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风水文化  理论演变和实践
中国风水文化  理论演变和实践

中国风水文化 理论演变和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颜廷真,孙鲁健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1357446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作者承担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地学通鉴”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形制”的研究中展开的,并结合近年来对风水理论的研究成果、举办的各种讲座、为城市和旅游规划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写成此书。通俗易懂,注解详细,是北大学院派风水研究的最新力作。主要涉及内容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形制的研究”“人文地理研究视角中的风水文化”“中国古代风水规划中的仿星学原则及启示”“风水文化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等方面。
《中国风水文化 理论演变和实践》目录

第一章 史前时期风水理论的孕育一、原始人的地理视野 1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4

三、风水格局的出现 6

1.西安半坡遗址的选址与布局 6

2.藤花落城址的选址与布局 7

3.平阳尧城的选址与布局 8

四、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 10

五、青龙与白虎的出现和星象的观测 12

六、红色作为吉祥色的使用 13

七、河图、洛书和天干地支 14

第二章 先秦时期风水理论的萌芽一、先秦人的地理视野 16

1.春秋末年以前 16

2.战国时期 17

二、《周易》对风水的启示 18

三、天文学上的成就 19

1.紫微垣和天市垣 19

2.北极星和北斗星 20

3.四象和二十八宿 21

4.分野和十二次 24

四、阴阳五行说的形成和邹衍学说 25

1.阴阳说的形成 25

2.五行说的形成 27

3.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地理学说 29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30

1.天命观思想的发展 30

2.人性的解放 32

六、春秋战国时期长城的围合 34

1.齐国的长城 34

2.楚国的长城 34

3.魏国的长城 34

4.赵国的长城 35

5.燕国的长城 36

6.秦国的长城 36

七、“礼制”布局对城建和尖角煞的影响 37

1.“礼制”布局原则 37

2.鲁国都城曲阜的规划 38

3.凤雏西周建筑和尖角煞的形成 39

八、周代吴城和仿生学布局原则 40

九、周代越城和仿星学布局原则 41

十、陵墓的起源与风水 43

第三章 秦汉时期风水理论的雏形一、秦汉人的地理视野 44

二、宇宙论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 45

1.《黄帝内经》的“人天相应”理念 45

2.《淮南子》的“天人感应”理念 46

3.董仲舒的“天人相与”理念 47

三、秦始皇施政中的风水思想 48

1.推行阴阳五德学说 48

2.建立“围合式”的中央集权制度 49

3.推行包含“天圆地方”内涵的统一措施 49

四、秦始皇践行中的风水思想 50

1.秦始皇崇神慕仙的活动 50

2.万里长城使秦疆域形成“围合”态势 50

3.都城咸阳和秦始皇陵墓的仿星学布局 51

五、西汉长安斗城的仿星学布局和渭陵的风水意象 52

1.汉代的斗星信仰 52

2.长安城是“斗”形布局 54

3.渭陵的风水意象 54

六、《史记·天官书》中的围合理念 55

1.中官中主要星官的围合 55

2.东官中主要星官的围合 55

3.南官中主要星官的围合 56

4.西官中主要星官的围合 57

5.北官中主要星官的围合 57

七、仿星学四灵选址模式的形成 58

八、张良庙的形局和石狮子 59

九、秦汉时期的风水思想和风水家 60

1.《黄帝内经》中的风水思想 61

2.《淮南子》中的风水思想 61

3.《春秋繁露》中的风水思想 63

4.《乾凿度》中的风水思想 64

5.《论衡》中的风水思想 65

6.樗里子是“葬地旺说”的先驱 65

7.孟喜和京房 66

8.青乌子和《青乌先生葬经》 66

十、风水文化中神秘色彩的出现 67

1.建立在阴阳灾异之上天人感应论的过度渲染 67

2.谶纬的泛滥 67

3.王充思想中的神秘色彩 68

4.道教的兴起助长了风水的神秘性 69

附录:星象与建筑的天人合一 7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理论的巩固与传播一、魏晋南北朝人的地理视野 73

二、意识形态中的玄学、佛教和道教与风水 74

1.魏晋玄学的出现与风水 74

2.道教的形成与风水 75

3.佛教的形成与风水 75

三、风水宗师管辂和郭璞的传奇故事 76

1.魏国的管辂 77

2.晋代的郭璞 77

四、风水文化在黄河流域的巩固与发展 78

1.邺城 78

2.统万城 80

3.陵墓 81

五、风水文化在南方的传播 82

1.六朝时代南中国的首都——南京 82

2.温州 84

六、山水诗画、园林中的风水意境与古代旅游 84

1.山水文学中的风水意境 84

2.山水画中的风水意境 85

3.山水园林中的风水意境与古代旅游 85

第五章 唐宋时期风水理论的形成一、唐宋人的地理视野 88

二、人性论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 89

1.周敦颐把道教理论引申到儒学 89

2.张载提出了人性论的天人合一思想 89

3.二程、朱熹和陆九渊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 90

三、形势派和理气派在唐朝分野的雏形 91

1.《葬书》是形势派的基础 91

2.《黄帝宅经》是理气派的基础 92

3.杨筠松和《撼龙经》 94

4.卜应天和《雪心赋》 96

5.黄妙应和《博山篇》 99

四、《催官篇》是形势派和理气派分野的标志 100

五、唐宋时期都城规划中的风水文化 102

1.唐长安城 102

2.北宋东京城 105

3.西夏兴庆府城 107

六、唐宋时期陵墓规划中的风水文化 109

1.唐乾陵 109

2.北宋巩县宋陵 110

3.刘氏先祖之墓 111

七、园林风水与旅游开发 112

1.仙游宫 112

2.九成宫 113

3.艮岳 114

4.浙江苍坡村园林 114

附录:唐宋时期的风水小品 115

第六章 元明清时期风水理论的成熟一、元明清人的地理视野 116

二、人性论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117

1.王阳明的“天人一心”说 118

2.王夫之的“天人一气”说 118

三、风水理论的成熟和发展 118

1.缪希雍和《葬经翼》 118

2.蒋平阶和《水龙经》 119

3.箬冠道人和《八宅明镜》 120

4.《阳宅十书》是清代阳宅风水理论集大成之作 124

5.张觉正和《阳宅爱众篇》 128

四、北京城和曹雪芹故居中的风水文化 129

1.元大都城 129

2.明清北京城 132

3.北京香山风水影响下的曹雪芹故居 135

五、明清陵墓建设中的风水文化 136

1.明十三陵 136

2.明长陵和清崇陵 138

六、园林风水与旅游开发 139

1.《园冶》与风水 140

2.上海豫园 140

3.浙江岩头村园林 142

4.颐和园 142

附录 动植物在风水文化中的意义 145

第七章 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风水文化一、近现代城市规划中的风水思想 147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148

2《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和《华沙宣言》 149

二、新疆特克斯县城——八卦城的规划 149

三、近现代上海城市规划 150

1.近代上海城市规划 150

2.现代上海城市规划 152

四、近现代哈尔滨城市规划 154

1.日俄占领时期的哈尔滨 154

2.新中国成立后的哈尔滨 154

第八章 现代旅游规划中的风水文化一、现代旅游规划与风水文化的关系 156

二、四川凌云山文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 157

1.景区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158

2.景区用地的人文地理概况 158

3.凌云山景区的风水之美 159

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规划 161

1.公园用地的自然地理概况 161

2.公园用地的人文地理概况 162

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风水文化 163

四、四川阆中旅游规划 165

1.古城现状 166

2.规划思路 167

附录:关于景点、公司、小区名称和人名的命名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点为例 168

第九章 房地产开发中的风水文化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风水 173

二、北京远洋山水——住宅地产中的风水意象 174

1.远洋山水的龙脉和水脉 175

2.远洋山水的文脉 177

3.远洋山水的人脉 179

4.远洋山水小区的布局 179

三、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商业地产中的风水意象 180

1.万达广场龙脉和文脉 180

2.万达广场的布局 181

四、西安曲江新区地产——旅游地产中的风水意象 182

1.曲江的地脉、水脉和文脉 183

2.曲江房地产的开发与风水文化 184

第十章 家居和办公室中的风水文化一、命运和气场 186

1.命和运 186

2.气场 186

二、楼层的选择 187

1.河图说 187

2.穿宫九星法 187

三、家居风水 187

1.大门和窗户定吉昌——脸面 187

2.玄关定财气——咽喉 189

3.客厅定全局——心脏 190

4.卧室定安宁——肺 192

5.书房定事业——肝胆 192

6.厨房和餐厅定口福——胃 193

7.卫生间定洁顺——排泄系统 193

四、办公室风水 194

主要参考文献 196

附录一 现代常用词汇或短语中的风水文化 203

附录二 中国·南充凌云山风水文化研究中心 205

附录三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206

后记 207

返回顶部