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纯,柴彦威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64146436
  • 页数:16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社区作为借鉴西方城市形态理论和测度方法,分析随着社区形态转变的社区生活品质变化。通过个案分析和比较方法,本书关注传统街坊社区和单位社区在转型期发生的社区形态转变,并分析随着社区形态转变而带来的居民生活模式和生活品质的变化。本文也将这些社区形态演变的分析,应用于传统街坊社区的再生实践,探讨了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地方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合作下,以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宜居的居民感受等目标出发,实现良好物质、社会和感知社区形态的社区再生途径。本书适合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社会学相关专业的研究者,中国政府中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部门的政策决定者,以及社区基层工作者。
《城市社区形态与再生》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城市社区研究在中国 3

1.3 社区形态与再生研究的缘起 4

1.3.1 社区 5

1.3.2 社区形态 6

1.3.3 社区规划与再生 7

1.4 本书的结构 8

2 多样化的社区形态研究 13

2.1 转型期城市空间的转变 14

2.1.1 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特征 14

2.1.2 转型期和转型理论 15

2.1.3 转型期的城市重构 16

2.2 城市形态及其度量 17

2.2.1 景观生态形态 18

2.2.2 土地利用形态 19

2.2.3 城市交通形态 20

2.2.4 城市社区形态 20

2.2.5 城市设计形态 21

2.3 全球视角的社区形态以及演变 22

2.3.1 典型西方城市的社区形态 22

2.3.2 城市社区演变的研究视角 24

2.3.3 中东欧城市的社区衰退 25

2.3.4 门禁社区在全球范围的出现 26

2.3.5 美国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兴起 28

2.4 中国城市的社区形态及演变 30

2.4.1 中国传统街坊社区形态 30

2.4.2 中国单位社区的形态 31

2.4.3 中国城市社区的演变趋向 33

3 研究案例的特殊性 37

3.1 交道口街道下属的南锣、菊儿和交东社区 38

3.2 同仁堂二厂下属的同仁堂社区 41

4 城市社区再生的国际经验 43

4.1 中东欧城市中的社区演变与再生 43

4.1.1 莫斯科内城奥斯托任卡的社区绅士化 44

4.1.2 布拉格瓦茨拉斯的内城街区复兴 46

4.1.3 波兹南维尔达区的工人阶级社区衰败 48

4.2 西方欧美城市中的社区演变与再生 50

4.2.1 纽约市曼哈顿下城东区的重振 51

4.2.2 洛丽的内城低收入社区再生 53

4.2.3 夏洛特伯克戴尔村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再生 56

4.3 国外社区形态演变与再生案例的小结 58

5 转型期传统街坊社区的形态演变 60

5.1 城市社区形态的测度 61

5.1.1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 61

5.1.2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 64

5.1.3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 66

5.2 三种类型的内城典型社区形态 68

5.3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更新后可能的改善 70

5.3.1 土地利用密度强化 70

5.3.2 用地功能分隔化 72

5.3.3 社区门禁化和连通性弱化 73

5.4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更新不可替代的缺失 76

5.4.1 社区服务设施单一化和完备化 76

5.4.2 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和公共化 77

5.4.3 收入阶层隔离化 79

5.5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 80

5.5.1 日常活动居家化 80

5.5.2 邻里交往淡薄化 82

5.5.3 邻里满意度弱化 83

6 转型期单位社区的形态演变 87

6.1 四个时期的单位社区变化 87

6.2 社区物质环境形态:生产氛围的退却 91

6.2.1 土地利用密集化 91

6.2.2 用地功能混合化 93

6.2.3 社区边界模糊化 93

6.3 社区社会环境形态:生活氛围的增强 95

6.3.1 社区服务设施多样化 95

6.3.2 社区公共空间绿色化 96

6.3.3 社会多阶层融合化 98

6.4 社区居民活动与感知形态:去单位化 99

6.4.1 日常活动范围扩大化 100

6.4.2 邻里交往组织自发化 101

6.4.3 邻里满意度差异化 102

7 社区再生的理念与依据 106

7.1 社区满意度评价与问题识别 106

7.1.1 社区满意度评价结果 107

7.1.2 社区问题识别 110

7.2 社区规划的目标确定 112

7.3 社区规划的工具选择 115

7.3.1 邻里层次变量的影响 116

7.3.2 居民个体层次变量的影响 118

7.3.3 两层次变量的综合影响 120

8 社区再生的实践 122

8.1 社区再生的规划背景介绍 123

8.2 多元参与的合作机制与合作过程模型 124

8.3 合作方式作为社区之本 127

8.4 参与过程作为社区之器 129

8.5 实施评价作为社区之基 131

9 面向中国社区的未来 133

附录: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139

参考文献 145

图片来源 157

表格来源 158

后记 1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