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秉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
《医学细菌学 过去 现在 未来 上》目录

第一章 微生物世界 1

第一节 微生物学发展史 1

一、史前期 1

二、微生物学之父——L eeuwenhoek 2

三、病原菌理论的提出 2

四、医学细菌学的奠基人——Pasteur,Koch 3

五、免疫学的兴起 4

六、Lister和无菌外科 5

七、化学疗法的黄金时代 5

八、分子细菌学的兴起 7

九、我国著名的细菌学家 8

十、医学细菌学的未来 9

十一、多余的话 10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命世界的位置 12

一、动物界和植物界 12

二、原生生物界 12

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12

四、五界分类法 12

五、原核生物界 12

六、关于病毒 13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4

一、两种分类方式 14

二、分类学单位 14

三、细菌所具有的分类学意义的特征 15

四、分类学方法 16

第四节 细菌种系发生学 18

一、真细菌的种系发生学结构 18

二、关于肠道细菌 21

第五节 细菌和生命的起源 22

第二章 细菌和人 24

第一节 细菌在地质生物化学中的作用 24

一、碳循环 24

二、氧循环 25

三、氮循环 26

四、硫循环 29

五、不同地质年代的元素循环 29

第二节 微生物与食品 29

一、纤维素——→微生物肉、奶 29

二、牛奶——→微生物奶制品 30

三、蔬菜——→微生物泡菜、腌菜等 31

四、微生物食品——单细胞蛋白 31

五、食品贮藏的微生物问题 32

第三节 微生物与工业 34

一、微生物与酿酒 34

二、抗生素的工业化生产 35

三、具有商业价值的其他微生物产物 35

四、微生物与石油 36

五、微生物冶金 36

六、微生物的工业腐蚀作用 36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 37

一、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 37

二、微生物可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剂 37

三、蛭弧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37

四、微生物与昆虫控制 38

五、微生物与污水处理 38

第五节 微生物与未来 39

一、人类不可能摆脱细菌性传染病的威胁 39

二、细菌的开发将会为人类造福 39

三、微生物与社会 40

第三章 细菌的表面结构与抗原 42

第一节 细菌表面结构的定义与概述 42

第二节 鞭毛 42

一、鞭毛的形成与结构 42

二、鞭毛功能研究展望 43

第三节 菌毛 44

一、菌毛的概念及特性 44

二、菌毛与致病性的关系 44

三、抗菌毛粘附研究展望 45

第四节 荚膜 46

一、荚膜的一般特性 46

二、荚膜的化学组成 47

三、荚膜的生物学功能与细菌侵袭力 47

第五节 细胞壁 47

一、细胞壁的理化特性 47

二、细胞壁的生理功能 47

三、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其生物学功能 48

第六节 RA蛋白 54

第七节 M抗原 55

第八节 外膜和外膜蛋白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56

第九节 胞浆膜 57

一、胞浆膜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 57

二、胞浆膜的化学组成 57

三、胞浆膜的生物学功能 58

第四章 细菌的能源与代谢 61

第一节 从环境摄取营养 61

一、细菌的营养 61

二、细菌外膜与营养物质摄取 62

三、胞浆周围酶与结合蛋白 65

四、营养物质的跨膜转运 66

第二节 产生能量 69

一、从葡萄糖到丙酮酸 69

二、三羧酸循环 71

三、水的形成 73

四、合成ATP 74

五、发酵 75

六、氨基酸作为能量的来源 76

第三节 构筑自身菌体 78

一、氨基酸合成 78

二、核苷酸合成 83

三、脂与磷脂的合成 84

四、肽聚糖合成 85

五、磷壁质酸合成 87

六、多糖和脂多糖合成 88

七、代谢的调节 89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 92

第一节 细菌致病性的多因素本质 92

第二节 细菌致病性研究的一般方法 93

第三节 细菌感染人或动物机体的粘膜表面 95

第四节 细菌侵入宿主 96

第五节 细菌在机体内繁殖 96

第六节 干扰宿主的防卫机制 97

一、干扰宿主的体液性杀菌物质 97

二、干扰吞噬细胞的作用 97

三、干扰补体的作用 98

四、干扰免疫反应 98

第七节 对宿主组织或生理功能造成损伤 98

一、免疫损伤 98

二、产生毒性物质 98

第八节 细菌的毒素 99

一、毒素的定义 99

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差别 100

第九节 细菌的外毒素 100

第十节 在细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的胞外酶类 102

一、胶原酶 102

二、凝固酶 102

三、透明质酸酶 102

四、链激酶 102

五、溶血素和杀白血球素 102

六、蛋白酶 102

第十一节 细胞结合毒素 102

一、内毒素 102

二、毒性膜蛋白 105

第十二节 细菌致病性的遗传学 106

一、决定细菌致病性的染色体基因 106

二、质粒基因控制的细菌毒力因素 106

三、噬菌体DNA决定的细菌毒力因素 107

四、转座因子和细菌的毒力 107

五、转化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 107

第六章 致病菌的类似菌 109

第一节 类似菌问题的提出 109

第二节 霍乱弧菌的流行株与非流行株 110

一、两类菌株的提出和引起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110

二、两类菌株的致病性 110

三、两类菌株的分子遗传学特征 110

四、噬菌体-生物分型的建立和分型标准 112

五、区分两类菌株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114

六、两类菌株的区分和噬菌体-生物分型的实用价值 116

第三节 致病的与非致病的大肠埃希氏菌 117

一、研究简史 117

二、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 117

三、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118

四、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118

五、肠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 119

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119

第四节 类似菌作为菌苗的前景 120

第五节 类似菌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 121

一、致病菌的类似菌的存在形式 121

二、类似菌作为致病菌进化基础的可能性 123

第七章 细菌的病毒——噬菌体 126

第一节 噬菌体及其宿主的生活周期 126

第二节 噬菌体的一般研究方法 127

第三节 噬菌体的特性 128

一、形态学 128

二、化学 128

第四节 噬菌体的复制 128

一、吸附 128

二、注入 129

三、DNA噬菌体的细胞内增殖 129

四、裂解和新噬菌体的释放 130

第五节 线状噬菌体 130

第六节 RNA噬菌体的复制 130

第七节 噬菌体的遗传学 130

一、噬菌体的突变 131

二、噬菌体的重组 131

三、遗传(基因)图谱 131

第八节 溶原性 131

一、前噬菌体 131

二、前噬菌体的本质 132

三、溶原系统的其它特性 132

四、噬菌体复制的基因调节 134

五、限制性和修饰 135

第九节 噬菌体的应用 136

一、噬菌体作为DNA分子克隆的载体 136

二、噬菌体作为改造宿主菌特性的工具 136

三、噬菌体分型 136

四、噬菌体用于病原菌的诊断 137

第八章 细菌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 139

第一节 前言——历史的简要回顾 139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 142

一、染色体DNA 142

二、质粒 143

三、转座性因子 145

四、溶原性噬菌体 146

第三节 基因活性的调控 146

一、乳糖操纵子 147

二、色氨酸操纵子 148

第四节 推动新种(型)的发现和形成的三大动力——选择、突变和重组 149

一、对传统“变异”概念及其研究的历史贡献的重新评价 149

二、选择作用 150

三、致突变作用 151

四、DNA重组 153

第五节 基因工程的定义 155

第六节 限制性内切酶及其应用 155

一、限制修饰系统 155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 156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 156

四、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特点 157

五、限制性内切酶的星号活性 157

六、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原则 157

第七节 质粒克隆载体 158

一、质粒载体的基本要求 158

二、几种不同用途的质粒克隆载体 158

第八节 噬菌体克隆载体 161

一、λ噬菌体的基因组 161

二、噬菌体克隆载体的构建 161

三、噬菌体质粒 162

四、柯斯质粒 162

第九节 基因克隆的基本程序 163

一、基因库的大小 163

二、克隆载体的选择 163

三、受体菌的选择 164

四、外源性 DNA的切割和连接 164

第十节 克隆子的筛选 164

一、插入灭活法 164

二、遗传互补法 165

三、免疫学方法 165

四、生物学方法 165

五、DNA探针 165

六、其他方法 165

第十一节 基因的定位与亚克隆 166

一、基因定位 166

二、亚克隆 166

第十二节 克隆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67

一、基因表达的基本条件 167

二、基因克隆中常用的几个启动子 167

三、克隆基因转译的影响因素 168

四、重组质粒的稳定性 168

五、基因产物的稳定性及其分泌 168

第十三节 常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的克隆载体 169

一、产生天然蛋白质的表达载体 169

二、产生融合蛋白质的表达载体 169

三、有助于蛋白质分泌的载体 170

四、逃亡质粒 170

五、多用途表达载体 170

六、启动子探测质粒 171

第十四节 基因表达的检测 171

一、微细胞系统 172

二、大细胞系统 172

三、试管转录、转译系统 172

第九章 细菌的特殊存在形式 174

第一节 细菌的芽胞 174

一、产生芽胞的细菌 174

二、芽胞的构成 174

三、芽胞各部分的超微结构 175

四、芽胞的形成过程 177

五、芽胞的发芽过程 178

六、芽胞对物理、化学因子的耐受性 178

七、芽胞形成的分子遗传学 179

八、展望 180

第二节 细菌的L型 180

一、前言 180

二、L型的诱导与回复 181

三、L型的生物学特性 182

四、L型的遗传 184

五、L型的抗原性与免疫 185

六、L型的致病性 185

七、L型的检查 186

八、L型研究的展望 186

第三节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187

第十章 细菌素 193

第一节 细菌素的分类与命名 193

第二节 细菌素的形态学 194

一、Ⅰ型细菌素 194

二、Ⅱ型细菌素 194

三、Ⅲ型细菌素 194

四、Ⅳ型细菌素 194

五、V型细菌素 194

第三节 细菌素的纯化、理化特征及检测方法 195

第四节 大肠菌素 195

一、大肠杆菌的大肠菌素受体与外膜 195

二、大肠菌素耐性菌的遗传生化学 197

三、大肠菌素E1的诱发产生 198

四、大肠菌素E2的DNA酶活性 198

五、大肠菌素E2与细胞膜的输送通透作用 199

六、从大肠菌素E2作用菌得到的对DNA有活性的低分子物质 200

七、大肠菌素E3的构造与作用方式 201

八、大肠菌素K 203

第五节 绿脓菌素 204

一、绿脓菌素的分类 204

二、绿脓菌素R的构造 204

三、绿脓菌素R的受体 205

四、绿脓菌素R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205

五、F型绿脓菌素 206

六、S型绿脓菌素 206

第六节 细菌素的应用及研究动向 206

一、应用 206

二、研究动向 207

第十一章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210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210

一、干扰细胞壁合成 210

二、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212

三、抑制复制过程 212

四、抑制转录过程 213

五、影响蛋白质合成 213

六、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及其多步骤抗菌机制 214

七、抑制叶酸合成 215

第二节 抗菌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215

一、协同作用 215

二、拮抗作用 216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217

一、从革兰氏阴性菌对青霉素的耐受谈起 217

二、外膜通透性与细菌耐药 218

三、β-内酰胺酶在细菌获得性耐药中的作用 218

四、PBP突变与获得性耐药 219

五、细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受性 220

六、与耐药现象作斗争 221

第十二章 消毒与灭菌 223

第一节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223

一、消毒灭菌与人类的关系 223

二、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 223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 224

四、影响消毒效果的有关因素 225

第二节 物理消毒 225

一、热力消毒灭菌 225

二、滤过除菌 228

三、辐射灭菌 228

四、紫外线消毒 229

五、微波消毒 230

第三节 化学消毒 230

一、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和分类 231

二、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231

三、化学消毒剂的剂型 231

四、化学消毒剂 231

第十三章 抗感染免疫 238

第一节 非特异性免疫 238

一、皮肤和粘膜的防御功能 238

二、吞噬细胞 239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243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 244

一、体液免疫 244

二、细胞免疫 245

三、细菌性免疫 246

四、病毒免疫 247

五、寄生虫免疫 248

六、免疫力的获得 248

第十四章 院内感染和条件致病菌 251

第一节 前言 251

一、院内感染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51

二、院内感染的研究简史 251

三、院内感染的危害 252

四、院内感染国内、外研究情况 252

第二节 常见的院内感染 252

第三节 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体 253

第四节 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 253

一、传染源 253

二、传播途径 254

三、易感人群 254

第五节 院内感染的监测 255

第六节 院内感染的控制 257

一、医院供应室的合理布局和灭菌质量的控制 257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 258

三、加强医院清洁、消毒、隔离制度 259

第七节 条件致病菌 260

一、人体正常菌群 260

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机理 261

三、常见条件致病菌 261

四、细菌的定植和抗定植 262

第十五章 菌苗研究进展 264

第一节 菌苗的免疫作用模式 264

一、中和细菌的毒素 264

二、在感染初期抑制细菌生长 266

三、阻止细菌侵入机体 267

第二节 分子菌苗——新的菌苗时代 269

一、抗原成份菌苗 269

二、基因工程菌苗 272

第三节 免疫制剂的其他进展 275

一、蛋白质载体 275

二、特异性基因型与抗特异性基因型菌苗 277

三、佐剂配方 278

第四节 菌苗效果考核 280

一、现场试用 280

二、保护力试验 281

三、杀菌力试验 282

四、杀菌力试验方法的改进 283

五、其他免疫学方法 285

第十六章 细菌感染的免疫诊断 287

第一节 前言 287

一、抗原-抗体反应试验法 287

二、作为诊断法的细胞免疫检查 288

三、免疫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89

第二节 免疫诊断技术 290

一、免疫沉淀 290

二、凝集反应 291

三、标记免疫测定法 292

四、与补体有关的检测方法 295

五、免疫传感器 296

第三节 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检测的进展 296

一、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检测的特点 296

二、抗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发展趋势 297

第四节 应用抗原(包括毒素)检测法进行快速免疫诊断 298

一、可检测的抗原的种类 298

二、抗原检测法特点 298

三、抗原检测法存在的问题 298

第十七章 细菌性传染病的监测 300

第一节 疾病监测的意义 300

第二节 细菌性传染病的监测内容 301

第三节 细菌性传染病监测的四个系统 302

一、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 302

二、以试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303

三、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303

四、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304

第四节 传染病监测的几个重要概念 304

一、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304

二、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 305

三、常规报告系统与哨兵医生报告系统 305

四、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306

五、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306

第五节 监测信息的流通 306

第六节 细菌性传染病监测常用指标 307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 307

二、罹患率 307

三、患病率 308

四、病死率 308

五、二代发病率 308

六、引入率 308

七、就诊率 308

八、漏报率 308

九、标化率 309

十、标准化死亡比 309

十一、比例死亡比 309

第十八章 新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310

第一节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310

一、在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中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基本思路 310

二、发展遗传工程菌苗的战略思想 315

三、DNA探针的发展和使用 317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在细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318

一、单克隆抗体在细菌学中的用途 318

二、单克隆抗体在不同种类细菌中的应用 321

第三节 脂多糖技术与应用前景 324

一、脂多糖的分离和纯化 324

二、脂多糖的应用前景 3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