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云峰,成涛,张嘉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7330267
  • 页数:3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中国当代政治实践入手,深入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具有显著共性的六大理论,着力思考这些理论的内在联系。
《中国当代政治实践的“和”理念》目录

第一章 和理念解析 1

一、和理念的内涵特征与精神实质 2

(一)和理念的基本内涵 3

(二)和理念的主要特点 9

(三)和理念的精神实质 11

二、和理念的产生原因与形成过程 13

(一)和理念的产生原因 14

(二)和理念的形成过程 19

三、和理念的理论渊源 24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 24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和”思想 29

(三)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和”思想 32

四、和理念的哲学基础 33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观点 3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 37

(三)西方古代哲学的“和”观点 39

五、和理念的实践价值 40

(一)和理念与中国的外交准则 40

(二)和理念与中国时代主题观 42

(三)和理念与中国的统一指针 43

(四)和理念与中国的复兴战略 45

(五)和理念与中国的发展之道 47

(六)和理念与中国的宏伟目标 48

第二章 外交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0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与内涵特征 51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 51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特征 56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理论渊源 59

(一)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和平相处思想 60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思想及实践 64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与进一步发展 69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精髓 70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进一步发展 74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及其反思 81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实践 81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反思 88

第三章 内政外交基石——“和平与发展”时代观 92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与内涵 93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提出 93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内涵 98

二、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106

(一)“和平”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106

(二)“和平”与“发展”的实现途径 109

三、“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应对之道 115

(一)现实世界的挑战 116

(二)变动的世界形势 118

(三)中国的应对之道 121

四、“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新发展与价值意义 126

(一)冷战后时代主题继续丰富和发展 126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观的价值意义 129

第四章 统一指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36

一、统一大势与新的统一方式 137

(一)大一统: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精神财富 137

(二)统一: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愿望和国家的最高利益 138

(三)统一方式的突破: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 140

二、一国两制:历史和现实的抉择 143

(一)历史经验:“一国两制”是可行的 143

(二)港澳台的实际状况:“一国两制”是最适合的 145

(三)国际形势变化和港澳回归实践:必须采用“一国两制” 149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和理念 153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内涵解读 153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和”文化渊源 160

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新发展和未来展望 164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新发展 164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针的未来展望 171

第五章 复兴战略——和平崛起(发展)道路 175

一、和平崛起理论的诞生和演进 176

(一)从“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说起 176

(二)和平崛起理论的形成过程 179

(三)和平崛起理论的演进 181

二、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原因探析 183

(一)历史依据:中国王朝兴亡史的昭示 183

(二)现实依据:国内外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决定 187

(三)理论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列经典论述的共同支撑 189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崛起之路 192

(一)战争崛起:曾经可行的大国崛起之路 192

(二)强国扶持的和平崛起:战后德日的再次崛起 198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复兴之路 201

四、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架构和预期 205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构架 205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预期 209

第六章 发展之道——科学发展新思维 215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产生背景与理论渊源 216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产生背景 216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理论渊源 219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 224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224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科学内涵 228

(三)科学发展新思维内涵的辩证统一 232

三、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与精神实质 233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233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精神实质 237

四、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价值意义与实践反思 244

(一)科学发展新思维的价值意义 244

(二)科学发展新思维的实践反思 247

第七章 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258

一、“两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与科学体系 259

(一)“两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259

(二)“两和”理论的科学体系 269

二、“两和”理论的具体实践 273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 274

(二)和谐世界理论的具体实践 279

三、“两和”理论的价值意义与精神实质 285

(一)“两和”理论的价值意义 285

(二)“两和”理论的精神实质 296

(三)“两和”理论的历史地位 297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践的经验教训 299

(一)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辩证关系 299

(二)必须立足国内,坚持和谐发展,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03

(三)必须放眼世界,坚持和平发展,稳步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305

(四)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改善党的领导 309

结语 314

一、和理念与中国当代政治实践 314

(一)和理念是一条“看不见”的红线 314

(二)和理念的可视化:从幕后走向前台 316

(三)和理念与中国国力:软辐射和硬崛起 317

二、和理念实践的经验教训 318

(一)富裕了,但国民不爽 318

(二)发展了,但很不平衡 319

(三)和平了,但饱受委屈 320

三、和理念的未来展望 321

(一)和理念将成为一种文化 321

(二)和理念将成为一种力量 322

(三)和理念将成为一种信仰 322

主要参考文献 323

后记 3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