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翁永振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3257
  • 页数:5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适合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阅读,它包括常见精神疾患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内容。为了突出重点和节省篇幅,本书没有描述较为少见的病种或不属于精神医学服务范畴内容(如人格障碍等)。本书突出描述各种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力求用通俗的言语,尽量避免应用拗口、生僻的用语。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作者引用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典型病例来诠释诊断,以便读者模仿和对照。作者在必要时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言语,解释一些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最新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理解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减少对诊断和治疗盲目性和随意性。基层医生服务对象主要是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读者通过培训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精神疾病的症状的识别能力会有提高,从而社区医生就有能力,发现初发的精神障碍者,及时将患者送达精神专科医院或上一级医院就诊,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本书可以用作社区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的参考手册,也可用做培训教材。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手册》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精神卫生、精神障碍和精神障碍病因、分类 3

第一节 精神卫生 3

第二节 精神障碍 4

第三节 精神障碍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4

第四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 6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学简史 6

二、目前精神障碍分类概况 6

第五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 13

一、概述 13

二、病因的一般特点 14

(一)内在因素 14

(二)外在因素 14

三、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 14

(一)精神刺激(心理社会应激) 14

(二)躯体因素 15

(三)遗传因素与素质 16

(四)社会环境与精神障碍 18

(五)其他因素 19

第二章 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20

第一节 认识与认识障碍 22

一、感觉与感觉障碍 22

(一)感觉 22

(二)感觉障碍 22

二、知觉和知觉障碍 23

(一)知觉 23

(二)知觉障碍 23

三、思维与思维障碍 28

(一)思维 28

(二)思维障碍 30

第二节 情感与情感障碍 44

一、情感 44

二、情感障碍 45

(一)病理性优势情感 45

(二)情感诱发障碍 47

(三)情感协调性障碍 50

(四)其他情感障碍 51

第三节 意志行为与意志行为障碍 52

一、意志行为 52

二、意志行为障碍 53

(一)意志障碍 53

(二)行为和动作障碍 55

第四节 认知与认知障碍 64

一、认知 64

二、认知障碍 65

第五节 注意与注意障碍 65

一、注意 65

二、注意障碍 66

(一)注意增强 66

(二)注意减弱 67

(三)注意涣散 67

(四)随境转移 67

(五)注意固定 67

(六)注意缓慢 67

(七)注意狭窄 67

第六节 记忆和记忆障碍 67

一、记忆 67

二、记忆障碍 68

(一)记忆增强 68

(二)记忆减退 69

(三)遗忘症 70

第七节 智能和智能障碍 71

一、智能 71

二、智能障碍 72

(一)智能低下 72

(二)痴呆 73

第八节 自知力与自知力障碍 73

一、自知力 73

二、自知力障碍 74

(一)自知力不完整 74

(二)自知力缺乏 74

(三)自知力损害动态变化 75

第九节 意识与意识障碍 75

一、意识 75

(一)自我意识 75

(二)环境意识 76

二、意识障碍 76

(一)自我意识障碍 76

(二)环境意识障碍 77

第十节 常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 80

一、幻觉综合征 80

二、幻觉妄想综合征 81

三、精神自动症 81

四、疑病综合征 82

五、虚无妄想综合征 82

六、遗忘综合征 83

七、紧张综合征 83

八、情感综合征 83

九、强迫综合征 83

十、类妄想性幻想综合征 84

十一、替身综合征 84

第三章 精神科病史的采集和病历的书写 85

第一节 如何采集病史 85

一、住院患者病历的采集 85

(一)概述 85

(二)采集的内容 87

二、门诊病历的采集 93

(一)向患者本人采集 93

(二)向患者的监护人或伴诊者采集 93

第二节 如何做精神检查 95

一、对精神症状进行具体的描述 96

二、精神检查的次序 98

三、精神检查的记录 101

(一)一般表现 101

(二)认识活动 101

(三)情感活动 103

(四)意志与行为活动 104

第三节 精神障碍患者的体格和实验室检查 104

一、体格和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104

二、体格检查的重点 104

三、实验室检查 105

第四章 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106

第一节 概述 106

第二节 首诊服务 109

(一)精神疾病个案资料 110

(二)精神疾病初诊登记资料 112

(三)初诊登记工作流程 112

(四)交换卡工作 113

第三节 复诊服务 113

(一)随访工作及一般资料 113

(二)防治服务个案资料 114

(三)登记病例情况变动资料 115

第四节 家庭病床 115

(一)家庭病床开设的具体收治对象 115

(二)参与家庭病床工作的人员 115

(三)家庭病床的主要工作内容 116

第五节 康复服务 116

一、康复的三项基本原则 116

(一)功能训练 116

(二)全面康复 116

(三)重返社会 117

二、社区康复 117

三、城区康复服务的形式及内容 119

四、农村社区精神病防治 120

五、案例 122

第六节 流行病学调查 126

第七节 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计划生育指导 127

一、精神病患者的婚育 129

(一)精神病患者的结婚问题 129

(二)精神病患者的生育问题 130

二、精神药物对生育、哺乳的影响 131

三、产后精神障碍 135

第二篇 各论 143

第五章 老年精神障碍 143

第一节 痴呆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143

一、概念 143

二、诊断标准 143

第二节 痴呆的流行病学 145

第三节 痴呆的分类 145

一、根据病因分类 145

二、根据病理和相应的精神症状学特征分类 145

(一)病变主要局限于皮层的痴呆 145

(二)病变主要局限于皮层下的痴呆 146

(三)病变同时损害皮层和皮层下的混合性痴呆 146

(四)其他代谢性病累及脑部所致的痴呆 146

第四节 痴呆的检查 146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痴呆 147

一、阿尔茨海默病 147

二、血管性痴呆 151

三、路易体痴呆 153

四、帕金森病痴呆 157

五、麻痹性痴呆 157

第六节 痴呆的治疗 160

一、治疗原则 160

二、促认知治疗常用药物 160

三、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治疗 162

四、其他 162

五、预后与康复 163

第七节 谵妄 163

第八节 老年情感障碍 166

一、老年躁狂 166

二、老年抑郁症 166

第九节 老年精神分裂症 169

第六章 药物滥用、依赖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172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72

一、药物 172

二、戒断 173

三、耐受性 173

四、犒赏 174

五、渴求 174

六、复发 174

第二节 药物使用相关因素与障碍 174

一、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 174

(一)药物的药理特性 174

(二)社会文化因素 175

(三)心理因素 176

(四)生物因素 177

二、药物使用相关障碍 177

(一)物质使用障碍 178

(二)药物所致障碍 178

第三节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诊断与治疗 181

一、常见的阿片类物质及其特点 181

(一)阿片类物质的定义 181

(二)阿片类物质的分类 181

(三)阿片类物质的作用 182

二、阿片类物质滥用与依赖的临床诊断 185

(一)阿片类物质滥用和依赖的概念 185

(二)阿片类物质依赖的诊断标准及其诊断 191

三、常见治疗药物的药理学基础 195

(一)阿片类药物 195

(二)非阿片类药物 196

(三)中药类药物 197

四、急性戒断症状的治疗原则 197

第四节 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197

一、概述 197

二、病因学和发病率 198

三、生理学和病理学 199

四、耐受性和躯体依赖 200

五、戒断综合征 200

六、并发的脑病 201

七、治疗 202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第二节 病因 205

一、内在因素 205

(一)遗传因素 205

(二)素质 206

(三)年龄 206

二、环境因素 206

(一)生物学因素 206

(二)家庭环境 206

(三)社会环境 207

第三节 发病机制 207

一、神经生化因素 207

(一)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假说 207

(二)谷氨酸假说 208

(三)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 208

(四)自体中毒假说 208

(五)其他假说 208

二、大脑结构变化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209

第四节 流行病学 209

一、发病率 209

二、患病率 209

三、发病年龄 209

四、性别 210

第五节 临床表现 210

一、早期(初发阶段) 210

(一)起病形式及主要表现 210

(二)早期阶段持续时间 211

(三)先兆期症状 212

二、症状发展期(急性期) 212

(一)主要临床表现 212

(二)临床类型 212

三、慢性期 228

(一)慢性期的划分 228

(二)慢性期的临床标志 228

(三)慢性期临床类型 229

四、精神衰退 230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231

一、诊断 231

(一)诊断方法与手段 231

(二)诊断标准 232

二、鉴别诊断 236

(一)情感性精神障碍 237

(二)偏执性精神病 237

(三)心因性精神障碍 238

(四)神经症 238

(五)器质性精神障碍 239

第七节 预后 240

第八节 治疗 241

一、治疗原则 241

二、治疗方法 241

(一)药物治疗 241

(二)心理治疗 245

(三)工娱治疗 245

第九节 预防 245

一、预防发病 245

二、预防复发 245

第八章 偏执性精神障碍 247

第一节 概述 247

第二节 偏执狂和偏执状态 248

一、偏执狂 248

(一)发病有关因素 249

(二)临床表现 250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52

二、偏执状态 253

(一)临床表现 253

(二)诊断要点 254

三、治疗要点 255

第三节 急性妄想发作 255

一、概述 255

二、临床表现 256

(一)妄想体验 256

(二)心境障碍 256

(三)行为及意识 256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257

(一)诊断标准 257

(二)鉴别诊断 257

四、治疗 258

(一)精神药物 258

(二)心理治疗 258

第九章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259

第一节 概述 259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262

一、生物学研究 262

(一)遗传因素 262

(二)神经生化改变 263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264

(四)神经解剖及影像学异常 265

二、心理社会因素 266

(一)童年经历 266

(二)应激性生活事件 267

(三)人格 267

(四)心境障碍的心理学理论 267

三、心境障碍的发病机制 268

第三节 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 269

一、抑郁发作 269

二、躁狂发作 275

三、混合发作(状态) 278

四、恶劣心境障碍 279

第四节 心境障碍的分类、病程和预后 280

一、心境障碍的分类 280

(一)CCMD系统分类 280

(二)DSM系统分类 280

(三)ICD-10系统分类 284

二、病程 286

(一)抑郁发作 286

(二)躁狂发作 286

(三)双相障碍 287

三、预后 287

第五节 心境障碍的诊断 288

一、抑郁发作 289

二、复发性抑郁障碍 289

三、轻躁狂发作 290

四、躁狂发作 290

五、双相情感障碍 290

第六节 心境障碍的鉴别诊断 291

一、继发性心境障碍 291

二、精神分裂症 292

三、心因性精神障碍 293

四、抑郁症与恶劣心境障碍 293

五、躁狂症和抑郁症与环性心境障碍 294

六、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294

第七节 心境障碍的治疗 295

一、双相情感障碍药物治疗 296

(一)心境稳定剂 296

(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300

(三)苯二氮?类 301

(四)抗抑郁药物 301

(五)增效剂的使用和药物联合使用 302

二、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302

(一)抗抑郁药的治疗原则 303

(二)抗抑郁药分类 304

三、电抽搐(痉挛)治疗 323

四、其他物理治疗 324

五、心理治疗 324

第八节 预防复发 325

第十章 神经症和应激相关障碍 327

第一节 神经症 327

一、概述 327

(一)神经症的概念 32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27

(三)神经症的特点和临床分型 327

二、恐怖性焦虑障碍 328

(一)概念 328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29

(三)临床表现 32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31

(五)治疗 331

(六)预后 332

(七)康复和预防 332

三、惊恐障碍 334

(一)概念 334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334

(三)临床表现 33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35

(五)治疗 335

(六)病程和预后 336

(七)康复和预防 336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 337

(一)概念 33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37

(三)临床表现 338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38

(五)治疗 339

(六)病程和预后 339

(七)康复和预防 339

五、强迫性障碍 341

(一)概念 341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41

(三)临床表现 342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43

(五)治疗 344

(六)病程和预后 345

(七)康复和预防 345

六、分离(转换)性障碍 347

(一)概念 34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47

(三)临床表现 348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50

(五)治疗 350

(六)病程和预后 352

(七)康复和预防 352

七、躯体形式障碍 353

(一)概念 353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53

(三)临床表现 35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55

(五)治疗 356

(六)病程和预后 357

(七)康复和预防 357

八、神经衰弱 359

(一)概念 35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359

(三)临床表现 359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360

(五)治疗 361

(六)病程和预后 361

(七)康复和预防 361

第二节 应激相关障碍 363

一、急性应激反应 363

(一)概述 363

(二)临床表现 364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364

(四)治疗 365

(五)康复和预防 366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367

(一)概述 367

(二)临床表现 367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368

(四)治疗 368

(五)康复和预防 369

三、适应性障碍 371

(一)概述 371

(二)临床表现 371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372

(四)治疗 373

(五)康复和预防 373

第十一章 儿童常见的精神疾病 376

第一节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376

一、概述 376

二、病因 376

(一)遗传因素 376

(二)器质性因素 376

(三)神经解剖学因素 376

(四)神经生理学因素 377

(五)神经生化因素 377

(六)心理社会因素 377

(七)其他因素 377

三、临床表现 377

(一)活动过度 377

(二)注意障碍 378

(三)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378

(四)学习困难 37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78

(一)诊断要点 378

(二)鉴别诊断 379

五、治疗 380

(一)治疗原则 380

(二)药物治疗 380

(三)非药物治疗 384

六、预后及康复 385

(一)预后 385

(二)康复 385

第二节 抽动障碍 387

一、概述 387

二、病因 388

(一)遗传因素 388

(二)神经生化因素 388

(三)脑器质性因素 388

(四)社会心理因素 389

(五)其他 389

三、临床表现 389

(一)短暂性抽动障碍 389

(二)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 389

(三)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38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90

(一)诊断要点 390

(二)鉴别诊断 390

五、治疗 391

(一)治疗原则 391

(二)药物治疗 391

(三)心理治疗 392

(四)其他 393

六、预后和康复 393

(一)预后 393

(二)康复 393

第三节 品行障碍 396

一、流行病学 396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396

(一)生物学因素 396

(二)家庭因素 397

(三)社会因素 397

(四)其他因素 397

三、临床表现 397

(一)反社会性品行障碍 397

(二)对立违抗性障碍 398

(三)共患问题 39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98

(一)诊断要点 398

(二)鉴别诊断 398

五、治疗 399

六、预后及康复 400

(一)预后 400

(二)预防 401

第四节 儿童情绪障碍 402

一、概述 402

二、临床分类、表现及发病机制 403

(一)儿童焦虑症 403

(二)儿童恐惧症 404

三、诊断要点 404

四、治疗 405

五、预后及康复 406

第三篇 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 411

第十二章 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 411

第一节 精神药物治疗概述 411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 413

一、分类 413

(一)新的分类概念 413

(二)按化学结构的分类 414

二、作用机制 414

三、临床应用 419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419

(二)用法和剂量 419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 424

(一)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424

(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425

(三)自主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425

(四)精神方面不良反应 426

(五)体重和代谢内分泌的不良反应 427

(六)QT间期延长的不良反应 427

(七)其他不良反应 428

(八)过量中毒 428

五、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429

第三节 抗抑郁药 429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 430

(一)作用机制 431

(二)临床应用 432

(三)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433

(四)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434

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435

三、新型抗抑郁药 436

(一)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436

(二)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 437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 439

一、碳酸锂 439

(一)作用机制 439

(二)临床应用 440

二、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物 442

第五节 抗焦虑药 443

一、苯二氮?类 443

二、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 446

第十三章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447

一、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技术 447

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技术中电极安置方法 448

三、适应证 449

四、禁忌证 449

五、治疗前准备 450

六、治疗技术 450

七、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452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 454

一、概述 454

(一)概念 454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概况 454

(三)心理治疗分类 455

(四)心理治疗的对象 456

(五)对治疗者的要求 456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456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 456

(二)治疗方法 457

三、精神分析和分析性心理治疗 458

(一)基本概念 458

(二)基本理论 459

(三)治疗方法 460

四、行为治疗 460

(一)基本概念 460

(二)基本理论 460

(三)治疗方法 461

五、认知疗法 464

(一)基本概念 464

(二)基本理论 464

(三)治疗方法 465

六、来访者中心治疗 466

(一)基本理论 466

(二)治疗方法 466

七、家庭治疗 467

(一)基本理论 467

(二)治疗方法 467

八、森田治疗 467

(一)基本理论 467

(二)治疗方法 468

第十五章 精神疾病的康复 469

第一节 精神疾病康复和药物治疗 469

第二节 精神疾病的康复 470

第三节 精神康复的步骤 471

一、康复前的检查和评定 472

(一)正常行为的判定 472

(二)行为的评估和记录 472

(三)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473

二、制订康复计划 473

(一)制订防疾病复发的措施 473

(二)找出康复目标 473

(三)明确康复措施 473

(四)确定康复疗程 473

(五)制订出具体康复计划 473

第四节 康复的具体措施 473

一、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能力训练 474

(一)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474

(二)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措施,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476

(三)患者药物治疗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估 479

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 480

(一)复发的先兆症状 480

(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的内容 480

(三)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的步骤 480

三、回归社会技能程式化训练 484

第五节 进行程式化康复训练的操作方法 485

一、向患者宣讲每个训练程式的目的 485

二、角色演练 486

三、设置困难及解决困难的训练 486

四、给患者留作业 487

五、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487

六、集中注意过程的训练 487

七、工作能力康复 488

(一)工作的基本技能训练 488

(二)工作特殊技能的训练 489

第六节 精神康复的院内、社区循环 489

一、住院期间的康复 489

二、院内康复方法 490

三、社区康复和院内康复的连接 491

第十六章 精神疾病的护理 493

第一节 护理工作的内容 493

一、心理护理 493

二、患者安全 494

三、执行医嘱 494

四、患者饮食 495

五、保证患者睡眠 495

六、注意清洁卫生 495

七、加强康复训练 496

第二节 与精神疾病患者交往及护理记录 496

一、与精神疾病患者交往 496

(一)与患者交往的要求 496

(二)与患者交往的方法 497

二、病情观察 498

(一)观察内容 498

(二)观察方法 499

(三)观察的最佳时机 499

三、护理记录 500

(一)记录的内容 500

(二)记录的要求 501

第三节 精神疾病一般护理 501

一、个人卫生护理 501

二、饮食护理 502

三、睡眠护理 503

四、安全护理 504

第四节 精神异常状态的护理 504

一、幻觉状态的护理 504

(一)掌握病情,保证安全 505

(二)不同幻觉类型的对症护理 505

(三)安排适宜的工、娱疗活动 505

二、妄想状态的护理 505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06

(二)与患者的交流技巧 506

(三)掌握妄想内容,对症护理 506

(四)妄想动摇期的护理 507

(五)妄想恢复期的护理 507

三、兴奋状态患者的护理 507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507

(二)加强饮食护理,预防衰竭 508

(三)加强睡眠护理 508

(四)注意生活护理,预防合并症 508

(五)重视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提高自控能力 508

(六)不同兴奋状态患者的护理要点 509

四、抑郁状态的护理 510

(一)保证环境安全,预防意外 511

(二)督促患者进食,保证入量 511

(三)观察睡眠与病情的关系 511

(四)协助料理日常生活 511

(五)预防自伤、自杀 512

(六)鼓励患者抒发感觉 513

(七)努力改善患者消极的情绪 514

(八)协助患者建立新的交往技巧 514

(九)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 514

五、木僵状态的护理 514

(一)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515

(二)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 515

(三)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515

六、强迫状态的护理 516

(一)心理护理 516

(二)行为矫正的护理 516

(三)防范意外事件 516

(四)做好家属工作 516

第五节 精神科意外事件的急救 516

(一)自缢 516

(二)噎食 517

(三)中毒 518

(四)外伤 518

(五)吞服异物 519

(六)触电 520

第六节 家庭与社区护理 520

一、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520

(一)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520

(二)做好家属的宣传工作 521

(三)生活技能训练 522

(四)职业技能训练 522

二、家庭护理 523

(一)攻击行为 523

(二)自杀、自伤行为 523

(三)木僵患者 524

(四)预防患者走失 524

三、预防 524

(一)一级预防 524

(二)二级预防 525

(三)三级预防 5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