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  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  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 以礼之调适为中心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力祥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751282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王船山追求“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对这种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因礼乐价值而铸就。礼乐价值有三:礼乐养其德、礼乐为顺性饰情之美、礼乐分治身心。以礼之调适并追求的和谐社会理想,最终要以乐的形式彰显出来。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涵盖着小康与大同两个基本阶段,以礼之调适并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即为大同。 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船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不会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的和谐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的建构奠定一种崭新的路径。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必然要从船山先生的和谐思想中汲取营养。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 以礼之调适为中心》目录

导论 和谐问题的缘起 1

一 动荡的社会现实激起了王船山对和谐社会的渴求 2

二 学术界关于王船山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 4

三 王船山和谐思想研究之意义 7

四 基本思路 10

第一章 船山和谐思想之理论诉求 13

第一节 “和”之原初含义 14

一 古代“和”之释义 14

二 和谐乃人类不懈的共同追求 15

第二节 船山“和谐”理念之形而上学审视 19

一 太和:船山和谐理念之形而上学基础 20

二 太和流行中的宇宙万物及和谐理念 25

三 “和”乃性情之德 29

第三节 人欲失其和与履以和行 34

一 天人本合其害在人欲 35

二 和者于物不逆 38

三 履(礼)以和行 40

第二章 礼之调适何以可能与和谐社会的价值指向 47

第一节 礼之调适何以可能 47

一 船山人性为善的形而上学批判 50

二 习成:气质之偏人性为善何以可能 56

三 善者“人之独” 58

四 人性善为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提供可能 60

第二节 船山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 62

一 船山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以人为依” 62

二 船山和谐社会价值旨归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批判 65

第三章 礼以养心顺情和性 72

第一节 礼之有节以养人心之和 72

一 心性、性情、心情关系之辨 73

二 人心、道心与澄心、正心 79

三 行礼者以求遂其心之所安 84

第二节 礼以顺情而利己心、人己之和 92

一 “情”有所辨与情之特色 93

二 礼“承天道以治人情” 97

三 节 情去私为礼之本 101

四 礼与情相为出入而各惬 105

第三节 性乃人受之于天以全中和之德 108

一 性乃人得之于天之理 109

二 性中本有中和之德 112

三 礼以矫情复性以贵中和 114

第四章 礼以和立以利身心、人际和谐 120

第一节 以礼立身则动有矩度以利和谐 121

一 仁礼关系凸显以礼立身 121

二 礼:动有矩度者以立和 127

三 礼:束躬而不失其度以利和 132

四 无动非礼则和谐之道尽 138

五 教、习、修达礼以利和 142

第二节 礼以敬为本则心安而身泰 146

一 敬者礼之本 147

二 由敬达礼与礼行敬道以利和 152

三 内敬则外必和 155

第五章 仁爱与合宜:礼以和处以立和 161

第一节 行礼之本而极之于仁以立和 161

一 仁根心之惨怛以立爱 163

二 仁乃礼之本与礼者仁之用 167

三 本仁行礼则致和 171

第二节 仁爱:礼待自然则不相悖害 177

一 太和之气乃万物之始 178

二 太和絪缊以致宇宙生命场之和 180

三 天即太和与天命之和 182

四 人与自然和而不相悖害 185

第三节 循义行礼不枉道以致和 191

一 义乃居正有常合宜之道 191

二 礼以义起与义以礼伸 197

三 义立礼行以得和 200

第六章 政通人和:大经礼正则自得其和 206

第一节 以礼和政成乎平治之气象 206

一 礼以统治与政以因俗 206

二 礼教正俗以立和 211

三 礼行政立无不宜“和” 218

第二节 “礼宜乐和”乃和谐社会之理想 222

一 礼行而序著 222

二 和者乐之所由生 225

三 乐备而和昭 227

第三节 和合之境:小康与大同 235

一 船山视域中的小康与大同之差分 235

二 合小康之世而为大同 239

余论 船山建构和谐社会的贡献及当代价值 242

一 礼之调适是否扭曲人性 243

二 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之贡献 248

三 回归传统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50

参考文献 257

致谢 2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