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沃尔,(美)潘特尔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11479871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当前在虚拟化领域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联网和服务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许多VMware专业人员需要更多地理解关于联网的知识。本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展示了现代联网技术的核心概念,展示了如何将它们应用于虚拟化网络环境的设计、配置和故障排除。
《VMware网络技术 原理与实践》目录

第一部分 物理网络入门 2

第1章 入门知识 2

1.1 导言 2

1.2 重复的工作 2

1.3 小结 5

第2章 两种网络模型的故事 6

2.1 导言 6

2.2 模型行为 7

2.2.1 分层 7

2.2.2 封装 8

2.3 OSI模型 8

2.4 TCP/IP模型 9

2.4.1 网络接口层 10

2.4.2 互联网层 10

2.4.3 传输层 10

2.4.4 应用层 10

2.5 OSI和TCP/IP模型的对比 11

2.6 小结 11

第3章 以太网 12

3.1 导言 12

3.2 以太网 12

3.2.1 历史和操作理论 13

3.2.2 以太标准和电缆类型 13

3.2.3 以太网编址 15

3.3 扩展以太网段:中继器、集线器和交换机 16

3.4 小结 17

第4章 第2层的高级知识 18

4.1 导言 18

4.1.1 概念 18

4.1.2 端口汇聚 20

4.2 避免环路和生成树 21

4.2.1 生成树概述 22

4.2.2 PortFast 23

4.2.3 快速生成树 24

4.3 链路聚合 25

4.3.1 什么是链路聚合 25

4.3.2 动态链路聚合 27

4.3.3 负载分布类型 28

4.4 小结 29

第5章 第3层 30

5.1 导言 30

5.2 网络层 30

5.2.1 路由和转发 31

5.2.2 已连接、静态和动态路由 31

5.2.3 最终网关 31

5.3 IP编址和子网 32

5.3.1 分类编址 32

5.3.2 无类编址 32

5.3.3 保留地址 33

5.4 网络层支持应用 34

5.4.1 DHCP 34

5.4.2 DNS 34

5.4.3 ARP 35

5.4.4 Ping 35

5.5 小结 35

第6章 融合式基础架构 36

6.1 导言 36

6.2 概念 36

6.3 示例 38

6.3.1 Cisco UCS 38

6.3.2 HP BladeSystem 39

6.3.3 Nutanix虚拟计算平台 40

6.4 小结 41

第二部分 虚拟交换 44

第7章 虚拟交换与物理交换的不同 44

7.1 导言 44

7.2 物理和虚拟交换机的比较 44

7.2.1 相似点 45

7.2.2 不同点 45

7.2.3 交换决策 45

7.3 物理上联链路 47

7.4 虚拟端口 48

7.4.1 虚拟机NIC 48

7.4.2 VMkernel端口 48

7.4.3 服务控制台 48

7.5 VLAN 49

7.5.1 外部交换标记 49

7.5.2 虚拟交换机标记 49

7.5.3 虚拟客户标记 50

7.6 小结 50

第8章 vSphere标准交换机 51

8.1 导言 51

8.2 vSphere标准交换机 51

8.2.1 基本术语 52

8.2.2 控制平面 52

8.2.3 数据平面 52

8.3 虚拟交换机属性 52

8.3.1 端口数量 53

8.3.2 最大传输单元(MTU) 53

8.4 安全性 54

8.4.1 混杂模式 55

8.4.2 MAC地址更改 55

8.4.3 伪造传输 56

8.5 发现 57

8.6 流量整形 58

8.7 网卡捆绑 60

8.7.1 负载平衡 60

8.7.2 网络故障检测 61

8.7.3 通知交换机 62

8.7.4 故障恢复 63

8.7.5 故障切换顺序 63

8.8 层次化覆盖 63

8.9 VMkernel端口 64

8.9.1 端口属性和服务 64

8.9.2 IP地址 65

8.10 VM端口组 66

8.11 小结 66

第9章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 67

9.1 vSphere分布式交换机简介 67

9.1.1 控制平面 67

9.1.2 处理vCenter故障 68

9.1.3 数据平面 69

9.2 监控 69

9.2.1 Cisco发现协议 70

9.2.2 链路层发现协议 70

9.2.3 NetFlow 71

9.2.4 端口镜像 73

9.3 私有VLAN 77

9.3.1 主VLAN 77

9.3.2 混杂VLAN 77

9.3.3 辅助VLAN 77

9.3.4 团体VLAN 78

9.3.5 隔离VLAN 78

9.4 分布式端口组 78

9.4.1 V Mkernel端口 79

9.4.2 虚拟机 79

9.5 流量整形 80

9.6 负载平衡 81

9.7 网络I/O控制 83

9.7.1 网络资源池 84

9.7.2 份额 85

9.7.3 用户定义网络资源池 86

9.8 小结 87

第10章 第三方交换机-1000V 88

10.1 导言 88

10.2 与vSphere的集成 89

10.3 虚拟控制引擎模块 90

10.4 虚拟以太网模块 93

10.4.1 2层模式 94

10.4.2 3层模式中的Nexu1000V 95

10.4.3 VEM最大值 96

10.5 高级功能 96

10.6 运营许可模式 97

10.6.1 基本版 97

10.6.2 高级版 97

10.7 小结 98

第11章 实验方案 99

11.1 导言 99

11.2 架构决策 100

11.2.1 网络设计 100

11.2.2 主机设计 101

11.2.3 虚拟机的数据流量设计 101

11.3 实验方案 102

11.4 小结 104

第12章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105

12.1 导言 105

12.2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105

12.2.1 样板用例 106

12.2.2 命名约定 106

12.3 确保服务质量 108

12.4 网络适配器 109

12.5 虚拟机流量 110

12.5.1 虚拟机端口组 110

12.5.2 故障切换顺序 113

12.6 VMkernel端口 114

12.6.1 管理 114

12.6.2 vMotion 117

12.6.3 容错 120

12.6.4 NFS存储 121

12.6.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 123

12.7 最后的调整 125

12.8 配置其他vSphere主机 125

12.9 小结 126

第13章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127

13.1 导言 127

13.2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127

13.2.1 用例 128

13.2.2 命名约定 128

13.3 确保服务质量 129

13.3.1 网络IO控制 129

13.3.2 802.1 p优先级标记 131

13.3.3 差分服务编码点 131

13.4 创建分布式虚拟交换机 132

13.5 网络适配器 134

13.6 虚拟机使用的分布式端口组 135

13.7 VMkernel端口所用的分布式端口组 138

13.7.1 管理 139

13.7.2 vMotion 140

13.7.3 容错 141

13.7.4 iSCSI存储 141

13.7.5 VMkernel故障切换概述 142

13.8 添加vSphere主机 143

13.8.1 创建VMkernel端口 147

13.8.2 移动vCenter虚拟机 150

13.9 最后的步骤 153

13.9.1 健康检查 153

13.9.2 网络发现协议 154

13.10 其他设计考虑因素 155

13.10.1 全自动设计 155

13.10.2 混合自动化设计 156

13.10.3 哪一种正确 156

13.11 小结 156

第三部分 在我的网络上访问你的存储:IP存储 158

第14章 iSCSI常规用例 158

14.1 导言 158

14.2 理解iSCSI 158

14.2.1 无损协议与“尽最大努力”协议的对比 159

14.2.2 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159

14.2.3 VLAN隔离 160

14.2.4 在iSCSI中使用巨型帧 160

14.3 iSCSI组件 161

14.3.1 发起方 161

14.3.2 目标 162

14.3.3 命名 163

14.3.4 CHAP安全性 163

14.4 iSCSI适配器 165

14.4.1 软件iSCSI适配器 165

14.4.2 非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 165

14.4.3 独立硬件iSCSI适配器 166

14.5 iSCSI设计 167

14.5.1 NIC捆绑 167

14.5.2 网络端口绑定 168

14.5.3 多虚拟交换机设计 169

14.5.4 单虚拟交换机设计 170

14.6 从iSCSI启动 171

14.7 小结 172

第15章 iSCSI设计和配置 173

15.1 导言 173

15.2 iSCSI设计 173

15.2.1 用例 174

15.2.2 命名约定 174

15.2.3 网络地址 175

15.3 虚拟交换机配置 176

15.3.1 iSCSI分布式端口组 176

15.3.2 VMkernel端口 179

15.3.3 网络端口绑定 182

15.3.4 巨型帧 184

15.4 添加iSCSI设备 185

15.4.1 iSCSI服务器和目标 185

15.4.2 使用CHAP进行身份验证 187

15.4.3 创建VMFS数据存储 189

15.4.4 路径选择策略 191

15.5 小结 192

第16章 NFS常规用例 193

16.1 导言 193

16.2 理解NFS 193

16.2.1 无损和“尽最大努力”协议 194

16.2.2 VLAN隔离 194

16.2.3 在NFS中使用巨型帧 194

16.3 NFS组件 195

16.3.1 导出 195

16.3.2 守护进程 196

16.3.3 挂载点 196

16.3.4 用ACL保证安全性 197

16.4 网络适配器 197

16.5 NFS设计 198

16.5.1 单一网络 198

16.5.2 多重网络 199

16.5.3 链路聚合组 200

16.6 小结 202

第17章 NFS设计和配置 203

17.1 导言 203

17.2 NFS设计 203

17.2.1 用例 203

17.2.2 命名约定 204

17.2.3 网络地址 204

17.3 虚拟交换机配置 205

17.3.1 NFS虚拟交换机 205

17.3.2 网络适配器 207

17.3.3 VMkernel端口 208

17.4 挂载NFS存储 210

17.5 小结 212

第四部分 其他设计方案 214

第18章 其他虚拟交换机设计方案 214

18.1 导言 214

18.2 用例 214

18.3 两个网络适配器 215

18.3.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3.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4 4个网络端口 216

18.4.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6

18.4.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 217

18.5 6个网络端口 217

18.5.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 218

18.5.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6个1Gb端口 218

18.5.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 219

18.5.4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2个10Gb端口 219

18.6 8个网络适配器 219

18.6.1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 220

18.6.2 不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8个1Gb端口 220

18.6.3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 220

18.6.4 使用基于以太网的存储——4个1Gb+4个10Gb端口 221

18.7 小结 221

第19章 多NIC vMotion架构 222

19.1 导言 222

19.2 多NIC vMotion用例 222

19.2.1 设计 223

19.2.2 验证可用带宽 223

19.2.3 控制vMotion流量 224

19.2.4 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设计 225

19.2.5 标准虚拟交换机设计 226

19.2.6 上游物理交换机设计 227

19.3 配置多NIC vMotion 227

19.3.1 分布式端口组 227

19.3.2 VMKernel端口 228

19.3.3 流量整形 230

19.4 小结 230

附录 VMware用户组 2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