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安宁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7067993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及附篇4部分。论述了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术、针灸治疗及针灸歌赋、针灸作用的现代研究等。读者对象:中医药高职高专师生。
《针灸学》目录

绪论 1

上篇 经络腧穴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5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5

一、十二经脉 5

二、奇经八脉 7

三、十五络脉 8

四、十二经别 8

五、十二经筋 8

六、十二皮部 8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9

一、经络的作用 9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9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1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 11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11

一、十四经穴 11

二、经外奇穴 12

三、阿是穴 12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12

一、自然类 12

二、物像类 13

三、人体类 13

第四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 13

一、近治作用 13

二、远治作用 13

三、特殊作用 13

第五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14

一、分经主治规律 14

二、分部主治规律 14

第六节 特定穴 16

一、五输穴 16

二、原穴、络穴 16

三、俞穴、募穴 16

四、郄穴 16

五、下合穴 17

六、八会穴 17

七、八脉交会穴 17

八、交会穴 17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法 17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7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18

三、指寸定位法 19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1

第一节 任脉、督脉 21

一、任脉 21

二、督脉 28

第二节 手三阴经 35

一、手太阴肺经 35

二、手少阴心经 39

三、手厥阴心包经 42

第三节 手三阳经 46

一、手阳明大肠经 46

二、手太阳小肠经 51

三、手少阳三焦经 56

第四节 足三阳经 62

一、足阳明胃经 62

二、足太阳膀胱经 71

三、足少阳胆经 83

第五节 足三阴经 93

一、足太阴脾经 93

二、足少阴肾经 98

三、足厥阴肝经 103

第六节 常用经外奇穴 108

一、头颈部穴 108

二、腹部穴 110

三、背部穴 110

四、上肢部穴 113

五、下肢部穴 115

中篇 针灸操作技术第四章 刺灸方法 119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19

一、毫针的结构、规格与检修、保藏 119

二、针刺练习 120

三、针刺前的准备 121

四、毫针刺法 123

五、行针 126

六、得气 128

七、针刺补泻 129

八、留针法 130

九、出针法 130

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30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33

第二节 灸法 133

一、灸法的作用 134

二、灸法的种类 134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38

第三节 拔罐法 139

一、罐的种类 139

二、操作方法 140

三、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141

四、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142

第四节 其他针法 142

一、三棱针法 142

二、皮肤针法 144

三、皮内针法 145

四、电针法 146

五、穴位注射法 147

第五章 耳针、头针 149

第一节 耳针 149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149

二、耳郭表面解剖 149

三、耳穴的分布 150

四、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50

五、耳穴的探查 159

六、耳针的选穴原则 159

七、耳针操作方法 159

八、耳针注意事项 160

第二节 头针 160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61

二、头针的适应证 163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163

四、头针的注意事项 163

下篇 针灸治疗 165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65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165

一、疏通经络 165

二、扶正祛邪 166

三、调和阴阳 166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166

一、补虚与泻实 166

二、清热与温寒 167

三、标本缓急 167

四、三因制宜 168

第三节 针灸辨证方法 168

一、八纲辨证 168

二、经络辨证 169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171

一、选穴原则 171

二、配穴方法 172

三、针灸处方的组成 173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174

一、五输穴 174

二、原穴与络穴 176

三、俞穴与募穴 177

四、郄穴 177

五、八脉交会穴 178

六、八会穴 179

七、下合穴 179

第七章 治疗各论 180

第一节 内科病症 180

一、中风 180

二、眩晕 182

三、头痛 183

附:三叉神经痛 185

四、面瘫 185

五、腰痛 186

六、胁痛 187

七、痹证 188

八、痿证 190

九、痫病 191

十、癫狂 192

十一、不寐 193

十二、脏躁 194

十三、惊悸、怔忡 194

十四、感冒 195

十五、咳嗽 196

十六、哮喘 197

十七、疟疾 198

十八、呕吐 199

十九、胃痛 200

二十、黄疸 201

二十一、泄泻 202

二十二、便秘 203

二十三、脱肛 204

二十四、癃闭 205

二十五、遗精 206

附:阳痿 207

第二节 妇儿科病症 208

一、月经不调 208

二、痛经 210

三、经闭 211

四、崩漏 212

五、胎位不正 213

六、滞产 214

七、产后缺乳 215

八、阴挺 216

九、遗尿 216

十、小儿惊风 217

十一、疳积 218

十二、小儿食积 219

十三、小儿脑性瘫痪 220

第三节 皮外科病症 221

一、风疹 221

二、痄腮 223

三、乳痈 224

四、乳癖 225

五、肠痈 226

六、痔疮 227

七、疝气 228

八、扭伤 229

九、肘劳 231

十、腱鞘囊肿 231

十一、蛇丹 232

十二、扁平疣 233

十三、牛皮癣 234

十四、痤疮 235

十五、斑秃 236

第四节 五官科病症 237

一、目赤肿痛 237

二、麦粒肿 238

三、近视 239

四、耳鸣、耳聋 240

五、鼻渊 241

六、牙痛 242

七、咽喉肿痛 243

第五节 急症 244

一、高热 244

二、厥证 245

三、脱证 246

四、痉症 247

第六节 其他 248

一、减肥 248

二、戒烟 249

三、美容 250

四、针灸保健 251

附录一 古代针灸歌赋辑要 253

附录二 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258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262

附录四 教学大纲(试行) 26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