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全史  第1部  中国通史  第1卷
中国全史  第1部  中国通史  第1卷

中国全史 第1部 中国通史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亚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11213405
  • 页数:416 页
图书介绍:逸史指散失、隐没的史籍或正史以外的史事。《中国逸史》搜集历朝历代散落在民间各地的逸史,可以与当朝的正史相互参映,更可以反映出一个完整全方位的历史面貌。
《中国全史 第1部 中国通史 第1卷》目录
标签:通史 编著

第一编 上古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先秦史 3

第一章 远古原始社会 3

第一节 华夏起源期 7

一、中国人的起源 7

二、北京人 8

第二节 前氏族社会 12

一、旧石器时代 12

二、前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和家庭关系 17

三、前氏族社会意识形态 22

第三节 氏族社会 28

一、历史新趋势 28

二、新石器时代 31

第四节 晚期新石器文化与田野农业之出现 36

一、氏族家庭关系 39

二、氏族社会的意识形态 45

第二章 奴隶社会 51

第一节 夏朝 51

一、夏的起源与发展 51

二、夏朝的社会生产 53

三、夏朝的文化艺术 54

第二节 商朝 55

一、商的起源和发展 55

二、商的社会生产 60

三、商代的意识形态 68

第三节 西周 72

一、西周的兴亡 72

二、西周的土地制度 75

三、西周的手工业与商业 79

四、西周的典章制度 81

五、西周的文化思想 83

第三章 先秦社会大变革 87

第一节 春秋 87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 87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89

三、强国的争霸活动 91

四、春秋时期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关系 96

五、孔子及其学说思想 97

第二节 战国 98

一、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99

二、各国变法和新的君主集权制 102

三、战国时期的官制、兵制和法律 104

四、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 106

五、诸子的思想与学说 109

第四章 先秦重要历史纪事 112

北京猿人 112

元谋猿人 113

山顶洞人 113

女娲炼石与补天 114

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 115

仰韶文化 116

河姆渡文化 117

三皇五帝 118

“人文初祖”黄帝 119

彩陶上的纹饰 120

中国何时进入文明时代 121

大禹治水 123

夏桀灭亡 126

天文和历法 128

汤——受敌国欢迎的征服者 130

盘庚迁殷 131

公刘居豳 132

武王伐纣 133

牧野之战 136

伯夷叔齐 138

西周的“庶人” 139

国人暴动 140

烽火戏诸侯 142

镐京之战 142

郑伯克段于鄢 144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145

秦晋韩原之战 147

晋文公继霸 149

烛之武退秦师 150

城濮之战 151

伍子胥佐吴 153

卧薪尝胆 155

七国争雄 157

商鞅变法 159

合纵连横 160

孙膑计斗庞涓 163

完璧归赵 164

触龙说赵太后 167

六国合纵对秦战争 168

邯郸之战 172

毛遂自荐 173

荆轲刺秦王 174

神医扁鹊 175

古代东方第一战略家孙武 177

车轮上的军师孙膑 180

老子其人其书 182

韩非孤愤 183

《诗经》 184

上下求索的屈原 188

秦统一六国的战争 189

附:先秦历史大事年表 195

第二编 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确立——秦汉史 203

第一章 秦 203

第一节 秦王朝建立 203

一、由秦国到秦朝 203

二、秦朝的领土 204

三、多民族国家的兴旺 205

第二节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07

一、皇权的确立 209

二、中央官僚机构 210

三、地方官僚机构 214

第三节 土地、赋役、军事和法律制度 217

一、土地和赋税制度 217

二、兵役和军制 218

三、法律制度 218

第四节 秦朝经济文化政策 224

一、经济政策 224

二、文化政策 225

第五节 秦王朝的残酷统治 227

一、从分封之议引起的焚烧诗书 227

二、从求长生药到坑杀儒生 228

三、豪华富丽的宫殿建筑 229

四、荒淫腐朽的生活 229

五、惊人的陵墓建筑 230

第六节 秦王朝的灭亡 230

一、各地人民反对秦暴政的斗争 230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231

三、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反秦战争 233

四、楚汉战争 236

第二章 西汉 238

第一节 西汉王朝的建立 238

一、刘邦称帝及初期的政权建设 238

第二节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 241

一、汉高祖稳定封建秩序的措施 241

二、文景之治 242

三、削弱王国势力 242

四、 对匈奴的和亲和对南越的安抚 244

第三节 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44

一、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44

二、实行察举制度 建立太学 245

三、加强中央军力 246

四、设置刺史 247

五、任酷吏严刑法 247

六、统一货币 248

第四节 西汉的全盛时期 249

一、思想统治的加强 249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 250

三、武帝时的财政、经济政策变化 252

四、“昭宣中兴” 255

第五节 西汉王朝同周边各族的关系 258

一、越 258

二、匈奴 259

三、西域诸国张骞通西域 261

第六节 西汉阶级矛盾的发展与王莽改制 265

第七节 绿林、赤眉起义及其失败和东汉的建立 269

一、绿林军 269

二、赤眉军 270

三、农民起义失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270

第八节 西汉经济的发展 271

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271

二、手工业发展的水平 280

第三章 东汉 286

第一节 东汉王朝的建立 286

第二节 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289

一、重建专制政权 289

二、统治机构和制度的变化 292

第三节 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294

一、“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 294

二、释放奴婢,减省刑法 296

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98

一、班超出使西域 298

二、汉、匈在西域的争夺 299

三、马援平交趾 301

第五节 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302

一、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 302

二、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门阀的出现 303

三、清议和党锢 304

第六节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305

一、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 305

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汉族百姓 306

第七节 东汉的灭亡 309

一、黄巾大起义 309

二、割据形势的再现和东汉的灭亡 312

三、赤壁之战和东汉灭亡 314

第八节 秦汉文化 315

一、儒学的独尊 315

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319

第四章 秦汉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326

第一节 秦汉时代的社会生活 326

一、饮食和服装 326

二、居住与交通 327

第二节 秦汉时代的科学技术主要成就 329

一、数学、天文、历法的发展 329

二、物理、化学、地理学和医学的成就 330

第三节 哲学思想和宗教迷信 333

一、以儒为主各家融合的哲学、政治思想 333

二、迷信和宗教 335

第四节 经学、史学和文学艺术 336

一、经学和史学 336

二、文学和艺术 338

第五章 秦汉重要历史纪事 340

秦始皇巡游天下 340

破釜沉舟,巨鹿大战 341

鸿门宴 343

火烧咸阳 346

垓下之围 346

七国之乱 348

苏武牧羊 350

汉赋和乐府 353

佛教东传 355

从统一到分裂 356

附:秦汉历史大事年表 358

第三编 民族大融合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367

第一章 三国 367

第一节 三国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 367

第二节 鼎足而立的魏、蜀、吴 368

一、魏 368

二、蜀 370

三、吴 370

第二章 两晋 372

第一节 西晋 372

第二节 东晋 375

第三章 三国两晋重大历史纪录 380

关东军讨伐董卓 380

曹操统一北方 382

隆中“卧龙” 384

三顾茅庐 386

赤壁之战 388

刘备攻取蜀 390

诸葛亮出师 392

曹魏灭蜀 394

晋灭吴 397

西晋王朝的内讧 399

淝水之战 400

第四章 五胡十六国 403

第一节 十六国时期的北方社会 405

一、十六国与五胡 405

二、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 406

三、少数族政权与汉族士庶的关系 406

四、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407

五、东西交通 407

六、分裂与融合 408

第二节 十六国的更替与兴衰 408

一、前凉 408

二、成汉 409

三、汉 409

四、前赵 410

五、后赵 410

六、前燕 411

七、冉魏 412

八、前秦 412

九、后秦 414

十、后燕 414

十一、西秦 415

十二、后凉 415

十三、北凉 416

十四、北燕 416

十五、夏 417

十六、南燕 417

第五章 南朝 418

第一节 四朝更替 418

一、宋 418

二、齐 419

三、梁 419

四、陈 421

第二节 南朝的政治状况 421

一、加强皇权 421

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422

第三节 南朝的经济 423

一、赋役制度 423

二、农业、手工业、商业 423

第四节 南朝社会状况及阶层 424

一、士族 424

二、庶族 425

第五节 南朝少数民族的融合 425

第六节 南朝的文化 427

一、文学 427

二、史学 427

三、玄学与宗教 428

四、艺术 428

五、科技 428

第六章 北朝 429

一、北魏 429

二、东魏 432

三、西魏 432

四、北齐 433

五、北周 434

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大事年表 435

第四编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五代史 445

第一章 南朝 445

第一节 隋朝建立 445

一、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445

二、平定三方叛乱 447

三、改易官制 448

四、统一南北 448

第二节 隋朝的改革与发展 450

一、改革兵制 450

二、改革行政制度 451

三、改革选举制度 451

四、改革府兵制 452

五、制订开皇律 452

六、均田制的继续和农业 452

七、富实的仓库储积 453

八、手工业和商业 454

九、大运河的开凿 455

十、隋朝与国内少数族的关系 455

十一、隋和外国的关系 456

第三节 隋朝的覆亡 457

一、滥用民力征发无度 457

第四节 隋朝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463

第二章 唐朝建立 465

第一节 晋阳起兵和进据关中 465

第二节 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467

一、李渊称帝 467

二、来自各方的宰相 468

第三节 唐承隋制充实完善 471

一、三省六部与九寺三监 471

二、官、阶、爵 473

三、职制监察考课 474

四、军事制度 475

五、官吏选拔的途径 476

第四节 高祖时期主要战争 478

薛举犯唐 478

唐平萧铣 480

第三章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482

第一节 玄武门之变 482

一、太子与秦王 482

二、弟兄交锋 484

第二节 贞观君臣论治道政术 486

一、导我以礼义弘我以政道 486

二、选拔贤才 488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 489

第三节 措置失当准备后事 491

一、树立新门阀的失败 491

二、亲王相争 492

三、刘洎被杀与李勣贬出 493

第四节 唐前期社会经济和课役制度 494

一、地主经济和租佃关系 494

二、均田制 494

三、课役制度 495

四、农业的发展 495

五、手工业的发展 496

六、商业的繁荣 497

第五节 太宗时期重大历史纪事 498

一、重要人物 498

二、重大事件 499

三、玄奘西游 500

四、科举制度的完备 504

第四章 鼎盛之基的奠立 506

第一节 关陇贵族势力的消长 506

一、长孙无忌排斥异己 506

二、武则天立为皇后 506

第二节 东征西讨开拓疆土 508

一、征讨西突厥 508

二、边疆形势的变化 509

第三节 高宗后期政局的微妙变化 510

一、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510

二、宰相构成格局的初步变化 511

第四节 女皇武则天 513

一、武后临朝称制 514

二、改唐为周 515

三、酷吏政治的终结 515

第五节 武则天的政绩 519

一、破格用人 519

二、武则天晚年政局 523

第六节 安定皇位革除弊政 524

一、五王政变与武韦之乱 524

二、睿宗革除中宗弊政 525

三、整顿朝政 526

第七节 调整制度促进繁荣昌盛 528

一、制度调整的开始 528

二、边疆形势的变化文学吏治之争 531

三、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 533

第八节 玄宗后期的政治 536

一、太子废立 536

二、玄宗与太子、边将的矛盾 537

三、李林甫和杨国忠 538

第九节 开元、天宝时期的变革和改革 540

一、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因 540

二、课役、财政改革 540

三、兵制改革和沿边节度使的产生 541

四、政治制度的改革 542

第十节 唐前期的宫廷斗争 543

一、重要人物 543

二、重大事件 556

第五章 安史之乱与中唐政治 558

第一节 安史之乱 558

一、安禄山势力的成长 558

二、安禄山范阳起兵 559

三、马嵬之变 561

第二节 立于败军之际 562

一、灵武即位 562

二、收复两京 563

第三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565

一、安史之乱的结束 565

二、江南动乱与吐蕃入京 567

第四节 代宗稳定局势的努力 568

一、局势的逐步稳定 568

二、宦官权力的缩小 569

第五节 德宗削平藩镇的尝试 570

一、革除积弊 570

二、影响深远的两税法 571

三、削藩的准备 572

四、削藩战争的初步胜利 574

五、藩镇连兵 576

六、形势一再逆转 578

第六节 朝廷与藩镇关系的变化 586

一、贞元时期对藩镇的姑息 586

二、中央权威和力量的加强 588

三、调整民族关系 590

第七节 元和政治革新的先声 592

一、永贞前后复杂的政治斗争 592

二、变革思潮 593

第八节 元和中兴局面的形成 596

一、平定内地藩镇 596

二、贞观遗风 597

第九节 威服河朔强藩光大中兴之业 599

一、讨平淮西、淄青 599

二、朝廷委派河朔节度使 601

第十节 宪宗美业不终 602

一、求神拜佛 602

二、偏宠宦官 603

第十一节 唐中期重大历史纪事 604

安史之乱的发生 604

洛阳陷落 605

郭李出兵 607

玄宗西逃 607

藩镇割据 609

永贞革新 610

度淮西 612

第六章 唐朝的衰亡 613

第一节 争斗中维持平衡的文宗朝 613

一、文宗其人 613

二、三大势力的冲突与平衡 614

三、打击宦官 618

四、文宗晚年政局变化 620

第二节 某些方面有为的武宗朝 623

一、武宗和李德裕 623

二、会昌灭佛 624

三、武宗朝政局 625

第三节 回光返照的宣宗朝 626

一、政治家的一面和普通人的一面 626

二、四方太平 629

三、危机四伏 631

第四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633

一、懿宗之立 633

二、相互倾轧 634

三、浙东烽火 636

四、庞勋起义 637

第五节 黄巢起义 639

一、黄巢占领长安 639

二、军阀混战 642

第六节 唐王朝名存实亡 643

第七节 唐朝后期的社会经济 646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646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647

三、后期的商业 648

第八节 唐后期重大历史纪事 649

牛李党争 649

南衙与北司 651

第七章 唐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653

第一节 唐朝的科学与技术 653

天文与数学 653

地理学 653

医药学 654

印刷术 654

第二节 唐朝的宗教和哲学 654

道教与佛教 654

哲学思想 655

第三节 唐朝的史学和文学 656

史学 656

文学 657

第四节 唐朝的艺术 660

绘画和雕塑 660

书法 660

音乐和舞蹈 661

第五节 唐朝的中外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662

唐朝在亚洲各国交往中的地位 662

朝鲜和日本 662

东南亚、南亚 663

中亚、西亚、东非、北非 664

第六节 唐朝的历史地位 665

一、南诏 666

二、回纥的兴衰 667

三、反击吐蕃、回纥的战争 668

四、蕃将的崛起 671

五、唐蕃会盟 674

六、南诏与唐的战争 675

第七节 唐代文化纪事 677

第八章 五代的更迭和十国的割据 755

一、五代的更迭 755

二、十国的分立 756

第九章 五代十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758

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 758

一、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 758

二、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758

三、工商业的新发展 759

四、赋役剥削苛重 759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760

一、枢密使 760

二、三司使 760

三、削弱节度使权力 760

第三节 后周的改革与分裂局面的结束 761

一、政治经济改革 761

二、修订刑法 762

三、整军与统一战争 762

第四节 五代十国的科技文化 762

一、雕版印刷 762

二、史学 763

三、诗词 763

附:隋唐五代历史大事年表 764

第五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宋·辽·金·夏·元 777

第一章 北宋 777

第一节 北宋建立 777

一、北宋的建立和消灭诸割据势力 777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加强 777

第二节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役制度 780

一、社会阶级结构 780

二、赋役制度 781

第三节 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 781

一、宋太宗收复燕云战争的失利 781

二、辽军不断南侵宋、辽澶渊之盟 782

三、宋与西夏的和战 782

第四节 北宋前期、中期的阶级矛盾和农民起义 783

一、北宋中期的农民和士兵起义 783

二、北宋中期庞大、腐败的军队和官僚机构 784

第五节 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 784

一、庆历新政 785

二、王安石变法 785

第六节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 789

一、元祐更化 789

二、蜀洛朔党争 789

第七节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 790

一、方腊起义 790

二、宋江起义 790

第八节 女真兵马的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791

一、金军第一次南侵 791

二、金军第二次南侵 792

第二章 南宋 793

第一节 宋政权南迁 南宋初抗金斗争 793

第二节 投降派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 796

一、土地兼并的加剧 796

二、苛捐杂税的加重 796

三、投降派的黑暗统治 797

四、人民的起义和反抗 797

第三节 绍兴末到隆兴初的抗金斗争 798

第四节 宋孝宗时的政治概况 800

第五节 嘉定时的政治概况 宋与蒙古联合灭金 801

第六节 南宋后期抗元斗争与南宋灭亡 802

一、南宋军民抗蒙 802

二、腐败的统治 803

三、南宋灭亡 804

第三章 宋朝社会发展状况 805

第一节 宋朝政治制度 805

一、官制 805

二、军制 808

三、科举制 810

四、法律 811

第二节 高度发展的宋代经济 813

一、农业 813

二、手工业 816

第三节 宋代的商业、城市经济、货币流通 819

一、大城市的繁华,小镇市的兴旺 819

二、行与作 820

三、货币流通 820

第四节 宋代的交通运输、邮递 821

第五节 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 821

一、科学技术 821

二、哲学思想 824

三、教育 825

四、文学艺术 826

五、书法四大家 828

六、话本与杂剧 829

七、史学 830

八、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832

第六节 宋朝的历史地位 834

第四章 辽 金 夏 835

第一节 辽 835

一、建国前的情况 835

二、辽的建国和它的发展 836

三、西辽 839

四、辽的政治制度 839

五、辽的经济概况 842

六、辽的宗教与文化 843

第二节 金 845

一、金的政治概况 845

二、金朝的制度 851

三、金的社会经济 854

四、金代的文化 855

第三节 西夏 857

一、西夏建国前的历史 857

二、元昊建国及历朝概况 859

三、夏国的制度 862

四、西夏的经济状况 863

五、西夏的宗教和文化 865

第五章 元 867

第一节 成吉思汗创基立业 867

一、英雄出世 867

二、统一漠北 868

三、蒙古建国 871

四、向外扩张 873

第二节 窝阔台继往开来 877

一、太宗即位 877

二、开拓疆土 880

第三节 贵由汗短暂统治 885

一、脱列哥那称制 885

二、贵由西巡丧命 887

第四节 蒙哥汗扩展帝业 890

一、汗位转系 890

二、锐意图治 893

三、大举攻宋 897

第五节 忽必烈创建元朝 901

一、从藩王到大汗 901

二、糅合蒙汉制度 907

第六节 大一统元朝鼎盛 910

一、灭南宋成一统 910

二、元王朝臻鼎盛 916

第七节 困扰元朝的难题 923

一、诸王称兵叛乱 923

二、江南反抗迭起 927

三、常患“国用不足” 929

四、立太子起风波 935

第八节 元朝的衰落 939

一、铁穆耳嗣位之谜 939

二、守成君主的作为 942

第九节 元末统治阶级内部斗争 949

一、武宗“创治改法” 949

二、仁宗再尊儒术 955

第十节 元朝灭亡 960

一、在倾轧中践诈 960

二、在失败中奔北 967

第十一节 元代的文化发展 977

一、元曲的繁荣 977

二、散曲的兴盛 978

三、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980

四、黄道婆 982

五、少数民族在文化科学上的贡献 983

附:宋、辽、金、夏、元历史大事年表 985

第六编 专制集权的强化与腐朽——明清史 999

第一章 明代 999

第一节 群雄灭元朱元璋称帝 999

一、刘福通的红巾军 999

二、元末诸帅纷争 1000

三、宋政权三路北伐 1002

四、明玉珍入川建“夏” 1005

五、张士诚降元 1006

六、朱元璋其人 1008

七、红军大帅 1009

八、消灭汉国 1012

九、消灭大夏 1014

十、攻克大都 1015

第二节 明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1017

一、明初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1017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1018

三、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019

四、封藩与靖难 1021

五、建文削藩 1021

六、“靖难之役” 1023

七 明成祖迁都北京 1024

八、治理漕运 1026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朝政 1028

一、“仁宣之治” 1028

二、明英宗生母之疑案 1033

三、太上皇南归与易储 1036

四、夺门之变 1041

五、锦衣卫和东厂的罪恶活动 1044

六、西厂和内行厂 1046

七、改土归流 1047

八、弘治中兴 1049

九、世宗崇道 1051

十、大礼之争 1054

十一、严嵩奸贪 1057

十二、蒙古南犯 1059

第四节 明中期的社会矛盾和张居正改革 1061

一、土地的兼并与集中 1061

二、田赋徭役的加重和农民的反抗 1062

三、张居正的改革 1062

第五节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1064

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1064

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1065

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1066

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 1067

第六节 明朝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的联系 1068

一、蒙古族 1068

二、藏族 1068

三、维吾尔族 1069

四、苗、瑶、彝、壮各族 1069

五、高山族 1070

六、满族的兴起及其对东北地区的统一 1070

第七节 明朝的对外关系 1071

一、明朝与南洋各国的关系 1071

二、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东来 1072

三、郑和下“西洋” 1073

第八节 明代的立储之争 1074

一、登上宝座,疑团种种 1074

二、皇陵之变 1076

三、红丸案 1077

四、移宫案 1079

第九节 明代的宦官与东林 1083

一、千百衙门,十万宦官 1083

二、东林党之争 1083

第十节 明末农民起义和明王朝的灭亡 1087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1087

二、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 1088

三、明末农民起义的兴起 1089

四、李自成起义 1090

五、李自成吴三桂山海关决战 1091

六、张献忠攻陷襄阳 1093

第十一节 南明抗清斗争 1098

一、弘光政权的建立 1098

二、崇祯皇帝死于何地 1100

三、扬州之战 1101

四、江阴嘉定各地抗清斗争 1102

五、郑成功与张煌言北伐之役 1104

第十二节 明朝的文化和科学技术 1107

一、哲学概述 1107

二、文学 1109

三、史学 1110

四、地理学 1111

五、军事学 1111

六、文献学 1112

七、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1112

第二章 清代 1115

第一节 满族的兴起、清朝对全国统治的确立 1115

一、后金政权的建立 1115

二、满族社会状况 1116

三、皇太极改制称帝 1117

四、清朝建立历史纪事 1117

五、清初对全国的统治 1134

第二节 清前期政治经济之概述 1145

一、清初的政策 1145

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146

第三节 清前期的统一大业 1148

一、平定三藩 1148

二、康熙亲征噶尔丹 1150

第四节 清前期的几项重要制度 1152

一、摊丁入亩 1152

二、军机处的设立 1153

三、小军机 1155

四、改土归流 1156

第五节 农民起义 1158

一、台湾林爽文起义 1158

二、天理教起义 1160

第六节 宫廷斗争及疑案 1162

一、力斗鳌拜 1162

二、清孝庄太后下嫁案 1163

三、顺治之死 1166

第七节 对外关系 1169

一、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1169

二、中俄《恰克图条约》 1170

第八节 清代文化 1172

一、概述 1172

二、博学鸿儒特科 1174

三、纂修《四库全书》 1175

四、清初学术思潮 1177

五、薄松龄的《聊斋志异》 1178

六、桐城派之兴衰 1180

七、四大徽班进京 1182

第九节 清代文字狱 1184

一、函可《变记》案 1186

二、南“逆书”案 1189

三、北“逆书”案 1190

四、刘裕后《大江滂书》案 1192

五、彭家屏收藏明末野史案 1193

六、李雍和之狱 1196

七、王寂元案 1198

八、柴世进投送逆帖案 1200

九、徐鼎考场自勒未死案 1201

十、并非文人士子的文字狱 1202

十一、王道定之案 1204

十二、希图以文侥幸的武生之狱 1206

十三、安能敬试卷诗文案 1207

十四、严譄案 1208

十五、八十六岁老翁刘翱之狱 1208

十六、徐述夔《一柱楼诗》案 1210

十七、穷困潦倒者的文字狱 1214

十八、科举场上的条陈案 1215

十九、拦舆献策的吴英之狱 1216

二十、尹嘉铨为父请谥案 1219

第十节 清代官场与士人 1227

一、捐纳制度 1227

二、绍兴师爷 1229

三、同乡会馆 1230

四、拜把子 1230

五、拜门 1231

第十一节 清朝后期的政治 1233

一、闭关政策与鸦片贸易 1233

二、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后果 1234

三、太平天国起义 1235

四、百日维新 1237

五、义和团运动 1238

六、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1240

七、辛亥革命和清帝逊位 1241

第十二节 清朝的历史地位 1243

附:明清历史大事年表 1245

第七编 中华民族的抗争——民国史 1265

中华民国史略 1265

第八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略 12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略 12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