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根山,祝念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10098012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指导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发展,并结合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中国工业化道路改革创新的历史必然性。本书还全面总结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经验及教训,对于我们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目录

自序 1

引论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工业化强国梦 1

第一章 工业化的兴起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18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与外延 18

一、工业化的概念 19

二、工业化的内容 28

三、工业化的特征 32

第二节 席卷世界的工业化浪潮 34

一、工业化的三次浪潮 35

二、工业化的先行者和后来者 4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4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4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产生根源的分析 50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作用的评价 52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发展前景的预测 54

一、揭示了工业化的世界性及其普遍意义 55

二、揭示了工业化的异化与危机 59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62

第五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理论 64

一、为了避免工业化“后者未来的景象” 64

二、转换研究视角以探索落后的国家发展道路 67

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若干理论思考 73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工业化理论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78

第三章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81

第一节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81

一、实现工业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 82

二、实现工业化是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 83

第二节 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目标 84

一、建立以机器大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84

二、以电气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电气化 86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90

一、列宁提出了赶超型的工业化道路 90

二、列宁设计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济制度基础 92

三、列宁奠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基础 94

第四节 苏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途径 98

一、合理利用资本主义 98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恢复和改造大工业 102

三、提高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 104

第五节 列宁的工业化理论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105

第四章 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 107

第一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107

一、迅速发展工业以解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燃眉之急 107

二、严峻的国际形势直接影响着苏联工业化战略决策 108

三、经济领域的矛盾导致全面计划经济体制 109

第二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10

一、工业化的方向与任务 111

二、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工业化战略 112

三、工业化的制度保障 117

四、工业化启动资金的积累 119

五、工业化的速度 121

六、科学技术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124

第三节 斯大林工业化理论的影响 129

一、苏联工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130

二、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工业化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132

三、对中国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35

第五章 创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137

第一节 社会革命是创造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必要手段 137

一、社会革命推动工业化的诞生 137

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140

第二节 中国革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144

一、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4

二、人民革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146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尝试 15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任务的提出 157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160

一、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61

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化是一个广义的工业化,而不是狭义的工业化 161

三、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是一个让私人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工业化 162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164

一、这条道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 164

二、工业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途径 166

三、实现工业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 167

四、工业化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赖以巩固的基础 169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171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终结 1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1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有利于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 182

一、社会主义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183

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快速推进中国工业化 1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189

一、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双重主题 189

二、近代中国的救亡运动孕育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1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的生存选择 20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国家的生存选择 203

二、苏联的示范效应与国际局势对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影响 205

三、国内经济状况使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成为唯一选择 209

第四节 工业化道路开始具有中国特色 211

一、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约束条件 211

二、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始确立 215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与调整 227

第一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是工业发达国家的一般经验 228

一、“早发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 228

二、“后发外生型”的工业化模式 229

第二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是新中国的现实需要 233

一、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34

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236

第三节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改革 239

一、战略调整与改革的过程及理论探索 240

二、对战略调整与改革的基本认识 249

第九章 世情与国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机遇新特色新动力 252

第一节 世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机遇 253

一、时代与时代主题转换 253

二、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趋势 255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转换的认识过程 260

四、时代主题转换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新机遇 264

第二节 国情重新定位赋予中国工业化新特色 267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26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27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工业化的新特色 275

第三节 改革开放赋予中国工业化新动力 280

一、改革开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双重驱动力 280

二、改革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内在动力 282

三、对外开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外在动力 285

第十章 探索中国工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288

第一节 从传统工业化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289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发展阶段 289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势在必行 291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探索的开端 298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 301

一、传统工业化的弊端 302

二、中国必须冲破传统工业化的窠臼 304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色 308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317

一、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与指导方针 317

二、新型工业化的任务 323

三、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源泉 332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与实现手段 336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336

二、新型工业化的新机遇和新要求 343

三、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出路 347

结束语 360

主要参考文献 362

致谢 3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