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数字化中医与基因
数字化中医与基因

数字化中医与基因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根喜,王瀚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4662927
  • 页数:10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系统论、信息论的理论,探讨中医理论量化的实质。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看,人体十二经脉原穴上的生物电流异常值是反映人体脏腑功能紊乱状态的电信号,把这些电信号,通过中医的基础理论转换成能表征人体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以及病机以及病性等多方面的病理信号。中医数字化证型是一个能反映疾病的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能立体反映人体患病时的整体状态,可以全面调理患病的人,而不是单一的调理人的病。
《数字化中医与基因》目录

第一章 三联数字与联数字 1

1.1 三联数字与联数字 1

1.2 联数字的定义 1

1.3 联数字的类型 2

第二章 联和数字 3

2.1 联和数字的定义 3

2.2 三联数字纳入联和数字的方向性 4

2.3 n个三联数字链 4

2.4 互三联数字 4

2.5 n个联和数字链 5

第三章 联混合数字 9

3.1 联混合数字的定义 9

3.2 三联数字纳入联混合数字的方向性 10

3.3 n位联混合数字链 11

第四章 联遗传数字与联变异数字 13

4.1 联遗传数字的定义 13

4.2 联变异数字的定义 13

4.3 三联遗传数字的定义 14

4.4 三联变异数字的定义 14

4.5 n个三联遗传数字链 15

4.6 n个三联变异数字链 15

4.7 n个三联遗传数字链的方向性 15

4.8 n个三联变异数字链的方向性 16

4.9 三联遗传数字与三联变异数字位置的不可变性 16

4.10 n个三联遗传数字链的逐级收敛 16

4.11 n个三联遗传数字链逐级收敛的路径 24

第五章 基因与中医数字化诊疗 26

5.1 人体十二经脉与三联数字、联数字、病因病机及中药归经、功效的对应关系 26

5.2 基因数字结构与中医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 27

5.3 致病基因与中医理论的病位 35

5.4 致病基因与中医理论的病因 42

5.5 致病基因与中医理论的正气紊乱 48

5.6 致病基因与中医理论的正气虚 55

5.7 中医证型的实质是DNA碱基序列 62

第六章 蛋白质与数字化中医诊疗 82

6.1 蛋白质数字结构与中医的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 82

6.2 致病蛋白质与中医理论的病位 88

6.3 致病蛋白质与中医理论的病因 95

6.4 人体生理功能紊乱的蛋白质与中医理论的正气紊乱 101

6.5 人体生理功能减退的蛋白质与中医理论的正气虚 107

6.6 中医证型的实质是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114

6.7 用十二经脉的能量值求致病蛋白质的中医数字证型 116

第七章 微量元素与数字化中医诊疗 125

7.1 碘 125

7.2 侣 127

7.3 砷 128

7.4 硼 130

7.5 镉 131

7.6 铬 133

7.7 钴 134

7.8 铜 136

7.9 氟 138

7.10 铁 140

7.11 锗 142

7.12 汞 143

7.13 锂 145

7.14 锰 146

7.15 钼 148

7.16 镍 150

7.17 铅 152

7.18 硒 153

7.19 硅 155

7.20 锡 156

7.21 锶 158

7.22 钒 160

7.23 锌 161

第八章 DNA数字结构与中药基因 165

8.1 DNA数字结构 165

8.2 DNA数字结构的YBH收敛 165

8.3 中药DNA的数字结构 166

8.4 用疾病的DNA筛选治病的中药 171

第九章 含无机化合物的中药的数字结构 174

第十章 《伤寒论》与数字化中医诊疗 177

10.1 《伤寒论》的数字证型 177

10.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81

10.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188

10.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06

10.5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8

10.6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229

10.7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30

10.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利呕哕附 241

第十一章 《金匮要略方论》辨证施治的数字模型 255

11.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255

11.2 痉湿病脉证第二 256

11.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262

11.4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66

11.5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69

11.6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75

11.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279

11.8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84

11.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286

11.1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289

11.11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95

11.12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97

11.13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05

11.14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307

11.15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312

11.16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315

11.17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317

11.18 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325

11.19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327

11.20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328

11.21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332

11.22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36

第十二章 中医温病与数字化诊疗 341

12.1 风温 341

12.2 春温 346

12.3 暑温 354

12.4 湿温 362

12.5 伏暑 367

12.6 秋燥 371

12.7 大头瘟 375

12.8 烂喉痧 377

第十三章 中医内科的数字化诊疗 379

13.1 感冒 379

13.2 咳嗽 383

13.3 哮病 386

13.4 喘证 391

13.5 肺痈 395

13.6 肺痨 398

13.7 肺胀 400

13.8 肺痿 402

13.9 心悸 403

13.10 胸痹 406

13.11 不寐 409

13.12 癫狂 411

13.13 痫病 413

13.14 痴呆 416

13.15 厥证 418

13.16 胃痛 421

13.17 痞满 423

13.18 呕吐 426

13.19 噎膈 429

13.20 呃逆 431

13.21 腹痛 433

13.22 泄泻 435

13.23 胁痛 438

13.24 黄疸 441

13.25 积聚 444

13.26 鼓胀 446

13.27 头痛 449

13.28 眩晕 453

13.29 中风 455

13.30 瘿病 460

13.31 疟疾 462

13.32 水肿 464

13.33 淋证 466

13.34 癃闭 469

13.35 阳痿 471

13.36 遗精 473

13.37 郁证 475

13.38 血证 478

13.39 痰饮 486

13.40 消渴 490

13.41 自汗、盗汗 492

13.42 内伤发热 494

13.43 虚劳 497

13.44 肥胖 502

13.45 痹证 504

13.46 痉证 507

13.47 痿证 509

13.48 颤证 511

13.49 腰痛 513

13.50 痢疾 516

13.51 脑瘤 518

13.52 肺癌 520

13.53 大肠癌 522

13.54 肾癌、膀胱癌 524

第十四章 中医妇科的数字化诊疗 527

14.1 月经先期 527

14.2 月经后期 529

14.3 月经先后无定期 531

14.4 月经过多 533

14.5 月经过少 534

14.6 经期延长 535

14.7 经间期出血 537

14.8 崩漏 538

14.9 闭经 540

14.10 痛经 543

14.11 经行发热 545

14.12 经行头痛 547

14.13 经行吐衄 548

14.14 经行乳房胀痛 549

14.15 经行情志异常 550

14.16 经断前后诸症 552

14.17 经断复来 553

14.18 带下病 554

14.19 妊娠恶阻 556

14.20 妊娠腹痛 558

14.21 异位妊娠 559

14.22 胎漏 561

14.23 胎动不安 562

14.24 滑胎 564

14.25 胎死不下 565

14.26 胎萎不长 567

14.27 鬼胎 568

14.28 胎水肿满 569

14.29 妊娠肿胀 570

14.30 妊娠心烦 572

14.31 妊娠眩晕 573

14.32 妊娠痫证 574

14.33 妊娠小便淋痛 575

14.34 难产 577

14.35 胞衣不下 578

14.36 产后血晕 580

14.37 产后血崩 581

14.38 产后腹痛 582

14.39 产后痉证 583

14.40 产后发热 584

14.41 产后身痛 587

14.42 恶露不绝 588

14.43 产后小便不通 589

14.44 缺乳 591

14.45 不孕症 592

14.46 子宫脱垂 594

14.47 妇人腹痛 595

14.48 癥瘕 597

14.49 阴痒 599

14.50 阴疮 600

第十五章 中医儿科的数字化诊疗 602

15.1 胎黄 602

15.2 硬肿症 603

15.3 脐部疾患 605

15.4 麻疹 607

15.5 风痧 610

15.6 丹痧 611

15.7 水痘 613

15.8 痄腮 615

15.9 顿咳 617

15.10 小儿暑温 619

15.11 夏季热 623

15.12 感冒 624

15.13 咳嗽 627

15.14 肺炎喘嗽 630

15.15 哮喘 633

15.16 鹅口疮 636

15.17 口疮 637

15.18 泄泻 639

15.19 厌食 642

15.20 食积 644

15.21 疳证 645

15.22 夜啼 648

15.23 汗证 649

15.24 紫癜 651

15.25 缺铁性贫血 653

15.26 病毒性心肌炎 656

15.27 儿童多动综合征 659

15.28 急惊风 660

15.29 慢惊风 663

15.30 遗尿 664

15.31 五迟、五软 666

第十六章 中医眼科的数字化诊疗 668

16.1 针眼 668

16.2 胞生痰核 669

16.3 沙眼 670

16.4 睑弦赤烂 672

16.5 风赤疮痰 673

16.6 上胞下垂 675

16.7 胞轮振跳 676

16.8 睑内结石 677

16.9 冷泪症 677

16.10 漏睛 679

16.11 漏睛疮 680

16.12 暴风客热 682

16.13 天行赤眼 683

16.14 火疳 685

16.15 白涩症 687

16.16 时复症 688

16.17 赤脉传睛 690

16.18 胬肉攀睛 691

16.19 聚星障 693

16.20 花翳白陷 695

16.21 凝脂翳 696

16.22 混睛障 698

16.23 瞳神紧小 699

16.24 绿风内障 701

16.25 青风内障 703

16.26 圆翳内障 705

16.27 云雾移睛 707

16.28 暴盲 709

16.29 视瞻昏渺 713

16.30 高风内障 715

16.31 青盲 716

16.32 异物眯目 719

16.33 化学性眼外伤 720

16.34 风牵偏视 721

16.35 近视 723

16.36 远视 724

16.37 突起睛高 725

第十七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数字化诊疗 727

17.1 耳聋 727

17.2 耳胀闷 731

17.3 脓耳 734

17.4 耳眩晕 736

17.5 伤风鼻塞 738

17.6 鼻窒 739

17.7 鼻槁 740

17.8 鼻鼽 742

17.9 鼻渊 744

17.10 鼻衄 745

17.11 急喉痹 748

17.12 慢喉痹 749

17.13 乳蛾 751

17.14 喉关痈 752

17.15 急喉喑 754

17.16 慢喉喑 755

17.17 梅核气 758

17.18 牙宣 759

17.19 口疮 761

第十八章 中医外科的数字化诊疗 763

18.1 疖 763

18.2 颜面部疔疮 765

18.3 手足部疔疮 766

18.4 烂疔 768

18.5 疫疔 769

18.6 颈痈 770

18.7 腋痈 771

18.8 胯腹痈 772

18.9 委中毒 773

18.10 脐痈 774

18.11 锁喉痈 775

18.12 臀痈 776

18.13 手发背 778

18.14 足发背 779

18.15 有头疽 780

18.16 附骨疽 782

18.17 环跳疽 784

18.18 流注 785

18.19 发颐 787

18.20 丹毒 788

18.21 走黄 790

18.22 内陷 791

18.23 瘰疬 794

18.24 流痰 795

18.25 乳痈 798

18.26 乳发 799

18.27 乳痨 801

18.28 乳核 803

18.29 乳癖 804

18.30 乳疬 805

18.31 乳漏 807

18.32 乳衄 808

18.33 气瘿 809

18.34 肉瘿 810

18.35 瘿痈 811

18.36 石瘿 812

18.37 气瘤 814

18.38 血瘤 815

18.39 筋瘤 816

18.40 肉瘤 818

18.41 脂瘤 819

18.42 骨瘤 820

18.43 舌菌 820

18.44 茧唇 822

18.45 失荣 824

18.46 乳岩 826

18.47 肾岩 828

18.48 内痔 830

18.49 外痔 832

18.50 肛隐窝炎 832

18.51 肛痈 833

18.52 肛漏 835

18.53 肛裂 837

18.54 脱肛 838

18.55 息肉痔 839

18.56 锁肛痔 840

18.57 子痈 842

18.58 囊痈 844

18.59 子痰 845

18.60 水疝 846

18.61 精浊 848

18.62 精癃 850

18.63 冻疮 853

18.64 水火烫伤 855

18.65 毒蛇咬伤 858

18.66 臁疮 860

18.67 青蛇毒 862

18.68 股肿 863

18.69 脱疽 865

18.70 破伤风 867

第十九章 中医皮肤科的数字化诊疗 870

19.1 蛇串疮 870

19.2 疣 872

19.3 黄水疮 874

19.4 癣 875

19.5 麻风 877

19.6 疥疮 880

19.7 虫咬皮炎 881

19.8 接触性皮炎 882

19.9 湿疮 883

19.10 天疱疮 886

19.11 药疹 888

19.12 瘾疹 891

19.13 牛皮癣 893

19.14 风瘙痒 894

19.15 风热疮 896

19.16 白疕 897

19.17 面游风 900

19.18 粉刺 901

19.19 酒渣鼻 903

19.20 油风 904

19.21 猫眼疮 906

19.22 瓜藤缠 908

19.23 红蝴蝶疮 909

19.24 淋病 913

19.25 梅毒 915

19.26 尖锐湿疣 919

第二十章 中药功效归经的数字化中药功效 920

第二十一章 中医常见证候的数字基因证型与数字基因药方 1005

21.1 心气虚 1005

21.2 心血虚 1006

21.3 心阴虚 1006

21.4 心阳虚 1006

21.5 心阳暴脱 1007

21.6 心气血两虚 1007

21.7 心气阴两虚 1008

21.8 心火亢盛 1008

21.9 心脉痹阻 1009

21.10 痰火扰心 1009

21.11 水气凌心 1010

21.12 肝血虚 1010

21.13 肝阴虚 1011

21.14 肝阳虚 1011

21.15 肝气郁结 1012

21.16 肝火上炎 1012

21.17 肝阳上亢 1012

21.18 肝风内动 1013

21.19 肝血瘀滞 1013

21.20 肝经湿热 1014

21.21 寒滞肝脉 1014

21.22 脾气虚 1015

21.23 脾气下陷 1015

21.24 脾不统血 1016

21.25 脾阴虚 1016

21.26 脾阳虚 1016

21.27 脾虚湿困 1017

21.28 肺气虚 1017

21.29 肺阴虚 1018

21.30 肺阳虚 1018

21.31 肺气阴两虚 1019

21.32 肺气衰竭 1019

21.33 风寒犯肺 1020

21.34 风热犯肺 1020

21.35 燥邪犯肺 1020

21.36 寒痰阻肺 1021

21.37 痰热蕴肺 1021

21.38 水寒射肺 1022

21.39 肾阴虚 1022

21.40 肾阳虚 1023

21.41 肾阴阳两虚 1023

21.42 肾气虚 1024

21.43 肾气不固 1024

21.44 肾不纳气 1024

21.45 肾精不足 1025

21.46 肾阳虚水泛 1025

21.47 心肝血虚 1026

21.48 心肺气虚 1026

21.49 心脾两虚 1027

21.50 心肾阳虚 1027

21.51 心肾不交 1028

21.52 肝脾不调 1028

21.53 肝火犯肺 1028

21.54 肝肾阴虚 1029

21.55 脾肺气虚 1029

21.56 脾肾阳虚 1030

21.57 肺脾肾阳虚 1030

21.58 肺肾阴虚 1031

21.59 胆气虚 1031

21.60 胆热证 1032

21.61 胆郁痰扰 1032

21.62 胃气虚 1032

21.63 胃阴虚 1033

21.64 胃寒证 1033

21.65 胃气上逆 1034

21.66 胃热证 1034

21.67 大肠湿热证 1034

21.68 大肠津亏证 1035

21.69 大肠虚寒证 1035

21.70 小肠气滞证 1036

21.71 膀胱湿热证 1036

21.72 膀胱虚寒证 1037

21.74 心胆不宁证 1037

21.75 肝胆湿热证 1038

21.76 肝胃不和证 1038

21.77 食伤脾胃证 1039

21.78 脾胃湿热证 1039

21.79 胃热脾虚证 1040

21.80 脾胃阳虚证 1040

参考资料 10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