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瑞元主编;朱进霞,许寿生副主编;于航,朱进霞,王艳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17175173
  • 页数:484 页
图书介绍:
《生理学 本科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1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一、新陈代谢 3

二、兴奋性 3

三、应激性 4

四、适应性 4

五、生殖 4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定 4

一、机体的内环境 4

二、内环境稳态 5

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6

一、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6

二、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 7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0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2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25

一、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6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31

三、细胞间兴奋性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36

第三章 骨骼肌的功能 37

第一节 肌纤维的结构 37

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37

二、肌丝的分子组成 39

三、肌管系统 41

第二节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42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42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43

第三节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43

一、肌丝滑行学说 43

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44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 45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46

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46

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46

三、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 47

第五节 肌肉收缩 51

一、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 51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54

三、平滑肌的收缩 57

第六节 运动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59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和肌纤维代谢功能改善 59

二、运动导致的延迟性肌肉酸痛 59

三、运动导致的骨骼肌微观结构改变 59

四、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运动性骨骼肌微观结构改变的机制 60

五、延迟性肌肉酸痛和肌纤维微观结构损伤的防治 62

第七节 肌电的记录与应用 63

一、肌电图的概念和记录方法 63

二、肌电图的应用 65

第四章 骨骼的功能 67

第一节 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7

一、骨的结构 68

二、骨的成分 71

三、骨的功能 71

四、制动和运动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72

第二节 骨的塑造和再造 73

一、骨的塑造 73

二、骨的再造 74

第三节 骨代谢与骨钙化 76

一、骨的代谢 77

二、骨的钙化 78

第四节 骨愈合 79

一、骨愈合方式 79

二、骨愈合过程 80

三、影响骨愈合的因素 81

四、骨损伤的康复 82

第五节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83

一、骨质疏松症概念 83

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 84

三、骨质疏松症的检查 85

四、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87

第五章 血液的功能 90

第一节 概述 90

一、血液的组成 90

二、血量 91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92

四、血液的功能 9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94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94

二、红细胞 95

三、白细胞 97

四、血小板 99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100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100

二、血液凝固 100

三、纤维蛋白溶解 103

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 104

一、红细胞凝集 105

二、红细胞血型 105

三、输血的原则 107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107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107

二、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108

三、运动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 110

四、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110

第六章 血液循环 112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112

一、心脏的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112

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15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116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16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学特性 117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17

二、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119

三、心电图 123

第三节 血管生理 124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特点 125

二、动脉血压 125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28

四、微循环 130

五、组织液的生成 131

六、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32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33

一、神经调节 133

二、体液调节 136

三、局部血流调节 138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138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139

一、运动对心率、血压的影响 139

二、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40

三、低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142

第七章 呼 吸 143

第一节 肺通气 143

一、肺通气的结构 144

二、肺通气的原理 146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51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154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54

二、肺换气 155

三、组织换气 157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57

一、氧的运输 158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161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62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162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65

三、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 169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170

一、呼吸训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70

二、运动疗法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70

三、氧气治疗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172

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 174

第一节 消化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174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74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175

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76

四、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79

五、消化道血液循环的特点 180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180

一、唾液及其分泌 180

二、咀嚼和吞咽 182

第三节 胃内消化 183

一、胃液及其分泌 183

二、胃的运动 187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189

一、胰液的分泌 189

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 190

三、小肠液的分泌 192

四、小肠的运动 193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194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95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95

第六节 吸收 196

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 196

二、主要物质在小肠内的吸收 198

三、大肠的吸收功能 200

第七节 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0

一、慢性胃炎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0

二、便秘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2

三、功能性胃肠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3

四、消化性溃疡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4

五、消化道出血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5

六、肝硬化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06

第九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208

第一节 能量代谢 208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208

二、基础代谢 209

三、能量代谢的测定 211

四、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18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219

一、体温 219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221

三、体温调节 224

四、温度习服 226

第三节 能量代谢疾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28

一、肥胖症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29

二、糖尿病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30

三、代谢综合征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31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32

第十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234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34

一、肾的基本结构 234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237

第二节 尿的生成过程 238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38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240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245

四、尿量及尿的理化性质 246

第三节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47

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247

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50

第四节 尿的排出 251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251

二、排尿反射 252

三、排尿异常 253

四、排尿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53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255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56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257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257

二、眼的感光功能 260

三、其他视觉生理现象 264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266

一、听阈与听力 266

二、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267

三、内耳的感音功能 269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功能 271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272

二、前庭反应 274

第五节 嗅觉和味觉 276

一、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 276

二、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277

第六节 感觉器官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78

一、视觉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78

二、听觉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279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281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281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281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288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294

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96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99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299

二、丘脑的感觉投射功能 301

三、感觉投射系统 301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302

五、躯体感觉 303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0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06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309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11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12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14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16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316

二、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20

三、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20

四、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20

五、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21

第五节 脑电、觉醒和睡眠 322

一、脑电活动 322

二、觉醒和睡眠 324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326

一、学习和记忆 326

二、条件反射 328

三、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329

四、情绪 331

五、动机和成瘾 333

第七节 神经功能损伤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334

一、常用的神经康复技术及其作用原理 334

二、神经康复机制 340

三、神经康复理论研究进展 342

第十三章 内分泌 346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基本原理 346

一、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346

二、激素的化学性质、种类和一般特征 347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349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 351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 352

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353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356

三、松果体内分泌 356

第三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356

一、甲状腺激素的代谢 357

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357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358

第四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359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360

二、甲状腺C细胞的作用与分泌 360

三、维生素D3的作用及其生成 361

第五节 胰岛内分泌 361

一、胰岛素的代谢 362

二、胰岛素的作用 362

三、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363

四、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调节 364

第六节 肾上腺内分泌 364

一、盐皮质激素 365

二、糖皮质激素 365

三、肾上腺皮质雄激素的作用 366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 367

第七节 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调节轴 368

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368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370

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371

第八节 组织器官内分泌 371

一、组织激素 371

二、功能器官的内分泌 371

第九节 内分泌功能异常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371

一、健身运动调节血糖浓度的生理学原理 371

二、康复措施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373

第十四章 生 殖 376

第一节 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376

一、睾丸的功能 376

二、睾丸功能的调节 380

三、睾丸功能的衰退 381

四、运动与蛋白同化雄激素类固醇 381

第二节 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 382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382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384

三、月经周期和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 387

四、卵巢功能衰退的表现 389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389

一、妊娠 389

二、分娩 391

三、运动训练对月经、生殖器官、妊娠和生育的影响 391

第四节 性生理 394

一、性成熟的表现 394

二、性兴奋与性行为 396

三、性行为的调节 396

第五节 性功能障碍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397

一、性功能障碍 397

二、性功能障碍康复的生理学基础 398

第十五章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02

第一节 力量素质 402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 403

二、决定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04

三、力量锻炼的原则 407

四、影响力量锻炼效果的因素 410

五、力量锻炼的方法 411

六、评价肌肉力量的方法 414

第二节 速度素质 415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16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417

三、评价速度素质的方法 418

第三节 耐力素质 420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 420

二、有氧耐力及其锻炼 420

三、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428

第四节 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及平衡能力 430

一、柔韧素质 430

二、灵敏素质 432

三、平衡能力 432

第十六章 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理学基础 436

第一节 运动与健康 436

一、健康概述 436

二、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437

第二节 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441

一、运动处方概述 441

二、运动处方制订的科学依据 443

第三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 445

一、运动与高血压 445

二、运动与冠心病 446

第四节 运动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影响 447

一、运动与糖尿病 447

二、运动与肥胖 448

三、运动与骨质疏松 449

四、运动与血脂代谢紊乱 450

第五节 运动对机体抗病能力的影响 450

一、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450

二、不同运动负荷与机体的抗病能力 451

第十七章 疲劳与恢复 453

第一节 疲劳的概念与分类 453

一、疲劳的概念 453

二、疲劳的分类 454

第二节 疲劳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455

一、疲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455

二、疲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455

三、疲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456

四、疲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56

五、疲劳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56

六、疲劳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响 457

第三节 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457

一、疲劳物质累积学说 457

二、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458

三、保护性抑制学说 459

四、内环境紊乱学说 460

五、局部血流阻断学说 460

六、自由基损伤学说 460

第四节 判断评价疲劳的方法 461

一、心率(脉搏)测定法 461

二、呼气分析法 462

三、骨骼肌力量测试法 462

四、皮肤触两点辨别阈测试法 462

五、膝腱反射阈测定法 463

六、反应时间测定法 463

七、闪光融合频率阈值测定法 463

八、色名读唱时间法——判别力测定 463

九、皮肤电流测定法 463

十、血压体位反射 464

十一、肌肉硬度测试法 464

十二、主观感觉判断疲劳法 464

十三、教育学观察 465

第五节 影响疲劳的因素 465

一、劳动速度、强度和时间 465

二、照明、气候、温度、湿度 465

三、精神面貌和工作动机 466

四、作业的单调性 466

五、其他因素 467

第六节 消除疲劳的方法 467

一、工间休息 467

二、合理的膳食 468

三、正常科学的作息时间 469

四、改善工作环境条件 469

五、脑体结合 470

六、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470

七、调节社会关系 470

八、睡眠 471

九、心理手段 471

主要参考文献 47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4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