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运国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6764025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脉学自古都是医者临证必备技能之一,作为初入岐黄之室的入室弟子或欲自学成才者,脉诀为必读专书之一。本书分为6章,主要从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入手,以岐黄之书、仲景之学、叔和之作为经,以《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为纬,以历代脉学名著为纲,以祖传、师承脉法精髓为目,厘清脉学脉络,综合古典脉学精华,结合个人对脉学的参悟和体验,用歌诀提纲挈领,以白话深入浅出,将脉学中的科学性高、操作性强的内容逐条归纳并剖析,旨在为广大初学中医者指点迷津。本书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民间医疗工作者、西医学习中医者、自学中医者以及更广大的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推敲脉学之门 传承百代永续的脉学心法》目录
标签:推敲 传承

第一章 脉学法窍,诊宗必备 1

一、脉学基础,一点灵光 1

(一)脉学梗概,正本探源 1

(二)脉气终始,血脉气息 8

(三)以息定率,以常达变 10

二、脉法捷要,存乎一心 11

(一)诊脉部位,持脉手法 11

(二)平旦诊脉,六字真言 15

(三)七诊九候,指法真谛 17

(四)年龄风土,脉随相移 23

三、脉中六部,脉位真经 25

四、五脏平脉,成竹在胸 32

五、时令变脉,随俗为变 35

第二章 脉法思辨,一通百通 38

一、辨脉提纲,引申触类 38

二、脉证从舍,四诊合参 43

三、辨脉十要,脉法真谛 46

第三章 脉象统类,类脉鉴别 53

一、脉象统类,取象比类 53

(一)浮脉之体,枯木浮水 53

(二)沉脉之体,如绵裹砂 54

(三)迟脉之象,一息三至 55

(四)数脉之象,一息六至 55

(五)滑脉之状,盘珠荷露 56

(六)涩脉之状,轻刀刮竹 56

(七)虚脉之体,浮大迟软 57

(八)实脉之状,三候坚长 57

(九)洪脉之形,来盛去衰 58

(十)微脉之态,按之欲绝 59

(十一)弦脉之体,绷紧挺直 59

(十二)缓脉之态,从容和缓 60

(十三)长脉之形,过于本位 60

(十四)短脉之体,半指之间 61

(十五)紧脉之形,绷急绞转 62

(十六)芤脉之状,类似慈葱 62

(十七)革脉之象,芤弦相合 63

(十八)牢脉之态,弦长实大 63

(十九)濡脉之体,水上浮沤 64

(二十)弱脉之体,软而沉细 65

(二十一)散脉之象,去来无定 65

(二十二)细脉之象,细直而软 66

(二十三)伏脉之形,推筋着骨 67

(二十四)动脉之态,滑数紧短 68

(二十五)促脉之体,数而一止 68

(二十六)结脉之象,缓止复来 69

(二十七)代脉之状,动止复动 70

二、类脉鉴别,脉神辨真 70

(一)浮芤革散,洪虚濡微 70

(二)沉伏弱牢,皆应沉取 71

(三)迟缓涩虚,总兼迟字 72

(四)数紧促动,共性躁疾 72

(五)涩兼五象,微合四形 73

(六)虚芤二脉,都兼浮大 74

(七)实紧牢脉,皆有坚实 74

(八)洪与实脉,力度之差 74

(九)弦紧牢脉,弦长之象 75

(十)缓迟数脉,至数之中 75

(十一)长弦二脉,往来端直 76

(十二)短涩二脉,不能足满 76

(十三)芤虚革脉,需别软字 77

(十四)濡弱微细,兼有细象 77

(十五)散濡虚芤,都兼浮虚 78

(十六)动兼四象,滑数紧短 78

(十七)促结代脉,动而终止 79

三、脉象归类,指下乾坤 79

第四章 平脉辨证,临证指南 83

一、脉证相应,凭脉断病 83

(一)浮脉主表,风热血虚 83

(二)沉脉为阴,虚气积寒 84

(三)迟司脏病,沉痼虚寒 85

(四)数脉阳热,非热即疮 86

(五)滑主痰食,上逆下瘀 86

(六)涩主血少,寒湿伤阳 87

(七)虚脉热暑,养营益气 88

(八)实脉火郁,阳毒伤食 89

(九)洪脉阳亢,阴血虚少 89

(十)微脉虚极,气血两亏 89

(十一)弦主痰饮,痛疟少阳 91

(十二)缓为胃气,取其兼脉 92

(十三)长脉阳盛,阳毒热深 93

(十四)短脉气虚,血涩痞疼 94

(十五)紧主痛寒,风痫冷痰 95

(十六)芤脉为病,多为失血 96

(十七)革主表寒,里虚血亏 96

(十八)牢主里实,寒痛疝瘕 97

(十九)濡主髓虚,亡血虚极 98

(二十)弱主惊痿,阴虚阳衰 98

(二十一)散脉散乱,胃衰元乱 99

(二十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 100

(二十三)伏主吐泻,痰食积聚 100

(二十四)动司痛惊,阴阳相搏 101

(二十五)促主火病,血痰寒食 101

(二十六)结气血凝,积痈疝瘕 102

(二十七)代主脏衰,元阳不足 103

二、指下六部,各有玄机 105

(一)浮脉六部,多为风邪 105

(二)沉脉六部,寒积脏病 106

(三)迟脉六部,寒痛痰虚 107

(四)数脉六部,疮疡火热 107

(五)滑脉六部,痰食渴淋 108

(六)涩脉六部,虚痛胀血 109

(七)虚脉六部,食滞虚痿 110

(八)实脉六部,气壅热甚 110

(九)洪脉六部,气壅火亢 111

(十)微脉六部,气血大衰 112

(十一)弦脉六部,痰癥寒挛 112

(十二)缓脉六部,风虚秘泄 113

(十三)长脉六部,满逆郁冷 113

(十四)短脉六部,阳虚火衰 114

(十五)紧脉六部,寒痛阳虚 114

(十六)芤脉六部,失血之兆 116

(十七)革脉六部,血虚感寒 117

(十八)牢脉六部,阴寒里实 118

(十九)濡脉六部,气虚寒盛 119

(二十)弱脉六部,血气虚少 120

(二十一)散脉六部,元阳不足 120

(二十二)细脉六部,气衰虚损 121

(二十三)伏脉六部,气郁寒凝 122

(二十四)动脉六部,阴阳搏击 122

(二十五)促脉六部,火亢物停 123

(二十六)结脉六部,阴寒凝积 123

(二十七)代脉六部,气血衰微 124

三、兼脉证治,先天脉镜 124

(一)浮脉相兼,滑涩洪微 124

(二)沉脉相兼,迟数弦滑 126

(三)滑脉相兼,浮沉大散 127

(四)涩脉相兼,坚大虚软 127

(五)弦脉相兼,浮沉迟数 128

(六)缓脉相兼,浮沉大小 129

(七)紧脉相兼,浮沉数急 131

四、杂病脉象,推断预后 132

(一)脉断病机,吉凶顺逆 132

(二)外感邪气,内察脉气 133

(三)肺痈肺痿,肠痈实热 134

(四)咳嗽喘急,脉中玄机 135

(五)内伤杂病,脉中伏笔 136

(六)疟疾泄痢,呕吐霍乱 136

(七)火热骨蒸,劳极伤暑 137

(八)喉痹眩晕,头痛血虚 138

(九)心腹九痛,疝气腰痛 139

(十)脚气痿病,痹病五疸 140

(十一)失血诸证,瘀血内蓄 142

(十二)疑难杂病,水肿胀满 142

(十三)遗精白浊,上下三消 143

(十四)鼻头色黄,大便燥结 144

(十五)癫狂与痫,脉法详辨 144

(十六)脏积腑聚,中恶腹胀 145

(十七)痈疽之脉,溃与未溃 146

(十八)金疮出血,祟脉当别 147

(十九)中毒之脉,临证详查 147

(二十)大医精神,脉神千金 148

第五章 脉学迷宫,拨云见日 149

一、妇儿之别,怜香惜玉 149

(一)女脉总括,怀胎之脉 150

(二)妊娠已成,微数滑利 151

(三)十月怀胎,孕妇脉歌 152

(四)产后之脉,需看变证 155

(五)月信之脉,问证审因 156

(六)女子乳病,脉分阴阳 159

(七)带下之脉,浮弦紧数 159

(八)崩漏之脉,微弱芤革 160

(九)妇科杂病,微濡涩结 161

(十)小儿脉法,指遍三关 163

二、奇经之异,别具匠心 166

三、至数之间,奥妙无穷 170

(一)疾脉离经,脉流薄疾 170

(二)脱脉困倦,夺脉夺精 173

(三)损脉至短,精血亏损 173

(四)败脉无魂,夺脉夺精 175

四、真脏气泄,寿元探测 176

(一)真脏之脉,真脏气泄 176

(二)古传怪脉,指下当别 179

(三)寿元之脉,类同真脏 180

(四)脉测生死,医宗玄机 182

第六章 脉中参考,取长补短 185

一、病因之脉,多加留心 185

(一)外感邪气,分清病因 185

(二)内因七情,心理之郁 187

(三)不内外因,详细辨别 188

二、佛点头脉,江湖秘诀 191

三、汤头之脉,脉方相应 194

(一)浮脉因风,表证宜通 194

(二)沉脉为里,调气散郁 196

(三)迟脉为寒,补虚温散 198

(四)数脉属热,清火解毒 199

四、运气之脉,窥测天机 201

(一)运气易览,入门登梯 201

(二)流年脉法,运气奥旨 214

五、太素之脉,别具风格 216

(一)五阳之脉,关乎五脏 216

(二)四阴之脉,关乎精血 218

(三)四营之脉,轻重清浊 219

参考文献 221

后记 2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