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1卷  先知后行  中华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1卷  先知后行  中华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1卷 先知后行 中华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荣光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53640743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赵荣光教授30余年饮食史、饮食文化教学与探索的结晶。全书共分三册,分别为:《先知后行:中华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鼎中之变:从田园、厨房到餐桌》、《馨香飘逸:中华饮食文化礼俗、制度与流变》,系统介绍了我国数千年来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涉及饮食文化的思想理论、礼俗制度以及具体的饮食文化,如稻文化、麦文化、酒文化等等,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原创性。
《中华饮食文化史 第1卷 先知后行 中华饮食文化理论与思想》目录

第一章 四维底定食道精——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理论的建构与研究 1

第一节 正确解读“饮食文化” 1

第二节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4

(一)食医合一 6

(二)饮食养生 8

(三)本味主张 11

(四)孔孟食道 13

第三节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17

(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 17

(二)进食心理选择的丰富性 19

(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 20

(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 22

(五)各区域间文化的融通性 23

第四节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演进的阶段性 24

(一)史前期 24

(二)三代期 25

(三)两汉期 26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期 26

(五)隋唐五代期 27

(六)宋辽金元期 27

(七)明清期 27

(八)清末至20世纪中叶时期 28

(九)现代时期 28

第五节 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的历史过程 29

(一)历史上相对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 29

(二)近代至20世纪中叶中国大陆的饮食文化研究 31

(三)兴起于海外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热潮 34

(四)以中国人为主体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 36

(五)20世纪末以来的中华饮食文化研究 47

第二章 珠撒玉盘文化圈——中华饮食文化区域的历史概况 49

第一节 饮食文化圈:区域空间饮食文化研究的理论 49

第二节 中华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形成的历史原因 51

(一)自然生态系统的食料资源因素 51

(二)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社会经济、政治与科技因素 52

(三)社会族群及其习俗传统因素 53

第三节 中华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 54

(一)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54

(二)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 57

(三)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59

(四)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 61

(五)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63

(六)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65

(七)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67

(八)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 70

(九)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74

(十)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 77

(十一)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 79

(十二)素食文化圈 82

第四节 当代中国大陆流行的菜品文化表述法 85

(一)“帮”的传统表述法 85

(二)“以地名菜”法的广泛流行 86

(三)“菜系”说辨正 87

第三章 金塔等级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 92

第一节 “饮食文化层”理论的认定 92

(一)饮食文化层示意图 93

(二)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 94

第二节 饮食文化层历史概况 95

(一)果腹层饮食文化 95

(二)小康层饮食文化 99

(三)富家层饮食文化 101

(四)贵族层饮食文化 109

(五)宫廷层饮食文化 115

第三节 当代中国人餐饮的文化特征 125

(一)外食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125

(二)家庭餐桌和灶房的历史性变革 129

(三)餐饮经营中文化与文明主题的凸显 133

第四章 知而后行始善烹——中国历代饮食审美思想 135

第一节 “甘”“美”“善”——史前先民的饮食审美思想 135

(一)“甘”:甜与味美天性 135

(二)“美”:羊大为美 137

(三)“善”:美食理解的放大 138

第二节 “五味调和”——三代期饮食和谐美的探求 138

(一)“鼎中之变”:羹中美味的思考 138

(二)“五味调和”:美味的感觉境界 139

第三节 “五世长者知饮食”——中世纪富贵阶层的饮食审美 141

(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美味经验与自觉的辩证 141

(二)“五世长者知饮食”:实践机会的垄断与美味认知积累 142

第四节 “十美”原则——中国饮食审美思想的历史性系统总结 144

第五节 享受与顾虑——20世纪以来中国人饮食生活的美学价值与追求 151

(一)“饿了吃糠甜如蜜”:期盼吃饱饭的美好 151

(二)“好吃不过肉”:“吃好”的追求 153

(三)物极必反:中国人重新解读“病从口入” 154

第五章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华传统食礼的演变 156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食礼 156

第二节 孔子认定的食礼 159

(一)宾主送迎相让及升堂行步之礼 159

(二)主、客堂上交接之礼 160

(三)主为客扫除布席之礼 160

(四)宾主进食之礼 161

(五)卒食之礼 162

(六)侍尊长饮酒之礼 162

(七)礼食或其他共食场合的另外一些应循之礼 162

第三节 中国封建时期的食礼 163

(一)分餐与合食 163

(二)宴客的延请礼仪与请柬 164

(三)筵宴座次 166

(四)进食礼仪 168

第四节 近现代宴席礼仪 169

(一)近代中国上层社会宴席礼仪 169

(二)现代宴席礼仪 174

第六章 金声玉振始大成——中国古代饮食思想 179

第一节 饕餮贵族的食思想 179

第二节 庶民大众的食思想 183

(一)果腹知足 184

(二)备荒防饥 185

(三)节俭持家 187

(四)安贫自慰 188

(五)“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189

第三节 清正之士的食思想 189

第四节 本草家的食思想 201

第五节 素食者的食思想 206

(一)准素食者群 206

(二)方士、道家的冀长生食观 207

(三)佛教戒律的素食思想 211

(四)其他素食者群 214

第六节 美食家的食思想 218

(一)关于茶饮的思想 219

(二)关于酒饮的思想 222

(三)关于膳事的思想 2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