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庆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302163879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
《管理学概论》目录

第一篇 导论 3

第一章 管理、管理学和管理者 3

第一节 管理概述 3

一、管理的含义 3

二、管理的主要特点 5

三、管理的应用范围和分类 7

四、管理的要素和内涵 7

五、管理的性质 10

六、管理的对象和职能 13

第二节 管理学概述 16

一、管理学的含义 16

二、管理学的特点 16

三、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7

四、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7

五、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分类 19

六、管理学理论中的流派及思想 21

第三节 管理者概述 23

一、管理者的含义 24

二、管理者的属性 24

三、管理者的角色类型 25

四、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28

五、管理者的技能 29

六、管理者的作用 30

七、管理者的素质 30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2

第一节 中国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2

一、中国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鸦片战争以前) 32

二、中国管理思想的形成阶段(鸦片战争以后) 35

三、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37

四、中国管理理论的创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 38

第二节 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40

一、西方管理组织的萌芽阶段(19世纪以前) 40

二、西方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41

三、西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47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52

一、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学派 52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55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60

第一节 管理原理和原则概述 60

一、管理原理的概念 60

二、管理原则的概念 60

三、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61

四、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61

第二节 管理的基本原理 62

一、系统原理 62

二、人本原理 63

三、责任原理 64

四、效益原理 65

五、权变理论 65

六、伦理原理 66

七、人性假说理论 67

八、数量管理理论 69

九、质量管理理论 69

十、可持续发展原理 70

第三节 管理的基本原则 71

一、整分合原则 71

二、封闭原则 72

三、能级原则 73

四、动力原则 75

五、反馈原则 77

六、弹性原则 78

七、动态调节原则 80

八、价值原则 80

九、优化原则 81

第四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83

第一节 管理方法概述 83

一、管理方法的概念 83

二、管理方法的特点 83

三、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84

四、管理方法分类 84

五、管理方法的变革 84

六、管理方法前沿问题 85

第二节 管理的行政方法 86

一、行政方法的含义 86

二、行政方法的特点 86

三、行政方法的作用 87

四、行政方法的局限性 87

五、行政方法的正确应用 88

第三节 法律方法 89

一、法律方法的含义 89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89

三、法律方法的作用 90

四、法律方法的局限性 91

五、法律方法的正确应用 91

第四节 经济方法 92

一、经济方法的含义 92

二、经济方法的特点 93

三、经济方法的作用 93

四、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94

五、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 94

第五节 教育方法 94

一、教育方法的含义 94

二、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94

三、教育方法的特征 96

四、教育的方式 96

五、教育方法的正确应用 96

第六节 调查研究方法 97

一、全面调查 97

二、典型调查 97

三、抽样调查 97

第七节 奖惩并用方法 98

一、摸清情况,实事求是 98

二、奖励把握好度 98

三、赏罚分明 99

四、物质和精神相结合 99

第八节 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 99

一、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的概念和特征 99

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100

第九节 标杆管理方法 100

一、标杆管理方法的含义 100

二、标杆比较和管理方法的步骤 101

三、标杆比较管理的方法 101

四、标杆比较管理的建议 101

第十节 系统思维方法 102

一、系统思维方法的概念 102

二、系统思维方法的特点 102

三、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 102

第十一节 权变思维方法 103

一、权变思维方法的概念 103

二、权变思维方法的特点 103

三、权变思维方法的运用 103

第十二节 创新性思维方法 104

一、创新性思维方法的概念 104

二、创新性思维方法的特点 104

三、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 105

第十三节 技术方法 105

一、技术方法的含义 105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 106

三、技术方法的作用 106

四、技术方法的局限性 106

五、技术方法的正确应用 107

第五章 管理环境 108

第一节 管理与环境概述 108

一、管理环境的概念 108

二、管理环境的特点 109

三、管理环境的构成 109

四、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110

五、管理环境分析的意义 111

六、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112

第二节 管理的外部环境分析 113

一、外部宏观环境 113

二、外部微观环境 115

第三节 管理的内部环境分析 118

一、管理内部环境的含义 118

二、企业资源分析 118

三、企业文化分析 119

第四节 管理环境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121

一、管理环境分析程序 122

二、管理环境分析方法 122

第五节 21世纪管理所面临的环境 128

一、知识经济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128

二、经济和社会全球化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130

第二篇 战略计划 135

第六章 计划 135

第一节 计划概述 135

一、计划的含义 135

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35

三、计划的内容 136

四、计划的原则 137

五、计划的作用 138

六、计划工作体制 138

第二节 计划的分类 139

一、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39

二、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 140

三、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 141

四、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141

五、综合计划、局部计划和项目计划 141

六、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142

七、高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和基层管理计划 142

八、计划的层次体系 143

第三节 计划编制的程序和原则 144

一、计划编制的程序 144

二、计划编制的原则 145

第四节 计划工作方法 146

一、滚动计划法 146

二、投入产出法 146

三、预算法 148

四、网络计划技术 150

五、标杆瞄准法 154

六、运筹学方法 156

第五节 计划工作评价标准 156

一、程序性分析 156

二、经济性分析 157

第七章 战略管理 158

第一节 战略概述 158

一、战略的含义 158

二、战略的特征 158

三、战略的类型 159

四、战略的构成要素 160

五、战略的内容和形式 160

第二节 战略管理概述 161

一、战略管理的含义 161

二、战略管理的特征 161

三、战略管理的内容 162

四、战略联盟 163

第三节 战略管理的过程 163

一、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 164

二、进行战略环境分析 164

三、确定战略任务 164

四、编写企业战略任务说明书 164

五、制定战略目标 165

六、选择战略类型 165

七、设计战略方案 165

八、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166

九、战略实施 167

十、战略控制 168

第四节 战略选择 169

一、战略管理的层次 169

二、公司层战略 170

三、经营层战略 173

四、职能层战略 176

第五节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177

一、经典学派 178

二、学习学派 179

三、企业家学派 180

四、环境学派 181

五、系统学派 182

第六节 战略环境分析 183

一、外部一般环境 183

二、行业环境 184

三、竞争对手 188

四、企业自身 189

五、顾客(目标市场) 190

第八章 预测 193

第一节 预测概述 193

一、预测的概念 193

二、预测的基本原理 194

三、预测的作用 194

四、预测的原则 194

五、预测的分类 195

六、预测的程序 197

第二节 预测方法 198

一、定性预测技术 198

二、定量预测技术 202

第九章 决策 206

第一节 决策概述 206

一、决策的概念 206

二、决策的特点 206

三、决策的作用 207

四、决策的原则 208

五、决策的内容 208

六、决策的构成要素 209

七、影响决策的因素 209

八、决策的有效性标准 210

第二节 决策的分类 210

一、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210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210

三、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211

四、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211

五、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212

六、激进型决策与保守型决策 212

七、短期决策与长期决策 212

八、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213

九、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213

十、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与基层决策 213

十一、时间敏感型决策与知识敏感型决策 214

第三节 决策工作的不确定性及风险管理 214

一、不确定性决策的分类 214

二、不确定性决策带来的风险及其原因 215

三、不确定性决策及其风险的管理 216

四、不确定性决策及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217

第四节 决策的程序 217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18

二、搜集材料,掌握信息 218

三、拟订可行性方案 219

四、选择最优方案 220

五、实施方案 220

六、追踪反馈 221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222

一、定性决策方法 222

二、定量决策方法 224

第十章 目标管理 229

第一节 目标概述 229

一、目标的概念 229

二、目标的内容 229

三、目标的特征 230

四、目标确定的原则 233

五、目标的作用 234

六、目标的分类 235

七、确定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236

第二节 目标管理概述 237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 237

二、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 238

三、目标管理的特征 238

四、目标管理的实质 239

五、目标管理的作用 239

第三节 目标管理的实施 240

一、目标管理实施的前提 240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240

三、目标管理实施的控制 245

第三篇 组织管理 249

第十一章 组织 249

第一节 组织概述 249

一、组织的概念 249

二、组织的特征 250

三、组织的重要性与作用 250

四、组织工作内容 251

五、组织的要素 251

六、组织的职能 251

七、组织分类 252

八、组织工作步骤 254

第二节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54

一、分工明晰原则 254

二、指挥统一原则 255

三、权责对称原则 256

四、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257

五、人职结合原则 257

六、部门化原则 258

七、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259

八、协调原则 259

九、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 259

十、有效性原则 260

第三节 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和影响因素 260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260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261

第四节 组织结构设计 264

一、一般组织结构的设计 264

二、新型组织结构的设计 267

第五节 组织的部门化 269

一、部门的含义 269

二、常见的部门划分方法 269

第六节 组织中的职权关系 271

一、集权与分权 271

二、组织中的职权 272

三、授权 274

第十二章 组织变革 276

第一节 组织变革概述 276

一、组织变革的概念 276

二、组织变革的内容 277

三、组织变革的目的 278

四、组织变革的类型 278

五、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 279

第二节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281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281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282

三、变革阻力的管理 283

第三节 组织变革的过程 284

一、组织诊断,发现征兆 284

二、分析原因,制定方案 285

三、克服阻力,实施计划 286

四、评价效果,及时反馈 287

第四节 组织变革的方式 288

一、量变式与质变式 288

二、正式关系式、非正式关系式和人员式 288

三、突变式和渐进式 288

四、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 289

五、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 289

第五节 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 290

一、企业组织内部结构变革趋势 290

二、企业组织外部结构变革趋势 291

第十三章 组织文化 293

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 293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 293

二、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294

三、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 296

四、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298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内容 299

一、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关系 299

二、组织文化的内容 300

第三节 组织文化的建设培育 305

一、组织文化培育的原则 305

二、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 307

三、组织文化培育的内容 308

四、组织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径 312

第十四章 人力资源管理 314

第一节 人力资源概述 314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314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 315

三、人力资源特点 316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316

第二节 人力资源计划 316

一、人力资源计划概念 316

二、人力资源计划的程序 317

三、人力资源计划的内容 318

四、人力资源的供需预测 319

第三节 人员选聘 322

一、人员招聘的含义 322

二、人员的配置分析 322

三、人员选聘的原则 324

四、人员选聘途径 325

五、员工的淘汰和下岗 326

六、人员选聘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27

第四节 员工培训 327

一、员工培训的内容 327

二、员工培训的目标和原则 328

三、员工培训的类型和方法 328

第五节 员工考评 331

一、员工考评的意义和作用 331

二、员工考评的原则 331

三、员工考评的方法 332

第六节 员工工资福利 332

一、工资制度 332

二、福利制度 334

第七节 员工职业发展 334

一、职业与职业管理的含义 334

二、职业发展途径 335

三、职业发展阶段及特点 335

四、促进职业发展的方法 336

第八节 人本管理 337

一、人本管理的含义 337

二、人本管理的原则 338

三、人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与方式 339

第四篇 领导的艺术 343

第十五章 领导 343

第一节 领导概述 343

一、领导的概念 343

二、领导的内容和作用 344

三、领导与管理 344

四、领导的职能 345

五、领导的要素构成 346

六、领导的原则 347

七、领导素质 348

第二节 领导学概述 349

一、领导学的形成 349

二、领导学的主要内容 350

三、领导学的发展 351

第三节 领导学理论 352

一、领导素质理论 352

二、领导行为理论 354

三、领导权变理论 357

四、领导激励理论 360

五、领导效果理论 364

六、领导理论学派 364

第四节 领导者权威 365

一、权力性影响力——权 366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威 366

三、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权”与“威”的结合 367

第五节 领导艺术 368

一、领导艺术的特点 368

二、领导艺术的方法论要求 368

三、几种基本的领导的艺术 370

第十六章 指挥 377

第一节 指挥概述 377

一、指挥的含义 377

二、指挥的作用 377

三、指挥的任务 378

四、指挥的特征 378

五、指挥的原则 379

六、指挥的类型 380

七、指挥系统 381

第二节 指挥的方式 382

一、口头指挥 382

二、书面指挥 383

三、会议指挥 384

四、现场指挥 384

五、运用信息技术指挥 385

第三节 指挥的艺术 385

一、指挥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 385

二、引导非正式组织的艺术 388

三、授权艺术 390

第四节 正确指挥的基本要求 392

一、树立和维护指挥者的权威 392

二、合理分配权力 392

三、有效地运用指挥方式 393

四、坚持指挥的原则 394

第十七章 协调 396

第一节 协调概述 396

一、协调的概念 396

二、协调的作用 396

三、协调的原则 397

四、协调的内容 399

五、协调的分类 400

第二节 协调的方法 401

一、思想协调 401

二、会议协调 401

三、结构协调 401

四、分工协调 402

五、现场协调 402

六、目标协调 402

七、方针协调 402

八、机制协调 402

九、利益协调 402

十、交往协调 403

第三节 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协调解决办法 403

一、对矛盾冲突的认识 403

二、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 404

三、矛盾冲突的协调解决办法 405

第十八章 激励 408

第一节 激励概述 408

一、激励的含义 408

二、激励思想的类型 409

三、激励的原理 409

四、激励因素与原则 411

五、激励的作用 413

第二节 激励理论 414

一、内容型激励管理 414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418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422

第三节 激励方法 424

一、物质激励 424

二、目标激励 424

三、情感激励 425

四、荣誉激励 425

五、参与激励 425

六、工作本身的激励 425

七、教育与培训激励 425

第十九章 沟通 427

第一节 沟通概述 427

一、沟通的含义 427

二、沟通的作用 427

三、沟通的原则 428

四、沟通的过程 429

第二节 沟通的方式 430

一、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430

二、浅层沟通与深层沟通 431

三、双向沟通与单向沟通 431

四、正式沟通 432

五、非正式沟通 435

六、组织沟通 437

第三节 沟通的渠道 439

一、正式沟通渠道 439

二、非正式沟通渠道 440

第四节 有效沟通的障碍与改善 442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442

二、有效沟通的原则 443

三、改善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444

第五篇 控制 449

第二十章 控制的基础 449

第一节 控制概述 449

一、控制的概念 449

二、控制的内容 450

三、控制的特征 451

四、控制的原理 452

五、控制的原则 454

六、控制的作用 455

第二节 控制理论 455

一、控制理论的产生 455

二、控制理论的发展 456

三、经济控制论的发展 457

第三节 控制类型 457

一、按控制信息获取的时间分类 457

二、按控制源分类 458

三、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类 459

四、按逻辑发展分类 460

五、按控制的方式分类 460

六、按控制结构的不同分类 461

七、按控制的范围不同分类 461

八、按控制的方法不同分类 461

第四节 控制的过程 462

一、确定标准 462

二、对照标准检查实效 464

三、纠正偏差 465

第五节 有效控制 466

一、有效控制的原则 466

二、整体性控制 467

三、客观性控制 467

四、适时性控制 468

五、灵活性控制 469

六、经济型控制 469

七、适度控制 469

八、弹性控制 470

九、控制系统应符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 470

十、控制必须重视对人的心理影响 470

第二十一章 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472

第一节 预算控制 472

一、预算及其作用 472

二、预算的种类 473

三、预算编制的步骤 473

四、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 474

五、预算的局限性 474

第二节 质量控制 475

一、质量控制的内容及意义 475

二、全面质量管理 475

三、ISO 9000质量标准 477

第三节 作业控制 478

一、成本控制 478

二、采购控制 478

三、库存控制 479

第四节 审计控制 479

一、财务审计 479

二、管理审计 480

三、内部审计 480

四、外部审计 480

第五节 计算机控制 480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 480

二、计算机柔性制造系统 481

第六节 风险控制 481

一、风险控制的概念 481

二、风险的种类 481

三、风险的根源 482

四、风险控制的形成 482

五、风险控制的程序 482

六、风险控制的一般方法 482

七、市场风险的控制 485

第七节 其他控制方法 486

一、人事控制方法 486

二、生产控制方法 486

三、资金控制 487

四、实物资产控制 487

五、产权控制 488

六、产权控制层次 489

七、网络计划技术方法 490

八、线性规划方法 490

第二十二章 信息管理 491

第一节 信息管理概述 491

一、信息的概念 491

二、信息管理的概念 491

三、管理信息的概念 492

四、企业内部信息的来源 492

五、信息的特征 493

六、管理信息的类型 494

七、管理信息的作用 495

八、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96

九、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496

十、管理信息系统的“级” 497

十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学科 497

第二节 信息传递与管理 497

一、信息沟通的作用 498

二、信息沟通的方式 498

三、信息沟通中的失真问题 499

第三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施 500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500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501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502

第四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502

一、国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502

二、我国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504

第六篇 绩效 507

第二十三章 管理成本 507

第一节 管理成本概述 507

一、管理和管理成本的含义 507

二、管理成本的构成 508

三、管理成本的特征 514

第二节 管理成本变化的外部因素 515

一、产权制度 515

二、组织环境 516

第三节 管理成本变化的内部因素 518

一、组织规模 518

二、组织结构 519

三、组织文化 521

四、管理者才能 522

第四节 提高管理效率 523

一、管理效率的内涵 523

二、产权、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率 525

三、效率的产生 528

四、效率的控制 530

第二十四章 管理绩效评价 535

第一节 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535

一、管理绩效概述 535

二、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536

三、管理绩效的评价特征 537

四、管理绩效评价的种类 538

第二节 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539

一、绩效评价的程序 539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置 540

三、确定评价标准 541

四、选定标准时应注意的环节 543

第三节 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543

一、总体评价方法和个人评价方法 543

二、财务评价方法和非财务评价方法 545

三、组织目标法 546

四、系统方法 547

五、行为控制评价方法 548

六、环境评价法 549

七、组织氛围评价原则和方法 549

八、生产经营成果和生产控制评价方法 550

第四节 平衡计分卡 550

一、平衡计分卡的发展 550

二、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容 551

三、平衡计分卡的作用 552

四、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552

五、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步骤 553

六、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553

第五节 员工的绩效评价 554

一、员工绩效评价的含义 554

二、员工绩效评价的方法 554

三、员工绩效考评的程序 556

四、员工绩效评估的原则 557

第二十五章 绩效改进 559

第一节 绩效改进概述 559

一、绩效改进的含义 559

二、绩效改进的步骤 559

三、改进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559

第二节 绩效改进的目标 561

一、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实施 561

二、提升组织的核心能力 562

三、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员与组织的绩效 562

四、创造高绩效的组织文化 563

第三节 绩效改进程序及方法 563

一、绩效改进程序 563

二、绩效改进方法 564

三、选择绩效改进方案 568

四、绩效改进结果评估 569

第四节 绩效改进策略 569

一、引入有能力的治理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69

二、理念提升 570

三、建立动态联盟 571

四、合作竞争策略 572

第七篇 创新 577

第二十六章 管理创新 577

第一节 管理创新概述 577

一、创新的含义 577

二、促进创新的因素 577

三、创新管理方法 578

四、创新的作用 579

五、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579

六、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580

七、创新的原则 581

第二节 创新管理理论 581

一、第一阶段:个体创新阶段(1940—1960年) 581

二、第二阶段:组织推动创新阶段(1960—1970年) 582

三、第三阶段:组织外部创新阶段(1970—1980年) 582

四、第四阶段:组合创新、集成创新和系统创新阶段(1980—1990年) 582

五、第五阶段:全面创新立理阶段(2000年至今) 583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内容 584

一、目标创新 584

二、技术创新 585

三、制度创新 586

四、组织创新 587

五、环境创新 587

六、观念创新 588

第四节 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588

一、创新的过程 588

二、创新活动的组织 589

第五节 创新性思维及特征 591

一、创新性思维的含义 591

二、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591

第六节 管理创新的阻力与克服 593

一、管理创新的阻力 593

二、创新阻力的克服 594

第二十七章 现代管理模式的变革 595

第一节 现代管理的时代背景 595

一、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 595

二、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 596

三、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596

四、知识经济的特征 596

五、企业管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597

第二节 现代管理对传统管理的冲击 599

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 599

二、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 600

三、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创新 600

四、对传统管理观念的创新 600

五、对传统管理内容的创新 601

六、对传统管理方式的创新 601

第三节 现代管理模式的变革 601

一、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601

二、知识管理模式 605

三、人本管理模式 607

四、柔性管理模式 608

五、企业流程再造模式 611

六、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模式 612

七、顾客关系管理模式 613

八、供应链管理 613

九、比较管理模式 614

第二十八章 管理学发展展望 615

第一节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615

一、经济全球化 615

二、经济知识化 615

三、技术进步加快 616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616

五、顾客需求个性化、多样化 616

六、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多维度思考 616

第二节 21世纪现代管理发展的特点 617

一、十倍速时代的时空观 617

二、个性的张扬 618

三、专业化与柔性化的统一 619

四、企业核心资源的重新定义 620

五、可持续发展 622

第三节 21世纪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623

一、战略全球化 623

二、管理创新化 623

三、经营虚拟化 623

四、竞争竞合化,合作联盟化 624

五、管理手段数字化 625

六、内部管理虚无化 625

七、管理“人性化” 626

八、管理的社会责任化、道德化 626

九、危机管理的常态化 627

第四节 现代管理新范式 627

一、信息时代的制造范式 627

二、以知识为核心的资源观 628

三、企业生态系统 629

四、无边界企业 630

第五节 未来的管理 631

一、未来的企业 631

二、未来的员工 632

三、未来的管理者 632

参考书目 6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