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养阴法临床应用技巧
养阴法临床应用技巧

养阴法临床应用技巧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哲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218788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医治法临床应用技巧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养阴法概述,分别介绍了养阴法的历史源流、治法分类、常用药物和方剂,以及养阴法的应用注意。第二部分为养阴法的临床应用,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对养阴法在各个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释,颇具临床指导价值。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血液 与风湿免疫疾病、杂病。案例典型,分析到位,对临床医生及医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养阴法临床应用技巧》目录

第一部分 养阴法概述 1

第一节 养阴法源流 1

第二节 治法分类 4

一、滋养心阴法 4

二、滋补肺阴法 5

三、滋养肝阴法 6

四、滋阴潜阳法 6

五、滋补肾阴法 6

六、补肾益精法 7

七、补益胃阴法 8

八、滋补肺胃法 9

九、滋补肺肾法 9

十、滋补肝肾法 10

第三节 常用药物 11

一、沙参 11

二、天冬 11

三、麦冬 12

四、石斛 13

五、玉竹 14

六、百合 14

七、枸杞子 15

八、女贞子 16

九、龟甲 16

十、鳖甲 17

十一、黄精 18

十二、明党参 19

十三、旱莲草 20

十四、桑椹 21

十五、黑芝麻 21

十六、白芍 22

十七、羊乳根 23

十八、枸骨叶 23

十九、楮实子 24

第四节 常用方剂 25

一、六味地黄丸 25

二、左归丸 26

三、大补阴丸 28

四、一贯煎 29

五、百合固金汤 30

六、补肺阿胶汤 32

七、二至丸 33

第五节 应用注意 34

第二部分 养阴法的临床应用 41

第一节 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41

一、育阴潜阳、镇志安神治不寐 41

二、养心安神、疏肝解郁治不寐 42

三、益气养阴、安神导眠治不寐 43

四、清热滋阴、养心安神治不寐 44

五、滋阴潜降、安神益智治不寐 45

六、滋阴敛胆、解郁安神治不寐 47

七、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治不寐 48

八、滋阴潜阳、平肝安神治不寐 49

九、清心平肝、滋养肝肾治痫厥 51

十、滋阴清火息风治痫病 52

十一、滋阴降火、益气固表治头痛 53

十二、滋阴清热、引血下行治头痛 54

十三、养阴平肝、滋肾和胃治头痛 55

十四、滋阴养血、调补肝肾治头痛 57

十五、滋养肝肾、活血通络治中风 58

十六、滋阴助阳、化痰通络治中风 59

十七、滋阴息风、平肝潜阳治眩晕 60

十八、滋养脾胃、补益肝阴治眩晕 61

十九、滋补肾水、养阴清热治眩晕 62

二十、滋阴益肾、平肝潜阳治眩晕 63

二十一、滋阴养肝、清热活血治眩晕 65

二十二、滋水涵木、育阴潜阳、养血安神治眩晕 66

二十三、滋阴养血、平肝息风治颤证 67

二十四、滋阴清热、生津化痰治颤证 68

二十五、滋补肾阴、平肝潜阳治颤证 70

二十六、滋养肝肾、益气通络治颤证 71

二十七、补益肝肾、舒筋通络治痹证 72

二十八、养阴清火、祛风通络治三叉神经痛 74

第二节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75

一、滋养肺肾、化痰止咳治咳嗽 75

二、养阴润肺、清肺化痰治咳嗽 76

三、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治咳嗽 78

四、益气养阴、化痰降逆治肺癌术后咳嗽 79

五、养阴益胃治咳嗽 80

六、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治咳嗽 81

七、养阴清热、化痰散结治肺结节病 82

八、养阴润燥、清火补肾治鼻渊 84

九、滋养肺胃、清热益阴治鼻渊 85

十、清热利湿、滋阴降火治感冒 86

十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痨 87

十二、益气养阴、通络消瘤治肺癌 88

十三、养阴益肺、清热化痰治肺癌 89

十四、益气通络、滋阴清热治肺转移癌 91

十五、健脾润肺、清热祛毒治肺癌术后转移 93

十六、滋阴潜阳、收敛止血治右肺癌术后咳血 94

第三节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95

一、养阴止痛、清热解毒治胃痛 95

二、滋养胃阴、行气止痛治胃痛 96

三、养阴清热、补脾益气治胃痛 98

四、滋养胃阴、镇潜安胃治胃痛 99

五、益气养阴、疏肝和胃治胃痛 100

六、养阴益胃、降逆和胃治胃痛 101

七、益气养阴和胃治胃痛 103

八、柔肝泄热、养阴和胃治胃痛 104

九、滋阴泄热治胃痛 105

十、酸甘化阴、和胃调气治胃痛 106

十一、养胃益阴、补气生肌治痞满 107

十二、滋阴补脾治泄泻 109

十三、滋养胃阴、清利湿热治吐酸 110

十四、养阴柔肝、行气通络治胁痛 111

十五、养阴疏肝、行气通络治胁痛 112

十六、润燥清热、行气通便治便秘 113

十七、清热养阴、润肠通腑治便秘 114

十八、滋阴清热、健脾益胃治消谷善饥 116

十九、甘淡养阴、清泻湿热治久泄兼口疮 117

二十、酸甘养阴、滋养胃腑治嘈杂 118

二十一、养阴生津、理气散结治低分化腺癌 119

第四节 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21

一、滋阴潜阳、宁心复脉治心悸 121

二、益气养阴、安神镇惊治心悸 122

三、滋阴清热、健脾化湿治心悸 123

四、清热养阴、益气敛阴治心悸 124

五、益气养阴、定悸安神治心悸 126

六、养阴益气治心悸 127

七、补气养阴、温振心阳治心悸 128

八、养阴血、通心脉治心悸 129

九、滋阴养血、补心安神治心悸 130

十、滋补肝肾、养阴通络治胸痹 131

十一、益气养阴、宁心通脉治胸痹 132

十二、益气养阴、清透邪毒法治病毒性心肌炎 134

十三、养阴益气复脉治心律失常 135

第五节 在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37

一、养阴清热、润肺固肾治消渴 137

二、滋养肝肾、润燥止渴治消渴 138

三、滋养肾阴、清热润燥治消渴 139

四、滋肾养阴、清热润燥治消渴 140

五、滋阴息火、清上润下治消渴 142

六、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治消渴 144

七、养阴益气、清热生津治消渴 145

八、益气养阴、敛汗生津治消渴 146

九、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治消渴 147

十、养阴清热治消渴 148

十一、养阴清热治消渴上消 150

十二、养阴益气、清热生津治瘿瘤 151

十三、滋阴平肝、化痰理气治女童性早熟 152

第六节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53

一、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治发斑 153

二、滋阴温阳、利水消肿治水肿 155

三、养阴利湿清热治肾病综合征 156

四、养阴滋肾、平肝固涩治尿崩症 158

五、补肾阴降火益气法治IgA肾病 159

第七节 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60

一、滋养肝肾、活血通络治大偻 160

二、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治历节风 161

三、养阴利咽、益气和营治颈椎病 162

四、养阴通络、平肝潜阳治颈椎病 164

五、滋补肝肾、活血止痛治腰椎病 165

六、补精填髓、养血止痛治腰椎肥大症 166

七、补益肝肾、生髓健骨治腰椎骨质增生症 167

八、养阴柔筋、缓急止痛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69

第八节 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170

一、滋养肝肾、行气止痛治经行乳房胀痛 170

二、养阴清热、化痰散结治瘰疬 171

三、养阴润燥、清热化湿治面游风 172

四、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治疖病 173

五、益气养阴、清热降火治口疮 174

六、养阴润燥、祛风止痒治皮炎 175

七、养血滋阴、息风止痒治皮肤瘙痒 176

八、养阴生津、清热化湿治湿疹 178

九、益气养阴、扶正解毒治痤疮 179

十、活血散结、疏肝解郁治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 180

十一、养阴安神、益气补肾治乳癌术后 181

十二、补益肝肾、益气养血治上肢骨折 182

十三、补肾阴、益精血治上肢骨折 183

十四、和阴通阳、气血两调治腕部伤筋 184

十五、补益肝阴、和营生新治下肢筋伤 185

第九节 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187

一、润燥生津治月经不调 187

二、清热滋阴、益气养血调经治闭经 188

三、益阴舒肝、活血通经法治闭经 189

四、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治狐惑病 191

五、滋阴清热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192

六、养阴清热、固表止汗治更年期综合征自汗 194

第十节 在血液与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195

一、益气养血、养阴清热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95

二、滋补肝肾、益气生津治燥证 196

三、滋阴润燥、清养肺胃治燥证 198

四、养阴和胃、活血化瘀治燥证 199

五、滋养肝肾、祛风通络治燥证 200

六、滋养脾肾、蠲痹通络治燥证 201

七、补肝肾阴、清热解毒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03

八、滋阴润燥、清热降火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04

九、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206

十、益气养阴、凉血降火治急性白血病 207

十一、益气养阴、健脾益肾治POEMS综合征 208

十二、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治瘿病 210

第十一节 在杂病中的应用 211

一、养阴润燥、清透虚热治内伤发热 211

二、滋阴清热、凉血养阴治内伤发热 212

三、养阴清热、疏肝理气治内伤发热 213

四、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治阴虚夹瘀血低烧 214

五、益气养阴、清热开窍治中枢性高热 216

六、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治汗证 218

七、补阴养血、清降相火治火证 219

八、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治伏暑 220

九、滋肾平肝、开窍通络治味觉丧失 221

十、养阴平肝、祛风化痰治惊风 2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