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泰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254696
  • 页数:2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视角对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本书着重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由“个别调整”向“集体调整”转型的现状和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现实选择和今后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最终目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转型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研究的意义 2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3

1.2.1 劳动关系研究的演进 3

1.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研究综述 11

1.3 研究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8

1.4 研究的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20

1.4.1 研究的方法 20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1

第2章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23

2.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相关概念 23

2.1.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界定 23

2.1.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涵义 25

2.1.3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参与主体 25

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研究的策略选择理论 26

2.2.1 外部引致性因素分析 26

2.2.2 三个层面的产业关系活动 27

2.2.3 绩效产出 28

2.3 本章小结 28

第3章 中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历史衍变 29

3.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 29

3.1.1 建国初期的外部环境分析 29

3.1.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 30

3.1.3 “国家行政调节型”调整模式的特点 34

3.2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多元并存”调整模式 35

3.2.1 改革开放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35

3.2.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 38

3.2.3 “多元并存”调整模式的特点 40

3.3 市场经济初期的“个别调整”模式 42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外部环境的变化 42

3.3.2 三个层面劳动关系活动的系统分析 45

3.3.3 “个别调整”模式的特点 49

3.4 本章小结 51

第4章 新世纪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52

4.1 经济环境的变化 52

4.1.1 经济持续增长 52

4.1.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3

4.1.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54

4.2 公共政策的变化 54

4.2.1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54

4.2.2 强调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密集出台 55

4.3 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55

4.3.1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55

4.3.2 劳动力供给呈现“橄榄型” 57

4.3.3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 57

4.4 社会环境的变化 62

4.4.1 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取向凸显 63

4.4.2 劳动者权益保护意识加大 63

4.5 本章小结 64

第5章 劳动关系三方主体的策略选择 66

5.1 当前劳动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66

5.1.1 集体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 66

5.1.2 职工群体性事件频发 67

5.2 参与主体战略取向的推动和阻碍作用 74

5.2.1 政府的积极推动 75

5.2.2 工会的推动战略 76

5.2.3 企业的消极规避战略 77

5.3 本章小结 78

第6章 劳动关系战略层面的分析——管理方和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 80

6.1 管理方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 80

6.1.1 管理方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 80

6.1.2 管理方对工会的立场和战略 82

6.2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战略与结构 83

6.2.1 工会战略的发展和衍变 84

6.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提出 85

6.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基本内涵 88

6.2.4 工会的组织结构 90

6.2.5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结构 93

6.3 本章小结 97

第7章 劳动关系功能层面的分析——集体协商的推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98

7.1 集体协商的“国家统合”模式 98

7.1.1 集体协商的涵义 98

7.1.2 集体协商的“国家统合”模式 99

7.1.3 集体协商的制度性推动 99

7.2 集体协商的推行现状 102

7.2.1 基于企业视角的现状分析 102

7.2.2 基于员工视角的现状分析 118

7.3 集体协商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32

7.3.1 集体协商推行的形式化 132

7.3.2 集体协商内容的单一化 133

7.3.3 集体协商结构的分散化 134

7.3.4 企业工会作用有待加强 134

7.4 集体协商推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34

7.4.1 法律法规的低层次和不完备 134

7.4.2 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存在缺陷 135

7.4.3 协商主体不对等的现实障碍 136

7.5 本章小结 138

第8章 劳动关系工作场所层面的分析——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与阻碍 140

8.1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涵义 140

8.1.1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类型 140

8.1.2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主要形式 141

8.2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现状 153

8.2.1 员工参与管理的动态分析 153

8.2.2 员工参与管理的静态分析 158

8.3 工作场所员工参与管理的阻力 161

8.3.1 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匮乏 161

8.3.2 企业对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162

8.3.3 工作场所劳动关系的“企业主导” 162

8.4 本章小结 163

第9章 新世纪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164

9.1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启示 164

9.1.1 西方发达国家代表性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 164

9.1.2 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启示 169

9.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最终目标和现实选择 170

9.2.1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最终目标 170

9.2.2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现实选择 171

9.3 劳动关系调整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171

9.3.1 推动工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71

9.3.2 探索集体协商的不同模式 179

9.3.3 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与策略的选择 186

9.3.4 积极拓展员工参与方式 188

9.3.5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189

9.4 本章小结 196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97

10.1 主要结论 197

10.2 研究展望 199

参考文献 200

附录1:企业调查问卷 207

附录2:员工调查问卷 210

后记 2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