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淑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38632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工业基础、人口素质分析、产业基础、社会基本建设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基本条件的分析,规划了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操作步骤、发展目标等。分析了后发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参考价值。
《崛起于渤海湾 国家级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3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概述 3

二 规划原则及分析方法 5

三 开发区产业经济改革规划框架 7

四 开发区发展思路 9

五 开发区基本发展规划 10

六 临港开发区发展战略及主要方向 13

第二部分 战略定位 17

第一章 临港开发区的比较优势 17

一 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17

(一)所在地(沧州)自然资源禀赋 18

(二)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 20

(三)开发区工业战略重心东移 22

二 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 25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25

(二)沿海临港优势 29

(三)土地优势 32

(四)便捷的交通优势 33

(五)产业资源优势 37

(六)基础配套设施优势 39

(七)生态宜居旅游优势 40

第二章 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 42

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新机遇:《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42

(一)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必然 42

(二)临港开发区的升级打响了前奏 44

二 从国际战略出发:21世纪是海洋世纪 45

(一)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东桥头堡” 47

(二)“一堡两线”的“黄金走廊” 48

(三)我国沿海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49

(四)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着力点” 51

三 三大经济圈视野下区位机遇 53

(一)三大经济圈的重要地位 53

(二)京津冀在三大经济圈中的后发优势 64

四 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机遇 68

(一)首都经济圈(京三角)发展的影响 69

(二)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背景 71

(三)曹妃甸港口建设和首钢搬迁背景 72

(四)建设成为“两环地区”的“四个基地” 74

五 渤海新区发展的新机遇 76

(一)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担当者 77

(二)京津冀经济互补与联合的必然趋势 80

(三)与京津共同构筑“T”字形区域空间结构 81

(四)京沧经济的互补性 81

第三章 开发区的战略定位 85

一 建设经济强省的增长极 85

(一)河北省经济的独特性 85

(二)河北省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91

二 河北沿海地区临港产业的驱动机 94

(一)秦唐沧“一带三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94

(二)秦唐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 96

(三)秦唐沧三市未来应采取的措施 98

三 晋升河北经济核心城市的助推器 99

(一)河北省建设经济双核城市的必然性 100

(二)双核之一:省会石家庄 101

(三)沧州晋升“双核”的条件与优势 104

四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105

(一)区域经济辐射作用分析 105

(二)“东出西联”战略的前沿阵地 110

(三)从“南厢”到“隆起带” 111

五 拉动冀中南经济的龙头 113

(一)冀中南经济的巨大潜力 113

(二)黄骅港对冀中南至关重要 115

(三)冀中南重化工产业东移的承接地 116

六 “海上沧州”的“发力点” 118

(一)从世界版图划分看“海上沧州” 118

(二)加速迈向“海洋经济”的沧州 119

(三)沧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 123

七 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124

(一)循环经济的“领跑者” 125

(二)沧州市化工产业的“发动机” 128

(三)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130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134

第三部分 SWOT分析 139

第四章 临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139

一 后发优势的理论及特征 139

(一)后发优势理论内涵 140

(二)后发优势的一般特征 142

二 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后发优势 147

(一)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147

(二)生产用地后发优势明显 152

(三)产业布局后发优势显著 153

(四)劳动力利用优势 157

(五)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159

(六)享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162

(七)已形成的示范效应优势 165

第五章 客观认识产业转移的时代机遇 167

一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 167

(一)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 167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四次浪潮 172

(三)中国承接国际产业的三个阶段 175

(四)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特征与启示 177

二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契机 181

(一)中国境内的产业区域转移 182

(二)沧州作为产业承接地的优势所在 184

三 加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建设邻海经济区 190

(一)积极融入国内外产业分工 190

(二)建设国际级的邻海经济区 192

第六章 产业承接地的“后发劣势” 194

一 后发劣势理论及一般表现 194

(一)政策优惠逐渐弱化 195

(二)指导原则新变化 197

(三)投资环境挑战 198

(四)传统发展模式挑战 199

二 开发区的后发劣势的影响因素 201

(一)国际大环境的客观制约 201

(二)发展目标多元化困境 202

(三)思想观念桎梏 204

三 警惕产业承接的“后发陷阱” 205

(一)市场扩张周期加速变短、产业边际收益衰减 205

(二)低端产业的相对落后性 208

(三)衰退产业的再转移困境 209

(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 210

(五)本土(地)工业化问题 213

(六)产业再转移的“空心化” 213

四 摆脱“后发陷阱”的建议 216

(一)借后发优势跨越式承接 216

(二)借时代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218

(三)宝钢案例的启示 223

第七章 国内外开发区经验借鉴 225

一 国外开发区的经验 225

(一)美国硅谷 225

(二)德国路德维希港化工园区 228

(三)比利时安特卫普化工区 230

二 国内开发区经验 232

(一)苏州工业园区 232

(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234

(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237

第四部分 三件大事 全面布局 243

第八章 “建设大港口战略”——以港口为依托“产业兴港” 243

一 黄骅现代化“大港口”的基本定位 243

(一)对接和承载“五大发展战略”的使命 243

(二)“以港兴业”的战略意义 245

二 黄骅港的SWOT分析 249

(一)黄骅港的优势 249

(二)黄骅港的不利因素 255

(三)其他地区发展港口的经验 260

三 黄骅港与开发区的“港城关系” 261

(一)我国产业结构对港口的影响 261

(二)“港—城”关系演进的递进性 262

(三)港城关系演变对开发区的启示 266

(四)黄骅港应与开发区“相得益彰” 267

四 以产业兴港 建设大港口战略 270

(一)“港为城用”——优化黄骅港的服务水平 270

(二)“以业兴港”,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 275

(三)依托开发区:建设成渤海新区的发展核心 281

第九章 “聚集大产业战略” 287

一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大产业的基础 287

(一)土地及环境容量优势 287

(二)产业资源优势 288

(三)产业基础配套优势 289

(四)地理区位优势 290

二 沧州步入“大工业时代”的历史必然 291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挑战 292

(二)河北省实施产业发展东移的战略选择 293

(三)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 295

(四)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 297

三 开发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98

(一)工业结构单一,化工产业比重畸高 298

(二)支柱产业规模较弱,技术层次低 299

(三)化工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仍需完善 300

(四)农、渔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层次低 300

(五)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受到制约 300

(六)城市支撑功能不足 301

(七)淡水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302

(八)企业经济外向型程度低 302

四 聚集大产业的基本思路 303

(一)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条:做精做强 304

(二)培育替代产业:做大做好 312

(三)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高端占位新兴产业 317

(四)现代大农业:打造特色 330

五 聚集大产业的途径 341

(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342

(二)以产业集群观念统领园区发展 343

(三)项目带动战略 345

(四)促进产业链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47

(五)借区位优势,吸引外来投资 348

(六)“走出去”,外联式发展 350

(七)建立产业自由贸易特区 351

(八)“沧黄”保税区的政策诉求 352

第十章 “发展大城市战略” 356

一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 357

(一)城市化与都市圈 357

(二)城市化与“产业布局” 360

(三)现代城市功能的转变 362

(四)城市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364

二 依托开发区推动城市化建设 365

(一)推进沧州的城市化进程 366

(二)“产业—港口—城市”一体化发展 380

(三)以生态良好的宜居区,提升对外吸引力 383

(四)依托开发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387

二 借京津便利 拓展城市功能 391

(一)积极主动融入“京津1小时都市圈” 391

(二)对接京津,乐享“同城效应” 393

(三)发挥双向辐射作用 396

三 “产业强市”:大力发展助推城市化的相关产业 398

(一)树立“以业控人”的观念 398

(二)从“创造就业岗位”着眼的“兴市产业” 401

(三)以产业助推城市的合理布局 410

四 发展教育产业 提升城市化水平 411

(一)教育对城市化的意义 412

(二)借开发区优势,打造完善的教育体系 415

第五部分 政策建议 421

第十一章 全面谋略 科学实施 421

一 “优先”发展大城市:城市经济是开发区的方向 421

(一)“宜居乐居”本身是产业 422

(二)人力资本的质和量决定城市经济的未来 426

二 “借城市化”聚集“大产业” 430

(一)借城市化推动工业园区产业升级 430

(二)城市化促进产业布局的承接与新创 432

(三)城市化聚集高端人才以成就大产业 433

(四)城市化吸引人才,建一流创业队伍 435

(五)生态宜居,打造科技兴区创业平台 436

(六)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437

三 “顺势”建成大港口:港依城建,城兴港兴 438

(一)港口繁荣必须依托产业发展 439

(二)建设大港口,拓展港口功能 439

四 依托开发区,实现产业强市 440

第十二章 转变观念 思想创新 442

一 认清优势 坚定信心 442

(一)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机遇与实质性利好 442

(二)面对新的转折点,沧州如何借势 443

(三)有效释放沧州区位、资源优势,后来居上 444

(四)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做好政府服务 445

二 科学策划 高端起步 446

(一)立足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446

(二)以产业为核心,打造成临港产业的驱动机 447

三 正视差距 攻坚克难 449

(一)错位发展,打破困境 449

(二)强化品牌意识 453

(三)三块金字招牌是最重要的资源 461

(四)政府助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66

四 保障临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467

五 加快临港开发区发展的主要创新点 469

六 辩证处理开发区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470

(一)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470

(二)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72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74

附录 崛起渤海湾 475

后记 4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