日用之学 93

(一)平民意识 93

(二)破除名教 95

(三)以人为本 97

三、自得之说 99

(一)顺性 100

(二)适世 103

四、贵真之情 105

(一)以诚入情 105

(二)以情为教 112

第三节 遗音与前奏——王学末流之历史意义 115

一、晚明心学的禅宗化 115

二、开启明末清初的经世之学 121

第四章 晚明士风之曲变 127

第一节 人生价值的转化 127

一、「退无营业,进靡阶梯」——人生价值的重新选择 128

(一)从兼善天下到追求自我实现 129

(二)从存天理到重人欲 130

(三)从名节自砺到明哲保身 131

二、「廷论纷呶,物议横生」——庙堂的折冲 133

(一)「外畏清议,内固恩宠」——大臣的依阿自守 133

(二)振风裁而耻缄默——争则名高的心理 135

(三)名丽阉党,依媚取容——士人的人格灭裂 137

(四)「荣出于科目之外,贵加乎爵禄之上」——士人的义理承担 141

三、「朝列清班,暮幽犴狱」的忧懼与栖息之调整 144

(一)「不如安乐窝中去,静听鹃声叫洛阳」的隐士风采 144

(二)「挟诗卷,携竿牍,遨游缙绅」的山人举止 146

(三)「骨刚情腻」的名士遗风 149

(四)「不受名教羁络」的狂禅行径 152

第二节 生活形貌的展现 155

一、闻风景附——热衷讲学之态 156

(一)讲学盛况 156

(二)讲学要旨 159

二、玩物采真——古雅品味之追求 162

(一)雅致为尚 163

(二)疵癖为美 166

三、孤云出岫——骨刚情腻之超然 169

(一)亲近佛道 169

(二)寄情山水 173

四、癫有真色——声色犬马之逐 176

(一)傲睨优伊的颓废恣肆 176

(二)滑稽排调的讥讽解嘲 179

第三节 小品文的异端色彩 183

一、创作心态的转折——「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186

(一)理论传承 187

(二)创作态度与地位 194

二、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199

(一)自然之趣 200

(二)谐奇之趣 202

(三)禅逸之趣 206

第五章 晚明心学与士风变异之反思 211

第一节 正统与异端的辩证——美恶不掩,各从其实 211

一、学术异端的衍化 211

二、文学异端之变革 225

(一)宁为狂狷,反对邯郸学步 225

(二)文学「时」与「变」的演进观念 231

第二节 势与道的对峙——思想徬徨,士风转折 236

一、世宗:道之起落及转折 239

(一)大礼议事,道势对峙 239

(二)枉道附势,士风趋软 249

二、神宗:以道事君之溃败 251

(一)夺情案:道统之于政统的窘境 252

(二)违道干誉,循默避事 254

三、熹宗:道的彻底摧毁 256

(一)势尊道丧 257

(二)道一蹶不振 258

四、思宗:势、道同殉社稷 259

(一)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260

(二)以道抗势,以身殉道 261

第三节 立场与是非的混淆——党同伐异,因于好恶 264

一、忿戾之气,党比之习 265

(一)官职制度之矛盾 266

(二)论政过程之党争 272

二、矜名恶异,士风崩颓 282

(一)提拔私人,人才凋零 283

(二)君子小人,厚薄无据 285

(三)宦情太浓,官场依违 288

第六章 晚明心学之影响与时代意义 293

第一节 心学与佛禅融合的意义——尊同敬异,回归本质 294

一、心性学说之转折综论 296

二、狂禅的人文意义 299

第二节 厚积薄发与别开生面——不拘格套,开展实学 303

一、文学上——小品文之启蒙与发微 303

二、学术上——实学之发扬与变通 306

第三节 时代省思——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311

一、国政荒废与狂狷士风不再 312

二、末世人文情怀 319

主要参考书目 325

一、古籍 325

二、文史哲专著 328

三、学位论文 330

四、期刊论文 3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